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期待那一天(新年快樂)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拱表態了,以他的個性,迴頭肯定會重視這個攔路收費的問題,這事,也就算有個了結的時候了。
張居正這邊,忽然開口對李文貴說道:“文貴所慮,很有道理。互通有無,不但產出之百姓會獲利,且用之百姓亦能得益,最終,朝廷同樣能獲利。但是,也還有一個問題,便是這些措施都做了之後,文貴之前所擔心之事,也還是會發生,如之奈何?”
聽到這話,不少人想了下,立刻想到了張居正所說,不無道理。和李文貴的擔心,無非是時間更久遠一些而已。
因此,他們都轉頭看向李文貴,想聽聽李文貴這個最先提出擔心的人,看他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而李文貴聽到張居正竟然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張居正想得更長遠一些了。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國內市場最終無法容納生產出來的物品,那該怎麽辦?
對於這個問題,對李文貴來說,自然不是問題,他想也不想,便開口迴答道:“如果大明境內已經達到極限,或者即將達到極限,不是還有鄰國麽?鄰國之外,還有鄰國,對吧?”
聽到這話,張居正當即搖頭道:“非是朝廷管轄之所在,他國未必會配合,此法不妥也!”
其他人聽到這話,正要點頭時,卻聽李文貴毫不猶豫地先一步反問道:“他國未必會配合,那就讓他們必須配合便成?以那時候大明之實力,難道還會難麽?”
張居正聽了,不由得一愣:“……”
其他人,包括隆慶帝,高拱在內,也都是一愣:“……”
李文貴的這句話,雖然說得有點平平淡淡,但是,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如果真要那麽去做,並且要做到的話,可絕對不會是平平淡淡的了!
有點不客氣地說,這可是有點霸道了!
不過,張居正顯然不是迂腐之人,他第一時間迴過神來,當即眉毛微揚,看向李文貴問道:“文貴之意,出兵微壓之?”
華夏自古以來,其實對外並不軟弱。雖遠必誅,就是文人墨客稱頌的天朝上國心態。之所以最終疆域幾千年保持不變,不是因為缺少開疆拓土之心,而是這些個時代的交通以及通訊情況,限製了中央朝廷掌控的疆域,就隻能這麽多了!
此時,李文貴聽到張居正的話,想也不想便迴答道:“視情況而定。如果有必要成為大明的疆土,那就成為大明的疆土;如果沒有成為大明疆土的資格,就成為大明商品傾銷地,繼續帶動大明本土的經濟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是要有武力保護的。再一個,蠻夷畏威不畏德不是,這也需要大明展現力量的。”
“能保持大明經濟一直發展的話,相信朝廷有錢,軍隊也有足夠的實力去保護,對不對?”
在場的人,聽到李文貴的這些話,沒有一個人說這樣仁不仁義的話,而是隻在思考。其中,高拱就先反問李文貴道:“如何判斷是否有成為大明疆土的必要?”
如果是一般人,他會認為,肯定是蠻荒之地,比如遼東,西域什麽的,不是苦寒之地,就是荒漠,就沒有成為大明疆土的必要。
但是,李文貴的言行,往往有出人意料,而李文貴此時又不簡單明確說出有否必要成為大明疆土的原則,以這個來區分,估計是有他的說法。
因此,高拱作為大明首輔,就很想聽聽李文貴對此,是個什麽樣的說法?
他問出了這個問題,其他人便先放下了自己的思考,看著李文貴,等他答複首輔的問題。
李文貴聽了,倒也沒有猶豫,馬上就迴答道:“當然是好處多不多了?比如說,有的地方,是交通要道,不說其他方麵,光是坐地收錢,收過路錢就能有很多的,我就覺得,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大明疆域!”
一聽還有這麽好的地方,高拱便立刻打斷了李文貴的話,當即追問道:“比如?”
隆慶帝聽到這裏的時候,也明顯有了興趣,豎著耳朵,比剛才聽得仔細多了。
李文貴似乎也不考慮,脫口而出道:“滿剌加,那裏有一條海道,是從南洋往大西洋那邊的必經通道,如果那裏屬於大明,來往船隻必須要交稅的話,就是個不錯的地方!”
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共識,就是和海外做買賣,有兩條路,一條是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西域前往波斯等地;另外一條路,就是海上的,當年鄭和所走的下西洋的海路。
至於通過太平洋這邊,並沒有什麽商道,最多是和倭國的通商而已。
因此,李文貴說滿剌加,在場的這些人,大部分還是知道其重要性的。因此,李文貴一說之後,不少人都點了點頭,覺得那地方確實不錯。
此時,李文貴還在那繼續說道:“另外,我還了解過,當今世上,比較有錢的國家,一個是波斯那邊,另外一個,就是越過波斯,再繼續往西的那些國家。”
“波斯那邊的國家,稱之為中東,多是阿拉伯商人,他們賺取的不少財富,其實就是販賣我們大明的商品,運往西邊的那些國家,而後再把西方的一些特產,運到我們中原來賣。”
李文貴所說的這些事情,哪怕這會兒隻是剛開海不久,但是對這些大明朝最高級官員來說,和開海有關的消息,比如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所帶來的信息,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於李文貴的這些話,大概還是能聽明白的。
但是,李文貴接下來所說的話,他們就有點懵逼了:“……我有了解過那邊的情況,在西洋的西邊,就是剛才所說東邊的位置,有一小段陸地,大概幾十裏吧,隔開了大海,如果船隻航行到那裏,想要繼續往西,就必須走陸路再走海運,非常不方便。”
“如果要一直海運的話,要一直繞過一個叫利未亞的大陸,非常遠。可是,如果我剛才所說那段幾十裏的地方挖一條運河的話,就能聯通兩個海,船運過去,運過來就非常方便了。占據那個地方,我就認為很有必要。”
對於華夏來說,挖運河的事兒,並不算是個難辦的事情。幾十裏而已,能有多難?
因此,在場的人聽說挖運河的事情,並沒有覺得這個事情很難!他們在思考的,隻是李文貴所說這地方,到底是什麽地方,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情況而已?
因為開海,他們有去了解過一下消息,卻也沒法了解那麽遠的地方,更詳細的信息!
此時他們雖然聽不明白李文貴所說這些,但是感受到了李文貴對那邊的熟悉。
在皇帝的麵前,在諸多朝堂高官麵前,李文貴肯定也不會瞎編。按照這麽說的話,這地方似乎也不錯!
不過,他們雖然覺得不錯,卻也有自己的考量。
這不,就聽高拱開口說道:“這些有的沒的,對我們大明來說,並不實際。按你說法,這是遠在十萬八千裏之外,就算再好,也是鞭長莫及了!”
其他人聽了,哪怕是張居正,也是點點頭,顯然是讚同高拱說法。
可是,李文貴說這麽多,就是要勾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又怎麽可能就這麽罷休了。
於是,就聽李文貴立刻認真地反問道:“這麽遠就算遠了麽?我覺得不遠。等我的火車打造出來之後,就算是從京師到山東濟南等地,隻要火車開通了,在車上睡一覺就能到,如果再修得更遠,以後格物學再發展,一日千裏,那是再輕鬆不過的事情,再遠的地方,又能有多遠?”
高拱等人,當然知道李文貴在搞的蒸汽機作坊有很大的前景,但是,更具體的印象還是沒有的。此時,李文貴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從京師到濟南竟然睡一個晚上就能到,那就真得有點不可思議了!
在這個時代,京師到濟南,大概有近千裏路之遠。如果人走的話,就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馬車的話,一般不會不計畜力,就和人走差不多,也是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坐船,那就更慢了。
也隻有驛站緊急傳遞公文的快馬,可能三四天就可以到。如果是八百裏加急,那就要更快一點,但是至少也要兩天左右的時間。
在場的人,也就隆慶帝聽李文貴具體說過,此時再聽說,就很是開心。貴為皇帝,也有出去走走的想法,隻是阻力太多了。什麽勞師動眾,勞民傷財的,可要是睡一晚上就到濟南,那至少可以駁斥下一些反對意見的。
因此,他先開口對李文貴說道:“文貴,應該不要一年,就能做出來了吧?朕和諸位愛卿,可都在等著看的,千萬不要讓我們失望啊!”
李文貴聽了,便看向他迴答道:“蒸汽機的車頭,其實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是鐵軌的經驗,這個會在礦區先行實驗。估計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掌握鐵軌的鋪設。然後就可以在京師和濟南兩地開工。如果人手足夠多,又是平原,用一年的時間鋪設完成,就有可能!”
鐵路的鋪設技術和注意事項,如果是自己摸索的話,時間肯定會很長。但是,李文貴以前寫穿越文的時候,就有仔細查閱過鐵路建設的資料,這些東西都在他腦海中,因此,有他這個理論指導實際,那鋪設鐵路的進度就會大大縮短。
此時,隆慶帝一聽這話,看了高拱一眼,便馬上對李文貴說道:“廢除人頭稅還有一年的時間,這鋪設鐵路之事,要是在廢除人頭稅之前的話,朕下旨征召兩地沿途的民夫都來修這條鐵路,人手上,肯定是沒問題的!”
高拱聽了,稍微猶豫了下,不過並沒有說什麽,顯然,對於皇帝這個說法,他最終是不反對的了。
李文貴聽到隆慶帝的話,當即點頭,然後看向所有人,認真地說道:“這個天下,確實很大,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專門學格物學,並且學以致用的話,我相信,這個天下,又會變得很小。以前覺得遙遠的距離,都隻是一天的時間而已。這不是吹牛,而是我根據格物學得到的一個推斷!”
他說這個話,那絕對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此,說話之時,自然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自信。
他的強大自信,在場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一時之間,頗多的人,為之驚訝!
以前覺得遙遠的距離,都隻是一天的時間而已?
要是一般的人說這種違背常識的話,他們肯定不信。但是,李文貴卻是已經把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他的經曆,又讓他們很難不信。
等到傍晚時分,隨著眾人離開皇宮,有關在這次家宴上的一些話,自然也隨之傳開了。
朝廷對各類作坊,各類買賣的支持力度,肯定會越來越強,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也因此,能做點什麽,就成為了這年末很多戶人家的一個議題。
另外,一個更吸引眼球的話題,就是財神正在忙碌的蒸汽機作坊了。
不但是因為蒸汽機作坊的股權,涉及到了大部分人,更因為蒸汽火車的未來暢想,有點顛覆他們的認知。
因此,很多人都期待,要是蒸汽火車真得能如同財神所說那樣的話,他們就都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了。
在這個時代,出門,特別是出遠門,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不少人,如果要出一次遠門的話,就很可能再也迴不去的。
大部分明朝的人,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老死,都隻是生活在方圓百裏左右而已。
人會向往更遠的地方麽?至少年輕人應該是有這個衝動的。
如果借助蒸汽火車能輕鬆到達更遠的地方,那當然是要去看的了!
因此,所有人都開始了期待。
隆慶二年,就這麽過去了。
隆慶三年,嶄新的一年,開始了!
張居正這邊,忽然開口對李文貴說道:“文貴所慮,很有道理。互通有無,不但產出之百姓會獲利,且用之百姓亦能得益,最終,朝廷同樣能獲利。但是,也還有一個問題,便是這些措施都做了之後,文貴之前所擔心之事,也還是會發生,如之奈何?”
聽到這話,不少人想了下,立刻想到了張居正所說,不無道理。和李文貴的擔心,無非是時間更久遠一些而已。
因此,他們都轉頭看向李文貴,想聽聽李文貴這個最先提出擔心的人,看他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而李文貴聽到張居正竟然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張居正想得更長遠一些了。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國內市場最終無法容納生產出來的物品,那該怎麽辦?
對於這個問題,對李文貴來說,自然不是問題,他想也不想,便開口迴答道:“如果大明境內已經達到極限,或者即將達到極限,不是還有鄰國麽?鄰國之外,還有鄰國,對吧?”
聽到這話,張居正當即搖頭道:“非是朝廷管轄之所在,他國未必會配合,此法不妥也!”
其他人聽到這話,正要點頭時,卻聽李文貴毫不猶豫地先一步反問道:“他國未必會配合,那就讓他們必須配合便成?以那時候大明之實力,難道還會難麽?”
張居正聽了,不由得一愣:“……”
其他人,包括隆慶帝,高拱在內,也都是一愣:“……”
李文貴的這句話,雖然說得有點平平淡淡,但是,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如果真要那麽去做,並且要做到的話,可絕對不會是平平淡淡的了!
有點不客氣地說,這可是有點霸道了!
不過,張居正顯然不是迂腐之人,他第一時間迴過神來,當即眉毛微揚,看向李文貴問道:“文貴之意,出兵微壓之?”
華夏自古以來,其實對外並不軟弱。雖遠必誅,就是文人墨客稱頌的天朝上國心態。之所以最終疆域幾千年保持不變,不是因為缺少開疆拓土之心,而是這些個時代的交通以及通訊情況,限製了中央朝廷掌控的疆域,就隻能這麽多了!
此時,李文貴聽到張居正的話,想也不想便迴答道:“視情況而定。如果有必要成為大明的疆土,那就成為大明的疆土;如果沒有成為大明疆土的資格,就成為大明商品傾銷地,繼續帶動大明本土的經濟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是要有武力保護的。再一個,蠻夷畏威不畏德不是,這也需要大明展現力量的。”
“能保持大明經濟一直發展的話,相信朝廷有錢,軍隊也有足夠的實力去保護,對不對?”
在場的人,聽到李文貴的這些話,沒有一個人說這樣仁不仁義的話,而是隻在思考。其中,高拱就先反問李文貴道:“如何判斷是否有成為大明疆土的必要?”
如果是一般人,他會認為,肯定是蠻荒之地,比如遼東,西域什麽的,不是苦寒之地,就是荒漠,就沒有成為大明疆土的必要。
但是,李文貴的言行,往往有出人意料,而李文貴此時又不簡單明確說出有否必要成為大明疆土的原則,以這個來區分,估計是有他的說法。
因此,高拱作為大明首輔,就很想聽聽李文貴對此,是個什麽樣的說法?
他問出了這個問題,其他人便先放下了自己的思考,看著李文貴,等他答複首輔的問題。
李文貴聽了,倒也沒有猶豫,馬上就迴答道:“當然是好處多不多了?比如說,有的地方,是交通要道,不說其他方麵,光是坐地收錢,收過路錢就能有很多的,我就覺得,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大明疆域!”
一聽還有這麽好的地方,高拱便立刻打斷了李文貴的話,當即追問道:“比如?”
隆慶帝聽到這裏的時候,也明顯有了興趣,豎著耳朵,比剛才聽得仔細多了。
李文貴似乎也不考慮,脫口而出道:“滿剌加,那裏有一條海道,是從南洋往大西洋那邊的必經通道,如果那裏屬於大明,來往船隻必須要交稅的話,就是個不錯的地方!”
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共識,就是和海外做買賣,有兩條路,一條是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西域前往波斯等地;另外一條路,就是海上的,當年鄭和所走的下西洋的海路。
至於通過太平洋這邊,並沒有什麽商道,最多是和倭國的通商而已。
因此,李文貴說滿剌加,在場的這些人,大部分還是知道其重要性的。因此,李文貴一說之後,不少人都點了點頭,覺得那地方確實不錯。
此時,李文貴還在那繼續說道:“另外,我還了解過,當今世上,比較有錢的國家,一個是波斯那邊,另外一個,就是越過波斯,再繼續往西的那些國家。”
“波斯那邊的國家,稱之為中東,多是阿拉伯商人,他們賺取的不少財富,其實就是販賣我們大明的商品,運往西邊的那些國家,而後再把西方的一些特產,運到我們中原來賣。”
李文貴所說的這些事情,哪怕這會兒隻是剛開海不久,但是對這些大明朝最高級官員來說,和開海有關的消息,比如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所帶來的信息,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於李文貴的這些話,大概還是能聽明白的。
但是,李文貴接下來所說的話,他們就有點懵逼了:“……我有了解過那邊的情況,在西洋的西邊,就是剛才所說東邊的位置,有一小段陸地,大概幾十裏吧,隔開了大海,如果船隻航行到那裏,想要繼續往西,就必須走陸路再走海運,非常不方便。”
“如果要一直海運的話,要一直繞過一個叫利未亞的大陸,非常遠。可是,如果我剛才所說那段幾十裏的地方挖一條運河的話,就能聯通兩個海,船運過去,運過來就非常方便了。占據那個地方,我就認為很有必要。”
對於華夏來說,挖運河的事兒,並不算是個難辦的事情。幾十裏而已,能有多難?
因此,在場的人聽說挖運河的事情,並沒有覺得這個事情很難!他們在思考的,隻是李文貴所說這地方,到底是什麽地方,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情況而已?
因為開海,他們有去了解過一下消息,卻也沒法了解那麽遠的地方,更詳細的信息!
此時他們雖然聽不明白李文貴所說這些,但是感受到了李文貴對那邊的熟悉。
在皇帝的麵前,在諸多朝堂高官麵前,李文貴肯定也不會瞎編。按照這麽說的話,這地方似乎也不錯!
不過,他們雖然覺得不錯,卻也有自己的考量。
這不,就聽高拱開口說道:“這些有的沒的,對我們大明來說,並不實際。按你說法,這是遠在十萬八千裏之外,就算再好,也是鞭長莫及了!”
其他人聽了,哪怕是張居正,也是點點頭,顯然是讚同高拱說法。
可是,李文貴說這麽多,就是要勾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又怎麽可能就這麽罷休了。
於是,就聽李文貴立刻認真地反問道:“這麽遠就算遠了麽?我覺得不遠。等我的火車打造出來之後,就算是從京師到山東濟南等地,隻要火車開通了,在車上睡一覺就能到,如果再修得更遠,以後格物學再發展,一日千裏,那是再輕鬆不過的事情,再遠的地方,又能有多遠?”
高拱等人,當然知道李文貴在搞的蒸汽機作坊有很大的前景,但是,更具體的印象還是沒有的。此時,李文貴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從京師到濟南竟然睡一個晚上就能到,那就真得有點不可思議了!
在這個時代,京師到濟南,大概有近千裏路之遠。如果人走的話,就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馬車的話,一般不會不計畜力,就和人走差不多,也是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坐船,那就更慢了。
也隻有驛站緊急傳遞公文的快馬,可能三四天就可以到。如果是八百裏加急,那就要更快一點,但是至少也要兩天左右的時間。
在場的人,也就隆慶帝聽李文貴具體說過,此時再聽說,就很是開心。貴為皇帝,也有出去走走的想法,隻是阻力太多了。什麽勞師動眾,勞民傷財的,可要是睡一晚上就到濟南,那至少可以駁斥下一些反對意見的。
因此,他先開口對李文貴說道:“文貴,應該不要一年,就能做出來了吧?朕和諸位愛卿,可都在等著看的,千萬不要讓我們失望啊!”
李文貴聽了,便看向他迴答道:“蒸汽機的車頭,其實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是鐵軌的經驗,這個會在礦區先行實驗。估計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掌握鐵軌的鋪設。然後就可以在京師和濟南兩地開工。如果人手足夠多,又是平原,用一年的時間鋪設完成,就有可能!”
鐵路的鋪設技術和注意事項,如果是自己摸索的話,時間肯定會很長。但是,李文貴以前寫穿越文的時候,就有仔細查閱過鐵路建設的資料,這些東西都在他腦海中,因此,有他這個理論指導實際,那鋪設鐵路的進度就會大大縮短。
此時,隆慶帝一聽這話,看了高拱一眼,便馬上對李文貴說道:“廢除人頭稅還有一年的時間,這鋪設鐵路之事,要是在廢除人頭稅之前的話,朕下旨征召兩地沿途的民夫都來修這條鐵路,人手上,肯定是沒問題的!”
高拱聽了,稍微猶豫了下,不過並沒有說什麽,顯然,對於皇帝這個說法,他最終是不反對的了。
李文貴聽到隆慶帝的話,當即點頭,然後看向所有人,認真地說道:“這個天下,確實很大,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專門學格物學,並且學以致用的話,我相信,這個天下,又會變得很小。以前覺得遙遠的距離,都隻是一天的時間而已。這不是吹牛,而是我根據格物學得到的一個推斷!”
他說這個話,那絕對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此,說話之時,自然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自信。
他的強大自信,在場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一時之間,頗多的人,為之驚訝!
以前覺得遙遠的距離,都隻是一天的時間而已?
要是一般的人說這種違背常識的話,他們肯定不信。但是,李文貴卻是已經把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他的經曆,又讓他們很難不信。
等到傍晚時分,隨著眾人離開皇宮,有關在這次家宴上的一些話,自然也隨之傳開了。
朝廷對各類作坊,各類買賣的支持力度,肯定會越來越強,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也因此,能做點什麽,就成為了這年末很多戶人家的一個議題。
另外,一個更吸引眼球的話題,就是財神正在忙碌的蒸汽機作坊了。
不但是因為蒸汽機作坊的股權,涉及到了大部分人,更因為蒸汽火車的未來暢想,有點顛覆他們的認知。
因此,很多人都期待,要是蒸汽火車真得能如同財神所說那樣的話,他們就都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了。
在這個時代,出門,特別是出遠門,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不少人,如果要出一次遠門的話,就很可能再也迴不去的。
大部分明朝的人,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老死,都隻是生活在方圓百裏左右而已。
人會向往更遠的地方麽?至少年輕人應該是有這個衝動的。
如果借助蒸汽火車能輕鬆到達更遠的地方,那當然是要去看的了!
因此,所有人都開始了期待。
隆慶二年,就這麽過去了。
隆慶三年,嶄新的一年,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