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她應該感謝萬興邦。
四合院:萬興邦的逆襲時代 作者:隨緣天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養老就越有保障。
養老問題,關係到未來的全麵發展,不能將養老問題變成全社會的問題。 讓老人的子女,負責老人的養老問題。
這也是龍國幾千年的傳統。
在萬興邦看來,社會養老保障製度,遠遠不如讓子女養老。 子女養老,養自己家的老人,肯定更盡心。
社會保障製度就不一樣,是一種公平的底線,每個人都差不多,不可能做到差異化精細照顧。 另外。
就算有社會保障製度。 子女要不要交保險費?
子女交保險費,和直接用錢來養老人,都要拿出一筆錢,從這方麵考慮,實際上是差不多。
“經過這些調整,龍國現在的發展方向,與曆史中的發展方向,已經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0…… 萬興邦感慨。
他穿越過來,把曆史軌跡完全改變了。
共同經濟。 共同富裕。
是龍國發展的唯一指路明燈,也是長期目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隻會微調,不會大動! 以龍國目前發展的趨勢。
不需要開放經濟。 不需要引進人才。
龍國現在的經濟發展,走的是高科技路線,建立在輕工業和重工業基礎上。
龍國有了自己的技術,而且是最先進的技術,就像光刻機、衛星、戰鬥機等等諸多個領域。 都是全球最先進的。
根本不需要引進外來人才。
隻需要保證自己的發展速度就夠了。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家外企能殺進來,就算允許他們投資,他們也不具備競爭的實力。
一方麵是他們技術不行,落後。
另一方麵是他們進來之後,沒有優惠正策,會導致成本變高。
同樣的產品,同等的質量, 一個成本高,售價高, 一個成本低,價格低廉,消費者會買哪一個? 當然是售價低點的。
外企根本沒有生存空間,也不需要引進外企。 沒有外部競爭。
內部競爭卻相當激烈。
這是萬興邦故意造成的局麵,有競爭才有進步,沒有了競爭,要不了多長時間大家都會躺平。
每一個城市都成立了專門的發展機構,專門用於提升本地產品的競爭力。 搞經濟內循環。
優秀的參與外循環,賺外匯。
沒外循環的,找缺點,查缺補漏,努力發展,爭取早一天加入外循環,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萬興邦迴到四九城之後,隻住了不到一個星期,就以旅遊的名義,帶著婁小娥出門了。
如今。
經濟發展了。
物價降低了。
工資增加了。
交通更方便了。 旅遊。
這一個詞變得火熱起來。
因為很多有優秀風景的地區,開始發展旅遊產業,打造旅遊景區,歡迎全國各地的人來旅遊。 甚至有一些旅遊景區,還引來了大批外賓,從內循環跳入外循環,直接賺外匯!五.
吸引外國遊客的景點隻是個例。
大多數旅遊景點,目標消費人群都是國內百姓。
旅遊肯定是要花錢的,其實花在路上的錢,龍國有一句老話叫窮家富路,專門說的就是路費。 為了促進旅遊行業發展,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萬興邦專門設計了工作假期製度。 采用五天八小時工作製。
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每周工作超過四十個小時就算加班,不允許任何企業隱瞞。。 否則。
重罰!
做一名穿越者,萬興邦經曆過九九八,甚至零零七,非常討厭一些企業對工人無休止壓榨。 除了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還製定每年有十五天的法定節假日。
“三三七”必須放假。 必須帶工資。
有些比較特殊的行業,離不開人,可以調休,輪休,絕不允許克扣假期,違者追究領導責任。 十五天的法定節假日。
包含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法定休息五天。
包含龍國最有意義的節日,國慶節,也是五天假期。
其他的就算是普通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和元旦,這些都是一天的假期。 除了法定節假日,還有年假。
規定每個工人每年可以休五天的年假,年假是帶薪休假。
新的工作製度一經推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相比以前的工作製度,每周工作時間少了一天。
以前是六天工作製。 現在是五天工作製。
工作的天數少了一天,工資卻沒減少。
每天的工作時間也減少了一個多小時,有的甚至達到兩個小時。 當然。
有些企業任務重,八小時不夠完成任務,也需要加班,加班就要有加班費,暫定一小時五毛。 這是統一標準。
某些特殊行業,比如煉鋼企業,工作在環境惡劣的崗位上的工人,加班費會適當高一些。
有的六毛。 有的七毛。
其中五毛是加班費,多了一毛或兩毛是特殊工作津貼。
遇到法定節假日還需要加班的,工資一律是三倍,有些企業還有額外補貼。 並且。
規定了加班上限。
就算任務再緊急、任務再重,每天加班時間也不能超過兩個小時,這是一條不可突破的底線! 任務特別繁重的企業,實行三班倒。
三批工人輪班上班,有人上白班,有人上夜班,人停,機器不停。
在新的工作製度實行後,每一個工人隻要願意,隻要一個星期就可以多拿到五塊錢的加班費。 每個月可以多拿二十塊錢。
比以前的學徒工工資還高一些。
在紅色年代,加班本來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有了加班費之後,工人的加班積極性就更高了。
就連好吃懶做的賈張氏,聽說加班一個小時能多賺五毛錢,兩個小時就是一塊錢,也兩眼放光。 每天都加班兩個小時。
她現在的收入也非常可觀。 去年。
她剛接班的時候, 一個月的工資隻有二十二塊錢。 今年。
新製度實行之前。
她每個月的工資是三十八塊錢。
有時候,加班多,還能拿到四十多塊錢。
新工作製度實施之後,她基本工資三十八,再加上每個月的加班費二十,就是五十八塊錢。 第一次拿到五十八塊錢的工資,賈張氏都樂瘋了。
她高興了。
有人不高興了。
易中海非常不高興。
他想讓英子和傻豬給他養老,他拿捏英子的一個手段,就是英子收入少,承諾退休金補貼英子。 沒想到。
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
英子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英子的兩個孩子上學不花錢,吃飯也有補貼,並不需要英子花多少錢,經濟壓力也越來越小。 將來。
工作也不用發愁。
英子需要他的地方越來越少。
易中海感覺,英子有脫離他掌控的趨勢。
“真該死,是誰製定的新的工資正策?是誰製定的新的工作製度?為什麽把工資提高那麽多?” “為什麽物價下降那麽多?東西越來越便宜!”
易中海在心裏抱怨。 他可不敢說出來。
大家工資都提高了,都很高興,他敢罵娘,不打他才是怪事兒 ………
他又想起了原配一大媽。
一大媽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小日子過得很幸福。 有一天。
他一時心血來潮,去看了一大媽。
一大媽離開之後,有了新丈夫,有了孩子,生活壓力減少了,看上去最少年輕了七八歲多。
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易中海當時差點吐血!
“英子要脫離掌控,沒人給我養老,難道我隻能進養老院?”
“不行,我絕對不去養老院。” 易中海搖搖頭。
午休時間到了。
易中海和眾人走向食堂。
軋鋼廠的內部市場,飯菜比以前更便宜了,飯菜的質量卻更高了,肉類的菜肴再也不會緊缺。 賈張氏又過上了每天吃肉的日子。
她應該感謝萬興邦。
城裏的日子好過了。
鄉下的日子也好過了。 就在七月份。
上半年的村集體收入,全部按時發放到每一個村民手中。 少的有一百多。
多的有兩三百塊。
平均是一百六七十塊的樣子。
最高的一個村人均分了四百二十三塊錢。
秦京茹所在的紅星公社,秦京茹一家分到了三百五十多塊錢。
村集體的產業,無論是養殖場,加工廠,還是其他一些產業,全都有村裏的人共同負責管理。 按生產周期計算。
2.1能每個月分紅的就每個月分紅,不能每個月分紅的,就季度分紅,再做不到的,還可以半年分紅。 底線是一年。
無論如何, 一年必須分紅一次。
每個月分紅的,不需要打什麽報告。
每個季度分紅的,都需要做詳細報告。
半年分紅的,相關領導會被叫去談話,仔細詢問經營狀況。
每年分紅的,除了一些特殊企業之外,肯定會被上級批評,為什麽做不到每個月都能分紅? 為什麽拖這麽長時間?
分紅的錢。
不是村長管理的,也不是書記管理的,是由村內選取家族代表,由多個代表統一掌管分紅。 分紅管理有非常嚴格的規章製度,保證公平地分給每一個人.
秦京茹家所在的紅星公社, 一共隻有三百多戶人家,人數比較少,僅靠農業就可以賺不少錢。 對於人口較多的村子,相對而言戶均土地麵積就少了。
單純靠農業,很難提升收入。
就要開拓農業之外的收入渠道。
就像開辦代工廠,或者每一家都當成一個小作坊,和一些大廠合作,加工一些簡單的零件。 製作一些手工藝品。
都能開拓一個新收入來源。
養老問題,關係到未來的全麵發展,不能將養老問題變成全社會的問題。 讓老人的子女,負責老人的養老問題。
這也是龍國幾千年的傳統。
在萬興邦看來,社會養老保障製度,遠遠不如讓子女養老。 子女養老,養自己家的老人,肯定更盡心。
社會保障製度就不一樣,是一種公平的底線,每個人都差不多,不可能做到差異化精細照顧。 另外。
就算有社會保障製度。 子女要不要交保險費?
子女交保險費,和直接用錢來養老人,都要拿出一筆錢,從這方麵考慮,實際上是差不多。
“經過這些調整,龍國現在的發展方向,與曆史中的發展方向,已經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0…… 萬興邦感慨。
他穿越過來,把曆史軌跡完全改變了。
共同經濟。 共同富裕。
是龍國發展的唯一指路明燈,也是長期目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隻會微調,不會大動! 以龍國目前發展的趨勢。
不需要開放經濟。 不需要引進人才。
龍國現在的經濟發展,走的是高科技路線,建立在輕工業和重工業基礎上。
龍國有了自己的技術,而且是最先進的技術,就像光刻機、衛星、戰鬥機等等諸多個領域。 都是全球最先進的。
根本不需要引進外來人才。
隻需要保證自己的發展速度就夠了。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家外企能殺進來,就算允許他們投資,他們也不具備競爭的實力。
一方麵是他們技術不行,落後。
另一方麵是他們進來之後,沒有優惠正策,會導致成本變高。
同樣的產品,同等的質量, 一個成本高,售價高, 一個成本低,價格低廉,消費者會買哪一個? 當然是售價低點的。
外企根本沒有生存空間,也不需要引進外企。 沒有外部競爭。
內部競爭卻相當激烈。
這是萬興邦故意造成的局麵,有競爭才有進步,沒有了競爭,要不了多長時間大家都會躺平。
每一個城市都成立了專門的發展機構,專門用於提升本地產品的競爭力。 搞經濟內循環。
優秀的參與外循環,賺外匯。
沒外循環的,找缺點,查缺補漏,努力發展,爭取早一天加入外循環,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萬興邦迴到四九城之後,隻住了不到一個星期,就以旅遊的名義,帶著婁小娥出門了。
如今。
經濟發展了。
物價降低了。
工資增加了。
交通更方便了。 旅遊。
這一個詞變得火熱起來。
因為很多有優秀風景的地區,開始發展旅遊產業,打造旅遊景區,歡迎全國各地的人來旅遊。 甚至有一些旅遊景區,還引來了大批外賓,從內循環跳入外循環,直接賺外匯!五.
吸引外國遊客的景點隻是個例。
大多數旅遊景點,目標消費人群都是國內百姓。
旅遊肯定是要花錢的,其實花在路上的錢,龍國有一句老話叫窮家富路,專門說的就是路費。 為了促進旅遊行業發展,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萬興邦專門設計了工作假期製度。 采用五天八小時工作製。
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每周工作超過四十個小時就算加班,不允許任何企業隱瞞。。 否則。
重罰!
做一名穿越者,萬興邦經曆過九九八,甚至零零七,非常討厭一些企業對工人無休止壓榨。 除了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還製定每年有十五天的法定節假日。
“三三七”必須放假。 必須帶工資。
有些比較特殊的行業,離不開人,可以調休,輪休,絕不允許克扣假期,違者追究領導責任。 十五天的法定節假日。
包含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法定休息五天。
包含龍國最有意義的節日,國慶節,也是五天假期。
其他的就算是普通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和元旦,這些都是一天的假期。 除了法定節假日,還有年假。
規定每個工人每年可以休五天的年假,年假是帶薪休假。
新的工作製度一經推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相比以前的工作製度,每周工作時間少了一天。
以前是六天工作製。 現在是五天工作製。
工作的天數少了一天,工資卻沒減少。
每天的工作時間也減少了一個多小時,有的甚至達到兩個小時。 當然。
有些企業任務重,八小時不夠完成任務,也需要加班,加班就要有加班費,暫定一小時五毛。 這是統一標準。
某些特殊行業,比如煉鋼企業,工作在環境惡劣的崗位上的工人,加班費會適當高一些。
有的六毛。 有的七毛。
其中五毛是加班費,多了一毛或兩毛是特殊工作津貼。
遇到法定節假日還需要加班的,工資一律是三倍,有些企業還有額外補貼。 並且。
規定了加班上限。
就算任務再緊急、任務再重,每天加班時間也不能超過兩個小時,這是一條不可突破的底線! 任務特別繁重的企業,實行三班倒。
三批工人輪班上班,有人上白班,有人上夜班,人停,機器不停。
在新的工作製度實行後,每一個工人隻要願意,隻要一個星期就可以多拿到五塊錢的加班費。 每個月可以多拿二十塊錢。
比以前的學徒工工資還高一些。
在紅色年代,加班本來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有了加班費之後,工人的加班積極性就更高了。
就連好吃懶做的賈張氏,聽說加班一個小時能多賺五毛錢,兩個小時就是一塊錢,也兩眼放光。 每天都加班兩個小時。
她現在的收入也非常可觀。 去年。
她剛接班的時候, 一個月的工資隻有二十二塊錢。 今年。
新製度實行之前。
她每個月的工資是三十八塊錢。
有時候,加班多,還能拿到四十多塊錢。
新工作製度實施之後,她基本工資三十八,再加上每個月的加班費二十,就是五十八塊錢。 第一次拿到五十八塊錢的工資,賈張氏都樂瘋了。
她高興了。
有人不高興了。
易中海非常不高興。
他想讓英子和傻豬給他養老,他拿捏英子的一個手段,就是英子收入少,承諾退休金補貼英子。 沒想到。
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
英子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英子的兩個孩子上學不花錢,吃飯也有補貼,並不需要英子花多少錢,經濟壓力也越來越小。 將來。
工作也不用發愁。
英子需要他的地方越來越少。
易中海感覺,英子有脫離他掌控的趨勢。
“真該死,是誰製定的新的工資正策?是誰製定的新的工作製度?為什麽把工資提高那麽多?” “為什麽物價下降那麽多?東西越來越便宜!”
易中海在心裏抱怨。 他可不敢說出來。
大家工資都提高了,都很高興,他敢罵娘,不打他才是怪事兒 ………
他又想起了原配一大媽。
一大媽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小日子過得很幸福。 有一天。
他一時心血來潮,去看了一大媽。
一大媽離開之後,有了新丈夫,有了孩子,生活壓力減少了,看上去最少年輕了七八歲多。
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易中海當時差點吐血!
“英子要脫離掌控,沒人給我養老,難道我隻能進養老院?”
“不行,我絕對不去養老院。” 易中海搖搖頭。
午休時間到了。
易中海和眾人走向食堂。
軋鋼廠的內部市場,飯菜比以前更便宜了,飯菜的質量卻更高了,肉類的菜肴再也不會緊缺。 賈張氏又過上了每天吃肉的日子。
她應該感謝萬興邦。
城裏的日子好過了。
鄉下的日子也好過了。 就在七月份。
上半年的村集體收入,全部按時發放到每一個村民手中。 少的有一百多。
多的有兩三百塊。
平均是一百六七十塊的樣子。
最高的一個村人均分了四百二十三塊錢。
秦京茹所在的紅星公社,秦京茹一家分到了三百五十多塊錢。
村集體的產業,無論是養殖場,加工廠,還是其他一些產業,全都有村裏的人共同負責管理。 按生產周期計算。
2.1能每個月分紅的就每個月分紅,不能每個月分紅的,就季度分紅,再做不到的,還可以半年分紅。 底線是一年。
無論如何, 一年必須分紅一次。
每個月分紅的,不需要打什麽報告。
每個季度分紅的,都需要做詳細報告。
半年分紅的,相關領導會被叫去談話,仔細詢問經營狀況。
每年分紅的,除了一些特殊企業之外,肯定會被上級批評,為什麽做不到每個月都能分紅? 為什麽拖這麽長時間?
分紅的錢。
不是村長管理的,也不是書記管理的,是由村內選取家族代表,由多個代表統一掌管分紅。 分紅管理有非常嚴格的規章製度,保證公平地分給每一個人.
秦京茹家所在的紅星公社, 一共隻有三百多戶人家,人數比較少,僅靠農業就可以賺不少錢。 對於人口較多的村子,相對而言戶均土地麵積就少了。
單純靠農業,很難提升收入。
就要開拓農業之外的收入渠道。
就像開辦代工廠,或者每一家都當成一個小作坊,和一些大廠合作,加工一些簡單的零件。 製作一些手工藝品。
都能開拓一個新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