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前線難題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居正聽不懂這是什麽意思,不過大概猜出不會是好事。
他沒管這個,繼續給李文貴介紹道:“譚子理發現之後,立刻要求朝鮮國王給說法,結果他們朝堂上去卻吵了起來,互相指責,三天都沒有結果。”
李文貴聽了,都能想得到,他沒開口,就聽到張居正繼續介紹道:“還有,朝鮮水師也同樣拖垮,實際的船隻竟然連一半都沒有,不少船都被他們的官員調走做買賣去了。”
高拱聽到這裏,用手指了下桌麵上的一封奏章說道:“譚子理的加急奏章,說任由朝鮮自己解決是不可能的,向朝廷稟告再處置也會耽擱南北大軍的夾擊,因此,他發出這份奏章的時候,已決定接管朝鮮王京,整頓他們的朝堂,保證不能因為朝鮮的破事耽擱軍隊的計劃!”
譚綸的手中有兩萬戚繼光訓練出來的京營,還都是配備了精良護甲和軍械,又有拉攏了的兩萬蒙古鐵騎,就隻是朝鮮那些軍隊,肯定是不夠看的。
而且,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遼東巡撫對朝鮮有直接管轄權,更不用說,譚綸還是征討倭國軍隊的統帥,掛得是大明的兵部尚書品級。
不過,不管怎麽樣,這也是譚綸有魄力。如果是不想擔責任的文官,估計就不會用這種雷霆手段,而是寧可耽擱行程,也會先請示隆慶帝這邊再說。
畢竟,對某些人來說,外交無小事,擅自做主,是有可能會被禦史彈劾的。
李文貴心中想著這些,便出口稱讚道:“看來選他當主帥是真選對了,要魄力有魄力,要手段有手段,相信他肯定能搞定朝鮮!”
高拱聽了點點頭,看向李文貴問道:“馬上要迴他這份奏章,衍神公有什麽想法麽?”
他算是熟悉李文貴的,知道李文貴就算不熟悉的方麵,指不定有時候也會給出些好建議。因此,既然人在麵前,他就順口問了。
李文貴聽了,想也不想便迴答道:“反正都控製了朝鮮王京的,就趁這個機會,狠狠地修理下那些不聽話的朝鮮人好了。最好朝鮮的朝堂上,隻剩下擁明派,能力差點都沒關係,但是要對我們大明忠心。”
他說到這裏,看到高拱有點詫異地看向他,便解釋道:“朝鮮可是這次征討倭國大軍的後方,可千萬不能出亂子的。”
“也虧了是在進攻前發現了朝鮮的問題,要是等我們大軍攻入倭國才發現朝鮮拖後腿的話,會嚴重影響征討倭國的大事!”
張居正在邊上聽到,立刻點頭說道:“衍神公言之有理,大戰在即,絕不能有半點心慈手軟。朝鮮國王剛迴去,相信他肯定是心向我們的,我們整頓朝鮮朝堂,也是在幫他。”
李文貴聽到這話,不由得看了他一眼,這是要師出有名?
真不愧是張居正!
心中這麽想著,李文貴便再問道:“倭國那邊,有什麽消息麽?”
征討倭國就有個麻煩,敵情因為隔海,難以了解。
高拱聽到這話,神色變得凝重,緩緩說道:“朝廷從東南沿海的海商那邊,以及譚子理從朝鮮那邊獲得的消息,綜合來看,這倭國局勢如今可謂是亂象叢生。”
“雖說表麵上看,所謂的正親町天皇在位,可實際權力都被各地大名把控。室町幕府早就沒了往日威風,各地大名擁兵自重,相互征伐。”
這個情況,和李文貴知道這時候倭國正亂著相符合,按理來說,這應該是利好才對,但是,他看高拱,卻好像有點擔心。
這不,他說了之後,眉頭微皺,端起茶盞卻並未飲下,隻是輕輕摩挲著杯沿,該是在思考什麽。
張居正見此,便接著補充道:“如今,有一大名叫織田信長的,在諸多勢力中脫穎而出,已然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政治謀略,接連吞並周邊領地,勢力範圍不斷擴張。”
“根據消息,說在他的治理下,領地內推行了一係列革新舉措,如鼓勵商業發展、改革軍製等,實力愈發雄厚。”
李文貴對倭國並不了解,但是也在後世的時候,通過遊戲,影視劇之類的,有聽過織田信長的名字。
此時聽到,他若有所思,追問道:“那這織田信長的崛起,對我們征倭之戰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高拱聽到,放下茶盞,神色嚴肅道:“亂世出梟雄,這織田信長便是一個,或許不可小覷!”
“要是我中原的曆史來說,倘若他野心勃勃,趁我們征倭之際,與其他勢力聯合,或是在背後搞小動作,對我們北路軍的海上補給線進行騷擾,那麻煩可就大了。”
說到這裏,他看向李文貴,有點遺憾地說道:“說起來,我們征討倭國還是倉促了點。”
其實,要說時間太緊,那也未必,主要是一開始的時候,還真沒怎麽重視倭國,主要在考慮俺答汗和西南土司這邊了。
當然,也可以說,沒有時間把事情全部考慮進去,全部梳理完畢,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確實是倉促了點。
因此,張居正微微點頭附和,然後繼續給李文貴介紹道:“不僅如此,倭國國內局勢動蕩,使得民間也不安寧。許多浪人、武士為了生計,紛紛投身戰場,或是加入海盜行列。這些人作戰經驗豐富,又熟悉海上情況,對我們南路軍在海上的行動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之後又補充說道:“最麻煩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水師根本不堪使用,就算經過譚子理的整頓,也未必能戰,最多是當個運輸船隊用用而已。”
“如果征討倭國的大軍在倭國那邊僵持住了,而倭國的敵人又用堅壁清野之策,再打擊我們海運後勤的話,情況或許會很嚴峻。”
張居正說著,看向高拱說道:“我們內閣這邊,如今最忙的,就是在為征倭軍的後勤補給之事忙碌。在國內還要抽調水師,運送物資前往倭國那邊補給。”
他沒管這個,繼續給李文貴介紹道:“譚子理發現之後,立刻要求朝鮮國王給說法,結果他們朝堂上去卻吵了起來,互相指責,三天都沒有結果。”
李文貴聽了,都能想得到,他沒開口,就聽到張居正繼續介紹道:“還有,朝鮮水師也同樣拖垮,實際的船隻竟然連一半都沒有,不少船都被他們的官員調走做買賣去了。”
高拱聽到這裏,用手指了下桌麵上的一封奏章說道:“譚子理的加急奏章,說任由朝鮮自己解決是不可能的,向朝廷稟告再處置也會耽擱南北大軍的夾擊,因此,他發出這份奏章的時候,已決定接管朝鮮王京,整頓他們的朝堂,保證不能因為朝鮮的破事耽擱軍隊的計劃!”
譚綸的手中有兩萬戚繼光訓練出來的京營,還都是配備了精良護甲和軍械,又有拉攏了的兩萬蒙古鐵騎,就隻是朝鮮那些軍隊,肯定是不夠看的。
而且,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遼東巡撫對朝鮮有直接管轄權,更不用說,譚綸還是征討倭國軍隊的統帥,掛得是大明的兵部尚書品級。
不過,不管怎麽樣,這也是譚綸有魄力。如果是不想擔責任的文官,估計就不會用這種雷霆手段,而是寧可耽擱行程,也會先請示隆慶帝這邊再說。
畢竟,對某些人來說,外交無小事,擅自做主,是有可能會被禦史彈劾的。
李文貴心中想著這些,便出口稱讚道:“看來選他當主帥是真選對了,要魄力有魄力,要手段有手段,相信他肯定能搞定朝鮮!”
高拱聽了點點頭,看向李文貴問道:“馬上要迴他這份奏章,衍神公有什麽想法麽?”
他算是熟悉李文貴的,知道李文貴就算不熟悉的方麵,指不定有時候也會給出些好建議。因此,既然人在麵前,他就順口問了。
李文貴聽了,想也不想便迴答道:“反正都控製了朝鮮王京的,就趁這個機會,狠狠地修理下那些不聽話的朝鮮人好了。最好朝鮮的朝堂上,隻剩下擁明派,能力差點都沒關係,但是要對我們大明忠心。”
他說到這裏,看到高拱有點詫異地看向他,便解釋道:“朝鮮可是這次征討倭國大軍的後方,可千萬不能出亂子的。”
“也虧了是在進攻前發現了朝鮮的問題,要是等我們大軍攻入倭國才發現朝鮮拖後腿的話,會嚴重影響征討倭國的大事!”
張居正在邊上聽到,立刻點頭說道:“衍神公言之有理,大戰在即,絕不能有半點心慈手軟。朝鮮國王剛迴去,相信他肯定是心向我們的,我們整頓朝鮮朝堂,也是在幫他。”
李文貴聽到這話,不由得看了他一眼,這是要師出有名?
真不愧是張居正!
心中這麽想著,李文貴便再問道:“倭國那邊,有什麽消息麽?”
征討倭國就有個麻煩,敵情因為隔海,難以了解。
高拱聽到這話,神色變得凝重,緩緩說道:“朝廷從東南沿海的海商那邊,以及譚子理從朝鮮那邊獲得的消息,綜合來看,這倭國局勢如今可謂是亂象叢生。”
“雖說表麵上看,所謂的正親町天皇在位,可實際權力都被各地大名把控。室町幕府早就沒了往日威風,各地大名擁兵自重,相互征伐。”
這個情況,和李文貴知道這時候倭國正亂著相符合,按理來說,這應該是利好才對,但是,他看高拱,卻好像有點擔心。
這不,他說了之後,眉頭微皺,端起茶盞卻並未飲下,隻是輕輕摩挲著杯沿,該是在思考什麽。
張居正見此,便接著補充道:“如今,有一大名叫織田信長的,在諸多勢力中脫穎而出,已然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政治謀略,接連吞並周邊領地,勢力範圍不斷擴張。”
“根據消息,說在他的治理下,領地內推行了一係列革新舉措,如鼓勵商業發展、改革軍製等,實力愈發雄厚。”
李文貴對倭國並不了解,但是也在後世的時候,通過遊戲,影視劇之類的,有聽過織田信長的名字。
此時聽到,他若有所思,追問道:“那這織田信長的崛起,對我們征倭之戰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高拱聽到,放下茶盞,神色嚴肅道:“亂世出梟雄,這織田信長便是一個,或許不可小覷!”
“要是我中原的曆史來說,倘若他野心勃勃,趁我們征倭之際,與其他勢力聯合,或是在背後搞小動作,對我們北路軍的海上補給線進行騷擾,那麻煩可就大了。”
說到這裏,他看向李文貴,有點遺憾地說道:“說起來,我們征討倭國還是倉促了點。”
其實,要說時間太緊,那也未必,主要是一開始的時候,還真沒怎麽重視倭國,主要在考慮俺答汗和西南土司這邊了。
當然,也可以說,沒有時間把事情全部考慮進去,全部梳理完畢,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確實是倉促了點。
因此,張居正微微點頭附和,然後繼續給李文貴介紹道:“不僅如此,倭國國內局勢動蕩,使得民間也不安寧。許多浪人、武士為了生計,紛紛投身戰場,或是加入海盜行列。這些人作戰經驗豐富,又熟悉海上情況,對我們南路軍在海上的行動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之後又補充說道:“最麻煩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水師根本不堪使用,就算經過譚子理的整頓,也未必能戰,最多是當個運輸船隊用用而已。”
“如果征討倭國的大軍在倭國那邊僵持住了,而倭國的敵人又用堅壁清野之策,再打擊我們海運後勤的話,情況或許會很嚴峻。”
張居正說著,看向高拱說道:“我們內閣這邊,如今最忙的,就是在為征倭軍的後勤補給之事忙碌。在國內還要抽調水師,運送物資前往倭國那邊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