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來曆,背後都有一串的故事;有些淺顯,有些深厚。


    我是寶應人。寶應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外人知道的不多。每次自我介紹的時候,我總會在前麵加上“揚州”二字,揚州那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地名。


    寶應這個地名,起源於唐朝。


    經過安史之亂,大唐江山已是一瀉千裏,盛世不再。君臣惶然,有心再造大唐盛世,可是談何容易,一籌莫展。就在這時,一高道在某地發現了八件寶物,覲獻朝廷。朝堂上下,君臣激奮。認為天降祥瑞,大唐中興,指日可待。天子下詔天下,改紀元寶應,那一年就是寶應元年。寶物的發現地被命名為“寶應”。


    唐朝早已成為曆史,“寶應”早已不再是紀元,但“寶應”這個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有些地名一看就知道怎麽迴事;有些地名卻讓人看不懂,但你知道了她身後的故事後,便會恍然大悟。


    寶應縣城邊上有個小鎮叫“望直港”。小時候我有些納悶,這兒不沿海,不臨江,也沒有其它什麽大河,怎麽會以“港”命名呢?


    出了小鎮,有個村子叫“軍師”(老百姓喚之為“軍師嘴”);再偏遠一點,有個村子叫“蛤拖”(老百姓喚之為“蛤拖溝”)。這兩個村名,尤其是老百姓的叫法,我一直想不通,覺得怪怪的。像一些村鎮叫什麽“柳堡”、“大樹”、“和平”等等,很好理解。


    後來,大表哥給我講了一個乾隆下江南的小故事,我的這些心結全都迎刃而解。


    當今社會,國家領導下基層,乘個專機直達目的地。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浩浩蕩蕩的船隊,是一路行進,一路遊玩。經過寶應時,乾隆上岸了。


    在縣城邊上發現了一隻錦雞,他想展示一下箭法。豈料錦雞不配合,飛走了。天子看上的東西,哪有不到手的道理?他帶著一班貼身侍衛一路追趕而去。


    終於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莊逮住了這隻錦雞。一路追趕,大家夥有些乏了,便坐下來歇息片刻,順便將戰利品給烤了,供天子享用。乾隆隨手將啃完的雞骨頭扔到了一個小旱溝裏。


    休息好了,往行宮而去。到了小鎮邊上時,那隻雞全都吃完了,便將啃過一遍的雞頭扔在了小鎮邊上。


    到了晚上,乾隆還對那隻錦雞迴味無窮,決定給這些村鎮重新命名。在那個小鎮上一路追趕,小鎮就叫“往直趕”吧;那個扔了雞頭的小村子就叫“錦雞嘴”吧,因為那個雞頭除了雞嘴是完整的,其它地方都啃得差不多了;那個扔了一旱溝雞骨頭的小村子就叫“骨頭溝”吧。又仔細想一想,覺得這些叫法太俗,便取其諧音。“望直趕”定名為“望直港”,小鎮雖然沒有大江大河流過,但此處畢竟是水鄉,小河小溪,支流岔河倒是很多,來往停泊的中小船隻也不少,以“港”命名,也有些名副其實;“錦雞嘴”改為“軍師嘴”;“骨頭溝”改為“蛤(ge)拖溝”。


    這些地名的來曆,我沒有去查證;但小鎮有一條老巷子,就叫“直趕老街”,佐證了小鎮地名的來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葉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建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建龍並收藏閑葉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