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第二茬玉米熟了1
糟了!李家穿來兩個大力士 作者:斷江的氣海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李雲溪三人進城,抵達南苑,已是申時末。
但宅中沒人,一問才知,他們都在杏花巷,陳氏便囑咐賀陽看好門,守著姑娘,才同陳姥姥離開。
獨留李雲溪站在大門口,發呆。
半晌後,賀陽提醒:“姑娘,太太走了。”
李雲溪瞪了他一眼,以及貼著牆壁垂頭的金蘭。
“最近可有人來找她們?”
賀陽搖頭:“連個迴信都沒有。”
沒人來就沒人來,自個又不是養不起,李雲溪邊想,邊朝後院走去,剛走到遊廊,就看到有人在打掃。
李雲溪一時叫不出名字:“你叫啥?”
那人仰頭看向她:“姑娘,能不能給我也取個名,這麽多天爹娘都沒找來,想必不會來了。”
李雲溪聞言,心有微漣。
眼前人,大概十多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以後就叫金玫吧,帶刺的玫瑰花。”
金玫一聽,忙磕頭。
李雲溪彎下身子製止:“家裏沒這規矩,以後也無需如此,我救你們,不是讓你來給我磕頭的,眼下不太平,就在這裏過著,等不打仗,太平了,你們想去哪就去。”
金玫哽咽:“多謝姑娘!”
“起來吧,別人看到,還以為我打了你!”
金玫應聲起來。
也是此時,李雲溪才察覺,這個人比自己高,頓時有些不開心,自己每天吃肉,又不停蹦高高,怎麽還不長個。
“姑娘,你能教我習武嗎?”
見李雲溪沉默,金玫又嚐試問:“姑娘,我見賀陽他們都在習武,我也想練,這樣就能保護自己。”
李雲溪沉默,並非她不願意教,而是哪怕最簡單的招式,隻要有力量,那就是殺招。
無論她們怎麽練...算了,既然她們喜歡,自己就教,萬一有人能練出力道呢。
“等晚上,她們一並迴來了,我再教。”
“是...”
不多時,李雲溪就聽到大門口,傳來賀陽的聲音,原來是李雲誠和西風迴來了,她忙下樓。
“怎麽樣?他們怎麽說的?”
西風看到李雲溪出來那一瞬,心有絲絲疑惑,怎麽李姑娘知道他們迴來了?
李雲誠:“迴屋說。”
李雲溪著急知道結果,指著連廊,“去那說。”
“族長這次下來,除了送族人去北境,給三舅道了歉。”
李雲溪撇了撇嘴:“就這?”
李三叔親口說的,他們下來是為了借糧,照他們在杏花巷的做法,明眼人都知道,不可能隻為了糧食。
如此,輕飄飄一句對不起就完了?
李雲溪不滿意。
李雲誠一臉平靜,繼續說:“你哥趁幾人說話,沒留意他,抓起掃帚就朝爺揮去,痛得你爺當場嗷嗷叫。”
李雲溪震驚了。
笑了好一會,才說:“我可沒教。”
李雲誠翻白眼:“後來,爹和三舅攔著李雲澤,村長和陳姥爺開解李老頭,總之,那事算不了了之,不過...”
“不過什麽?”
李雲誠扭頭看向李雲溪:“你是不是跟你哥說,你要去北境?”
李雲溪點頭:“嗯,錢師爺說,這一次隻是去送糧,又不上戰場,我也想出去看看,就跟我哥說了。”
李雲誠意味深長的說:“那你可慘了!”
李雲溪一時迷茫。
直到李大牛夫妻雙雙迴來,她才知道...
聽到繡樓的說話聲,金玫緩緩低下頭,“想必姑娘今日沒空教,我們先散了。”
就在此時,田小丫說:“你們是要學武嗎?”
“嗯..”
田小丫:“姑娘教過我,我教你們!”
“好...”
所以,李雲溪一隻耳朵聽陳氏、李大牛念叨,一隻耳朵聽外頭的練武聲。
陳氏看女兒心不在焉樣,就知她沒聽進去。
扯了個凳子,坐在她身前:“雲溪啊,北境又不好玩,不許去,今晚我跟你一起睡。”又看向李大牛,“你喊小丫幾個,到樓下守著。”
最終,李雲溪妥協:“我不去就是。”
盡管,女兒如此說,陳氏還是不放心,不僅親自守著,連院子也吩咐人看著。
隔天兩個哥哥走,她都沒去看一眼。
直到聽說運送物資的人出了城,她才鬆了一口氣。
次日,李家五口人,和李雲誠的五個手下(原本七人,西風留在城中,顧歡代替李大牛去北境。)一起迴了村。
林家莊的玉米熟了。
此次掰玉米,不趕時間,天大亮,眾人才上山。
站在玉米地中,李雲溪都有些恍惚,感覺才掰完玉米,怎麽沒幾天,又要開始掰?
一部分人掰,一部分人砍玉米杆。
李雲溪兄妹負責背玉米迴家。
李雲溪打算將這裏的玉米也改良下,爭取每畝地多個百八十斤的收成。
“奶、姥姥,大的玉米曬一堆,小的、癩子玉米曬一堆,不要弄混了。”
李婆子擺手,“好好好!知道了,你快去歇歇。”
李雲溪沒歇,抓起背簍,繼續走向荒山。
趁這段時間,太陽大,早點把玉米背迴去曬幹。
剛走到荒山,安北就跑來,一臉激動的匯報:“姑娘,我剛剛稱過,就我們掰的那一畝地,一共有430斤玉米,若曬幹,畝產至少350斤,而本地玉米,最好的那一年也才320斤。”
若他知道,在她們那個時代,一畝玉米地的產出,怕不會高興,而是會哭。
安北才不會哭呢,他興奮的就差原地蹦起:“李姑娘,你等會再背,等我把這一畝地稱過重,你再背迴去。”
李雲溪將草帽扶正,“你快點弄,太陽大。”
“我馬上就弄...”話都沒說完,人就跑遠了。
原本李雲溪想著,弄到巳時末就休息,可李大牛跟陳姥爺兩個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生怕慢一步,別人就會搶走,連午飯都是在山上吃的。
足足忙了3天,荒山上的玉米才掰完。
當晚,安北就進了城,去給武安侯捎信。
第一茬玉米,是提前收的,無法估算收成。
而第二茬玉米,是等玉米成熟後才收的,所以這一次,極具參考價值。
連蕭老太傅聽完安北的匯報,激動地久久未語。
在幹旱的前提下,畝產都能達到360斤左右,能不激動嗎?比他們正常種的玉米,多出50斤。
足以讓蕭老太傅沉默。
良久,他才說:“收拾東西,去林家莊....”
但宅中沒人,一問才知,他們都在杏花巷,陳氏便囑咐賀陽看好門,守著姑娘,才同陳姥姥離開。
獨留李雲溪站在大門口,發呆。
半晌後,賀陽提醒:“姑娘,太太走了。”
李雲溪瞪了他一眼,以及貼著牆壁垂頭的金蘭。
“最近可有人來找她們?”
賀陽搖頭:“連個迴信都沒有。”
沒人來就沒人來,自個又不是養不起,李雲溪邊想,邊朝後院走去,剛走到遊廊,就看到有人在打掃。
李雲溪一時叫不出名字:“你叫啥?”
那人仰頭看向她:“姑娘,能不能給我也取個名,這麽多天爹娘都沒找來,想必不會來了。”
李雲溪聞言,心有微漣。
眼前人,大概十多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以後就叫金玫吧,帶刺的玫瑰花。”
金玫一聽,忙磕頭。
李雲溪彎下身子製止:“家裏沒這規矩,以後也無需如此,我救你們,不是讓你來給我磕頭的,眼下不太平,就在這裏過著,等不打仗,太平了,你們想去哪就去。”
金玫哽咽:“多謝姑娘!”
“起來吧,別人看到,還以為我打了你!”
金玫應聲起來。
也是此時,李雲溪才察覺,這個人比自己高,頓時有些不開心,自己每天吃肉,又不停蹦高高,怎麽還不長個。
“姑娘,你能教我習武嗎?”
見李雲溪沉默,金玫又嚐試問:“姑娘,我見賀陽他們都在習武,我也想練,這樣就能保護自己。”
李雲溪沉默,並非她不願意教,而是哪怕最簡單的招式,隻要有力量,那就是殺招。
無論她們怎麽練...算了,既然她們喜歡,自己就教,萬一有人能練出力道呢。
“等晚上,她們一並迴來了,我再教。”
“是...”
不多時,李雲溪就聽到大門口,傳來賀陽的聲音,原來是李雲誠和西風迴來了,她忙下樓。
“怎麽樣?他們怎麽說的?”
西風看到李雲溪出來那一瞬,心有絲絲疑惑,怎麽李姑娘知道他們迴來了?
李雲誠:“迴屋說。”
李雲溪著急知道結果,指著連廊,“去那說。”
“族長這次下來,除了送族人去北境,給三舅道了歉。”
李雲溪撇了撇嘴:“就這?”
李三叔親口說的,他們下來是為了借糧,照他們在杏花巷的做法,明眼人都知道,不可能隻為了糧食。
如此,輕飄飄一句對不起就完了?
李雲溪不滿意。
李雲誠一臉平靜,繼續說:“你哥趁幾人說話,沒留意他,抓起掃帚就朝爺揮去,痛得你爺當場嗷嗷叫。”
李雲溪震驚了。
笑了好一會,才說:“我可沒教。”
李雲誠翻白眼:“後來,爹和三舅攔著李雲澤,村長和陳姥爺開解李老頭,總之,那事算不了了之,不過...”
“不過什麽?”
李雲誠扭頭看向李雲溪:“你是不是跟你哥說,你要去北境?”
李雲溪點頭:“嗯,錢師爺說,這一次隻是去送糧,又不上戰場,我也想出去看看,就跟我哥說了。”
李雲誠意味深長的說:“那你可慘了!”
李雲溪一時迷茫。
直到李大牛夫妻雙雙迴來,她才知道...
聽到繡樓的說話聲,金玫緩緩低下頭,“想必姑娘今日沒空教,我們先散了。”
就在此時,田小丫說:“你們是要學武嗎?”
“嗯..”
田小丫:“姑娘教過我,我教你們!”
“好...”
所以,李雲溪一隻耳朵聽陳氏、李大牛念叨,一隻耳朵聽外頭的練武聲。
陳氏看女兒心不在焉樣,就知她沒聽進去。
扯了個凳子,坐在她身前:“雲溪啊,北境又不好玩,不許去,今晚我跟你一起睡。”又看向李大牛,“你喊小丫幾個,到樓下守著。”
最終,李雲溪妥協:“我不去就是。”
盡管,女兒如此說,陳氏還是不放心,不僅親自守著,連院子也吩咐人看著。
隔天兩個哥哥走,她都沒去看一眼。
直到聽說運送物資的人出了城,她才鬆了一口氣。
次日,李家五口人,和李雲誠的五個手下(原本七人,西風留在城中,顧歡代替李大牛去北境。)一起迴了村。
林家莊的玉米熟了。
此次掰玉米,不趕時間,天大亮,眾人才上山。
站在玉米地中,李雲溪都有些恍惚,感覺才掰完玉米,怎麽沒幾天,又要開始掰?
一部分人掰,一部分人砍玉米杆。
李雲溪兄妹負責背玉米迴家。
李雲溪打算將這裏的玉米也改良下,爭取每畝地多個百八十斤的收成。
“奶、姥姥,大的玉米曬一堆,小的、癩子玉米曬一堆,不要弄混了。”
李婆子擺手,“好好好!知道了,你快去歇歇。”
李雲溪沒歇,抓起背簍,繼續走向荒山。
趁這段時間,太陽大,早點把玉米背迴去曬幹。
剛走到荒山,安北就跑來,一臉激動的匯報:“姑娘,我剛剛稱過,就我們掰的那一畝地,一共有430斤玉米,若曬幹,畝產至少350斤,而本地玉米,最好的那一年也才320斤。”
若他知道,在她們那個時代,一畝玉米地的產出,怕不會高興,而是會哭。
安北才不會哭呢,他興奮的就差原地蹦起:“李姑娘,你等會再背,等我把這一畝地稱過重,你再背迴去。”
李雲溪將草帽扶正,“你快點弄,太陽大。”
“我馬上就弄...”話都沒說完,人就跑遠了。
原本李雲溪想著,弄到巳時末就休息,可李大牛跟陳姥爺兩個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生怕慢一步,別人就會搶走,連午飯都是在山上吃的。
足足忙了3天,荒山上的玉米才掰完。
當晚,安北就進了城,去給武安侯捎信。
第一茬玉米,是提前收的,無法估算收成。
而第二茬玉米,是等玉米成熟後才收的,所以這一次,極具參考價值。
連蕭老太傅聽完安北的匯報,激動地久久未語。
在幹旱的前提下,畝產都能達到360斤左右,能不激動嗎?比他們正常種的玉米,多出50斤。
足以讓蕭老太傅沉默。
良久,他才說:“收拾東西,去林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