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李治的底線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作者:哈李路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日的長安,白雪覆瓦,宮牆紅影與琉璃瓦上的銀霜相映生輝。
太極殿前,金吾衛執戟肅立,朱紅廊柱間掛滿織金宮燈,嫋嫋檀香混著冬日冷冽的空氣,縈繞在巍峨的殿宇之間。
值此佳節,整個皇城都沉浸在喜慶而莊嚴的氛圍之中,然而,比元日大典更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到來的雲和公主成人禮。
太和鍾悠揚地敲響,緩步登上龍椅。
群臣身著朝服,依品階分立兩班,玉佩相撞聲清脆悅耳。
殿外寒風唿嘯,殿內卻暖意融融,炭火盆中跳躍的火苗將眾人的影子映在蟠龍柱上,搖曳不定。
就在這一片祥和之際,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殿內的寧靜。
李義府匆匆穿過長長的丹陛,在階下行禮,聲音中帶著一絲難掩的興奮:“陛下,後羅馬帝國使臣已抵達長安!他們特來為我大唐賀元日,更為雲和公主賀成人禮!”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頓時竊竊私語。
大唐揮師西征,這場遠征卻陷入了拉鋸戰,盡管大唐軍隊勇猛無敵,但長途征戰、糧草轉運艱難,國庫日漸空虛,百姓賦稅加重,怨聲漸起。
未等李治開口,李義府又補上一句重磅消息:“除此之外,他們還帶來了後羅馬帝國君主的降書!”
這句話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群臣紛紛交頭接耳,欣喜的神色在眾人臉上交織。
李治微微挑眉,抬手輕撫腰間的螭紋玉佩,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降書?這些人,還真是把我們漢人給摸得透透的,也把我們中國的皇帝給摸得透透的。”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李治目光掃過群臣,繼續說道:“他們又沒有輸,誰都知道,隻要他們再拖下去,我大唐也無力征伐他們了,遠征兩年,我大唐的國庫也已經支撐不住了,再打下去,到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
“你們啊,也都在不停的勸朕,停止西征,朕也在不斷的考慮你們的話。”
“可是,如今那個什麽羅馬帝國的皇帝給朕送來降書了,這天無二日,諸位覺得呢?”
“我大唐撐不住了,難道,這羅馬帝國就能扛得住我大唐的攻伐嗎?”
李治的話字字鏗鏘,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
他端坐在龍椅之上,冕旒隨著說話的節奏輕輕晃動,看似質問,實則是在試探群臣的態度。
李義府心領神會,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聖明!臣以為,後羅馬帝國此番送來降書,看似示弱,實則暗藏心機。”
“他們知曉我大唐遠征疲憊,卻又不願真正臣服,便以‘降書’之名行求和之實,企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
李治微微頷首。
“李義府,你去告訴那些使者,我大唐,有足夠的能力繼續西征,他們也有足夠的能力繼續糾纏。”
“我大唐強行西征,不過是元氣大傷,而他們可就要亡國滅種了。”
“告訴他們,朕不接受他們的求和。求和就是求和,何必說什麽投降呢?”
話音落下,殿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能夠站在這太極殿上的大臣,哪個不是人精?
他們心裏都明白,李治這番強硬表態,不過是做戲罷了。
大唐確實需要休養生息,停止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爭,但皇帝的威嚴不容挑戰,總要在表麵上占據上風,才能體麵的結束戰事。
李義府自然也看透了李治的心思,卻仍要按照君臣之間的默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言辭懇切:“陛下,在這長安城,非我漢人的比例達到了兩成,不少外國人從貞觀時期,就在長安定居,他們的孩子,也在學習我們的文化。”
“如此看來,蠻夷也可接受王化。如今,既然後羅馬帝國打著投降的名義,行求和之事。”
“臣認為,不如化幹戈為玉帛來的實際,打下去,固然能打出我大唐的威風,可是我大唐的百姓,該如何是好?”
“先帝說過,我大唐是以百姓為主,還請陛下不能本末倒置。”
他偷偷抬眼觀察李治的神色,隻見皇帝眉頭微皺,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動搖。
李治輕歎一聲,目光投向殿外飄揚的雪花,仿佛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收迴視線,看著李義府道:“李愛卿,此時不打,更待何時?你去和那些使者說,我大唐不接受議和,讓他們哪裏來的迴哪裏去吧。”
說罷,他猛地一揮衣袖,起身離去。
龍袍掃過禦案,發出“簌簌”的聲響,震得案上的奏章微微顫動。
望著李治離去的背影,群臣麵麵相覷。
李義府太了解這位陛下了。這番強硬不過是為了向天下人表明大唐的態度。
不是我們打不下去,而是我們心懷仁慈,不願再造殺孽。
退朝後,李義府並未急著離開。
他在偏殿等候良久,終於等到了內侍傳召。
見到李治時,皇帝已換下了龍袍,身著常服,倚在榻上。
“陛下,臣明白您的苦心。”
李義府行禮後,率先開口,“陛下,此番,還請明示臣,要這些滿意,付出什麽代價?”
李治放下書卷,露出欣慰的笑容:“知朕者,李卿也。這兩年的西征,朕何嚐不知是苦了百姓?隻是身為帝王,有些事不得不做,有些姿態不得不擺。”
“第一點,解散後羅馬帝國,讓人給他們不同的好處,分散它們,讓他們永遠也不能大一統。”
“第二,君士坦丁堡這個西方門戶,歸屬我大唐,另外,中東之地,我大唐自取之,還有讓他們割地。”
“第三,西方諸國隻可稱王,不可稱帝,否則,朕必伐之,除此之外,還需要賠款,歲敬都不可少。”
“這些都是朕的底線,至於其他,你自己看著辦。”
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宮牆,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傳朕旨意,讓鴻臚寺好生招待後羅馬帝國使者,待元日大典過後,再議此事。”
與此同時,鴻臚寺內,後羅馬帝國的使者們正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為首的使者奧列裏烏斯來迴踱步,他的長袍上繡著精美的花紋,腰間的佩劍鑲嵌著寶石,彰顯著他的身份。
“大唐皇帝陛下為何拒絕我們的降書?”他用生硬的漢語向鴻臚寺卿發問。
鴻臚寺卿微笑著,不緊不慢地解釋:“貴使莫急,我大唐皇帝聖心難測,或許是覺得誠意不足。元日大典過後,一切自有定論。”
奧列裏烏斯皺起眉頭,心中暗自思忖。
這場戰爭對雙方都已造成巨大損耗,後羅馬帝國同樣渴望和平。
此番送來“降書”,不過是為了給大唐皇帝一個台階,沒想到對方竟如此強硬。
但他也明白,大唐的拒絕未必是真意。
穆阿維葉來之前就和他說過了。
要有耐心,要等!
太極殿前,金吾衛執戟肅立,朱紅廊柱間掛滿織金宮燈,嫋嫋檀香混著冬日冷冽的空氣,縈繞在巍峨的殿宇之間。
值此佳節,整個皇城都沉浸在喜慶而莊嚴的氛圍之中,然而,比元日大典更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到來的雲和公主成人禮。
太和鍾悠揚地敲響,緩步登上龍椅。
群臣身著朝服,依品階分立兩班,玉佩相撞聲清脆悅耳。
殿外寒風唿嘯,殿內卻暖意融融,炭火盆中跳躍的火苗將眾人的影子映在蟠龍柱上,搖曳不定。
就在這一片祥和之際,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殿內的寧靜。
李義府匆匆穿過長長的丹陛,在階下行禮,聲音中帶著一絲難掩的興奮:“陛下,後羅馬帝國使臣已抵達長安!他們特來為我大唐賀元日,更為雲和公主賀成人禮!”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頓時竊竊私語。
大唐揮師西征,這場遠征卻陷入了拉鋸戰,盡管大唐軍隊勇猛無敵,但長途征戰、糧草轉運艱難,國庫日漸空虛,百姓賦稅加重,怨聲漸起。
未等李治開口,李義府又補上一句重磅消息:“除此之外,他們還帶來了後羅馬帝國君主的降書!”
這句話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群臣紛紛交頭接耳,欣喜的神色在眾人臉上交織。
李治微微挑眉,抬手輕撫腰間的螭紋玉佩,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降書?這些人,還真是把我們漢人給摸得透透的,也把我們中國的皇帝給摸得透透的。”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李治目光掃過群臣,繼續說道:“他們又沒有輸,誰都知道,隻要他們再拖下去,我大唐也無力征伐他們了,遠征兩年,我大唐的國庫也已經支撐不住了,再打下去,到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
“你們啊,也都在不停的勸朕,停止西征,朕也在不斷的考慮你們的話。”
“可是,如今那個什麽羅馬帝國的皇帝給朕送來降書了,這天無二日,諸位覺得呢?”
“我大唐撐不住了,難道,這羅馬帝國就能扛得住我大唐的攻伐嗎?”
李治的話字字鏗鏘,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
他端坐在龍椅之上,冕旒隨著說話的節奏輕輕晃動,看似質問,實則是在試探群臣的態度。
李義府心領神會,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聖明!臣以為,後羅馬帝國此番送來降書,看似示弱,實則暗藏心機。”
“他們知曉我大唐遠征疲憊,卻又不願真正臣服,便以‘降書’之名行求和之實,企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
李治微微頷首。
“李義府,你去告訴那些使者,我大唐,有足夠的能力繼續西征,他們也有足夠的能力繼續糾纏。”
“我大唐強行西征,不過是元氣大傷,而他們可就要亡國滅種了。”
“告訴他們,朕不接受他們的求和。求和就是求和,何必說什麽投降呢?”
話音落下,殿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能夠站在這太極殿上的大臣,哪個不是人精?
他們心裏都明白,李治這番強硬表態,不過是做戲罷了。
大唐確實需要休養生息,停止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爭,但皇帝的威嚴不容挑戰,總要在表麵上占據上風,才能體麵的結束戰事。
李義府自然也看透了李治的心思,卻仍要按照君臣之間的默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言辭懇切:“陛下,在這長安城,非我漢人的比例達到了兩成,不少外國人從貞觀時期,就在長安定居,他們的孩子,也在學習我們的文化。”
“如此看來,蠻夷也可接受王化。如今,既然後羅馬帝國打著投降的名義,行求和之事。”
“臣認為,不如化幹戈為玉帛來的實際,打下去,固然能打出我大唐的威風,可是我大唐的百姓,該如何是好?”
“先帝說過,我大唐是以百姓為主,還請陛下不能本末倒置。”
他偷偷抬眼觀察李治的神色,隻見皇帝眉頭微皺,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動搖。
李治輕歎一聲,目光投向殿外飄揚的雪花,仿佛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收迴視線,看著李義府道:“李愛卿,此時不打,更待何時?你去和那些使者說,我大唐不接受議和,讓他們哪裏來的迴哪裏去吧。”
說罷,他猛地一揮衣袖,起身離去。
龍袍掃過禦案,發出“簌簌”的聲響,震得案上的奏章微微顫動。
望著李治離去的背影,群臣麵麵相覷。
李義府太了解這位陛下了。這番強硬不過是為了向天下人表明大唐的態度。
不是我們打不下去,而是我們心懷仁慈,不願再造殺孽。
退朝後,李義府並未急著離開。
他在偏殿等候良久,終於等到了內侍傳召。
見到李治時,皇帝已換下了龍袍,身著常服,倚在榻上。
“陛下,臣明白您的苦心。”
李義府行禮後,率先開口,“陛下,此番,還請明示臣,要這些滿意,付出什麽代價?”
李治放下書卷,露出欣慰的笑容:“知朕者,李卿也。這兩年的西征,朕何嚐不知是苦了百姓?隻是身為帝王,有些事不得不做,有些姿態不得不擺。”
“第一點,解散後羅馬帝國,讓人給他們不同的好處,分散它們,讓他們永遠也不能大一統。”
“第二,君士坦丁堡這個西方門戶,歸屬我大唐,另外,中東之地,我大唐自取之,還有讓他們割地。”
“第三,西方諸國隻可稱王,不可稱帝,否則,朕必伐之,除此之外,還需要賠款,歲敬都不可少。”
“這些都是朕的底線,至於其他,你自己看著辦。”
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宮牆,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傳朕旨意,讓鴻臚寺好生招待後羅馬帝國使者,待元日大典過後,再議此事。”
與此同時,鴻臚寺內,後羅馬帝國的使者們正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為首的使者奧列裏烏斯來迴踱步,他的長袍上繡著精美的花紋,腰間的佩劍鑲嵌著寶石,彰顯著他的身份。
“大唐皇帝陛下為何拒絕我們的降書?”他用生硬的漢語向鴻臚寺卿發問。
鴻臚寺卿微笑著,不緊不慢地解釋:“貴使莫急,我大唐皇帝聖心難測,或許是覺得誠意不足。元日大典過後,一切自有定論。”
奧列裏烏斯皺起眉頭,心中暗自思忖。
這場戰爭對雙方都已造成巨大損耗,後羅馬帝國同樣渴望和平。
此番送來“降書”,不過是為了給大唐皇帝一個台階,沒想到對方竟如此強硬。
但他也明白,大唐的拒絕未必是真意。
穆阿維葉來之前就和他說過了。
要有耐心,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