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圖的互市街剛卸下一批江南的絲綢,林遠就被蒙古王公們圍在了新落成的\"公平樓\"裏。土謝圖汗捧著剛印好的《邊貿章程》,指著其中\"漢蒙商戶同稅\"的條款笑:\"林大人,這紙章程比城牆還結實,以後再不用怕收稅的偏私了。\"樓外,蘇尼特部的牧民正用三聯龍票兌換江南的瓷器,驗票鏡的綠光閃過,銅絲網暗紋裏的\"恰克圖互市\"字樣清晰可見——這是專門為邊境貿易設計的新票種,在蒙古、大明、羅刹三地都能兌付。
這套邊貿製度的完善,源於上月的一場糾紛。漢商運到庫倫的茶葉因\"水分超標\"被蒙古稅吏扣下,雙方各執一詞,差點動了手。林遠當即讓格物司研製\"水分測定儀\",用電流傳導率判斷茶葉幹濕,數據一目了然。他趁機在《邊貿章程》裏添了\"技術仲裁\"條款:凡涉及貨物質量爭議,由蒙漢工匠共同操作儀器檢測,結果為最終依據。
為讓製度落地,公平樓裏設了\"三司\":稅司管收稅,用電力計算器自動核算,稅率表用蒙漢羅三種文字刻在石碑上;理司管糾紛,牆上掛著《大明律》與《蒙古習慣法輯要》,遇疑難案就請雙方長老共議;匯司管兌換,山西票號的掌櫃帶著新式天平,確保銀、茶、羊毛的兌換比例公平。紮薩克圖汗部的台吉第一次來交稅時,見稅司的賬本連一兩碎銀都記著,忍不住感歎:\"比我家的管家還仔細。\"
羅刹商人的融入是意外之喜。起初他們對龍票心存戒備,可當看到波斯商人憑一張票據就在江南兌到了現銀,也開始嚐試使用。林遠抓住機會,與羅刹邊境官員簽訂《互市協約》:大明承認羅刹商人的免稅額度,羅刹則允許明軍在界河沿岸架設電報線。某次羅刹商隊的貨物在界河遇襲,正是靠電報及時通報,巡防營與蒙古騎電營聯手追迴了全部貨物。
鐵路的延伸讓邊貿規模陡增。從恰克圖到張家口的貨運量比去年翻了三倍,原本要走三個月的駝隊,如今火車五日可達。林遠趁機推出\"季節貨運價\":牧草豐茂時,運費下調兩成鼓勵運皮毛;冬季則減免糧食運費,確保草原不缺糧。土默特部的商隊靠著\"反季節運輸\",把江南的柑橘運到漠北,利潤比傳統皮毛生意還高。
文化的交融在細節裏生根。公平樓旁的茶館裏,漢商學著用銀碗喝奶茶,蒙古王公則捧著蓋碗茶討論鐵路時刻表。蒙漢學堂的孩子們排著隊參觀蒸汽機車,用兩種語言背誦著\"鐵軌連萬裏,電流通四方\"。最動人的是通婚——蘇尼特部的姑娘嫁給了武昌來的鐵路工匠,嫁妝裏除了傳統的銀器,還有一套發電報的工具。
這日,林遠在公平樓的頂樓看著互市街的熱鬧景象:漢商的算盤聲、蒙古的馬頭琴聲、羅刹商人的俄語討價聲混在一起,卻透著難得的和諧。陳武遞來新的報表:蒙古的稅收已能覆蓋當地鐵路維護費用,還盈餘了五千兩白銀。\"下一步,\"林遠指著地圖上的貝加爾湖,\"把電報線修到湖邊,讓那裏的銀礦也能順著鐵路運出來。\"
夕陽透過公平樓的玻璃窗,照在《邊貿章程》的蒙漢文本上。林遠知道,這些紙張上的條款,比任何界碑都更能穩固邊疆。當蒙古的牧民能靠鐵路賺錢,當漢商的賬本裏記著蒙古的生意,當不同語言的人圍著同一張龍票點頭微笑,這片土地的安寧,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遠處的蒸汽火車鳴笛駛過,帶著新的貨物與新的希望,駛向更遼闊的草原深處。
這套邊貿製度的完善,源於上月的一場糾紛。漢商運到庫倫的茶葉因\"水分超標\"被蒙古稅吏扣下,雙方各執一詞,差點動了手。林遠當即讓格物司研製\"水分測定儀\",用電流傳導率判斷茶葉幹濕,數據一目了然。他趁機在《邊貿章程》裏添了\"技術仲裁\"條款:凡涉及貨物質量爭議,由蒙漢工匠共同操作儀器檢測,結果為最終依據。
為讓製度落地,公平樓裏設了\"三司\":稅司管收稅,用電力計算器自動核算,稅率表用蒙漢羅三種文字刻在石碑上;理司管糾紛,牆上掛著《大明律》與《蒙古習慣法輯要》,遇疑難案就請雙方長老共議;匯司管兌換,山西票號的掌櫃帶著新式天平,確保銀、茶、羊毛的兌換比例公平。紮薩克圖汗部的台吉第一次來交稅時,見稅司的賬本連一兩碎銀都記著,忍不住感歎:\"比我家的管家還仔細。\"
羅刹商人的融入是意外之喜。起初他們對龍票心存戒備,可當看到波斯商人憑一張票據就在江南兌到了現銀,也開始嚐試使用。林遠抓住機會,與羅刹邊境官員簽訂《互市協約》:大明承認羅刹商人的免稅額度,羅刹則允許明軍在界河沿岸架設電報線。某次羅刹商隊的貨物在界河遇襲,正是靠電報及時通報,巡防營與蒙古騎電營聯手追迴了全部貨物。
鐵路的延伸讓邊貿規模陡增。從恰克圖到張家口的貨運量比去年翻了三倍,原本要走三個月的駝隊,如今火車五日可達。林遠趁機推出\"季節貨運價\":牧草豐茂時,運費下調兩成鼓勵運皮毛;冬季則減免糧食運費,確保草原不缺糧。土默特部的商隊靠著\"反季節運輸\",把江南的柑橘運到漠北,利潤比傳統皮毛生意還高。
文化的交融在細節裏生根。公平樓旁的茶館裏,漢商學著用銀碗喝奶茶,蒙古王公則捧著蓋碗茶討論鐵路時刻表。蒙漢學堂的孩子們排著隊參觀蒸汽機車,用兩種語言背誦著\"鐵軌連萬裏,電流通四方\"。最動人的是通婚——蘇尼特部的姑娘嫁給了武昌來的鐵路工匠,嫁妝裏除了傳統的銀器,還有一套發電報的工具。
這日,林遠在公平樓的頂樓看著互市街的熱鬧景象:漢商的算盤聲、蒙古的馬頭琴聲、羅刹商人的俄語討價聲混在一起,卻透著難得的和諧。陳武遞來新的報表:蒙古的稅收已能覆蓋當地鐵路維護費用,還盈餘了五千兩白銀。\"下一步,\"林遠指著地圖上的貝加爾湖,\"把電報線修到湖邊,讓那裏的銀礦也能順著鐵路運出來。\"
夕陽透過公平樓的玻璃窗,照在《邊貿章程》的蒙漢文本上。林遠知道,這些紙張上的條款,比任何界碑都更能穩固邊疆。當蒙古的牧民能靠鐵路賺錢,當漢商的賬本裏記著蒙古的生意,當不同語言的人圍著同一張龍票點頭微笑,這片土地的安寧,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遠處的蒸汽火車鳴笛駛過,帶著新的貨物與新的希望,駛向更遼闊的草原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