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麵帶微笑掃視眾人,目光觸及葉明珠時,笑容瞬間凝固,臉色一沉,冷冷道:“平身吧。”
淑妃商柔虛扶著太後入席後,眾女眷才依次緩緩就座。
緊接著,宮女們手捧美食魚貫而入,每上一道菜,便有宮人在旁報出菜名,並闡釋此菜的吉祥寓意。
“值此良辰佳節,幸能與諸位夫人小姐同聚共慶。諸位不必太過拘謹,須當盡情暢飲暢談,共享此刻盛情,共品這佳肴美饌。”
太皇太後舉杯遙祝,眾人趕忙恭敬行禮,齊聲道:“謝太皇太後。”
說是君臣同樂,實則不過是上位者高高在上的恩賜罷了。
葉明珠深感這種宴會實在是枯燥乏味,無趣之極。
唯一能安慰她的是那滿桌的美味佳肴,便兩耳不聞其他事,一心隻是吃吃吃。
“聽聞炎王妃前幾日身體不適,不知可否痊愈了?”
樂聲悠揚而起,宮娥們輕舞長袖。
也不知是哪位夫人,放著精彩的節目不看,反倒將目光落在葉明珠的身上。
她歪著頭看向那人,發問之人距她僅隔一個席位,她並不認識。
不隻是那人,好些人她都不認識。
葉明珠的右側坐了一個年約四十的華貴婦人,那華貴婦人淺笑著輕聲道:“此乃溫太師的夫人。”
紅棉在葉明珠的耳畔低語道:“王妃,剛給您介紹溫夫人的這位是昭華大長公主。”
原來,身旁這位便是安定侯駱淩軒的母親,丁沁梅昔日好友兼主子昭華公主。
葉明珠還沒來得及打聲招唿,便聽溫夫人身旁另一夫人說道:“定是大好了,不然炎王怎會舍得讓王妃進宮赴宴。”
她這話雖是在說炎王有多寵葉明珠,但語調卻有著幾分怪怪的。
溫夫人聞言,微微一笑,低聲應道:“炎王與炎王妃新婚,自是情濃意深。”
“你們呀,莫不是忘了自己初為新婦時的樣子,竟拿這新婚小媳婦打趣。”
昭華公主笑著舉杯與溫夫人等遙相碰杯,而後又向葉明珠輕聲道:“莫要理會她們,也不必太過拘謹。”
昭華微微笑著,宴會前,雲逸特意來找她,讓她對葉明珠看顧著些。
昭華公主生母早亡,由太皇太後撫育成人,性子溫婉柔順,甚得太皇太後歡心。
她與雲逸年齡懸殊,平日交集甚少,卻也略知他的脾性,這些年唯見炎王對炎王妃另眼相待。
又因與故人的淵源,昭華公主自入席便屢屢暗暗審視葉明珠。
見她除了對麵前幾份美食興致盎然,其餘諸事皆不掛懷,心中不禁泛起對故人的追思,亦暗暗為其憂慮。
太皇太後的心思眾人皆知,可她無力左右炎王的抉擇,難免不會將葉明珠架在其中。
忽聽太皇太後笑道:“哀家覺著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圓。”
“大約是有炎王妃相伴,母後才覺得這月亮月不同於以往吧。”太後葉國秀淺笑而言,不經意間便將話題引到葉明珠身上。
眾人遂隨著太後目光皆望向葉明珠。
葉明珠想要低調已然不可能,隻得匆匆咽下口中美食,端正了坐姿,微笑著衝大家點頭揮手,算是打了個招唿。
“都說娶妻當娶葉家女,太皇太後想必甚是喜愛炎王妃。”
也不知是哪位夫人阿諛諂媚說了這一句,一句話既抬舉了葉家,又討好了太後。
那人原想取悅葉明珠、太皇太後與太後三人。
然而太皇太後本就與太後不睦,又聽旁人抬舉葉家,皮笑肉不笑地說道:“無需羨慕哀家,葉家尚有好幾顆‘珠子’待字閨中,若哪位夫人喜歡,哀家定會親賜良緣。”
葉家的女兒都以珠為名。
眾人麵麵相覷,縱有為自家兒郎擇媳之心,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出頭。
都說皇城官員精明過人,官眷也都多為世家千金,哪個不聰慧?
朝堂之事她們雖不全然知曉,卻也略曉一二。
葉家是太後的娘家,娶葉家的女兒,並不就代表著站在太後那邊嗎?
太皇太後豈有真心賜婚之意,不過是想看看誰敢公然附於太後一方。
見無人應答,太皇太後嘴角噙一抹淺笑:“商夫人,商小將軍似已到適婚年齡了吧。”
威遠大將軍商晉,也是淑妃商柔的父親。
商晉的夫人突然被點名,忙迴道:“迴太皇太後,犬子年紀尚輕,且常以炎王為楷模,立誌於軍中建功立業後再成家。”
一句話既討好了太皇太後,又婉拒了葉家女。
太皇太後又道:“洪夫人……”
吏部洪大人的夫人趕忙恭敬迴話:“臣婦不敢高攀,犬子年幼且早有婚約。”
太皇太後朝葉國秀投去嘲諷一笑,把葉家的女兒捧上天又如何?
有她在,誰敢與之聯姻?
葉國秀強壓著怒火,勉強維持著微笑:“母後為國事操勞已心力交瘁,葉家姑娘的這點小事怎敢勞煩母後呢?”
其言外之意暗指太皇太後幹政。
幹政又如何?太皇太後全然未將葉國秀放在眼中,淡然道:“哀家可是真心喜歡葉家的這些丫頭,個個出類拔萃,確實要比別家姑娘更為出色。”
話倒是好聽,至於是不是出於真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人暗中較力,旁人是大氣都不敢出,隻有葉明珠仿若置身事外。
太皇太後話音剛落,陳韻兒便徐徐起身,盈盈行禮後,輕啟朱唇:“太皇太後,臣女早就聽聞葉家小姐大名,卻困於閨閣無緣得見,不曾想今日有這個機緣得見。何不讓我等一睹其風采,以為楷模?”
陳夫人悄然扯動她的衣袖,壓低聲音告誡道:“韻兒,太皇太後麵前可莫要失了分寸。”
陳韻兒充耳未聞,反倒提高了幾分音量:“太皇太後,想來除了臣女,其餘各位小姐心中也是這般想的。”
太皇太後正求之不得有人出麵打壓葉家的氣焰,臉上笑意盈盈:“你這丫頭,今日若是不能遂了你的心意,怕是你心中會有所不甘,覺得葉家的姑娘們皆是徒有虛名。”
陳韻兒趕忙迴應:“臣女絕無此意。”
淑妃商柔虛扶著太後入席後,眾女眷才依次緩緩就座。
緊接著,宮女們手捧美食魚貫而入,每上一道菜,便有宮人在旁報出菜名,並闡釋此菜的吉祥寓意。
“值此良辰佳節,幸能與諸位夫人小姐同聚共慶。諸位不必太過拘謹,須當盡情暢飲暢談,共享此刻盛情,共品這佳肴美饌。”
太皇太後舉杯遙祝,眾人趕忙恭敬行禮,齊聲道:“謝太皇太後。”
說是君臣同樂,實則不過是上位者高高在上的恩賜罷了。
葉明珠深感這種宴會實在是枯燥乏味,無趣之極。
唯一能安慰她的是那滿桌的美味佳肴,便兩耳不聞其他事,一心隻是吃吃吃。
“聽聞炎王妃前幾日身體不適,不知可否痊愈了?”
樂聲悠揚而起,宮娥們輕舞長袖。
也不知是哪位夫人,放著精彩的節目不看,反倒將目光落在葉明珠的身上。
她歪著頭看向那人,發問之人距她僅隔一個席位,她並不認識。
不隻是那人,好些人她都不認識。
葉明珠的右側坐了一個年約四十的華貴婦人,那華貴婦人淺笑著輕聲道:“此乃溫太師的夫人。”
紅棉在葉明珠的耳畔低語道:“王妃,剛給您介紹溫夫人的這位是昭華大長公主。”
原來,身旁這位便是安定侯駱淩軒的母親,丁沁梅昔日好友兼主子昭華公主。
葉明珠還沒來得及打聲招唿,便聽溫夫人身旁另一夫人說道:“定是大好了,不然炎王怎會舍得讓王妃進宮赴宴。”
她這話雖是在說炎王有多寵葉明珠,但語調卻有著幾分怪怪的。
溫夫人聞言,微微一笑,低聲應道:“炎王與炎王妃新婚,自是情濃意深。”
“你們呀,莫不是忘了自己初為新婦時的樣子,竟拿這新婚小媳婦打趣。”
昭華公主笑著舉杯與溫夫人等遙相碰杯,而後又向葉明珠輕聲道:“莫要理會她們,也不必太過拘謹。”
昭華微微笑著,宴會前,雲逸特意來找她,讓她對葉明珠看顧著些。
昭華公主生母早亡,由太皇太後撫育成人,性子溫婉柔順,甚得太皇太後歡心。
她與雲逸年齡懸殊,平日交集甚少,卻也略知他的脾性,這些年唯見炎王對炎王妃另眼相待。
又因與故人的淵源,昭華公主自入席便屢屢暗暗審視葉明珠。
見她除了對麵前幾份美食興致盎然,其餘諸事皆不掛懷,心中不禁泛起對故人的追思,亦暗暗為其憂慮。
太皇太後的心思眾人皆知,可她無力左右炎王的抉擇,難免不會將葉明珠架在其中。
忽聽太皇太後笑道:“哀家覺著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圓。”
“大約是有炎王妃相伴,母後才覺得這月亮月不同於以往吧。”太後葉國秀淺笑而言,不經意間便將話題引到葉明珠身上。
眾人遂隨著太後目光皆望向葉明珠。
葉明珠想要低調已然不可能,隻得匆匆咽下口中美食,端正了坐姿,微笑著衝大家點頭揮手,算是打了個招唿。
“都說娶妻當娶葉家女,太皇太後想必甚是喜愛炎王妃。”
也不知是哪位夫人阿諛諂媚說了這一句,一句話既抬舉了葉家,又討好了太後。
那人原想取悅葉明珠、太皇太後與太後三人。
然而太皇太後本就與太後不睦,又聽旁人抬舉葉家,皮笑肉不笑地說道:“無需羨慕哀家,葉家尚有好幾顆‘珠子’待字閨中,若哪位夫人喜歡,哀家定會親賜良緣。”
葉家的女兒都以珠為名。
眾人麵麵相覷,縱有為自家兒郎擇媳之心,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出頭。
都說皇城官員精明過人,官眷也都多為世家千金,哪個不聰慧?
朝堂之事她們雖不全然知曉,卻也略曉一二。
葉家是太後的娘家,娶葉家的女兒,並不就代表著站在太後那邊嗎?
太皇太後豈有真心賜婚之意,不過是想看看誰敢公然附於太後一方。
見無人應答,太皇太後嘴角噙一抹淺笑:“商夫人,商小將軍似已到適婚年齡了吧。”
威遠大將軍商晉,也是淑妃商柔的父親。
商晉的夫人突然被點名,忙迴道:“迴太皇太後,犬子年紀尚輕,且常以炎王為楷模,立誌於軍中建功立業後再成家。”
一句話既討好了太皇太後,又婉拒了葉家女。
太皇太後又道:“洪夫人……”
吏部洪大人的夫人趕忙恭敬迴話:“臣婦不敢高攀,犬子年幼且早有婚約。”
太皇太後朝葉國秀投去嘲諷一笑,把葉家的女兒捧上天又如何?
有她在,誰敢與之聯姻?
葉國秀強壓著怒火,勉強維持著微笑:“母後為國事操勞已心力交瘁,葉家姑娘的這點小事怎敢勞煩母後呢?”
其言外之意暗指太皇太後幹政。
幹政又如何?太皇太後全然未將葉國秀放在眼中,淡然道:“哀家可是真心喜歡葉家的這些丫頭,個個出類拔萃,確實要比別家姑娘更為出色。”
話倒是好聽,至於是不是出於真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人暗中較力,旁人是大氣都不敢出,隻有葉明珠仿若置身事外。
太皇太後話音剛落,陳韻兒便徐徐起身,盈盈行禮後,輕啟朱唇:“太皇太後,臣女早就聽聞葉家小姐大名,卻困於閨閣無緣得見,不曾想今日有這個機緣得見。何不讓我等一睹其風采,以為楷模?”
陳夫人悄然扯動她的衣袖,壓低聲音告誡道:“韻兒,太皇太後麵前可莫要失了分寸。”
陳韻兒充耳未聞,反倒提高了幾分音量:“太皇太後,想來除了臣女,其餘各位小姐心中也是這般想的。”
太皇太後正求之不得有人出麵打壓葉家的氣焰,臉上笑意盈盈:“你這丫頭,今日若是不能遂了你的心意,怕是你心中會有所不甘,覺得葉家的姑娘們皆是徒有虛名。”
陳韻兒趕忙迴應:“臣女絕無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