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盜版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文貴剛走進辦公室,緊隨其後的陳景行便已先開口說道:“南京那邊的消息,說在南京市麵上發現大量的盜版書,基本上都是書名改了下,主角和配角的名改了下而已……”
李文貴聽到是盜版的事情,卻是不擔心了,一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然後抬頭看向陳景行。
就見陳景行已經跟著他來到座位前,表情非常嚴肅地對他繼續說道:“南京那邊,就立刻告到了衙門,結果沒想到,衙門根本不受理,說是不用的書,不存在盜版的情況。”
說到這裏,他把手中的東西遞給李文貴,有點憤恨地說道:“你看看,這是南京那邊送來的盜版書,除了書名和人名之外,完全是一模一樣,南京那邊的衙門竟然瞎眼了,敢說不是盜版書!”
李文貴聽了,並沒有說話,而是接過陳景行遞給他的兩冊書,稍微翻了下,發現確實如同陳景行所說,就隻是改了書名和人名而已,其他連句讀都是一模一樣。
陳景行那邊,又遞上了一封書信,同時繼續說道:“南京那邊查了下,發現盜版書鋪的東家,是魏國公的旁支,難怪官府會偏袒他們。”
魏國公是大明朝最為顯赫的勳貴,並且一直受到朱明皇室的重用。南京的軍備,如果不是京師派去的鎮守太監掌權,那就是魏國公掌權。
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情,說理都沒地方說去。因為天下之大,除了皇帝,誰都得罪不起魏國公,當然,還有一個海瑞,是個例外。
如果說,要是以前的話,書社的東家,隻是李家和陳府,以及裕王府的話,同樣也會無可奈何。
可如今,卻是不一樣了。
這不,陳景行顯然也想過對策了,就聽他向李文貴說道:“這事兒,一般衙門告了估計也沒用,要不,你想辦法上達天聽?”
陳景行雖然是將門世家,還是裕王的真正丈人,但是,誰讓裕王一直過得窩囊呢!而且陳景行也缺少和真正達官貴人打交道的經曆。從這方麵來說,還真沒有李文貴多。
至少,李文貴和宮裏都能有來有往,他第也在皇帝跟前伺候。
誰知,李文貴聽到陳景行的話之後,卻是搖搖頭說道:“我們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直接去找宮裏。”
聽到這話,陳景行以為李文貴害怕和宮裏打交道,不由得有點失望。
不過此時,卻聽李文貴話鋒一轉說道:“不過這個事情,是我們占理,任何人一看便知道,是魏國公仗勢欺人。而我們書社的東家中,剛好因為年前的增資擴股,朝堂部堂級高官,內閣和皇親勳貴都已成為書社的大小東家。”
“因此,這事兒,就直接上衙門告去,甚至是大張旗鼓地告去。那些書社的大小東家,如果隻是一家估計不會想和魏國公衝突,但是,那麽多就肯定沒問題,最後由這個正規渠道鬧到皇帝那邊,皇帝也必然是占我們這邊的。”
陳景行聽到這話,頓時轉憂為喜,當即點頭說道:“對對對,他們都是東家,這盜版書的事情,也是搶他們的錢,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說到這裏,他便立刻又說道:“那我立刻去安排,隻要能贏了魏國公,那江南那邊的盜版,必然能狠狠地收拾了。”
說完之後,陳景行甚至都有點迫不及待,轉身就想走了。
“伯父,等下。”
李文貴一見,便連忙叫住陳景行,見他轉迴身,便對他說道:“伯父,這個事情,讓我新收的徒弟去辦。他是讀書人,要從讀書人的角度去鬧,讓天下讀書人都能占我們這邊,這會更有利於我們正版書的發行。”
陳景行當然知道李文貴新收了徒弟,是什麽來路,因此,他一聽之下,便立刻答應道:“好,那就讓他去辦。不過要盡快,否則其他江南那邊的書鋪也會有樣學樣,盜版賣書,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各地分社的利潤。”
連載方式的售書,雖然能最大程度地杜絕盜版,但是遠在江南那邊的各分社,也是要從京師這邊送書籍過去翻印,這麽一來,那些盜版書鋪也可以這麽做,書社的分社就失去了先發優勢,給了其他書鋪盜版機會。
而對於售書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說書寫得怎麽樣,而是這些寄生蟲般的盜版書販。
他們盜版之下,不用為書的內容付出成本,因此還可以比正版書籍賣得更低,是妥妥地搶錢。
於是,李文貴和陳景行又商量了一下之後,便叫來了張元忭,把情況和他說了下。
張元忭一聽之下,頓時就氣憤了。
這種行為,在他這樣的讀書人看來,不隻是搶錢,而且還是欺世盜名,文道賊寇,士可忍孰不可忍的那種。
一眼就看出盜版的事情,就因為涉及魏國公府上,江南那邊的官府就無所作為,這還有天理麽,還有王法麽?
張元忭本就是急公好義,抱打不平之人,這個事情,又涉及到到了他好友,他新拜恩師的名譽,被人盜了心血巨著賣錢,那是絕對不能答應的。
於是,他立刻寫了狀紙,帶著證據,趕去京師,拉條幅,去刑部衙門告狀。直言,要是刑部衙門不受理,那就敲登聞鼓告禦狀了。
大明朝的六部衙門,那可都是相鄰的衙門。張元忭這麽大張旗鼓地去告狀,隻是一會功夫,就在六部衙門傳開了。
這一下好了,各衙門都熱鬧了。
當初增資擴股拍賣書社股份的時候,六部衙門的人,不少人都有參與。他們或許因為本金有限的原因,買的股份遠不如宮裏那麽多,但是至少也是小東家。
要是隻有他們一家的話,可能為了那幾個錢就算了。但是,這麽大張旗鼓地告狀,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哪怕是隻有一文錢,都會起哄一下。
刑部衙門這邊,同樣是有小東家的,他們也樂得這個事情鬧大,最終,刑部尚書親自出麵,接下了狀紙,因為涉及到了大明第一勳貴,因此,刑部尚書親自拿著狀紙入宮,恭請聖裁去了。
李文貴聽到是盜版的事情,卻是不擔心了,一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然後抬頭看向陳景行。
就見陳景行已經跟著他來到座位前,表情非常嚴肅地對他繼續說道:“南京那邊,就立刻告到了衙門,結果沒想到,衙門根本不受理,說是不用的書,不存在盜版的情況。”
說到這裏,他把手中的東西遞給李文貴,有點憤恨地說道:“你看看,這是南京那邊送來的盜版書,除了書名和人名之外,完全是一模一樣,南京那邊的衙門竟然瞎眼了,敢說不是盜版書!”
李文貴聽了,並沒有說話,而是接過陳景行遞給他的兩冊書,稍微翻了下,發現確實如同陳景行所說,就隻是改了書名和人名而已,其他連句讀都是一模一樣。
陳景行那邊,又遞上了一封書信,同時繼續說道:“南京那邊查了下,發現盜版書鋪的東家,是魏國公的旁支,難怪官府會偏袒他們。”
魏國公是大明朝最為顯赫的勳貴,並且一直受到朱明皇室的重用。南京的軍備,如果不是京師派去的鎮守太監掌權,那就是魏國公掌權。
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情,說理都沒地方說去。因為天下之大,除了皇帝,誰都得罪不起魏國公,當然,還有一個海瑞,是個例外。
如果說,要是以前的話,書社的東家,隻是李家和陳府,以及裕王府的話,同樣也會無可奈何。
可如今,卻是不一樣了。
這不,陳景行顯然也想過對策了,就聽他向李文貴說道:“這事兒,一般衙門告了估計也沒用,要不,你想辦法上達天聽?”
陳景行雖然是將門世家,還是裕王的真正丈人,但是,誰讓裕王一直過得窩囊呢!而且陳景行也缺少和真正達官貴人打交道的經曆。從這方麵來說,還真沒有李文貴多。
至少,李文貴和宮裏都能有來有往,他第也在皇帝跟前伺候。
誰知,李文貴聽到陳景行的話之後,卻是搖搖頭說道:“我們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直接去找宮裏。”
聽到這話,陳景行以為李文貴害怕和宮裏打交道,不由得有點失望。
不過此時,卻聽李文貴話鋒一轉說道:“不過這個事情,是我們占理,任何人一看便知道,是魏國公仗勢欺人。而我們書社的東家中,剛好因為年前的增資擴股,朝堂部堂級高官,內閣和皇親勳貴都已成為書社的大小東家。”
“因此,這事兒,就直接上衙門告去,甚至是大張旗鼓地告去。那些書社的大小東家,如果隻是一家估計不會想和魏國公衝突,但是,那麽多就肯定沒問題,最後由這個正規渠道鬧到皇帝那邊,皇帝也必然是占我們這邊的。”
陳景行聽到這話,頓時轉憂為喜,當即點頭說道:“對對對,他們都是東家,這盜版書的事情,也是搶他們的錢,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說到這裏,他便立刻又說道:“那我立刻去安排,隻要能贏了魏國公,那江南那邊的盜版,必然能狠狠地收拾了。”
說完之後,陳景行甚至都有點迫不及待,轉身就想走了。
“伯父,等下。”
李文貴一見,便連忙叫住陳景行,見他轉迴身,便對他說道:“伯父,這個事情,讓我新收的徒弟去辦。他是讀書人,要從讀書人的角度去鬧,讓天下讀書人都能占我們這邊,這會更有利於我們正版書的發行。”
陳景行當然知道李文貴新收了徒弟,是什麽來路,因此,他一聽之下,便立刻答應道:“好,那就讓他去辦。不過要盡快,否則其他江南那邊的書鋪也會有樣學樣,盜版賣書,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各地分社的利潤。”
連載方式的售書,雖然能最大程度地杜絕盜版,但是遠在江南那邊的各分社,也是要從京師這邊送書籍過去翻印,這麽一來,那些盜版書鋪也可以這麽做,書社的分社就失去了先發優勢,給了其他書鋪盜版機會。
而對於售書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說書寫得怎麽樣,而是這些寄生蟲般的盜版書販。
他們盜版之下,不用為書的內容付出成本,因此還可以比正版書籍賣得更低,是妥妥地搶錢。
於是,李文貴和陳景行又商量了一下之後,便叫來了張元忭,把情況和他說了下。
張元忭一聽之下,頓時就氣憤了。
這種行為,在他這樣的讀書人看來,不隻是搶錢,而且還是欺世盜名,文道賊寇,士可忍孰不可忍的那種。
一眼就看出盜版的事情,就因為涉及魏國公府上,江南那邊的官府就無所作為,這還有天理麽,還有王法麽?
張元忭本就是急公好義,抱打不平之人,這個事情,又涉及到到了他好友,他新拜恩師的名譽,被人盜了心血巨著賣錢,那是絕對不能答應的。
於是,他立刻寫了狀紙,帶著證據,趕去京師,拉條幅,去刑部衙門告狀。直言,要是刑部衙門不受理,那就敲登聞鼓告禦狀了。
大明朝的六部衙門,那可都是相鄰的衙門。張元忭這麽大張旗鼓地去告狀,隻是一會功夫,就在六部衙門傳開了。
這一下好了,各衙門都熱鬧了。
當初增資擴股拍賣書社股份的時候,六部衙門的人,不少人都有參與。他們或許因為本金有限的原因,買的股份遠不如宮裏那麽多,但是至少也是小東家。
要是隻有他們一家的話,可能為了那幾個錢就算了。但是,這麽大張旗鼓地告狀,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哪怕是隻有一文錢,都會起哄一下。
刑部衙門這邊,同樣是有小東家的,他們也樂得這個事情鬧大,最終,刑部尚書親自出麵,接下了狀紙,因為涉及到了大明第一勳貴,因此,刑部尚書親自拿著狀紙入宮,恭請聖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