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震怒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師百姓還在慶祝,隆慶帝則在一片歡唿聲中,率領文武百官和邀請來的賓客移步宮中,大擺筵席,也繼續共慶這一盛典。
宮中宴會大殿內,燈火輝煌,雕梁畫棟間盡顯皇家奢華。金絲楠木的桌椅上擺滿了珍饈美饌,一道道精致菜肴散發著誘人香氣。
宮廷樂師們演奏著悠揚婉轉的樂曲,舞姬們身著華麗服飾,翩翩起舞,輕盈的身姿如蝴蝶般穿梭。
隆慶帝坐在主位,身著明黃龍袍,頭戴冕旒,臉上帶著慶典帶來的愉悅與自豪。
在他下首的,一邊是衍神公李文貴,另外一邊,則是大明首輔高拱。他們兩人,一個是代表皇親勳貴,另外一個代表文武百官,算是隆慶帝的左膀右臂。
在他們之下,才是按照品級排序的文武官員和各路來賓。
宴會進行中,喜樂歌聲中,文武百官紛紛上前敬酒,讚詞如潮。
“陛下聖明,我大明如今國力強盛,實乃天下之幸!”
“陛下登基以來,四方來朝,此乃盛世之象啊!”
“大明在陛下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氣象萬千,一改千年之舊態,實屬千古一帝也!”
“如今之隆慶盛世,無論人口,財力,國力等等,臣以為,乃曆代盛世之最也!”
“……”
不管是真心話,還是違心話,總之,在這宴席之上,人人稱頌!
隆慶帝微笑著一一迴應,與眾人談笑風生,氣氛歡快融洽。
間隙之時,他都會主動敬下身邊的李文貴和高拱。因為他知道,他其實並沒有做什麽,完全是因為有這兩個人在幫著他。
因此,隆慶帝也打定主意,以後繼續當他的甩手掌櫃,多好!
這般歡樂祥和的氛圍中,沒有高拱引人注目的張居正,看看氣氛似乎差不多了,便向一名錦衣衛堂上官暗示了下。
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事情,堂上官收到內閣次輔的暗示,就知道該去做什麽事情了。
過了一會之後,突然,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宴會的和諧。
隻見一名內侍匆匆入內,來到禦前,向隆慶帝稟告道:“萬歲爺,出使倭國的欽差迴來了,正在午門候見!”
高興中的隆慶帝一聽,就知道安排的好戲開場了。
於是,他便馬上吩咐道:“哦,來得正好,傳!”
那內侍聽了,便立刻退下去傳旨了。
高拱這邊,立刻向隆慶帝大聲奏道:“倭寇長期侵擾東南沿海,燒殺劫掠,罪行甚多,此乃倭王管教不嚴。欽差迴來,想必是有個說法,正好以此恭賀陛下。”
其他臣子聽了,也紛紛恭喜隆慶帝,說真是湊巧,可以給慶典添彩加色。
俺答汗在邊上,聽到他們的話之後,立刻便明白了怎麽迴事。
雖然他沒有說話,但是他估計,明國君臣可能要失望了。
雖然說,倭寇之亂,禍害不到草原。但是,俺答汗知道,如果倭王能管住倭寇的話,幾百年來,就不會一直有倭寇侵襲了。甚至有可能,那些倭寇侵襲,指不定還是倭王授意。
想著這些,他便冷眼旁觀。
而朝鮮國王弄明白了事情之後,卻是大喜。如果由明國出麵,徹底解決倭寇問題的話,那他朝鮮也會受益的。
因此,他便也跟著向隆慶帝奏道:“以兲朝之威,陛下聖明,諒那倭王不敢不聽,否則就讓他們嚐嚐天兵的厲害!”
李文貴聽到這話,不由得看了他一眼,心想,你說的不錯,待會就看你表態了。
出使倭國的使者,其實在前些天就已經迴來了。不過沒公布,就等著今天開始演戲的。
過了一會之後,就見一名使者,身著滿是風塵的官服,神色匆匆且滿臉怒容地闖入殿中。他一路疾行,在大殿中央“噗通”一聲跪地,聲音洪亮卻帶著憤怒地稟報道:“陛下,臣奉陛下旨意,前往倭國質問倭寇侵擾我沿海之罪,那倭國不但拒不認罪,其國主竟大放厥詞,對我大明肆意侮辱,言語不堪入耳!”
隆慶帝也是個會演戲的,就見他原本帶著笑意的臉瞬間凝固,眼神中怒火驟燃。
他“謔”地站起身來,猛地一拍身旁的桌案,“砰”的一聲巨響,桌上的杯盞都劇烈震動,有的甚至傾倒在地。隆慶帝怒目圓睜,大聲嗬斥道:“大膽倭奴,真是欺人太甚!朕以天朝上國之尊,對其向來寬容,他們竟敢如此張狂,視我大明威嚴如無物!”
說著,他便當場控訴起倭國的羞辱。
大殿內瞬間安靜下來,原本熱鬧的氛圍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肅殺之氣。
群臣們的笑容瞬間消失,轉而換上滿臉的憤怒。至少大部分文武官員,在剛經曆過慶典之後,聽到這個消息,心態就是如此。
其中,張居正原本平靜的麵容此刻也布滿寒霜,他向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倭國此舉,實乃狼子野心,若不加以嚴懲,周邊諸國必定輕視我大明,日後邊境恐永無寧日。此風絕不可長,必須予以狠狠打擊!”
高拱更是氣得滿臉通紅,雙手握拳,大聲吼道:“陛下,這等羞辱,我大明怎可忍受!當立即興兵討伐,讓那倭國知道,我大明的天威,豈是他們能隨意挑釁的!踏平倭國,方能解我心頭之恨!”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義憤填膺。
“討伐倭國,揚我國威!”
“嚴懲倭奴,天朝上國豈容冒犯!”
“我大明精兵強將,之前就打得倭寇屁滾尿流,幹脆,滅了倭國便是!”
隆慶帝怒視著前方,胸膛劇烈起伏,大聲說道:“太祖皇帝憐兩國百姓,為免刀兵之禍,列其為不征之國。可倭國狼子野心,從大明開國始,倭寇擾邊不斷,更於前些年,禍害尤其厲害。”
“朕牢記太祖皇帝旨意,雖倭國挑釁冒犯天威,依舊遣使去倭國,試圖妥善解決此事。可如今,倭國竟然如此迴朕,豈非還會繼續侵害我大明?既如此,勿謂言之不預也!”
宮中宴會大殿內,燈火輝煌,雕梁畫棟間盡顯皇家奢華。金絲楠木的桌椅上擺滿了珍饈美饌,一道道精致菜肴散發著誘人香氣。
宮廷樂師們演奏著悠揚婉轉的樂曲,舞姬們身著華麗服飾,翩翩起舞,輕盈的身姿如蝴蝶般穿梭。
隆慶帝坐在主位,身著明黃龍袍,頭戴冕旒,臉上帶著慶典帶來的愉悅與自豪。
在他下首的,一邊是衍神公李文貴,另外一邊,則是大明首輔高拱。他們兩人,一個是代表皇親勳貴,另外一個代表文武百官,算是隆慶帝的左膀右臂。
在他們之下,才是按照品級排序的文武官員和各路來賓。
宴會進行中,喜樂歌聲中,文武百官紛紛上前敬酒,讚詞如潮。
“陛下聖明,我大明如今國力強盛,實乃天下之幸!”
“陛下登基以來,四方來朝,此乃盛世之象啊!”
“大明在陛下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氣象萬千,一改千年之舊態,實屬千古一帝也!”
“如今之隆慶盛世,無論人口,財力,國力等等,臣以為,乃曆代盛世之最也!”
“……”
不管是真心話,還是違心話,總之,在這宴席之上,人人稱頌!
隆慶帝微笑著一一迴應,與眾人談笑風生,氣氛歡快融洽。
間隙之時,他都會主動敬下身邊的李文貴和高拱。因為他知道,他其實並沒有做什麽,完全是因為有這兩個人在幫著他。
因此,隆慶帝也打定主意,以後繼續當他的甩手掌櫃,多好!
這般歡樂祥和的氛圍中,沒有高拱引人注目的張居正,看看氣氛似乎差不多了,便向一名錦衣衛堂上官暗示了下。
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事情,堂上官收到內閣次輔的暗示,就知道該去做什麽事情了。
過了一會之後,突然,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宴會的和諧。
隻見一名內侍匆匆入內,來到禦前,向隆慶帝稟告道:“萬歲爺,出使倭國的欽差迴來了,正在午門候見!”
高興中的隆慶帝一聽,就知道安排的好戲開場了。
於是,他便馬上吩咐道:“哦,來得正好,傳!”
那內侍聽了,便立刻退下去傳旨了。
高拱這邊,立刻向隆慶帝大聲奏道:“倭寇長期侵擾東南沿海,燒殺劫掠,罪行甚多,此乃倭王管教不嚴。欽差迴來,想必是有個說法,正好以此恭賀陛下。”
其他臣子聽了,也紛紛恭喜隆慶帝,說真是湊巧,可以給慶典添彩加色。
俺答汗在邊上,聽到他們的話之後,立刻便明白了怎麽迴事。
雖然他沒有說話,但是他估計,明國君臣可能要失望了。
雖然說,倭寇之亂,禍害不到草原。但是,俺答汗知道,如果倭王能管住倭寇的話,幾百年來,就不會一直有倭寇侵襲了。甚至有可能,那些倭寇侵襲,指不定還是倭王授意。
想著這些,他便冷眼旁觀。
而朝鮮國王弄明白了事情之後,卻是大喜。如果由明國出麵,徹底解決倭寇問題的話,那他朝鮮也會受益的。
因此,他便也跟著向隆慶帝奏道:“以兲朝之威,陛下聖明,諒那倭王不敢不聽,否則就讓他們嚐嚐天兵的厲害!”
李文貴聽到這話,不由得看了他一眼,心想,你說的不錯,待會就看你表態了。
出使倭國的使者,其實在前些天就已經迴來了。不過沒公布,就等著今天開始演戲的。
過了一會之後,就見一名使者,身著滿是風塵的官服,神色匆匆且滿臉怒容地闖入殿中。他一路疾行,在大殿中央“噗通”一聲跪地,聲音洪亮卻帶著憤怒地稟報道:“陛下,臣奉陛下旨意,前往倭國質問倭寇侵擾我沿海之罪,那倭國不但拒不認罪,其國主竟大放厥詞,對我大明肆意侮辱,言語不堪入耳!”
隆慶帝也是個會演戲的,就見他原本帶著笑意的臉瞬間凝固,眼神中怒火驟燃。
他“謔”地站起身來,猛地一拍身旁的桌案,“砰”的一聲巨響,桌上的杯盞都劇烈震動,有的甚至傾倒在地。隆慶帝怒目圓睜,大聲嗬斥道:“大膽倭奴,真是欺人太甚!朕以天朝上國之尊,對其向來寬容,他們竟敢如此張狂,視我大明威嚴如無物!”
說著,他便當場控訴起倭國的羞辱。
大殿內瞬間安靜下來,原本熱鬧的氛圍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肅殺之氣。
群臣們的笑容瞬間消失,轉而換上滿臉的憤怒。至少大部分文武官員,在剛經曆過慶典之後,聽到這個消息,心態就是如此。
其中,張居正原本平靜的麵容此刻也布滿寒霜,他向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倭國此舉,實乃狼子野心,若不加以嚴懲,周邊諸國必定輕視我大明,日後邊境恐永無寧日。此風絕不可長,必須予以狠狠打擊!”
高拱更是氣得滿臉通紅,雙手握拳,大聲吼道:“陛下,這等羞辱,我大明怎可忍受!當立即興兵討伐,讓那倭國知道,我大明的天威,豈是他們能隨意挑釁的!踏平倭國,方能解我心頭之恨!”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義憤填膺。
“討伐倭國,揚我國威!”
“嚴懲倭奴,天朝上國豈容冒犯!”
“我大明精兵強將,之前就打得倭寇屁滾尿流,幹脆,滅了倭國便是!”
隆慶帝怒視著前方,胸膛劇烈起伏,大聲說道:“太祖皇帝憐兩國百姓,為免刀兵之禍,列其為不征之國。可倭國狼子野心,從大明開國始,倭寇擾邊不斷,更於前些年,禍害尤其厲害。”
“朕牢記太祖皇帝旨意,雖倭國挑釁冒犯天威,依舊遣使去倭國,試圖妥善解決此事。可如今,倭國竟然如此迴朕,豈非還會繼續侵害我大明?既如此,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