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_┙簷┕_┙下文學網:


    來到京城,去過潘家園,自是沒有漏過琉璃廠的道理,是以,宋慎翌日清晨便早早起床,稍稍鍛煉了下,洗了澡換了身衣服,頗有種朝聖的莊嚴虔誠之感。


    自接觸古玩以來,宋慎更多的還是在南方幾個城市轉悠,京城是他一直想來卻沒有機會過來的一個城市。在宋慎所接觸到的所有關於古玩的書籍,對於京城都是推崇之至的,作為帝王之都,這種城市經曆長時間皇城氣息熏染所蘊育的文化內涵,是其他城市所缺乏的。更不用提這個皇城根下,街巷裏弄所掩藏的種種傳奇故事。


    而提到京城,所有人又都繞不過琉璃廠,這種傳承數百年風雨所留下的瑰寶,其深厚底蘊與傳承在許多收藏人心中的地位就被無限的放大了,所以,當宋慎有機會走進琉璃廠,心中懷揣著的更多的還是虔誠與激動。


    琉璃廠大街位於和平門外,起源於清代,在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便形成了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久而久之,一些古玩字畫便漸漸在這條街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確切一點來說,琉璃廠源於元代,元朝在這裏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裏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裏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琉璃廠最鼎盛的時期其實是在清末民初,那時候政權交替,秩序混亂,很多盜墓者便猖狂起來,因此,在琉璃廠從竹簡甲骨,到商周銅鼎,魏晉佛像,宋元人物山水,幾乎每一家都有幾件精品的鎮店之寶。


    宋慎抵達琉璃廠時,時間尚早,很多商家才剛剛開門,宋慎便沒有進去,隻是一個人靜靜地走在磚石鋪就的街道中。


    琉璃廠街道兩邊古色古香,盡是鬥拱飛簷,綠瓦紅牆的古代建築。有的門麵雖然經過了翻修,但是還是做成了“整舊如舊”的樣子,看起來頗有幾分古意。百度搜在這樣的街麵上,宋慎就覺得自己和繁華喧囂的北京突然隔離開了,好像是一下子迴到了幾百年前。


    如果說琉璃廠的建築體現了獨特的東方建築魅力,那麽琉璃廠的店鋪更是濃縮了曆史人文的精華。如果說琉璃廠像一串珍珠項鏈,將京城的古舊文化串成一條線,那麽其中點綴著的那些老字號就好比這項鏈上的顆顆珍珠,閃著迷人的光澤。


    宋慎看到了許多民國故事中的出現的古玩店,戴月軒湖筆店、一得閣墨汁店、雲鬆閣紙店、寶晉齋硯店及榮寶齋書畫店等,這些古玩店有時就忽然出現在眼前,讓人恍若置身曆史長河之中。


    琉璃廠文化街以新華街為界分成琉璃廠東街和西街,在東、西兩街之間架起的一座漢白玉仿古石橋,又可為古老的文化街平添一景。人們常說的:“東廠古玩,西廠古書”,“圖書充棟,寶玩填街”,形容的就是琉璃廠東、西兩街的不同布局。


    宋慎走至漢白玉石橋上,朝著來處眺望,心中充斥著滿足感,就像是進行了一次靈魂的洗禮,似乎也多了使命感,古玩收藏本身正是對於傳統文化的愛護與保存,這種保存上升到民族的高度,便是對於民族傳統文明的傳承,正是因為這些古玩能夠一代代的流傳下來,才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更加完整的保存和見證!


    宋慎首先進入的是戴月軒,浙江湖州素有“筆都”之稱,湖筆有“毛穎之技甲天下”的美譽。明代的《湖州府誌》曾記載:“湖州出名筆,工遍海內,製筆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


    如果說湖州製筆冠絕天下,善璉筆則是冠絕湖州。戴月軒最早的老板戴斌正是出生於湖州善璉小鎮的製筆世家,他畢生致力於湖筆製作及其研究工作,其親手所製毛筆提而不散、鋪而不軟、筆鋒尖銳、剛柔兼備,做工精良、選料上乘、具有尖、齊、圓、健之“四德”。國畫大師齊白石正是常用戴月軒的湖筆。


    而一得閣則以生產墨汁而聞名遐邇,距今已有140多年的生產曆史。在清朝同治年間,安徽一個叫謝鬆岱的考生,因深感研墨不便,經“屢試屢誤、屢誤屢悟”,終於研製出可以與墨錠媲美的墨汁,一經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歡迎。


    謝鬆岱因此很受鼓舞,加上科舉屢考不中,他幹脆就放棄了考試做官的念頭,在琉璃廠西街44號開了一間專營自製墨汁的店鋪,專心經營墨汁生意。他給自己的店鋪寫了一幅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店名便是取上、下聯第一個字組成的。店鋪名稱叫“一得閣”,謝鬆岱親手書寫牌匾“一得閣”,至今保存完好,現仍掛在琉璃廠東街門前,這便是“一得閣”墨汁的來曆。


    據說謝崧岱在這選址時“老店址”也有講究,東邊靠“東北園胡同”,西邊“雙魚胡同”,形成兩根轎杆抬起“一得閣”。製作墨汁離不開水,因此借助雙魚“水裏求財”之意。


    一得閣生產的墨汁分油煙和鬆煙兩大類。油煙墨備受書畫家們的推崇,鬆煙墨是書寫小楷字和工筆繪畫的佳品。它的配方比例按照季節氣候進行調整,以適合四季的氣候變換。著名書畫家李苦禪就寫道:“一得閣墨汁濃度適合,墨度已足、不滯不漆、書畫鹹宜,可比美昔年之鬆煙也”。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詞:“硯池旋轉萬千磨,終朝碗裏費幾多。墨汁製從一得閣,書林誰不頌先河。”


    一得閣還有一絕就是製造的八寶印泥,所謂“八寶”,即朱砂、紅寶石、紅珊瑚、珍珠、蓖麻油、艾絨、朱膠、赤合葉。除了以上稀有珍貴的物質外,必需用存放百年的蓖麻油進行調製,經30多道工序,曆經陽光照曬和冬天的冷凍處理,存放缸中6-10個月,方才成品。這種印泥顏色純正、印鑒清晰、不怕日曬、不怕火烤、不怕水浸、久存不幹、氣味清香,曆百年如新,故能與一得閣墨汁並譽於世,成為一得閣的兩塊金字招牌。


    宋慎也沒有過多挑選,擇了幾支上乘的湖筆,接著趕往一得閣選了上等鬆煙、油煙墨汁和八寶印泥,又到雲鬆閣的買了幾刀宣紙,最後還有寶晉齋的端硯,如此,筆墨紙硯便湊齊全了,當然,這些都隻是宋慎為朋友們準備的禮物。


    這時候,街上人便多了起來,但是看起來並不如潘家園顯得熱鬧,宋慎隻以為是時間尚早,所以也沒有在意。


    見到前方有巷間有紅旗飄展,又有“中國書店”幾個繁體大字映入眼簾,宋慎便來了興致,幾步上前就要走入書店,見到門前南北木柱上對聯道:“陳述社會人文風雲於眼,展示民族收藏鑒賞於身”、“中外典籍冊頁書畫憑人涉獵,新舊相容買賣並舉賞家把玩”、“經史子集文字圖影引名士細品,邃古博廣雅趣厚存供賢者探微”、“開列中華典籍文化於齋,匯聚人類悠久曆史於堂”共四幅對聯。


    宋慎便更顯興奮,一般來講,越是講究的古玩店,裏麵的好東西便越多,因為門檻高嘛,即使價錢貴一些,他也是舍得的。


    進了店內,客人並不多,少有的幾位客人就在書架間穿梭,三五位夥計就站在收銀台前聊著天,宋慎心中驚訝,但想到自己是小地方來的,也許各地規矩並不適用,他便也裝作坦然的樣子走到書架之間看了起來。


    宋慎之所以驚訝,是因為這裏是琉璃廠,是古玩街,書店裏所賣自然也會是古籍,那些珍本善本的書籍難道不需要仔細保存,難道就任由客人翻閱?宋慎以為皇城根下嘛,自是有皇城的大氣度,便多了幾分坦然去翻百~萬\小!說籍。


    不過,隻是看了三兩個書架,宋慎便有些不耐之色,孤本何在?善本又在哪裏?古籍呢?


    他加快了腳步,走了一圈都是沒能見到任何古籍,宋慎隻好走到收銀台前,“請問,書店裏沒有古籍嗎?”


    “那不都是嗎?”幾人正聊得高興,被宋慎打斷就有些不耐煩,其中一人便指著書架隨意道。


    “那都是新書,怎麽能算是古籍呢?”宋慎又問道。


    “怎麽不是古籍了?不都是古代人寫的嗎?”那人不耐道。


    宋慎微微一怔,便明白了對方的意思,更知道自己這是來錯了地方,自己所說古籍與對方所說根本就是兩個概念。來到一個現代印刷品充斥的地方找古籍,豈不是騎驢找馬?


    宋慎轉身離開,仍舊能夠聽到背後那幾位在竊竊說著“鄉巴佬”之類的惡言惡語。 【友情提示:由於作者更換書名比較頻繁,如果本書最新章節未更新,(可能作者已更換書名)請大家在本站搜索作者名,查看最新章節,如果未更名,請登錄聯係管理員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玩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機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機鋒並收藏古玩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