第113章 酒局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來諸葛亮把吳懿和吳班派迴來,目的便就是讓吳懿和吳班幫高凡站台。
吳懿,可以算得上是蜀漢朝廷中另一個派係的代表,便就是東州派,這一派的特點便是他們不是益州本地人,很多都是劉焉,劉璋時代培養起來的非益州本土官員。二者便就是蜀漢的東州派。
這些人很多都是當年從各地逃亡到益州的人組成,有些則是劉焉帶來的老人,其實和諸葛亮他們一樣也是外來戶,不過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則成了介於外來戶和本地人之間的一種關係。
這些人之前的代表便是黃權,法正,孟達,而現在這個派係中最大的代表,其實是高凡的老丈人,李嚴。
按道理說這個活是李嚴該幹的,不過諸葛亮考慮到,李嚴一方麵與自己不怎麽和睦,自己去請恐怕費些功夫。
另一方麵李嚴在漢中的位置比較重要,漢中離了李嚴一時間糧草轉運也是個問題。於是便選了吳懿,吳班兄弟。
而如果真的從鬥爭的角度來看,這次的清查,受損最大的其實是益州派的官員們,畢竟這些人在益州的田產土地肯定最多,至於諸葛亮為代表從荊州來的官員們,他們在益州財產規模不大,自然配合清查。
不過東州派就是另一種情況了,他們的態度有些人支持清查,有些人則是反對,甚至跟著一起給諸葛亮和朝廷上了書。
諸葛亮把吳氏兄弟派迴來,目的便是讓東州派這塊砝碼壓到他這邊來。不過諸葛亮目的不在於黨爭,而是要讓高凡順利的把清查幹下去。
而當吳懿說出之前那些話時,台下的官員們則是神情各異。
不過輪不到他們在那裏猶豫了,吳班相比吳懿,則更是直接,手中端著酒杯,便就來到了高凡麵前。
“高將軍,既然如此,那你就挨著和各位敬一圈吧,我和你一塊兒。”吳班笑著對高凡說。於是高凡便端上了酒杯,跟著吳班一塊兒敬了起來。
這可能是自打高凡結婚之後喝酒最多的一次酒局了,因為這次來的幾乎是半個東州派的人,這些人的頭頭便就是吳懿。
吳懿這次的表態,便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態度,自己支持高凡,而下麵這些官員裏麵,不少就是各地的縣令,郡守之類的官員。
這些人與高凡碰杯時,有的人表情看不出來什麽,有的人表情上倒是不怎麽自然,不過有吳班在高凡的身邊,這些人不領高凡的情,總要領吳班的情。於是也隻得臉上擠出些笑意然後和高凡碰杯喝了下去。
這喝下去的哪是自己的酒啊,喝下去的可是以後不知道要多交多少的稅啊。
不過人家吳懿吳班兄弟發了話,自己又有什麽好說的呢,畢竟在古代,大家夥是要報團的,得罪了他們,東州一派混不下去,益州人又不會輕易容得下他們,這麽一來兩頭不得好。
而在這場酒局之後的第二天,許多吳懿一派的東州派官員一齊上書,其中許多要麽表態堅決支持清查,要麽便是說高凡盡心盡力,應該讓高凡署理度支曹。
而蔣琬,費禕,董允他們在看到事情有了轉機之後,隨即也跟著上書,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一件事是,在不久之後,往漢中執行完運糧任務的李豐也帶來了中都護李嚴的書信。
而書信中的內容,也是表明了自己支持高凡的態度。這個倒是讓高凡沒有想到的。
其實諸葛亮把要清查土地,人口的事情給李嚴說過,李嚴對這件事情倒沒有表明反對的態度,畢竟李嚴也是當年和諸葛亮他們一起製訂了《蜀科》的五人組之一。
李嚴在思想上也是有一定遏製豪強的想法的,不過李嚴也沒有表示支持,因為李嚴明白這次的清查,勢必會引起益州派的反彈,而自己曾經是東州老一派的重要人物。
不過後來隨著好友法正的病逝,孟達的叛逃,自己再東州老一派中的關係所剩無幾,而吳懿他們反倒成了新一代東州派事實上的領軍人物。
因此諸葛亮這次找突破也是從吳懿身上找。當李嚴得知吳懿迴成都之後,李嚴便看清了局勢,在他的心裏,原本是荊州,益州兩派相爭。
而高凡清查正好是碰到了兩派現在相製衡的情況,不過隨著吳懿的加入勝利的天平已經逆轉了。
畢竟哪怕是沒有什麽能力的劉璋,光一個他們東州派都夠益州這些本土官員難纏的,更不要說有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和東州派一同聯手。
於是,在那場酒局和李嚴的態度表明之後,諸葛亮則是鄭重的給劉禪上了一份奏表,內容還是說了清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高凡工作的正確性。
而在這些大佬紛紛表態之後,益州派官員上書的總算少了下來,許多人甚至開始主動前來度支曹匯報一些自己家遺漏的土地和人口,而高凡的工作這下才真正的順了起來。
而高凡這下才知道了許多事情難做的程度,有些事情,不是靠自己一個人衝就能衝的動的,他這下卻對未來有了一種莫名的焦慮。
倒不是說對清查的事情有焦慮,其實自打這次三派比拚出個結果之後,各縣各郡的清查進度立馬快了起來。
高凡真正焦慮的是,如果諸葛亮將來真的打算把自己的位置給自己,那麽自己的實力到底夠不夠呢。
不管在哪個時代,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將來蜀國要統一天下,統一後內部各種利益的糾葛又如何解決。
現在的他,可以靠諸葛亮用自己的至高權力來壓下去,可以讓兩位吳國舅擺酒設局來幫他壓下去,可未來他們不在了,自己又怎麽辦。
吳懿,可以算得上是蜀漢朝廷中另一個派係的代表,便就是東州派,這一派的特點便是他們不是益州本地人,很多都是劉焉,劉璋時代培養起來的非益州本土官員。二者便就是蜀漢的東州派。
這些人很多都是當年從各地逃亡到益州的人組成,有些則是劉焉帶來的老人,其實和諸葛亮他們一樣也是外來戶,不過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則成了介於外來戶和本地人之間的一種關係。
這些人之前的代表便是黃權,法正,孟達,而現在這個派係中最大的代表,其實是高凡的老丈人,李嚴。
按道理說這個活是李嚴該幹的,不過諸葛亮考慮到,李嚴一方麵與自己不怎麽和睦,自己去請恐怕費些功夫。
另一方麵李嚴在漢中的位置比較重要,漢中離了李嚴一時間糧草轉運也是個問題。於是便選了吳懿,吳班兄弟。
而如果真的從鬥爭的角度來看,這次的清查,受損最大的其實是益州派的官員們,畢竟這些人在益州的田產土地肯定最多,至於諸葛亮為代表從荊州來的官員們,他們在益州財產規模不大,自然配合清查。
不過東州派就是另一種情況了,他們的態度有些人支持清查,有些人則是反對,甚至跟著一起給諸葛亮和朝廷上了書。
諸葛亮把吳氏兄弟派迴來,目的便是讓東州派這塊砝碼壓到他這邊來。不過諸葛亮目的不在於黨爭,而是要讓高凡順利的把清查幹下去。
而當吳懿說出之前那些話時,台下的官員們則是神情各異。
不過輪不到他們在那裏猶豫了,吳班相比吳懿,則更是直接,手中端著酒杯,便就來到了高凡麵前。
“高將軍,既然如此,那你就挨著和各位敬一圈吧,我和你一塊兒。”吳班笑著對高凡說。於是高凡便端上了酒杯,跟著吳班一塊兒敬了起來。
這可能是自打高凡結婚之後喝酒最多的一次酒局了,因為這次來的幾乎是半個東州派的人,這些人的頭頭便就是吳懿。
吳懿這次的表態,便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態度,自己支持高凡,而下麵這些官員裏麵,不少就是各地的縣令,郡守之類的官員。
這些人與高凡碰杯時,有的人表情看不出來什麽,有的人表情上倒是不怎麽自然,不過有吳班在高凡的身邊,這些人不領高凡的情,總要領吳班的情。於是也隻得臉上擠出些笑意然後和高凡碰杯喝了下去。
這喝下去的哪是自己的酒啊,喝下去的可是以後不知道要多交多少的稅啊。
不過人家吳懿吳班兄弟發了話,自己又有什麽好說的呢,畢竟在古代,大家夥是要報團的,得罪了他們,東州一派混不下去,益州人又不會輕易容得下他們,這麽一來兩頭不得好。
而在這場酒局之後的第二天,許多吳懿一派的東州派官員一齊上書,其中許多要麽表態堅決支持清查,要麽便是說高凡盡心盡力,應該讓高凡署理度支曹。
而蔣琬,費禕,董允他們在看到事情有了轉機之後,隨即也跟著上書,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一件事是,在不久之後,往漢中執行完運糧任務的李豐也帶來了中都護李嚴的書信。
而書信中的內容,也是表明了自己支持高凡的態度。這個倒是讓高凡沒有想到的。
其實諸葛亮把要清查土地,人口的事情給李嚴說過,李嚴對這件事情倒沒有表明反對的態度,畢竟李嚴也是當年和諸葛亮他們一起製訂了《蜀科》的五人組之一。
李嚴在思想上也是有一定遏製豪強的想法的,不過李嚴也沒有表示支持,因為李嚴明白這次的清查,勢必會引起益州派的反彈,而自己曾經是東州老一派的重要人物。
不過後來隨著好友法正的病逝,孟達的叛逃,自己再東州老一派中的關係所剩無幾,而吳懿他們反倒成了新一代東州派事實上的領軍人物。
因此諸葛亮這次找突破也是從吳懿身上找。當李嚴得知吳懿迴成都之後,李嚴便看清了局勢,在他的心裏,原本是荊州,益州兩派相爭。
而高凡清查正好是碰到了兩派現在相製衡的情況,不過隨著吳懿的加入勝利的天平已經逆轉了。
畢竟哪怕是沒有什麽能力的劉璋,光一個他們東州派都夠益州這些本土官員難纏的,更不要說有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和東州派一同聯手。
於是,在那場酒局和李嚴的態度表明之後,諸葛亮則是鄭重的給劉禪上了一份奏表,內容還是說了清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高凡工作的正確性。
而在這些大佬紛紛表態之後,益州派官員上書的總算少了下來,許多人甚至開始主動前來度支曹匯報一些自己家遺漏的土地和人口,而高凡的工作這下才真正的順了起來。
而高凡這下才知道了許多事情難做的程度,有些事情,不是靠自己一個人衝就能衝的動的,他這下卻對未來有了一種莫名的焦慮。
倒不是說對清查的事情有焦慮,其實自打這次三派比拚出個結果之後,各縣各郡的清查進度立馬快了起來。
高凡真正焦慮的是,如果諸葛亮將來真的打算把自己的位置給自己,那麽自己的實力到底夠不夠呢。
不管在哪個時代,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將來蜀國要統一天下,統一後內部各種利益的糾葛又如何解決。
現在的他,可以靠諸葛亮用自己的至高權力來壓下去,可以讓兩位吳國舅擺酒設局來幫他壓下去,可未來他們不在了,自己又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