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趙率教率領大軍一路邊打邊聽。
當把範永鬥身邊的人清理得隻剩十幾人時,趙率教見狀,一聲令下:“大軍壓上!”
瞬間,朝廷大軍如潮水般湧上前去,將範永鬥僅剩的十幾人全部擒獲。
隨後,他們在附近搜到幾車箱子,打開一看,好家夥,裏麵全是銀票,還有大量黃金,價值連城。
趙率教趕忙安排溫體仁前來接收財物和犯人,之後便率領大軍繼續追擊。
雖說範永鬥這邊算是徹底被趙率教爆光了,但前方還有幾千人在逃竄。
趙率教堅信,繼續追擊肯定還能爆出來不少銀子和功勞,於是扯著嗓子喊道:“兒郎們都聽好了!
都跟著本將衝,等此次大戰結束,本將和溫大人親自向江大人上報,為兄弟們請賞!”
一眾將士聽了趙率教畫的這個又香又大的“餅”後,頓時更加興奮,士氣高漲地緊隨其後。
田蘭生眼見範永鬥被抓,心中懊悔得腸子都青了。
但此時容不得他多想,唯有一路狂奔。
他心裏明白,就眼下這局勢,隻有趕緊返迴去重新召集人手,整頓一番後再來與朝廷大軍正麵交鋒,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否則,就憑現在手下這五千人衝過去,那非得當場全軍覆沒不可。
黑雲龍率領著騎兵部隊,一路縱馬狂奔,片刻都不敢停歇。
他心裏清楚,若是去晚了,一旦出了什麽岔子,闖出大禍來,他黑雲龍可承擔不起責任。
至於郭老摳郭一路疾馳,骨頭架子都快被顛散了。
可他硬是咬著牙,一聲不吭,雙眼布滿血絲,紅得像發了狂。
此刻他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哪怕是爬,也要爬到張家口。
那些銀子,那可是他老郭用一輩子的名聲換來的啊!
要是眼睜睜看著銀子在自己眼前溜走,他老郭就算死了,也閉不上眼呐。
於是,山西境內呈現出一幅頗為神奇的畫麵。
八大晉商中的五家,如驚弓之鳥般在山西境內四處奔逃。
趙率教率領著大軍不緊不慢地跟在後麵,與他們始終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時而發起攻擊,時而稍作停歇。
溫體仁則帶領另一支大軍緊緊相隨,一路上忙著不停地撿取晉商們“爆”出來的銀子。
原本鎮守張家口的茅元儀,心一直懸在嗓子眼兒,時刻擔心前方戰事。
不曾想,沒過多久,隻見一隊士兵們趕著一輛輛貼著封條的馬車來到張家口。
茅元儀見狀,趕忙命人上前詢問。
對方遞上溫體仁的親筆手令,茅元儀打開一看,頓時傻眼了。
隻見那一輛輛馬車裏,裝的竟然全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茅元儀一時間腦海中冒出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
難道山西境內的土匪強盜都富到這種程度了?
還是說那群膽敢衝擊朝廷大軍的反賊如此闊綽?
以往打仗,戰後繳獲的大多是些戰馬、兵器、盔甲、糧草之類的。
至於像這樣整車整車往迴拉銀子的情況,他茅元儀自認為熟讀兵書,可卻從來沒在任何一本兵書上看到過如此離奇的事兒。
茅元儀雖滿心疑惑,但也不再過多糾結,當下便下令將送來的銀子盡數接收。
接下來每隔半天,就會有一隊士兵返迴張家口運送銀子,茅元儀則依次安排接收。
望著那堆積如山的箱子,茅元儀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
甚至不止一次懷疑,是不是溫大人與趙將軍借著江大人的名義,在山西境內四處搶掠,才搞到了這麽多銀子。
畢竟,他茅元儀活了這麽大,別說見就是連想都沒想過這麽多的銀子會擺在這裏麵前。
不多時,又有一隊士兵拉著足足幾十輛馬車來到張家口。緊接著,士兵遞上溫體仁的親筆手令,毛元儀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讓他趕緊調集大軍前去幫忙搬運銀子,因為溫體仁手頭的人手已經不夠用了。
茅元儀不敢耽擱,立刻調集兩千士兵,讓他們趕著馬車匆匆前去協助接收銀子。
而他自己,則親自率領一隊京營士兵,將先前運迴來的銀子嚴密看管起來。
現場,戶部官員們正忙碌地對銀子進行登記造冊,那算盤珠子劈裏啪啦響個不停。
茅元儀呆呆地聽著這聲音,隻感覺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敢去想象,這究竟得是多少銀子。
…………
此時,京城禦書房內,朱由校收到江寧派人加急送來的密信。
看完信後,他不禁眉頭緊鎖,神情凝重,隨後對身旁的方正化說道:“方大伴,速去將內閣及六部官員全部召集至禦書房議事。”
方正化趕忙躬身領命,旋即匆匆退出禦書房。
半個時辰後,內閣首輔孫承宗、工部尚書徐光啟、吏部尚書楊鶴、禮部尚書顧秉謙等一行人,神色匆匆地趕來。
朱由校隨即將手中的信遞了出去,方正化趕忙畢恭畢敬地接過,轉手呈給內閣首輔孫承宗。
孫承宗展開江寧的來信,才看了沒幾行,頓時隻覺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發黑,差點當場昏厥過去。
好在方正化眼疾手快,一個箭步上前,穩穩地將孫承宗扶住。
朱由校見狀,滿臉關切地趕忙問道:“孫師傅,你這是怎麽了?”
孫承宗緩了緩,咳嗽了兩聲,略顯尷尬地說道:“陛下,近日內閣事務繁雜,老臣一人恐是有些操勞過度了。”
朱由校聽聞,立刻對方正化說道:“方大伴,稍後你去取二十根遼東進貢來的人參,再拿些鹿茸,給孫師傅補補身子。”
孫承宗趕忙跪地謝恩,而後強打起精神,將手中的信依次傳遞給其他幾位大臣觀看。
一眾大佬看完信後,無不目瞪口呆,神色各異。
此時,朱由校伸手揉按著眉心,緩緩開口問道:“諸位愛卿,你們都說說,接下來此事該如何處置?”
然而,殿內一片寂靜,竟無一人敢率先搭話。
畢竟,江寧等人在山西的動作實在太大,魏忠賢更是在大同城外一口氣斬殺了上千名貪官汙吏,雖說這些人多為從犯,但那可是上千條人命啊。
如此規模的案子,幾乎僅次於大明開國時期的洪武四大案了。
孫承宗見狀,暗自咬了咬牙,他身為內閣首輔,於情於理,此時都必須站出來表明態度。
孫承宗恭敬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山西弊病積重難返,絕非一朝一夕形成。
此次江大人在山西展開全麵清查,這對朝廷而言,無疑是一場重大考驗。
因此,我等必須做好周全準備,全力支持江大人徹查山西官場,將所有貪官汙吏、通敵賣國之賊統統繩之以法,一網打盡。”
聽完孫承宗的這番話,朱由校緩緩點了點頭。
身為大明天子,他內心自然是極為支持江寧的。
然而,他也不得不顧及朝中其他臣子的態度。
畢竟,江寧此次山西之行可謂是大開殺戒,雖說實際動手基本都是魏忠賢,但江寧也是出了不少力。
這時,朱由校轉頭看向吏部尚書楊鶴,開口問道:“楊愛卿,朕之前讓你準備的候補官員,如今準備得怎麽樣了?”
聽到朱由校的詢問,楊鶴當場臉色變得煞白,一臉為難地說道:“啟稟陛下,老臣前些日子在吏部,將前些年尚未擔任官職、或是暫時賦閑在家的進士檔案,都仔細整理了一遍。
從中倒是物色出了不少合適人選,本可前往山西,以補充當地官員的空缺。
隻是如今最為棘手的是,照江大人這般清查下去,整個山西官場恐怕會被一掃而空,吏部這邊著實沒有那麽多的人手可供安排了。”
朱由校聽完,眉頭緊緊皺起,神色頗為不悅地問道:“楊愛卿,你可仔細清查過了?
以往每年都有候補官員排不上任職機會,好些官職空缺著,一等就是好幾年。
如今怎會出現人手不夠用的狀況?”
楊鶴趕忙解釋道:“啟稟陛下,自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時,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致使眾多官員空缺長期未得填補,亦未進行正常的升遷調動。
陛下登基之後,為填補萬曆時期遺留的官職空缺,已然耗費了不少候補官員。
加之朝廷此前幾次大規模的反貪肅清行動,又安排了許多人前去接任空缺職位。
如此一來,如今吏部儲備的候補官員,實在是所剩無幾,幾乎快要用光了。
就拿眼下山西的情況來說,所需候補官員還差了一大截呢。”
聽到這番話,朱由校眉頭皺得更緊了,大明朝竟麵臨缺人當官的局麵,這著實是他未曾預料到的。
楊鶴此時心中滿是無奈與苦澀,有苦難言。他暗自腹誹:江大人啊!
您和魏公公可真是走到哪兒,哪兒就不得安寧,總能掀起一陣驚濤駭浪。
原本你們此次去山西,是要查辦八大晉商以及那些通敵賣國的不法奸商,怎麽好好的,最後竟演變成了清算整個山西官場呢?
這麽多空缺的官位,我又能從哪裏給您變出這麽多人來填補啊?
這吏部尚書當得,實在是憋屈至極。
自上任以來,起初都是那些想當官的人,挖空心思給他送銀子,就盼著能謀個一官半職。
可如今倒好,形勢完全逆轉,他楊鶴都快被逼得要給人掏銀子,低聲下氣求著別人去當官了。
這時,一旁的孫承宗見狀,心中暗暗歎息一聲,隨即上前一步,恭敬開口說道:“啟稟陛下,楊大人剛才所言不虛。
往年那些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確實在填補山西官員空缺上有些捉襟見肘。
不過,如今舉人應該還有不少吧,剛好可以讓他們先頂上,暫且把山西那邊的缺口填上。”
朱由校聽完,頓時雙眼一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趕忙急切地開口詢問楊鶴:“楊愛卿,吏部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檔案,你可曾清查過了?”
楊鶴微微一愣,旋即趕忙迴應道:“啟稟陛下,老臣也清查過了。
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數量確實不少。
隻是,自大明開國二百六十載以來,除了太祖、成祖兩朝,在其他朝代,雖說舉人也能入朝為官,但所任基本都是些微末小官。
而且,還需要朝中大臣出麵進行保舉,極少有直接任命舉人當官的先例啊。”
朱由校聞言,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說道:“如今局勢緊迫,也隻能權宜行事了。”
楊鶴則滿臉為難,再次躬身奏道:“啟稟陛下,若是選用少量舉人入朝為官,倒也還說得過去。
但若是大規模啟用舉人擔任官職,以此來填補山西官場的諸多空缺,老臣著實擔心,此令一旦頒布,恐怕會對今後的科舉取士產生不利影響啊。”
朱由校聽聞此言,陷入了沉思。楊鶴所言確實在理,以往舉人出任的官職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小職位,但凡品級較高的官員,大多是進士出身。
一旦大規模任用舉人當官,這就等於告訴世人,隻要考取舉人功名,便可入朝為官,如此一來,往後誰還願意費盡心力去考進士呢?
而且,朝中那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又會作何感想?
思索片刻後,朱由校忽然想起江寧說過的一句話:“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小雞尿尿各有各的道。”
他心中頓時有了主意,趕忙開口說道:“楊愛卿,朕有個想法。
不如將吏部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安排到山西官場擔任職位較高的官職。
至於縣令這一級別的官職,則由舉人來擔任。
如此這般,或許既能解山西官場的燃眉之急,又能平衡朝局。”
楊鶴聽完,思索片刻後,點頭說道:“老臣以為陛下此法甚妙。
如此安排,既能迅速填補山西官場的空缺,又可兼顧平衡朝局。”
其實,楊鶴還有一件事未點明,朱由校同樣也沒提起。
此刻禦書房中的一眾大臣,都默契地避開了江南東林黨學子這個話題。
畢竟朱由校剛登基那會,被東林黨掣肘的日子可不是一天兩天。
後來,他與江寧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東林黨從朝堂中清理了大半。
如今,他們寧可大力提拔舉人,也絕不想再讓東林黨人入朝為官。
當把範永鬥身邊的人清理得隻剩十幾人時,趙率教見狀,一聲令下:“大軍壓上!”
瞬間,朝廷大軍如潮水般湧上前去,將範永鬥僅剩的十幾人全部擒獲。
隨後,他們在附近搜到幾車箱子,打開一看,好家夥,裏麵全是銀票,還有大量黃金,價值連城。
趙率教趕忙安排溫體仁前來接收財物和犯人,之後便率領大軍繼續追擊。
雖說範永鬥這邊算是徹底被趙率教爆光了,但前方還有幾千人在逃竄。
趙率教堅信,繼續追擊肯定還能爆出來不少銀子和功勞,於是扯著嗓子喊道:“兒郎們都聽好了!
都跟著本將衝,等此次大戰結束,本將和溫大人親自向江大人上報,為兄弟們請賞!”
一眾將士聽了趙率教畫的這個又香又大的“餅”後,頓時更加興奮,士氣高漲地緊隨其後。
田蘭生眼見範永鬥被抓,心中懊悔得腸子都青了。
但此時容不得他多想,唯有一路狂奔。
他心裏明白,就眼下這局勢,隻有趕緊返迴去重新召集人手,整頓一番後再來與朝廷大軍正麵交鋒,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否則,就憑現在手下這五千人衝過去,那非得當場全軍覆沒不可。
黑雲龍率領著騎兵部隊,一路縱馬狂奔,片刻都不敢停歇。
他心裏清楚,若是去晚了,一旦出了什麽岔子,闖出大禍來,他黑雲龍可承擔不起責任。
至於郭老摳郭一路疾馳,骨頭架子都快被顛散了。
可他硬是咬著牙,一聲不吭,雙眼布滿血絲,紅得像發了狂。
此刻他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哪怕是爬,也要爬到張家口。
那些銀子,那可是他老郭用一輩子的名聲換來的啊!
要是眼睜睜看著銀子在自己眼前溜走,他老郭就算死了,也閉不上眼呐。
於是,山西境內呈現出一幅頗為神奇的畫麵。
八大晉商中的五家,如驚弓之鳥般在山西境內四處奔逃。
趙率教率領著大軍不緊不慢地跟在後麵,與他們始終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時而發起攻擊,時而稍作停歇。
溫體仁則帶領另一支大軍緊緊相隨,一路上忙著不停地撿取晉商們“爆”出來的銀子。
原本鎮守張家口的茅元儀,心一直懸在嗓子眼兒,時刻擔心前方戰事。
不曾想,沒過多久,隻見一隊士兵們趕著一輛輛貼著封條的馬車來到張家口。
茅元儀見狀,趕忙命人上前詢問。
對方遞上溫體仁的親筆手令,茅元儀打開一看,頓時傻眼了。
隻見那一輛輛馬車裏,裝的竟然全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茅元儀一時間腦海中冒出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
難道山西境內的土匪強盜都富到這種程度了?
還是說那群膽敢衝擊朝廷大軍的反賊如此闊綽?
以往打仗,戰後繳獲的大多是些戰馬、兵器、盔甲、糧草之類的。
至於像這樣整車整車往迴拉銀子的情況,他茅元儀自認為熟讀兵書,可卻從來沒在任何一本兵書上看到過如此離奇的事兒。
茅元儀雖滿心疑惑,但也不再過多糾結,當下便下令將送來的銀子盡數接收。
接下來每隔半天,就會有一隊士兵返迴張家口運送銀子,茅元儀則依次安排接收。
望著那堆積如山的箱子,茅元儀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
甚至不止一次懷疑,是不是溫大人與趙將軍借著江大人的名義,在山西境內四處搶掠,才搞到了這麽多銀子。
畢竟,他茅元儀活了這麽大,別說見就是連想都沒想過這麽多的銀子會擺在這裏麵前。
不多時,又有一隊士兵拉著足足幾十輛馬車來到張家口。緊接著,士兵遞上溫體仁的親筆手令,毛元儀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讓他趕緊調集大軍前去幫忙搬運銀子,因為溫體仁手頭的人手已經不夠用了。
茅元儀不敢耽擱,立刻調集兩千士兵,讓他們趕著馬車匆匆前去協助接收銀子。
而他自己,則親自率領一隊京營士兵,將先前運迴來的銀子嚴密看管起來。
現場,戶部官員們正忙碌地對銀子進行登記造冊,那算盤珠子劈裏啪啦響個不停。
茅元儀呆呆地聽著這聲音,隻感覺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敢去想象,這究竟得是多少銀子。
…………
此時,京城禦書房內,朱由校收到江寧派人加急送來的密信。
看完信後,他不禁眉頭緊鎖,神情凝重,隨後對身旁的方正化說道:“方大伴,速去將內閣及六部官員全部召集至禦書房議事。”
方正化趕忙躬身領命,旋即匆匆退出禦書房。
半個時辰後,內閣首輔孫承宗、工部尚書徐光啟、吏部尚書楊鶴、禮部尚書顧秉謙等一行人,神色匆匆地趕來。
朱由校隨即將手中的信遞了出去,方正化趕忙畢恭畢敬地接過,轉手呈給內閣首輔孫承宗。
孫承宗展開江寧的來信,才看了沒幾行,頓時隻覺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發黑,差點當場昏厥過去。
好在方正化眼疾手快,一個箭步上前,穩穩地將孫承宗扶住。
朱由校見狀,滿臉關切地趕忙問道:“孫師傅,你這是怎麽了?”
孫承宗緩了緩,咳嗽了兩聲,略顯尷尬地說道:“陛下,近日內閣事務繁雜,老臣一人恐是有些操勞過度了。”
朱由校聽聞,立刻對方正化說道:“方大伴,稍後你去取二十根遼東進貢來的人參,再拿些鹿茸,給孫師傅補補身子。”
孫承宗趕忙跪地謝恩,而後強打起精神,將手中的信依次傳遞給其他幾位大臣觀看。
一眾大佬看完信後,無不目瞪口呆,神色各異。
此時,朱由校伸手揉按著眉心,緩緩開口問道:“諸位愛卿,你們都說說,接下來此事該如何處置?”
然而,殿內一片寂靜,竟無一人敢率先搭話。
畢竟,江寧等人在山西的動作實在太大,魏忠賢更是在大同城外一口氣斬殺了上千名貪官汙吏,雖說這些人多為從犯,但那可是上千條人命啊。
如此規模的案子,幾乎僅次於大明開國時期的洪武四大案了。
孫承宗見狀,暗自咬了咬牙,他身為內閣首輔,於情於理,此時都必須站出來表明態度。
孫承宗恭敬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山西弊病積重難返,絕非一朝一夕形成。
此次江大人在山西展開全麵清查,這對朝廷而言,無疑是一場重大考驗。
因此,我等必須做好周全準備,全力支持江大人徹查山西官場,將所有貪官汙吏、通敵賣國之賊統統繩之以法,一網打盡。”
聽完孫承宗的這番話,朱由校緩緩點了點頭。
身為大明天子,他內心自然是極為支持江寧的。
然而,他也不得不顧及朝中其他臣子的態度。
畢竟,江寧此次山西之行可謂是大開殺戒,雖說實際動手基本都是魏忠賢,但江寧也是出了不少力。
這時,朱由校轉頭看向吏部尚書楊鶴,開口問道:“楊愛卿,朕之前讓你準備的候補官員,如今準備得怎麽樣了?”
聽到朱由校的詢問,楊鶴當場臉色變得煞白,一臉為難地說道:“啟稟陛下,老臣前些日子在吏部,將前些年尚未擔任官職、或是暫時賦閑在家的進士檔案,都仔細整理了一遍。
從中倒是物色出了不少合適人選,本可前往山西,以補充當地官員的空缺。
隻是如今最為棘手的是,照江大人這般清查下去,整個山西官場恐怕會被一掃而空,吏部這邊著實沒有那麽多的人手可供安排了。”
朱由校聽完,眉頭緊緊皺起,神色頗為不悅地問道:“楊愛卿,你可仔細清查過了?
以往每年都有候補官員排不上任職機會,好些官職空缺著,一等就是好幾年。
如今怎會出現人手不夠用的狀況?”
楊鶴趕忙解釋道:“啟稟陛下,自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時,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致使眾多官員空缺長期未得填補,亦未進行正常的升遷調動。
陛下登基之後,為填補萬曆時期遺留的官職空缺,已然耗費了不少候補官員。
加之朝廷此前幾次大規模的反貪肅清行動,又安排了許多人前去接任空缺職位。
如此一來,如今吏部儲備的候補官員,實在是所剩無幾,幾乎快要用光了。
就拿眼下山西的情況來說,所需候補官員還差了一大截呢。”
聽到這番話,朱由校眉頭皺得更緊了,大明朝竟麵臨缺人當官的局麵,這著實是他未曾預料到的。
楊鶴此時心中滿是無奈與苦澀,有苦難言。他暗自腹誹:江大人啊!
您和魏公公可真是走到哪兒,哪兒就不得安寧,總能掀起一陣驚濤駭浪。
原本你們此次去山西,是要查辦八大晉商以及那些通敵賣國的不法奸商,怎麽好好的,最後竟演變成了清算整個山西官場呢?
這麽多空缺的官位,我又能從哪裏給您變出這麽多人來填補啊?
這吏部尚書當得,實在是憋屈至極。
自上任以來,起初都是那些想當官的人,挖空心思給他送銀子,就盼著能謀個一官半職。
可如今倒好,形勢完全逆轉,他楊鶴都快被逼得要給人掏銀子,低聲下氣求著別人去當官了。
這時,一旁的孫承宗見狀,心中暗暗歎息一聲,隨即上前一步,恭敬開口說道:“啟稟陛下,楊大人剛才所言不虛。
往年那些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確實在填補山西官員空缺上有些捉襟見肘。
不過,如今舉人應該還有不少吧,剛好可以讓他們先頂上,暫且把山西那邊的缺口填上。”
朱由校聽完,頓時雙眼一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趕忙急切地開口詢問楊鶴:“楊愛卿,吏部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檔案,你可曾清查過了?”
楊鶴微微一愣,旋即趕忙迴應道:“啟稟陛下,老臣也清查過了。
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數量確實不少。
隻是,自大明開國二百六十載以來,除了太祖、成祖兩朝,在其他朝代,雖說舉人也能入朝為官,但所任基本都是些微末小官。
而且,還需要朝中大臣出麵進行保舉,極少有直接任命舉人當官的先例啊。”
朱由校聞言,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說道:“如今局勢緊迫,也隻能權宜行事了。”
楊鶴則滿臉為難,再次躬身奏道:“啟稟陛下,若是選用少量舉人入朝為官,倒也還說得過去。
但若是大規模啟用舉人擔任官職,以此來填補山西官場的諸多空缺,老臣著實擔心,此令一旦頒布,恐怕會對今後的科舉取士產生不利影響啊。”
朱由校聽聞此言,陷入了沉思。楊鶴所言確實在理,以往舉人出任的官職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小職位,但凡品級較高的官員,大多是進士出身。
一旦大規模任用舉人當官,這就等於告訴世人,隻要考取舉人功名,便可入朝為官,如此一來,往後誰還願意費盡心力去考進士呢?
而且,朝中那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又會作何感想?
思索片刻後,朱由校忽然想起江寧說過的一句話:“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小雞尿尿各有各的道。”
他心中頓時有了主意,趕忙開口說道:“楊愛卿,朕有個想法。
不如將吏部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安排到山西官場擔任職位較高的官職。
至於縣令這一級別的官職,則由舉人來擔任。
如此這般,或許既能解山西官場的燃眉之急,又能平衡朝局。”
楊鶴聽完,思索片刻後,點頭說道:“老臣以為陛下此法甚妙。
如此安排,既能迅速填補山西官場的空缺,又可兼顧平衡朝局。”
其實,楊鶴還有一件事未點明,朱由校同樣也沒提起。
此刻禦書房中的一眾大臣,都默契地避開了江南東林黨學子這個話題。
畢竟朱由校剛登基那會,被東林黨掣肘的日子可不是一天兩天。
後來,他與江寧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東林黨從朝堂中清理了大半。
如今,他們寧可大力提拔舉人,也絕不想再讓東林黨人入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