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你不懂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離午門還有一段距離的皇宮內,李文貴就站在那,看著麵前兩位內閣輔臣,認真地說道:“賺錢對我來說,並不是難事。如今我賺得錢,其實已經幾輩子都花不完了!”
普通人,一年賺個十兩銀子,那就夠一家人生活了。李文貴在這兩年賺得錢,那是要以百萬來計了,就算是大明首輔,不對,就是皇帝,那也覺得是羨慕地。
此時,他說出的話,其實有點囂張。但是,哪怕脾氣暴躁的高拱,卻也沒有反駁。
在賺錢這一塊,天下誰人不服李文貴?
如此,皆以“財神”稱之!
此時,就聽李文貴看著他們問道:“我想知道的是,你們想讓我賺錢,是要賺到什麽樣的程度?”
他說話的語氣和神態,並沒有把高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大明首輔。這要是換了別人,高拱肯定不開心。
但是此時,他聽到李文貴問出的話之後,反而露出了一絲好奇,當即反問道:“這其中,還有什麽說法麽?”
張居正雖然沒有說話,但是看著李文貴的眼神中也同樣帶著好奇。
李文貴聽了,看向高拱說道:“要是隨便賺點,我想個賺錢的買賣,就能讓國庫充盈,這很簡單;但是,如果要讓國庫一直充盈,讓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不再有饑荒,也不再挨餓受凍,讓我們大明朝的國力達到曆代以來的最強,讓四夷臣服,那就不是隨便做個買賣的事情,還需要兩位大人盡心盡力,把我想的付諸實施,那就能實現我說得這個場景!”
文官都是學儒學的,而儒學真正的抱負,都有達者兼濟天下的理念。
不管是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都有這樣的抱負。如果從曆史上來看,他們的施政理念還非常相似。
相對來說,高拱的脾氣臭一些,但是施政相對溫和一些;而張居正是城府深一些,謀定而後動,施政更激進。
李文貴所描述的未來,正是他們兩人所追求的。
但是,這是理想,要想達到,卻是非常困難的。
這不,高拱一聽李文貴的話之後,就有點不滿地說道:“李文貴,你這話說的也太大了。你還年輕,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天下……”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李文貴打斷了,反問他道:“難道不是錢多錢少的事麽,我能賺錢!”
高拱被他說的愣了下,從某種角度來說,大部分問題,確實是錢的問題。李文貴說這個,確實是有資格的。
但是,也不一定就是錢的問題,還有其他!
李文貴的話中,給他很大的信心,知道李文貴真能出手幫忙的話,就能解決他大部分問題,因為大部分問題都是錢的問題。
為此,哪怕李文貴的話並不妥當,高拱也沒有訓斥,反而想著要好好給李文貴說說,讓李文貴知道他的本事。
於是,他便說道:“走,我們去內閣坐著說話,這其中,其實有很多事情的。你年紀還小,怕是不懂,本官給你說說。”
說到這裏,高拱又轉身對張居正說道:“內閣事務繁多,你去忙吧!”
張居正聽了,並沒有拒絕,而是一口答應了。
但是,李文貴卻開口了,說道:”張大人一起吧,我姐夫最佩服的兩個人,就是你們兩位大人。因此,我也想和你們兩人都一起接觸下。“
聽到這話,高拱和張居正不由得對視了一眼。
李文貴的姐夫,就是當今皇帝。
當今皇帝在背後說他們兩人,是皇帝最為佩服的兩個人。
任何一個文官聽到這個皇帝的讚譽,顯然都是非常受用的!高拱和張居正,同樣也不意外。
並且,張居正在高拱麵前,始終保持著恭敬,這讓高拱對他的印象也很好。同時,張居正的才華,高拱也是看在眼裏的。
因此,他並沒有反對,最終,三人一起去了內閣。
內閣是在文華殿的對麵,離他們三人所在並不遠,隻是走一小段路就到了。
內閣中,各人都有一塊辦公區域。內閣首輔,自然也有,並且還是最裏麵,空間最大的一處。
高拱引了李文貴進去時,其他內閣成員,比如李春芳等人都看到了。
他們雖然好奇,但是高拱引著過來的,他們沒敢湊過去。要不然,惹得高拱不快了,不知道他那嘴裏會吐出什麽話來。
如今,高拱的聖寵正隆,和他起衝突,不是李春芳等人所願意的。
高拱自去自己的位置坐了,然後又讓手下搬了凳子,讓李文貴和張居正坐他辦公桌對麵。
至於茶水,不用高拱吩咐,自然會有的。
高拱看到李文貴坐下之後,便看著他說道:“你所說那些,就是盛世之況。然則,要想開創盛世,遠非你所想象那麽容易。”
“固然,有錢沒錢是一方麵。有錢能做很多事情。但是,錢又不是萬能的,甚至可以說,不解決其他方麵的事情,你賺得錢,也不一定能賺到該賺得人手中……”
李文貴聽得點點頭,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寫曆史穿越小說的,鍵政而已,他水平不差的。
當初這麽說,他就是故意的。
此時,他聽到高拱在那侃侃而談,就不斷點頭迴應,算是一個很好的聽眾了。
高拱見他很是受教的樣子,便繼續對他說道:“盛世之況,在民生,在吏治,在兵事,如此等等,方方麵麵,缺一不可。要想達成,並不容易。”
“朝廷有錢,可減免賦稅,利於民生,但是吏治不行,百姓未必受益。分配之法不妥當,窮富不均。你能賺錢,也隻是從一些富人手中到了另外一些富人手中,卻和百姓無關……”
高拱怕李文貴聽不懂,就試著用李文貴能聽明白的話在給他說。
在高拱看來,李文貴確實能賺錢,不過都是從一些富人手中賺了錢,到了另外一些富人手中。有例外的,還是那水泥作坊,京師百姓都有受益,但是,這也隻是京師百姓而已。
侃侃而談中,一直到口渴了,他去喝茶,算是告一段落。
普通人,一年賺個十兩銀子,那就夠一家人生活了。李文貴在這兩年賺得錢,那是要以百萬來計了,就算是大明首輔,不對,就是皇帝,那也覺得是羨慕地。
此時,他說出的話,其實有點囂張。但是,哪怕脾氣暴躁的高拱,卻也沒有反駁。
在賺錢這一塊,天下誰人不服李文貴?
如此,皆以“財神”稱之!
此時,就聽李文貴看著他們問道:“我想知道的是,你們想讓我賺錢,是要賺到什麽樣的程度?”
他說話的語氣和神態,並沒有把高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大明首輔。這要是換了別人,高拱肯定不開心。
但是此時,他聽到李文貴問出的話之後,反而露出了一絲好奇,當即反問道:“這其中,還有什麽說法麽?”
張居正雖然沒有說話,但是看著李文貴的眼神中也同樣帶著好奇。
李文貴聽了,看向高拱說道:“要是隨便賺點,我想個賺錢的買賣,就能讓國庫充盈,這很簡單;但是,如果要讓國庫一直充盈,讓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不再有饑荒,也不再挨餓受凍,讓我們大明朝的國力達到曆代以來的最強,讓四夷臣服,那就不是隨便做個買賣的事情,還需要兩位大人盡心盡力,把我想的付諸實施,那就能實現我說得這個場景!”
文官都是學儒學的,而儒學真正的抱負,都有達者兼濟天下的理念。
不管是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都有這樣的抱負。如果從曆史上來看,他們的施政理念還非常相似。
相對來說,高拱的脾氣臭一些,但是施政相對溫和一些;而張居正是城府深一些,謀定而後動,施政更激進。
李文貴所描述的未來,正是他們兩人所追求的。
但是,這是理想,要想達到,卻是非常困難的。
這不,高拱一聽李文貴的話之後,就有點不滿地說道:“李文貴,你這話說的也太大了。你還年輕,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天下……”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李文貴打斷了,反問他道:“難道不是錢多錢少的事麽,我能賺錢!”
高拱被他說的愣了下,從某種角度來說,大部分問題,確實是錢的問題。李文貴說這個,確實是有資格的。
但是,也不一定就是錢的問題,還有其他!
李文貴的話中,給他很大的信心,知道李文貴真能出手幫忙的話,就能解決他大部分問題,因為大部分問題都是錢的問題。
為此,哪怕李文貴的話並不妥當,高拱也沒有訓斥,反而想著要好好給李文貴說說,讓李文貴知道他的本事。
於是,他便說道:“走,我們去內閣坐著說話,這其中,其實有很多事情的。你年紀還小,怕是不懂,本官給你說說。”
說到這裏,高拱又轉身對張居正說道:“內閣事務繁多,你去忙吧!”
張居正聽了,並沒有拒絕,而是一口答應了。
但是,李文貴卻開口了,說道:”張大人一起吧,我姐夫最佩服的兩個人,就是你們兩位大人。因此,我也想和你們兩人都一起接觸下。“
聽到這話,高拱和張居正不由得對視了一眼。
李文貴的姐夫,就是當今皇帝。
當今皇帝在背後說他們兩人,是皇帝最為佩服的兩個人。
任何一個文官聽到這個皇帝的讚譽,顯然都是非常受用的!高拱和張居正,同樣也不意外。
並且,張居正在高拱麵前,始終保持著恭敬,這讓高拱對他的印象也很好。同時,張居正的才華,高拱也是看在眼裏的。
因此,他並沒有反對,最終,三人一起去了內閣。
內閣是在文華殿的對麵,離他們三人所在並不遠,隻是走一小段路就到了。
內閣中,各人都有一塊辦公區域。內閣首輔,自然也有,並且還是最裏麵,空間最大的一處。
高拱引了李文貴進去時,其他內閣成員,比如李春芳等人都看到了。
他們雖然好奇,但是高拱引著過來的,他們沒敢湊過去。要不然,惹得高拱不快了,不知道他那嘴裏會吐出什麽話來。
如今,高拱的聖寵正隆,和他起衝突,不是李春芳等人所願意的。
高拱自去自己的位置坐了,然後又讓手下搬了凳子,讓李文貴和張居正坐他辦公桌對麵。
至於茶水,不用高拱吩咐,自然會有的。
高拱看到李文貴坐下之後,便看著他說道:“你所說那些,就是盛世之況。然則,要想開創盛世,遠非你所想象那麽容易。”
“固然,有錢沒錢是一方麵。有錢能做很多事情。但是,錢又不是萬能的,甚至可以說,不解決其他方麵的事情,你賺得錢,也不一定能賺到該賺得人手中……”
李文貴聽得點點頭,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寫曆史穿越小說的,鍵政而已,他水平不差的。
當初這麽說,他就是故意的。
此時,他聽到高拱在那侃侃而談,就不斷點頭迴應,算是一個很好的聽眾了。
高拱見他很是受教的樣子,便繼續對他說道:“盛世之況,在民生,在吏治,在兵事,如此等等,方方麵麵,缺一不可。要想達成,並不容易。”
“朝廷有錢,可減免賦稅,利於民生,但是吏治不行,百姓未必受益。分配之法不妥當,窮富不均。你能賺錢,也隻是從一些富人手中到了另外一些富人手中,卻和百姓無關……”
高拱怕李文貴聽不懂,就試著用李文貴能聽明白的話在給他說。
在高拱看來,李文貴確實能賺錢,不過都是從一些富人手中賺了錢,到了另外一些富人手中。有例外的,還是那水泥作坊,京師百姓都有受益,但是,這也隻是京師百姓而已。
侃侃而談中,一直到口渴了,他去喝茶,算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