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一人五斤棉花
糟了!李家穿來兩個大力士 作者:斷江的氣海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李雲溪起了個大早,來到蕭府,找上竹言。
“倉庫裏的錢,我可一分沒拿,怎麽銀票就不能換?”
這事,一開始自己就不該換,竹言硬著頭皮解釋:“李姑娘,其他人也如你一般想法,才導致現在沒錢換。
銀票是什麽?
能換成錢,才叫銀票。
可我們出不去呀,倉庫裏的錢,可不就越換越少?”
這番話,讓李雲溪瞬間冷靜下來:“有多少銀票?”
竹言低頭,小聲說:“大概有十九萬兩。”
李雲溪猛地抬頭,大聲追問:“多少?”
“十九萬七千兩。”
聽到這個數,李雲溪隻覺眼前發黑,當時堆滿倉庫一角的銀子、銅錢,如今變成輕飄飄、擦***她都嫌黑的紙。
猛吸了好幾口涼氣,黑著臉說:“把銀票給我。”
竹言驚訝:“李姑娘,你要它做甚?銀票現在不值錢,但我們可以去揚州換。”
李雲溪懶得同他廢話,她去京都怎麽不說這事?
冷聲道:“錢!”
“在縣衙,我一會將賬簿和銀票取來給你。”
李雲溪哼了一聲,轉身離去。
竹言見她離開,鬆了一口氣,他不會武,挨不過一拳頭,想到一會還要去複命,頓時臉一垮,他想哭...
“老太爺、任管家,李姑娘已經離開。”
任管家:“怎麽說的?”
竹言一五一十將兩人對話複述一遍。
“那你去縣衙吧。”
聽到這話,竹言猛地抬頭,眼底劃過一抹驚喜,自己不用受罰?
“還不快去?”
竹言趕忙躬身,麻溜離開。
“主子,信都寄出去了。”
“也不知這些信,最後能落到幾人手中。”
聽到這話,任管家不禁歎氣,折多山有重兵守著,難以跨越,除非硬拚,希望信鴿這一次能跨過禹溪河,或安北能接到楊老,經楊老的口,傳出去。
“李姑娘要去赤州,要不將信給她,讓她代傳?”
蕭老太傅微微搖頭:“赤州也是邊境,算了,眼下什麽都不做才是最好,好好招待吳景元他們,他們在北境受苦了,我記得章小子那有祛寒生肌膏,你給他們送去。”
聽著這話,任管家心一顫,小聲問:“主子,難道你是想?”
蕭老太傅扭頭,目光飄向窗外,似是而非的說:“他們鎮守北境,守著這方土地,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任管家:“....”
李雲溪剛踏入大門,就碰上陳氏和田嬸他們抱著包袱,走出來。
“娘,你這是抱的什麽?”
陳氏:“天冷了,我整理了一些衣裳出來,送去慈幼院。”
“娘,我跟你一起去。”
“....”
慈幼院位於西城區,一處二進的老宅子,因人手不足,隻翻了屋頂瓦片,將坍塌的牆壁補上,並沒有重建。
幾個婆子和老頭子住在倒座房,金枝等人領著孩子們住在二進院。
住進這裏,不代表不用幹活。
收了那麽多玉米,總不能讓叛軍不修城牆,光剝玉米粒吧?所以百多個孩子,每日睜眼就能看到,整齊碼在廊下的一籮籮的玉米。
李雲溪一進主屋,就看到三十多個蘿卜頭坐在地上,剝玉米。
金枝、從瑤等人一見到她們,連忙起身行禮。
“太太、姑娘,你們怎來了?”
陳氏:“我帶了些衣服、被褥過來,金枝呀,你拿去改一改,給孩子們用。”
金枝聽了,一臉興奮:“多謝太太~”
隨著她的話,屋內的孩子們跟著起身行禮,異口同聲說:“多謝太太。”
陳氏聽了,舒展著眉, 招唿田嬸幾人將包袱抱進來。
金枝等人接過包袱,看了起來。
“哎喲 ,太太,這是姑娘的衣裳吧,我記得姑娘沒穿幾次呀,你怎麽...”
陳氏:“姑娘不缺衣裳穿,我帶了布過來,你們把裏頭的棉花取出來,能做床被褥... ”正說著話,發現女兒還愣在門口,“雲溪,快把門關上,別鑽了風進來。”
李雲溪關上門,仔細打量著這群孩子,有些麵生、有些很熟悉,無一例外,穿的都很單薄。
全是夏衣。
好幾人一邊用手背抹掉掛在嘴上的鼻涕,而後又繼續用手剝玉米,一個個手都通紅,不知是凍的,還是剝出來的。
想來都有吧。
這時,一孩子挪到李雲溪身前,“姑娘,我每日都有認真練武,不僅我練,我還教他們練。”
李雲溪誇讚:“真厲害!你叫什麽?”
“呃..我..”
一個聲音在另一方響起,“他叫莫生~”
莫生?
這是喊他爹娘莫生他的意思嗎?
“姑娘,你給我取個名字吧,我想要個金枝那樣好聽的名。”
李雲溪垂眸,認真打量著他,臉頰帶著不自然的紅,但眼神堅韌,很瘦。
“你姓什麽?多大。”
“8歲..或者9歲吧,養大我的人,別人都喊他莫老頭。”
“那人不是你爺爺?”
“不是,我是被他撿迴家的。”
李雲溪了然,“叫寧安吧。”
寧安?
陳氏聽了,有些不解,“為何不姓李?叫李安?”
“娘,寧,安寧之意!”
陳氏:“....”
寧安得了新名字,非常興奮,想去院中展示他的武藝。
看著他的赤腳,李雲溪拒絕。
屋子人多,又關的嚴實,有些悶,李雲溪走出屋子,在院中逛了一圈,除西廂房沒人,其他屋都住滿了人。
通通關在屋中。
為何這麽做,李雲溪知道。
若她沒有厚厚的衣裳,也會被陳氏關在屋中,不許出門,城中缺棉花,哦,不是,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禹都縣都不缺棉花,隻是缺買得起棉花的人。
望著灰蒙蒙的天,毫無半分溫度。
溫度??
以前那些人是怎麽供暖的?
她那會是集中供暖,出門也是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不似這裏,屋外的風,刮得臉痛。
屋內,又悶又侵骨。
暖氣?
北境那地,比這裏更冷,不知他們是如何取暖的?
想著到,李雲溪跟陳氏告了別,又來到蕭府,看著屋內裝著銀炭的鐵盆,問:“太傅,北境那邊的人,是怎麽過冬的?”
“想必是燒炭、燒柴吧,怎麽了?”
“學一學。”
蕭老太傅:“你去赤州,多帶買點棉花迴來。”
李雲溪想了想說,“城中大大小小的人,加起來,都上萬啦,一人按五斤棉花算,太傅你算算,這得需要多少?
還沒算城外的人,城外人更多,整個禹都縣,記錄在冊的人,共十來萬呢,若一人五斤棉花,隻適合那些身子好的人,一些老人小孩,體弱之人,五斤棉花可不夠,還沒算被褥呢。”
蕭老太傅歎氣,這個問題,他做著官,領著朝廷俸祿時,都無法解決...
“倉庫裏的錢,我可一分沒拿,怎麽銀票就不能換?”
這事,一開始自己就不該換,竹言硬著頭皮解釋:“李姑娘,其他人也如你一般想法,才導致現在沒錢換。
銀票是什麽?
能換成錢,才叫銀票。
可我們出不去呀,倉庫裏的錢,可不就越換越少?”
這番話,讓李雲溪瞬間冷靜下來:“有多少銀票?”
竹言低頭,小聲說:“大概有十九萬兩。”
李雲溪猛地抬頭,大聲追問:“多少?”
“十九萬七千兩。”
聽到這個數,李雲溪隻覺眼前發黑,當時堆滿倉庫一角的銀子、銅錢,如今變成輕飄飄、擦***她都嫌黑的紙。
猛吸了好幾口涼氣,黑著臉說:“把銀票給我。”
竹言驚訝:“李姑娘,你要它做甚?銀票現在不值錢,但我們可以去揚州換。”
李雲溪懶得同他廢話,她去京都怎麽不說這事?
冷聲道:“錢!”
“在縣衙,我一會將賬簿和銀票取來給你。”
李雲溪哼了一聲,轉身離去。
竹言見她離開,鬆了一口氣,他不會武,挨不過一拳頭,想到一會還要去複命,頓時臉一垮,他想哭...
“老太爺、任管家,李姑娘已經離開。”
任管家:“怎麽說的?”
竹言一五一十將兩人對話複述一遍。
“那你去縣衙吧。”
聽到這話,竹言猛地抬頭,眼底劃過一抹驚喜,自己不用受罰?
“還不快去?”
竹言趕忙躬身,麻溜離開。
“主子,信都寄出去了。”
“也不知這些信,最後能落到幾人手中。”
聽到這話,任管家不禁歎氣,折多山有重兵守著,難以跨越,除非硬拚,希望信鴿這一次能跨過禹溪河,或安北能接到楊老,經楊老的口,傳出去。
“李姑娘要去赤州,要不將信給她,讓她代傳?”
蕭老太傅微微搖頭:“赤州也是邊境,算了,眼下什麽都不做才是最好,好好招待吳景元他們,他們在北境受苦了,我記得章小子那有祛寒生肌膏,你給他們送去。”
聽著這話,任管家心一顫,小聲問:“主子,難道你是想?”
蕭老太傅扭頭,目光飄向窗外,似是而非的說:“他們鎮守北境,守著這方土地,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任管家:“....”
李雲溪剛踏入大門,就碰上陳氏和田嬸他們抱著包袱,走出來。
“娘,你這是抱的什麽?”
陳氏:“天冷了,我整理了一些衣裳出來,送去慈幼院。”
“娘,我跟你一起去。”
“....”
慈幼院位於西城區,一處二進的老宅子,因人手不足,隻翻了屋頂瓦片,將坍塌的牆壁補上,並沒有重建。
幾個婆子和老頭子住在倒座房,金枝等人領著孩子們住在二進院。
住進這裏,不代表不用幹活。
收了那麽多玉米,總不能讓叛軍不修城牆,光剝玉米粒吧?所以百多個孩子,每日睜眼就能看到,整齊碼在廊下的一籮籮的玉米。
李雲溪一進主屋,就看到三十多個蘿卜頭坐在地上,剝玉米。
金枝、從瑤等人一見到她們,連忙起身行禮。
“太太、姑娘,你們怎來了?”
陳氏:“我帶了些衣服、被褥過來,金枝呀,你拿去改一改,給孩子們用。”
金枝聽了,一臉興奮:“多謝太太~”
隨著她的話,屋內的孩子們跟著起身行禮,異口同聲說:“多謝太太。”
陳氏聽了,舒展著眉, 招唿田嬸幾人將包袱抱進來。
金枝等人接過包袱,看了起來。
“哎喲 ,太太,這是姑娘的衣裳吧,我記得姑娘沒穿幾次呀,你怎麽...”
陳氏:“姑娘不缺衣裳穿,我帶了布過來,你們把裏頭的棉花取出來,能做床被褥... ”正說著話,發現女兒還愣在門口,“雲溪,快把門關上,別鑽了風進來。”
李雲溪關上門,仔細打量著這群孩子,有些麵生、有些很熟悉,無一例外,穿的都很單薄。
全是夏衣。
好幾人一邊用手背抹掉掛在嘴上的鼻涕,而後又繼續用手剝玉米,一個個手都通紅,不知是凍的,還是剝出來的。
想來都有吧。
這時,一孩子挪到李雲溪身前,“姑娘,我每日都有認真練武,不僅我練,我還教他們練。”
李雲溪誇讚:“真厲害!你叫什麽?”
“呃..我..”
一個聲音在另一方響起,“他叫莫生~”
莫生?
這是喊他爹娘莫生他的意思嗎?
“姑娘,你給我取個名字吧,我想要個金枝那樣好聽的名。”
李雲溪垂眸,認真打量著他,臉頰帶著不自然的紅,但眼神堅韌,很瘦。
“你姓什麽?多大。”
“8歲..或者9歲吧,養大我的人,別人都喊他莫老頭。”
“那人不是你爺爺?”
“不是,我是被他撿迴家的。”
李雲溪了然,“叫寧安吧。”
寧安?
陳氏聽了,有些不解,“為何不姓李?叫李安?”
“娘,寧,安寧之意!”
陳氏:“....”
寧安得了新名字,非常興奮,想去院中展示他的武藝。
看著他的赤腳,李雲溪拒絕。
屋子人多,又關的嚴實,有些悶,李雲溪走出屋子,在院中逛了一圈,除西廂房沒人,其他屋都住滿了人。
通通關在屋中。
為何這麽做,李雲溪知道。
若她沒有厚厚的衣裳,也會被陳氏關在屋中,不許出門,城中缺棉花,哦,不是,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禹都縣都不缺棉花,隻是缺買得起棉花的人。
望著灰蒙蒙的天,毫無半分溫度。
溫度??
以前那些人是怎麽供暖的?
她那會是集中供暖,出門也是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不似這裏,屋外的風,刮得臉痛。
屋內,又悶又侵骨。
暖氣?
北境那地,比這裏更冷,不知他們是如何取暖的?
想著到,李雲溪跟陳氏告了別,又來到蕭府,看著屋內裝著銀炭的鐵盆,問:“太傅,北境那邊的人,是怎麽過冬的?”
“想必是燒炭、燒柴吧,怎麽了?”
“學一學。”
蕭老太傅:“你去赤州,多帶買點棉花迴來。”
李雲溪想了想說,“城中大大小小的人,加起來,都上萬啦,一人按五斤棉花算,太傅你算算,這得需要多少?
還沒算城外的人,城外人更多,整個禹都縣,記錄在冊的人,共十來萬呢,若一人五斤棉花,隻適合那些身子好的人,一些老人小孩,體弱之人,五斤棉花可不夠,還沒算被褥呢。”
蕭老太傅歎氣,這個問題,他做著官,領著朝廷俸祿時,都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