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83:反複無常
全史人物亂入:劉備二周目人生 作者:再造炎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袁紹的精心謀劃下,使者酈食其肩負著特殊使命,奔赴青州,聯絡各大家族。
酈食其,劉邦謀士,曾擔任說客,說服齊王投降劉邦,後被齊王烹殺,有“狂生”之稱。
酈食其武力46,統帥50,智力90,政治81。技能說客:進行談判工作時,智力+3.
他帶著袁紹的密信,信中滿載著誘惑與承諾,旨在拉攏青州世家,讓他們在劉備的後方掀起波瀾,以便袁紹抹黑劉備。
被家丁引入正廳後,酈食其見華老端坐在主位之上,白發蒼蒼,一雙眼睛渾濁中透著精明。
酈食其微微拱手,行了個禮,開口說道:“華老,久仰大名。此次袁公特命在下前來,與華老商議一樁大事。”
華老微微眯起眼睛,臉上充盈著笑意,高興地說道:“哦?袁公如此看重老朽,不知是為何事?”
態度之熱情,與當初劉備借糧時有天壤之別。
酈食其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袁紹的密信,雙手遞上,說道:“華老請看,袁公在信中詳述了所求之事。如今劉備在青州勢力漸大,袁公認為這並非好事,希望華老能在劉備後方略施手段,製造些混亂。”
華老接過信,緩緩展開,目光在信紙上快速掃過,臉上的表情逐漸變得微妙起來。
看完信,華老輕哼一聲,已然代入角色:“劉備確實不知天高地厚。不過,袁公又能給我華家帶來什麽好處呢?”
酈食其見狀,心中暗喜,知道華老業已心動。
他連忙說道:“華老,袁公說了,若此事成功,青州之地,凡袁氏人脈所在,華家將享有諸多特權,賦稅減半、可優先挑選肥沃土地擴充田莊。”
“此外,袁公還承諾,會在朝中為華家子弟謀得高位,讓華家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席之地。”
華老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他猛地一拍桌子,大聲說道:“好!就衝袁公這份誠意,老朽願意幫忙。不就是在劉備後方搞點破壞嘛,這有何難。”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將曾經與劉備之間的情誼、劉備保衛青州的恩情拋在腦後。
華家是青州大頭,華老點頭同意,酈食其的任務便完成了一半。
酈食其說道:“華老果然爽快,袁公得知此事,定會大喜。”
華老哈哈大笑著:“那是自然,袁公乃當世豪傑,哪是一個劉備可比?跟著袁公,我華家定能更上一層樓。”
說服華老後,酈食其前往孫家,家主孫康,在劉備手底下擔任治中從事,位高權重。
按理說,孫康為劉備“屬吏”,在東漢的風氣下,孫康甚至有為劉備赴死的義務,不可能答應袁紹。
但酈食其覺得自己能說服對方。
孫康見有客人來訪,起身相迎。
他看上去四十多歲,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沉穩與睿智。
酈食其行禮後,說明來意,將袁紹的密信遞給孫康。
孫康接過信,仔細閱讀起來。讀完信,他的眉頭微微皺起,陷入了沉思。
酈食其見狀,心道有戲。
如果孫康對劉備忠心耿耿,現在已經命人把酈食其綁好交給劉備了。
無論是礙於袁家威勢亦或是什麽,孫康終究是猶豫了。
那麽就有人要說了,袁家這麽厲害,威壓孫康,孫康有什麽辦法呢?
現代人當然可以毫無愧疚地背叛,但東漢人不行。
東漢,忠義>生命。
酈食其趁熱打鐵:“孫公,袁公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若您能配合袁公,在劉備後方製造混亂,孫家在青州的地位將得到極大提升,躋身頂流未嚐不可。”
“不僅如此,袁公還會在經濟上給予孫家大力支持,幫助孫家拓展生意。”
孫康抬起頭,看著酈食其,說道:“先生所言我已明白。隻是劉備此前對我孫家也頗為禮遇,授予我治中從事的要職,如今要我背叛他,實在有些……”
酈食其微微一笑,說道:“孫公,這亂世之中,唯有利益才是永恆的。”
“袁家四世三公,冀州遠比經過蛾賊洗劫的青州富裕,袁公實力遠在劉備之上。跟著袁公,孫家的未來才更有保障。”
“而且,若此事成了,孫家在袁公麾下,定能成為舉足輕重的世家。”
孫康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掙紮,他在書房中來迴踱步,心中思緒萬千。
是選擇東漢的“義”、選擇劉備的恩遇,還是選擇家族的利益。
背叛劉備,固然違背道義,但袁紹開出的條件,對孫康實在太有吸引力了。
劉備能否在這場紛爭中勝出,終究是個未知數。
若是劉備敗了,小小一個孫家在這亂世之中,恐怕難以獨善其身。
雙向投資,對家族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
劉備雖有恩於孫家,但在現實麵前,恩情也不得不讓步了。
要怪就怪你出身太低吧。
許久,孫康停下腳步,深吸一口氣,說道:“先生,我答應袁公的請求。但還望袁公能遵守承諾,日後善待我孫家。”
酈食其聞言,大喜過望,連忙說道:“孫公放心,袁公向來言出必行。此次有孫公相助,大事必成。”
孫康微微點頭,心中雖有些許愧疚,但更多的是對家族未來的期許。
在家族利益至上的觀念驅使下,他最終選擇了背叛劉備,踏上了與袁紹合作的道路。
就這樣,在袁紹使者的一番運作下,青州的華家與孫家,兩大世家皆答應了袁紹的請求。
有這兩大家族帶頭,青州一部分世家豪強皆加入到袁紹的計劃中。
一些人雖將此看在眼裏,在華老、孫康的威逼利誘之下,紛紛選擇閉口不言。
酈食其拉攏了華家、孫家,還不滿意,他對孫康說道:“一不做二不休,不若孫公牽頭,為某拉攏任家任愷如何?”
孫康懷著對劉備的愧疚,起初不同意,但酈食其威脅他不簽頭就將事情全盤告與劉備,孫康無奈答應。
酈食其,劉邦謀士,曾擔任說客,說服齊王投降劉邦,後被齊王烹殺,有“狂生”之稱。
酈食其武力46,統帥50,智力90,政治81。技能說客:進行談判工作時,智力+3.
他帶著袁紹的密信,信中滿載著誘惑與承諾,旨在拉攏青州世家,讓他們在劉備的後方掀起波瀾,以便袁紹抹黑劉備。
被家丁引入正廳後,酈食其見華老端坐在主位之上,白發蒼蒼,一雙眼睛渾濁中透著精明。
酈食其微微拱手,行了個禮,開口說道:“華老,久仰大名。此次袁公特命在下前來,與華老商議一樁大事。”
華老微微眯起眼睛,臉上充盈著笑意,高興地說道:“哦?袁公如此看重老朽,不知是為何事?”
態度之熱情,與當初劉備借糧時有天壤之別。
酈食其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袁紹的密信,雙手遞上,說道:“華老請看,袁公在信中詳述了所求之事。如今劉備在青州勢力漸大,袁公認為這並非好事,希望華老能在劉備後方略施手段,製造些混亂。”
華老接過信,緩緩展開,目光在信紙上快速掃過,臉上的表情逐漸變得微妙起來。
看完信,華老輕哼一聲,已然代入角色:“劉備確實不知天高地厚。不過,袁公又能給我華家帶來什麽好處呢?”
酈食其見狀,心中暗喜,知道華老業已心動。
他連忙說道:“華老,袁公說了,若此事成功,青州之地,凡袁氏人脈所在,華家將享有諸多特權,賦稅減半、可優先挑選肥沃土地擴充田莊。”
“此外,袁公還承諾,會在朝中為華家子弟謀得高位,讓華家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席之地。”
華老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他猛地一拍桌子,大聲說道:“好!就衝袁公這份誠意,老朽願意幫忙。不就是在劉備後方搞點破壞嘛,這有何難。”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將曾經與劉備之間的情誼、劉備保衛青州的恩情拋在腦後。
華家是青州大頭,華老點頭同意,酈食其的任務便完成了一半。
酈食其說道:“華老果然爽快,袁公得知此事,定會大喜。”
華老哈哈大笑著:“那是自然,袁公乃當世豪傑,哪是一個劉備可比?跟著袁公,我華家定能更上一層樓。”
說服華老後,酈食其前往孫家,家主孫康,在劉備手底下擔任治中從事,位高權重。
按理說,孫康為劉備“屬吏”,在東漢的風氣下,孫康甚至有為劉備赴死的義務,不可能答應袁紹。
但酈食其覺得自己能說服對方。
孫康見有客人來訪,起身相迎。
他看上去四十多歲,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沉穩與睿智。
酈食其行禮後,說明來意,將袁紹的密信遞給孫康。
孫康接過信,仔細閱讀起來。讀完信,他的眉頭微微皺起,陷入了沉思。
酈食其見狀,心道有戲。
如果孫康對劉備忠心耿耿,現在已經命人把酈食其綁好交給劉備了。
無論是礙於袁家威勢亦或是什麽,孫康終究是猶豫了。
那麽就有人要說了,袁家這麽厲害,威壓孫康,孫康有什麽辦法呢?
現代人當然可以毫無愧疚地背叛,但東漢人不行。
東漢,忠義>生命。
酈食其趁熱打鐵:“孫公,袁公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若您能配合袁公,在劉備後方製造混亂,孫家在青州的地位將得到極大提升,躋身頂流未嚐不可。”
“不僅如此,袁公還會在經濟上給予孫家大力支持,幫助孫家拓展生意。”
孫康抬起頭,看著酈食其,說道:“先生所言我已明白。隻是劉備此前對我孫家也頗為禮遇,授予我治中從事的要職,如今要我背叛他,實在有些……”
酈食其微微一笑,說道:“孫公,這亂世之中,唯有利益才是永恆的。”
“袁家四世三公,冀州遠比經過蛾賊洗劫的青州富裕,袁公實力遠在劉備之上。跟著袁公,孫家的未來才更有保障。”
“而且,若此事成了,孫家在袁公麾下,定能成為舉足輕重的世家。”
孫康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掙紮,他在書房中來迴踱步,心中思緒萬千。
是選擇東漢的“義”、選擇劉備的恩遇,還是選擇家族的利益。
背叛劉備,固然違背道義,但袁紹開出的條件,對孫康實在太有吸引力了。
劉備能否在這場紛爭中勝出,終究是個未知數。
若是劉備敗了,小小一個孫家在這亂世之中,恐怕難以獨善其身。
雙向投資,對家族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
劉備雖有恩於孫家,但在現實麵前,恩情也不得不讓步了。
要怪就怪你出身太低吧。
許久,孫康停下腳步,深吸一口氣,說道:“先生,我答應袁公的請求。但還望袁公能遵守承諾,日後善待我孫家。”
酈食其聞言,大喜過望,連忙說道:“孫公放心,袁公向來言出必行。此次有孫公相助,大事必成。”
孫康微微點頭,心中雖有些許愧疚,但更多的是對家族未來的期許。
在家族利益至上的觀念驅使下,他最終選擇了背叛劉備,踏上了與袁紹合作的道路。
就這樣,在袁紹使者的一番運作下,青州的華家與孫家,兩大世家皆答應了袁紹的請求。
有這兩大家族帶頭,青州一部分世家豪強皆加入到袁紹的計劃中。
一些人雖將此看在眼裏,在華老、孫康的威逼利誘之下,紛紛選擇閉口不言。
酈食其拉攏了華家、孫家,還不滿意,他對孫康說道:“一不做二不休,不若孫公牽頭,為某拉攏任家任愷如何?”
孫康懷著對劉備的愧疚,起初不同意,但酈食其威脅他不簽頭就將事情全盤告與劉備,孫康無奈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