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儒沉默了片刻,端坐挺身,向清塵道長行了一個古人之禮。
清塵也挺身,用拂塵還禮,自顧自地倒了一杯茶,緩緩飲下。
孫尚儒說道:“道長妙語天機,晚輩愚魯,有些道理還不甚明白,但是其中不少言語,晚輩聽來直有醍醐灌頂,啟蒙開智之感,多謝道長教誨,日後我必細細參悟。”
清塵哈哈大笑:“孫小友不必過謙,老道感覺地出來,對於道之一途,你是有慧根的,你心中自有你的道,隻是可惜小友已有師承,且你之心性是喜動不喜靜,怕是耐不住這山中寂寞,否則,老道必然邀請孫小友在武當多住上數月,有此忘年之誼,真乃平生快事,哈哈哈哈。”
孫尚儒也是暢快一笑,後又問:“那麽請問道長,您心中的道又是什麽呢?”
清塵拿起茶杯,抿上一口,細細思索了下,笑笑道:“嗬嗬嗬嗬,小友這一問,老道似乎嘴拙了一些,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可能用佛家的話說更確切一些,老道自覺心中慕道,奈何身有紅塵之緣。”
孫尚儒有些不解。
清塵再笑了一聲說:“孫小友,你看,這一片雲霞之下,群峰碧翠,白雲縹緲,可終究要納入這紅塵天地之間。人之心途,大致如此,並非修道之人便可超然物外,然而我已亦覺得,所謂出世入世,所謂出家還俗,又是否真的需要分得這般清楚明白。”
孫尚儒靜靜地聽著,問道:“前輩是否又迴憶起了許多紅塵往事?”
清塵看著天邊的雲霞,再看向孫尚儒:“小友可知,我修道源於何時?”
孫尚儒搖搖頭。
清塵迴憶道:“大約是將近三十年前了,那時我初拜入武當門下,還隻是一名普通的夥房弟子,平日裏雜役繁多,對於修道一事也不甚上心,我的道學啟蒙其實並不是我的師父和師兄。”
孫尚儒繼續聽清塵講述,像聆聽一個很久遠的故事一般。
清塵繼續說:“我又一位故友,當時他的身份很是尊貴,有一日他來武當閑遊,我照常為他舔茶加水,因為在山下便有過數麵之緣,所以我們二人並不陌生,他素來謙和有禮,並不傲下,故而我們二人相處甚歡,他在房中讀道經之時,問了我一句話。”
清塵陷入了迴憶之中,黃昏下暗淡的房中,一名衣飾華貴的公子正在讀閱經書,旁邊一位道童打開茶碗,熟練地加水。
公子對著道童問道:“我考你一個問題,看你這段日子在山上有沒有偷懶打瞌睡。”
道童有些害怕犯難:“啊,公子啊,我在這山上就是倒水做飯的,每天劈柴燒火都要累死了,你可別難為我了。”
公子笑道:“那可不行啊,把你送到這武當山可是讓你好生修行的,你若是偷懶上課打瞌睡,我可要好好罰你。”
道童愁眉苦臉,勉強答應:“那好吧,公子,你問吧。”
公子問道:“這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什麽意思?”
道童結結巴巴,抓耳撓腮,磨蹭半天,還是答不出來。
公子半笑著看他的窘迫樣。
這時,道童好像想起了什麽,說道:“哦,我想起來了,這句話全文是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公子有些高興:“呀,可以啊,居然一字不落,好,那你再說說,這兩句話分別是什麽意思?”
道童真答不上來了,苦笑著搖搖頭。
公子沒有生氣,到時語重心長地和他解釋:“這雖然出自於道經,所涵哲理卻是經世治國之道,這頭一句,字麵的解釋是治理天下合乎於“道”的話,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那麽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這後半句話的解釋是一個人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所以知道到什麽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他永遠是滿足的。”
道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公子看他的樣子,笑了笑說:“那我再給你解釋一下這裏麵更深層的含義。其實一國之老百姓,其生存狀態,安定狀態的好壞是檢驗天下有道或無道的標準。位處於廟堂高位者甚至於一國之君當以百姓為重,努力提升國力民生,藏富於民,以強大的國力戰勝於外敵,在軍事上要上兵伐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戰勝敵國,在民生上要休養生息,盡量避免戰爭,從而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當然,戰與和是相互轉換的,當天下無道的時候,必須用戰爭求得和平,例如元庭暴虐,則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而天下有道的時候,則要避免戰爭,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執政者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好大喜功而隨意發動戰爭,窮兵黷武,當然也不能一味追求安逸享樂,從而忘軍備戰,強敵入侵之時,讓老百姓陷入危險。”
那道童聽得這話很是精神,連連誇讚:“公子好學識,這解釋連我都聽懂了。”
公子笑道:“你先別拍馬屁,還有一句話呢,這後半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天下無道,混沌禍亂的源頭主要來源於執政者的不知足,若是執政者的欲望貪得無厭,橫征暴虐,將天下之財集於一人之手,那麽江山社稷就會崩塌,所以執政者要少私寡欲,知足常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道童點點頭,但是又有疑問:“公子,你說的這些我都理解,可是我隻是一個小道士啊,又不能做官,你問我這話,其實和我又有什麽關係呢,我還不如像師父說的,專心挑我的水,做我的飯好了。”
公子再笑道:“你們武當自本朝以來,曆受皇家和朝廷的恩遇,除了這香火之外,山下還有不少的田地方畝出租供養,那麽我問你,若是遇上了災年,租你們田地的佃戶交不上田租怎麽辦,若是有外縣的流民逃難到你們這裏怎麽辦,又或者災民凍餓苦苦哀求你們施舍過冬的糧食怎麽辦?”
道童說道:“如果是我,那當然免去佃戶的田租,將流民好生安置在山上,然後拿出儲存的糧食分給受餓的災民啊,可是,可是我隻是一個小道士,這些事情的決策應該問我師父和師兄才對吧,我也做不了主啊。”
公子反駁道:“不,不是這樣?”
道童疑惑:“啊?”
公子說道:“每個人遇到事情,需要做好自己的判斷,要有自己的行事準則,假如你的師父和師兄不願意免去佃戶的田租呢?假如他們不想收留這些難民呢?再假如他們不願拿出他們自己吃的糧食分給凍餓的人呢?你怎麽辦?”
道童陷入了兩難,最後迴答說:“公子,可是我師父和師兄都是很好的人呢,他們不會像你說的這樣的。”
公子迴複道:“嗯,是,我也知道他們都是良善之人,可是我剛剛是列舉了一個假設,假設他們是吝嗇之人,而你又沒有做主之權,那你在兩難之下,怎麽辦?”
道童思索了一下,斬釘截鐵地說道:“那我會堅決地拿出糧食,分給窮苦受餓的災民,無論會有什麽後果和懲罰。”
“好——”那公子將經書重重往桌上一拍,繼續說道:“這就是我要的答案,也是我為什麽要問你這句話的意義。”
道童搖搖頭:“公子,我還是有些不理解。”
公子解釋道:“武當除了教授弟子們武技之餘,為什麽還要給你們上晚課,學道理,就是要你們在遇事關鍵的時刻,有自己的決斷,而你,雖然現在是個小道童,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道。”
小道童聽完怔怔地看向公子。
清塵道長從迴憶中微微一笑,孫尚儒和朱棠頓感崇敬。
孫尚儒問道:“請問道長,那位公子便是當日在街頭救下您性命的人嗎?他應該是一位謙和文雅,飽讀詩書,胸懷萬民的儒士吧?”
清塵笑了笑:“算是吧,今日與孫小友隻是閑話論道,卻不想還迴想起了塵封多年的往事,數十年修道悟道,都不曾有今日這般暢快了,嗬嗬嗬嗬。”
“哈哈哈哈,師兄有些偏心呢,你我同門數十年,這段往事我今日還是第一次聽你提起。”旁側一個聲音傳來。
南星道長和柳湘凝走了出來。
柳湘凝給清塵端正尊敬地行了一禮。
清塵笑道:“哦,南星師弟,柳姑娘,你們二位是何時來的,我竟絲毫未有察覺。”
柳湘凝笑了笑:“道長專心說道,心無旁騖,我等聆聽妙音,自然也不敢隨意叨擾,道長自然察覺不到了。”
南星笑道:“師兄啊,平日裏你是負責教授弟子們武義的,許久未曾聽你講道,今天頓感受益匪淺啊。”
清塵迴道:“數十年了,你我論道雖偶有爭執,但心無芥蒂,我從你處也獲益良多啊。”
南星笑道:“哈哈哈哈,師兄過譽了,今日當真是難得好日子啊,這些日子心中的疲累都一掃而盡了,隻是可惜已臨近黃昏,師兄,我們先迴去吧。”
清塵此刻才注意到天色已暮,點點頭從坐墊上起身。
黃昏之下,山道上已然有些暗淡,小道童提著燈在前麵帶路,孫尚儒等數人悠然走在路上,朱棠調皮嬉鬧,玩笑不斷,這一群忘年之交歡聲笑語盈盈。
清塵也挺身,用拂塵還禮,自顧自地倒了一杯茶,緩緩飲下。
孫尚儒說道:“道長妙語天機,晚輩愚魯,有些道理還不甚明白,但是其中不少言語,晚輩聽來直有醍醐灌頂,啟蒙開智之感,多謝道長教誨,日後我必細細參悟。”
清塵哈哈大笑:“孫小友不必過謙,老道感覺地出來,對於道之一途,你是有慧根的,你心中自有你的道,隻是可惜小友已有師承,且你之心性是喜動不喜靜,怕是耐不住這山中寂寞,否則,老道必然邀請孫小友在武當多住上數月,有此忘年之誼,真乃平生快事,哈哈哈哈。”
孫尚儒也是暢快一笑,後又問:“那麽請問道長,您心中的道又是什麽呢?”
清塵拿起茶杯,抿上一口,細細思索了下,笑笑道:“嗬嗬嗬嗬,小友這一問,老道似乎嘴拙了一些,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可能用佛家的話說更確切一些,老道自覺心中慕道,奈何身有紅塵之緣。”
孫尚儒有些不解。
清塵再笑了一聲說:“孫小友,你看,這一片雲霞之下,群峰碧翠,白雲縹緲,可終究要納入這紅塵天地之間。人之心途,大致如此,並非修道之人便可超然物外,然而我已亦覺得,所謂出世入世,所謂出家還俗,又是否真的需要分得這般清楚明白。”
孫尚儒靜靜地聽著,問道:“前輩是否又迴憶起了許多紅塵往事?”
清塵看著天邊的雲霞,再看向孫尚儒:“小友可知,我修道源於何時?”
孫尚儒搖搖頭。
清塵迴憶道:“大約是將近三十年前了,那時我初拜入武當門下,還隻是一名普通的夥房弟子,平日裏雜役繁多,對於修道一事也不甚上心,我的道學啟蒙其實並不是我的師父和師兄。”
孫尚儒繼續聽清塵講述,像聆聽一個很久遠的故事一般。
清塵繼續說:“我又一位故友,當時他的身份很是尊貴,有一日他來武當閑遊,我照常為他舔茶加水,因為在山下便有過數麵之緣,所以我們二人並不陌生,他素來謙和有禮,並不傲下,故而我們二人相處甚歡,他在房中讀道經之時,問了我一句話。”
清塵陷入了迴憶之中,黃昏下暗淡的房中,一名衣飾華貴的公子正在讀閱經書,旁邊一位道童打開茶碗,熟練地加水。
公子對著道童問道:“我考你一個問題,看你這段日子在山上有沒有偷懶打瞌睡。”
道童有些害怕犯難:“啊,公子啊,我在這山上就是倒水做飯的,每天劈柴燒火都要累死了,你可別難為我了。”
公子笑道:“那可不行啊,把你送到這武當山可是讓你好生修行的,你若是偷懶上課打瞌睡,我可要好好罰你。”
道童愁眉苦臉,勉強答應:“那好吧,公子,你問吧。”
公子問道:“這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什麽意思?”
道童結結巴巴,抓耳撓腮,磨蹭半天,還是答不出來。
公子半笑著看他的窘迫樣。
這時,道童好像想起了什麽,說道:“哦,我想起來了,這句話全文是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公子有些高興:“呀,可以啊,居然一字不落,好,那你再說說,這兩句話分別是什麽意思?”
道童真答不上來了,苦笑著搖搖頭。
公子沒有生氣,到時語重心長地和他解釋:“這雖然出自於道經,所涵哲理卻是經世治國之道,這頭一句,字麵的解釋是治理天下合乎於“道”的話,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那麽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這後半句話的解釋是一個人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所以知道到什麽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他永遠是滿足的。”
道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公子看他的樣子,笑了笑說:“那我再給你解釋一下這裏麵更深層的含義。其實一國之老百姓,其生存狀態,安定狀態的好壞是檢驗天下有道或無道的標準。位處於廟堂高位者甚至於一國之君當以百姓為重,努力提升國力民生,藏富於民,以強大的國力戰勝於外敵,在軍事上要上兵伐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戰勝敵國,在民生上要休養生息,盡量避免戰爭,從而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當然,戰與和是相互轉換的,當天下無道的時候,必須用戰爭求得和平,例如元庭暴虐,則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而天下有道的時候,則要避免戰爭,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執政者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好大喜功而隨意發動戰爭,窮兵黷武,當然也不能一味追求安逸享樂,從而忘軍備戰,強敵入侵之時,讓老百姓陷入危險。”
那道童聽得這話很是精神,連連誇讚:“公子好學識,這解釋連我都聽懂了。”
公子笑道:“你先別拍馬屁,還有一句話呢,這後半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天下無道,混沌禍亂的源頭主要來源於執政者的不知足,若是執政者的欲望貪得無厭,橫征暴虐,將天下之財集於一人之手,那麽江山社稷就會崩塌,所以執政者要少私寡欲,知足常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道童點點頭,但是又有疑問:“公子,你說的這些我都理解,可是我隻是一個小道士啊,又不能做官,你問我這話,其實和我又有什麽關係呢,我還不如像師父說的,專心挑我的水,做我的飯好了。”
公子再笑道:“你們武當自本朝以來,曆受皇家和朝廷的恩遇,除了這香火之外,山下還有不少的田地方畝出租供養,那麽我問你,若是遇上了災年,租你們田地的佃戶交不上田租怎麽辦,若是有外縣的流民逃難到你們這裏怎麽辦,又或者災民凍餓苦苦哀求你們施舍過冬的糧食怎麽辦?”
道童說道:“如果是我,那當然免去佃戶的田租,將流民好生安置在山上,然後拿出儲存的糧食分給受餓的災民啊,可是,可是我隻是一個小道士,這些事情的決策應該問我師父和師兄才對吧,我也做不了主啊。”
公子反駁道:“不,不是這樣?”
道童疑惑:“啊?”
公子說道:“每個人遇到事情,需要做好自己的判斷,要有自己的行事準則,假如你的師父和師兄不願意免去佃戶的田租呢?假如他們不想收留這些難民呢?再假如他們不願拿出他們自己吃的糧食分給凍餓的人呢?你怎麽辦?”
道童陷入了兩難,最後迴答說:“公子,可是我師父和師兄都是很好的人呢,他們不會像你說的這樣的。”
公子迴複道:“嗯,是,我也知道他們都是良善之人,可是我剛剛是列舉了一個假設,假設他們是吝嗇之人,而你又沒有做主之權,那你在兩難之下,怎麽辦?”
道童思索了一下,斬釘截鐵地說道:“那我會堅決地拿出糧食,分給窮苦受餓的災民,無論會有什麽後果和懲罰。”
“好——”那公子將經書重重往桌上一拍,繼續說道:“這就是我要的答案,也是我為什麽要問你這句話的意義。”
道童搖搖頭:“公子,我還是有些不理解。”
公子解釋道:“武當除了教授弟子們武技之餘,為什麽還要給你們上晚課,學道理,就是要你們在遇事關鍵的時刻,有自己的決斷,而你,雖然現在是個小道童,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道。”
小道童聽完怔怔地看向公子。
清塵道長從迴憶中微微一笑,孫尚儒和朱棠頓感崇敬。
孫尚儒問道:“請問道長,那位公子便是當日在街頭救下您性命的人嗎?他應該是一位謙和文雅,飽讀詩書,胸懷萬民的儒士吧?”
清塵笑了笑:“算是吧,今日與孫小友隻是閑話論道,卻不想還迴想起了塵封多年的往事,數十年修道悟道,都不曾有今日這般暢快了,嗬嗬嗬嗬。”
“哈哈哈哈,師兄有些偏心呢,你我同門數十年,這段往事我今日還是第一次聽你提起。”旁側一個聲音傳來。
南星道長和柳湘凝走了出來。
柳湘凝給清塵端正尊敬地行了一禮。
清塵笑道:“哦,南星師弟,柳姑娘,你們二位是何時來的,我竟絲毫未有察覺。”
柳湘凝笑了笑:“道長專心說道,心無旁騖,我等聆聽妙音,自然也不敢隨意叨擾,道長自然察覺不到了。”
南星笑道:“師兄啊,平日裏你是負責教授弟子們武義的,許久未曾聽你講道,今天頓感受益匪淺啊。”
清塵迴道:“數十年了,你我論道雖偶有爭執,但心無芥蒂,我從你處也獲益良多啊。”
南星笑道:“哈哈哈哈,師兄過譽了,今日當真是難得好日子啊,這些日子心中的疲累都一掃而盡了,隻是可惜已臨近黃昏,師兄,我們先迴去吧。”
清塵此刻才注意到天色已暮,點點頭從坐墊上起身。
黃昏之下,山道上已然有些暗淡,小道童提著燈在前麵帶路,孫尚儒等數人悠然走在路上,朱棠調皮嬉鬧,玩笑不斷,這一群忘年之交歡聲笑語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