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男女都有機會參加科舉, 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應當把資源都傾注到最優秀的孩子身上,而不是隻考慮性別。
但男子對教育的壟斷由來已久, 對女性的洗腦也重如冰山,即便實行科舉, 女子仍處於劣勢, 這種差距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彌補。
蕭嬙無法預見未來,縱然希望渺茫, 她願意做那個開先河的人。
當下,最重要的是辦學, 傳統的學院幾乎不招收女弟子,男女之防更是深入人心,貿然將女孩子塞進傳統學堂, 隻怕會過了火,適得其反。
最合適的辦法是成立新式學堂, 就像枕書院這樣,由朝廷直接委派命官負責辦學事宜,與傳統學堂分庭抗禮。
新式學堂隻招收女弟子,每個州縣至少設立一所, 學費全免, 傳授內容與傳統學堂相同。
蕭嬙決定從彭城開始, 推廣新式學堂。前幾天抄了幾個鄉紳的家,此時便派上了用場。
她吩咐吳秀才將那幾所宅子收拾幹淨,聯合城裏的木匠瓦工將宅子改作學堂,辦學的地點確定了,隻差教書先生。
蘇茜的父親就是一位夫子,她的兄長因病早夭,父親便把一身學識教給了蘇茜。得知了新學堂的消息,她請願留在彭城,做一名女夫子。
吳秀才在城中奔走相告,拜訪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學者,有些學者一聽學生都是女娃娃,當即暴跳如雷,也有眼界高的,願意站出來幫忙。
他磨皮嘴皮子,硬是湊出了一支隊伍。
雲樂和趙獻則合理利用鄉紳的贓款和藏書,為新學堂添置書籍紙筆。
在眾人的努力下,新學堂建成了,蕭嬙親自題名為蕭家書院。
冠以皇家之姓氏,向天下人昭告她變法的決心,這也是一種約束和示威,提醒世人莫要輕看女學。
對蕭家書院不敬,則是對皇室不敬,除非這江山改朝換姓,但那些不是蕭嬙該考慮的事情,新的朝代自然有新的傳承者。
在熱情的鞭炮聲中,蕭家書院迎來了第一批女弟子,書院內窗明幾淨,女孩們坐在書案旁,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院子裏,兩株杏花開得正好,風吹過,花瓣落了一地,蕭嬙站在樹下,隔窗望著女孩子們讀書的身影,眉眼彎彎。
她已經為她們鋪好了路,希望她們能夠不忘初心,不墜青雲之誌。
葉青走到她身旁,「廣平城那邊有人來了,廣平縣令想和殿下談一談。」
蕭嬙似乎早有預料,「看樣子,彭城的事情已經傳到那邊了,走吧,去會會。」
廣平城的李縣令是派人來投誠的。
不同於彭城縣令的貪贓枉法,李縣令是個清白好官,接到抵抗叛軍的消息時,他猜到了其中的貓膩,並沒有盲目站隊,而是上書詢問陛下的意見。
但遞上去的摺子如同石沉大海,他意識到此次黨、爭非同小可,朝堂和東宮定要爭個你死我活才罷休。
但李縣令效忠的是陛下,台諫司和戶部越是藏著陛下的意思,李縣令就愈發懷疑,此次平亂,究竟是陛下的意思,還是台諫司的意思?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判斷稍有差錯,他將踏入萬劫不複之境。
就在他焦頭爛額之際,他看到了來自函守關和彭城的變化,短短兩月,就解決了函守關的無序、彭城的腐敗,這位東宮太女的確有治國之才。
或許,這才是陛下冊立皇太女的原因,並非是出於偏愛和任性,而是看中了她的治國之術。
心神動搖之際,吳秀才也派人來遊說,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向李縣令表明了追隨東宮的好處。
他沉思良久,終於決心放手一搏,不顧京城的密令,投靠皇太女。
他可是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東宮身上了。
送走使者之後,蕭嬙將縣印交到吳秀才手中,「縣令一職,暫交予你手,你替本宮守好彭城,待本宮迴京之後,會派吏部送來正式的任命書。」
吳秀才不用科舉,白撿了縣令一職,自是心中歡喜連忙跪謝。
蕭嬙叮囑他道:「你品行不壞,且聰明伶俐,好好把你的聰明勁兒用在正途上,為百姓謀福祉。」
吳秀才神色鄭重道:「為百姓謀福,本就是為官者該做的,臣定不辱命。」
啟程之日,彭城百姓前來相送,追隨著兩萬鐵騎一直送到城門口。
蘇茜領著三個女兒也站在人群中,妞妞指著隊伍中最華麗的馬車問道:「阿娘,那裏坐著的,就是未來的天子嗎?」
蘇茜笑著摸了摸她的腦袋,「是天女,是未來的女帝,你們要記住她,她是給你們帶來希望的人。」
妞妞點了點頭,「是她救了阿娘,妞妞會報答她的。」
蘇茜迴道,「那就好好讀書,等你考上了狀元,就能去京城見她了。」
皇城之內,蕭煥坐在案幾旁,手裏拆開了暗衛傳來的信。
朝臣們想封鎖他與外界的聯繫,他便將計就計,聽之任之,看看那幫老臣能做到哪一步,也看看嬙兒在沒有他助力的情況下,能走到哪一步。
嬙兒做得很好,函守關的事情確實出乎他的意料,也讓他看到了大齊的另一麵。
這些年國庫充盈,邊境太平,朝中也一團和氣,至少在冊立皇太女之前,一切都說得過去,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嬙兒的經曆卻讓他意識到,國富不一定民強,一團和氣恰恰是腐爛的徵兆,國運昌平帶來的福祉,能不能落到百姓頭上,卻是個大問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但男子對教育的壟斷由來已久, 對女性的洗腦也重如冰山,即便實行科舉, 女子仍處於劣勢, 這種差距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彌補。
蕭嬙無法預見未來,縱然希望渺茫, 她願意做那個開先河的人。
當下,最重要的是辦學, 傳統的學院幾乎不招收女弟子,男女之防更是深入人心,貿然將女孩子塞進傳統學堂, 隻怕會過了火,適得其反。
最合適的辦法是成立新式學堂, 就像枕書院這樣,由朝廷直接委派命官負責辦學事宜,與傳統學堂分庭抗禮。
新式學堂隻招收女弟子,每個州縣至少設立一所, 學費全免, 傳授內容與傳統學堂相同。
蕭嬙決定從彭城開始, 推廣新式學堂。前幾天抄了幾個鄉紳的家,此時便派上了用場。
她吩咐吳秀才將那幾所宅子收拾幹淨,聯合城裏的木匠瓦工將宅子改作學堂,辦學的地點確定了,隻差教書先生。
蘇茜的父親就是一位夫子,她的兄長因病早夭,父親便把一身學識教給了蘇茜。得知了新學堂的消息,她請願留在彭城,做一名女夫子。
吳秀才在城中奔走相告,拜訪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學者,有些學者一聽學生都是女娃娃,當即暴跳如雷,也有眼界高的,願意站出來幫忙。
他磨皮嘴皮子,硬是湊出了一支隊伍。
雲樂和趙獻則合理利用鄉紳的贓款和藏書,為新學堂添置書籍紙筆。
在眾人的努力下,新學堂建成了,蕭嬙親自題名為蕭家書院。
冠以皇家之姓氏,向天下人昭告她變法的決心,這也是一種約束和示威,提醒世人莫要輕看女學。
對蕭家書院不敬,則是對皇室不敬,除非這江山改朝換姓,但那些不是蕭嬙該考慮的事情,新的朝代自然有新的傳承者。
在熱情的鞭炮聲中,蕭家書院迎來了第一批女弟子,書院內窗明幾淨,女孩們坐在書案旁,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院子裏,兩株杏花開得正好,風吹過,花瓣落了一地,蕭嬙站在樹下,隔窗望著女孩子們讀書的身影,眉眼彎彎。
她已經為她們鋪好了路,希望她們能夠不忘初心,不墜青雲之誌。
葉青走到她身旁,「廣平城那邊有人來了,廣平縣令想和殿下談一談。」
蕭嬙似乎早有預料,「看樣子,彭城的事情已經傳到那邊了,走吧,去會會。」
廣平城的李縣令是派人來投誠的。
不同於彭城縣令的貪贓枉法,李縣令是個清白好官,接到抵抗叛軍的消息時,他猜到了其中的貓膩,並沒有盲目站隊,而是上書詢問陛下的意見。
但遞上去的摺子如同石沉大海,他意識到此次黨、爭非同小可,朝堂和東宮定要爭個你死我活才罷休。
但李縣令效忠的是陛下,台諫司和戶部越是藏著陛下的意思,李縣令就愈發懷疑,此次平亂,究竟是陛下的意思,還是台諫司的意思?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判斷稍有差錯,他將踏入萬劫不複之境。
就在他焦頭爛額之際,他看到了來自函守關和彭城的變化,短短兩月,就解決了函守關的無序、彭城的腐敗,這位東宮太女的確有治國之才。
或許,這才是陛下冊立皇太女的原因,並非是出於偏愛和任性,而是看中了她的治國之術。
心神動搖之際,吳秀才也派人來遊說,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向李縣令表明了追隨東宮的好處。
他沉思良久,終於決心放手一搏,不顧京城的密令,投靠皇太女。
他可是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東宮身上了。
送走使者之後,蕭嬙將縣印交到吳秀才手中,「縣令一職,暫交予你手,你替本宮守好彭城,待本宮迴京之後,會派吏部送來正式的任命書。」
吳秀才不用科舉,白撿了縣令一職,自是心中歡喜連忙跪謝。
蕭嬙叮囑他道:「你品行不壞,且聰明伶俐,好好把你的聰明勁兒用在正途上,為百姓謀福祉。」
吳秀才神色鄭重道:「為百姓謀福,本就是為官者該做的,臣定不辱命。」
啟程之日,彭城百姓前來相送,追隨著兩萬鐵騎一直送到城門口。
蘇茜領著三個女兒也站在人群中,妞妞指著隊伍中最華麗的馬車問道:「阿娘,那裏坐著的,就是未來的天子嗎?」
蘇茜笑著摸了摸她的腦袋,「是天女,是未來的女帝,你們要記住她,她是給你們帶來希望的人。」
妞妞點了點頭,「是她救了阿娘,妞妞會報答她的。」
蘇茜迴道,「那就好好讀書,等你考上了狀元,就能去京城見她了。」
皇城之內,蕭煥坐在案幾旁,手裏拆開了暗衛傳來的信。
朝臣們想封鎖他與外界的聯繫,他便將計就計,聽之任之,看看那幫老臣能做到哪一步,也看看嬙兒在沒有他助力的情況下,能走到哪一步。
嬙兒做得很好,函守關的事情確實出乎他的意料,也讓他看到了大齊的另一麵。
這些年國庫充盈,邊境太平,朝中也一團和氣,至少在冊立皇太女之前,一切都說得過去,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嬙兒的經曆卻讓他意識到,國富不一定民強,一團和氣恰恰是腐爛的徵兆,國運昌平帶來的福祉,能不能落到百姓頭上,卻是個大問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