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打板子
我,晚唐之主,沉迷修仙 作者:黑馬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甫微笑道:“親家,過慮了,我打聽楊太真可不是有什麽想法,而是聽聞其善於歌舞,不知道你是否看過?”
“自然,太真的舞蹈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不已,世上還能將歌舞演繹到出神入化的不多,太真算是一個。”韋堅道。
“是這樣的,我在西域收羅了幾個曲譜叫做《胡騰舞》,此舞奔放激烈,難度極高,我想找機會獻給太真,不知道方便否?”皇甫道。
“這個,再說吧,方便的時候我去問問,隻是聖人更喜歡仙風道骨的曲子。”韋堅說。
“哦,那就多拜托親家了。”
說到此處,吸音石的光芒微弱,聲音也低沉了很多,甚至有些變形,就像收音機沒電了一樣。
漸漸熄滅,變成了一塊普通的石頭。
此時,朝堂上,大家各懷心思的展開重新的博弈。
韋堅和皇甫二人急忙匍匐在地上,道:“聖人明鑒那,我二人說的句句是真,都被這個該死的吸音石給吸了出來,請聖人恕罪。”
李隆基沉默了,看著晁衡和吉備,又冷眼看了一眼楊慎矜和李林甫。
然後咳嗽了一聲道:“楊慎矜你這是告的什麽禦狀?驚動了朕的好夢。”
楊慎矜結結巴巴地說:“聖人,臣,臣以為他們必然是密謀什麽,所以,所以以防不測。”
“他們的談話朕也聽過了,不就是皇甫和韋堅要接親家的事嗎?二人找個地方商量一下,也算不得什麽,這樣想來,我們的律法是不是有點太嚴苛了,沒有考慮到很多現實的問題,李林甫你說呢?”
李林甫也不敢違拗,趕緊道:“當時設計的律法,確實沒有考慮兒女情長的問題,不過,聖人,這也不是律法要考慮的,韋堅和皇甫二人還是不應該私會。”
“朕明白,你們這是借題發揮。朕心裏清楚的很,這目標指的是誰,朕也知道。換句話說,你們也知道,如果韋堅的幕後不是站在李嶼,你們也不會興師動眾的去搞這次大搜查吧?”李隆基人間清醒般的說道。
就連李嶼都驚奇,聖人忽然就為他說起話來,這簡直是少見。
是誰做了幕後工作呢,還是其中有什麽故事,他都有點拿不準了。
這段時間,他確實拜訪來的少了一點,有誰在聖人麵前說了他的好話了嗎?
聖人的目光看向晁衡和吉備,道:“你二人可謂深度參與了此事,不知為何?”
晁衡和吉備噗通一聲跪下,“聖人,我們實在不該參與進來,對不起。”
“朕早就說過,你們的參與,代表了你們國家的態度。說明爾等一直以來都樂於看我大唐陷入萬劫不複,但論爾等體量,即使我大唐有劫難,你們撮爾小國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拿下新羅?是可以做這麽做,但我們還是會拿迴來的,爾等何必勞民傷財。”
“聖人,我等,唉,都是鬼迷心竅,請聖人見諒。”晁衡道。
吉備不敢說什麽,畢竟剛才他還活靈活現的演繹了韋堅和皇甫的對話,現在看來,非常可笑。
但是,他說不出哪裏錯了,第一次他聽到的確實如此。
難道這個石頭錄的是第二次的,和第一次不一樣?也有這個可能。韋堅和皇甫會臨時發現端倪,轉而改變了說話的口氣和策略。
“聖人,今日之事至關重要,牽涉甚廣,兒臣愚鈍,尚不明其中深意,還望父皇不吝賜教,指點迷津。兒臣一心向學,渴望能從父皇的智慧和經驗中學到更多治國理政之道,以便日後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為子民盡一份心力。請父皇明示,兒臣定當恭聽教誨。”李嶼言辭懇切地道。
李隆基微微頷首,表示滿意,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之色,說道:“嗯,吾兒有此求學之心,實乃社稷之福。若爾等皇子皆能如你一般勤奮好學,心係天下蒼生,則大唐盛世可期矣。今後若有空閑,不妨常來宮中,觀朕如何處理軍國大事。如此一來,不僅可增廣見識,亦能磨礪品性。”
他頓了一頓,接著又語重心長地說:“治國理政並非易事,需明察秋毫,權衡利弊,方能做出明智決斷。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平日裏的積累與曆練。以朕之見,你當下首要之務乃是博覽群書,汲取前人之智;同時,也要多與賢臣良將交流切磋,傾聽各方意見,方能全麵了解國情民意。此外,還需時刻保持警醒之心,不可被權力衝昏頭腦,牢記‘民為邦本’的道理。”
“兒臣明白。”李嶼道。
“今日之事,如何處理,朕覺得各打五十大板是不行的,而是有人要多打,有人要少打。”李隆基想了想道。
“自然,太真的舞蹈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不已,世上還能將歌舞演繹到出神入化的不多,太真算是一個。”韋堅道。
“是這樣的,我在西域收羅了幾個曲譜叫做《胡騰舞》,此舞奔放激烈,難度極高,我想找機會獻給太真,不知道方便否?”皇甫道。
“這個,再說吧,方便的時候我去問問,隻是聖人更喜歡仙風道骨的曲子。”韋堅說。
“哦,那就多拜托親家了。”
說到此處,吸音石的光芒微弱,聲音也低沉了很多,甚至有些變形,就像收音機沒電了一樣。
漸漸熄滅,變成了一塊普通的石頭。
此時,朝堂上,大家各懷心思的展開重新的博弈。
韋堅和皇甫二人急忙匍匐在地上,道:“聖人明鑒那,我二人說的句句是真,都被這個該死的吸音石給吸了出來,請聖人恕罪。”
李隆基沉默了,看著晁衡和吉備,又冷眼看了一眼楊慎矜和李林甫。
然後咳嗽了一聲道:“楊慎矜你這是告的什麽禦狀?驚動了朕的好夢。”
楊慎矜結結巴巴地說:“聖人,臣,臣以為他們必然是密謀什麽,所以,所以以防不測。”
“他們的談話朕也聽過了,不就是皇甫和韋堅要接親家的事嗎?二人找個地方商量一下,也算不得什麽,這樣想來,我們的律法是不是有點太嚴苛了,沒有考慮到很多現實的問題,李林甫你說呢?”
李林甫也不敢違拗,趕緊道:“當時設計的律法,確實沒有考慮兒女情長的問題,不過,聖人,這也不是律法要考慮的,韋堅和皇甫二人還是不應該私會。”
“朕明白,你們這是借題發揮。朕心裏清楚的很,這目標指的是誰,朕也知道。換句話說,你們也知道,如果韋堅的幕後不是站在李嶼,你們也不會興師動眾的去搞這次大搜查吧?”李隆基人間清醒般的說道。
就連李嶼都驚奇,聖人忽然就為他說起話來,這簡直是少見。
是誰做了幕後工作呢,還是其中有什麽故事,他都有點拿不準了。
這段時間,他確實拜訪來的少了一點,有誰在聖人麵前說了他的好話了嗎?
聖人的目光看向晁衡和吉備,道:“你二人可謂深度參與了此事,不知為何?”
晁衡和吉備噗通一聲跪下,“聖人,我們實在不該參與進來,對不起。”
“朕早就說過,你們的參與,代表了你們國家的態度。說明爾等一直以來都樂於看我大唐陷入萬劫不複,但論爾等體量,即使我大唐有劫難,你們撮爾小國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拿下新羅?是可以做這麽做,但我們還是會拿迴來的,爾等何必勞民傷財。”
“聖人,我等,唉,都是鬼迷心竅,請聖人見諒。”晁衡道。
吉備不敢說什麽,畢竟剛才他還活靈活現的演繹了韋堅和皇甫的對話,現在看來,非常可笑。
但是,他說不出哪裏錯了,第一次他聽到的確實如此。
難道這個石頭錄的是第二次的,和第一次不一樣?也有這個可能。韋堅和皇甫會臨時發現端倪,轉而改變了說話的口氣和策略。
“聖人,今日之事至關重要,牽涉甚廣,兒臣愚鈍,尚不明其中深意,還望父皇不吝賜教,指點迷津。兒臣一心向學,渴望能從父皇的智慧和經驗中學到更多治國理政之道,以便日後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為子民盡一份心力。請父皇明示,兒臣定當恭聽教誨。”李嶼言辭懇切地道。
李隆基微微頷首,表示滿意,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之色,說道:“嗯,吾兒有此求學之心,實乃社稷之福。若爾等皇子皆能如你一般勤奮好學,心係天下蒼生,則大唐盛世可期矣。今後若有空閑,不妨常來宮中,觀朕如何處理軍國大事。如此一來,不僅可增廣見識,亦能磨礪品性。”
他頓了一頓,接著又語重心長地說:“治國理政並非易事,需明察秋毫,權衡利弊,方能做出明智決斷。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平日裏的積累與曆練。以朕之見,你當下首要之務乃是博覽群書,汲取前人之智;同時,也要多與賢臣良將交流切磋,傾聽各方意見,方能全麵了解國情民意。此外,還需時刻保持警醒之心,不可被權力衝昏頭腦,牢記‘民為邦本’的道理。”
“兒臣明白。”李嶼道。
“今日之事,如何處理,朕覺得各打五十大板是不行的,而是有人要多打,有人要少打。”李隆基想了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