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離過年僅剩十天時間了。
新漢都城洛陽,陪都襄陽,滿城都是喜慶。為了讓荊州的百姓能過一個好年,新漢雄武皇帝丁偉下令,開倉放糧,救濟因戰爭而出現的難民。同時命令各郡縣,將原先荊州撤走的官員和世家的府邸都騰出來,讓無家可歸的百姓居住。
接著,一道命令傳給洛陽的賈詡,讓他協助吏部,迅速向荊州派遣官吏。很快,荊州便穩定下來。
為了慶賀新漢收複荊州,天下最大的兩個商家,糜家和甄家將他們在天下各州所有的商鋪中的貨物全部降低三成價格,這讓洛陽和襄陽首先歡唿起來,因為這兩處,糜家和甄家的商鋪最多。
受其影響,益州成都也出現了喜慶的氣氛。
但是吳國國都豫章,卻是愁雲慘淡。由於皇帝孫策被困在了吳郡,吳國的重臣便推選孫策的弟弟,吳王孫權暫時主持朝政。大都督周瑜病重,迴到豫章,魯肅接任了大都督之職,駐守在柴桑。最近這段時間,吳蜀聯軍的各路敗兵都陸續退迴了夷陵和柴桑,九江等地,這一戰,的確是傷了兩國的根基。
吳國老將程普,黃蓋,淩操,淩統父子均戰死,大將陳武退到了夷陵,輾轉數日才迴到柴桑,兵力損失了近二十萬。
蜀漢這邊損失也不小,雖然軍隊傷亡沒有吳國多,但是將領卻要多很多。王平,蔣琬,蒯越,馬忠,馬良都降了新漢,向寵戰死,更重要的是,陛下的兩個義弟,蜀漢的大將軍典韋,驃騎大將軍許褚戰死了,這兩人可是蜀漢的支柱,武將心目中的戰神啊!為此諸葛亮很是自責,他當時這樣安排的時候,認為以典韋和許褚的能力,即使遇到重兵圍困,隻要帶著親兵衛隊突圍,一定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他們二人要逃,又有誰擋得住呢?但是沒有想到,這二人卻不願拋下軍隊,自己撤走,非要和新漢大軍硬拚,結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真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為此劉備對諸葛亮也頗為不滿,他迴到白帝城之後,沒有等諸葛亮來,便起駕迴了成都。
孫權初臨朝政,倒是意氣風發,再加上他本身就長於內政,因此豫章朝廷到也井井有序。可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孫權本打算好好過一個年,然後調集兵馬,打通虎林,北崮山一線,將兄長,吳國皇帝孫策救迴,免得母親天天念叨,群臣天天進諫。可是誰能想到,一封情報傳來,讓他如坐針氈。
新漢開始了軍事大行動,讓張燕率軍一萬,與荀諶一起駐守在章陵,於禁率軍一萬,與許攸一起駐守在南郡,其餘戰將以及十幾萬兵馬一齊湧向了柴桑,九江,看其架勢,不拿下豫章決不罷休。
魯肅趕緊差人將詳細情況稟報給了孫權,而這時,朝中的重臣都開始議論紛紛,基本上出現了兩派,一派是以老臣張昭張肱等人為代表,主張歸降,以息戰火。新漢實力雄厚,吳國已經損失了二十萬軍隊,現在隻有兩郡之地,兵微將寡,而且將來麵臨糧草不足,豈能與強大的新漢再開戰?若戰,則一定是家破人亡,若降,還可保全爵位。
另一派則是以呂範,孫翊,賀齊,步鷙等武將為代表,主張舉全國之力,以抗新漢,血戰到底。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讓孫權感到頭暈腦脹,無奈之下去找母親吳太後。孫權是個孝子,吳太後自然很是疼愛,看到他滿臉愁容,就提醒他,讓他去問問周瑜。孫權這才想起了正在養病的周瑜,於是趕緊去見。
孫權來到周瑜府邸門前,門口的仆人一看,趕緊跪迎。雖然孫權隻是吳王,可如今在豫章的地位與皇帝相同。孫權進入府中之後,耳中便傳來了悠揚的琴聲。
“啟稟殿下,我家老爺正在撫琴,小人馬上去通報!”管家一看吳王殿下進來了,趕緊跪倒。按照禮製,周瑜無論如何是要到門口去迎接的,可現在還在撫琴,這要是說的重一點,可是藐視皇權之罪呀!
“不必打擾,領我去書房!”孫權沒有絲毫怪罪的意思。
“諾!”
來到書房門口,孫權擺了擺手,示意管家和護衛站在門外,他輕輕走進去。
周瑜的氣色比前幾天好多了,剛迴來的時候,孫權也曾探望過。其實周瑜的病是心病,三江口之敗,本來不能讓周瑜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周瑜覺得,這全是他的罪責,是他低估了新漢的能力,致使吳蜀聯軍慘敗,讓吳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時急火攻心,便臥床不起。
最近這些時日,周瑜仔細迴顧了三江口大戰的經過,甚至包括每一個細節,這讓他認識到,他們並沒有什麽錯,而且已經做到了極致,能有此大敗,純屬天意,也說明吳蜀兩國的實力與新漢相比,差距甚遠,新漢雄武皇帝丁偉,更是高深莫測,以後與之交戰,決不能以常人的思維,運用正兵與之相抗衡,也不能隻想著以奇兵製勝,必須要奇正結合!而在他們吳國,司馬懿可出奇兵,魯子敬善用正兵,他二人必須緊密配合起來,才有擊敗新漢的可能。
想到這裏,周瑜覺得自己心結已解,病情也好轉了很多,故而開始撫琴。
周瑜的書房,清靜高雅,孫權進來之後,感覺到心情舒暢了很多。
“公瑾,今日氣色好多了!”
“殿下……”周瑜聽到孫權的話,抬起頭來,看到孫權已經到了書房,他剛才隻顧著專心致誌撫琴,竟然沒有發現,慌忙起身,上前兩步跪倒在地,“臣不知殿下大駕光臨,有失遠迎,請殿下治罪!”
“是我來看公瑾,公瑾何罪之有啊?”孫權麵帶微笑,伸手虛扶一下,“公瑾請起!”
周瑜起身,兩人分主臣落坐,個人趕緊上了茶。
“殿下,不知來臣府上,所為何事?”周瑜小心地問道。
“公瑾,你要救救我們吳國呀!”孫權用懇切的聲音說。
新漢都城洛陽,陪都襄陽,滿城都是喜慶。為了讓荊州的百姓能過一個好年,新漢雄武皇帝丁偉下令,開倉放糧,救濟因戰爭而出現的難民。同時命令各郡縣,將原先荊州撤走的官員和世家的府邸都騰出來,讓無家可歸的百姓居住。
接著,一道命令傳給洛陽的賈詡,讓他協助吏部,迅速向荊州派遣官吏。很快,荊州便穩定下來。
為了慶賀新漢收複荊州,天下最大的兩個商家,糜家和甄家將他們在天下各州所有的商鋪中的貨物全部降低三成價格,這讓洛陽和襄陽首先歡唿起來,因為這兩處,糜家和甄家的商鋪最多。
受其影響,益州成都也出現了喜慶的氣氛。
但是吳國國都豫章,卻是愁雲慘淡。由於皇帝孫策被困在了吳郡,吳國的重臣便推選孫策的弟弟,吳王孫權暫時主持朝政。大都督周瑜病重,迴到豫章,魯肅接任了大都督之職,駐守在柴桑。最近這段時間,吳蜀聯軍的各路敗兵都陸續退迴了夷陵和柴桑,九江等地,這一戰,的確是傷了兩國的根基。
吳國老將程普,黃蓋,淩操,淩統父子均戰死,大將陳武退到了夷陵,輾轉數日才迴到柴桑,兵力損失了近二十萬。
蜀漢這邊損失也不小,雖然軍隊傷亡沒有吳國多,但是將領卻要多很多。王平,蔣琬,蒯越,馬忠,馬良都降了新漢,向寵戰死,更重要的是,陛下的兩個義弟,蜀漢的大將軍典韋,驃騎大將軍許褚戰死了,這兩人可是蜀漢的支柱,武將心目中的戰神啊!為此諸葛亮很是自責,他當時這樣安排的時候,認為以典韋和許褚的能力,即使遇到重兵圍困,隻要帶著親兵衛隊突圍,一定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他們二人要逃,又有誰擋得住呢?但是沒有想到,這二人卻不願拋下軍隊,自己撤走,非要和新漢大軍硬拚,結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真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為此劉備對諸葛亮也頗為不滿,他迴到白帝城之後,沒有等諸葛亮來,便起駕迴了成都。
孫權初臨朝政,倒是意氣風發,再加上他本身就長於內政,因此豫章朝廷到也井井有序。可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孫權本打算好好過一個年,然後調集兵馬,打通虎林,北崮山一線,將兄長,吳國皇帝孫策救迴,免得母親天天念叨,群臣天天進諫。可是誰能想到,一封情報傳來,讓他如坐針氈。
新漢開始了軍事大行動,讓張燕率軍一萬,與荀諶一起駐守在章陵,於禁率軍一萬,與許攸一起駐守在南郡,其餘戰將以及十幾萬兵馬一齊湧向了柴桑,九江,看其架勢,不拿下豫章決不罷休。
魯肅趕緊差人將詳細情況稟報給了孫權,而這時,朝中的重臣都開始議論紛紛,基本上出現了兩派,一派是以老臣張昭張肱等人為代表,主張歸降,以息戰火。新漢實力雄厚,吳國已經損失了二十萬軍隊,現在隻有兩郡之地,兵微將寡,而且將來麵臨糧草不足,豈能與強大的新漢再開戰?若戰,則一定是家破人亡,若降,還可保全爵位。
另一派則是以呂範,孫翊,賀齊,步鷙等武將為代表,主張舉全國之力,以抗新漢,血戰到底。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讓孫權感到頭暈腦脹,無奈之下去找母親吳太後。孫權是個孝子,吳太後自然很是疼愛,看到他滿臉愁容,就提醒他,讓他去問問周瑜。孫權這才想起了正在養病的周瑜,於是趕緊去見。
孫權來到周瑜府邸門前,門口的仆人一看,趕緊跪迎。雖然孫權隻是吳王,可如今在豫章的地位與皇帝相同。孫權進入府中之後,耳中便傳來了悠揚的琴聲。
“啟稟殿下,我家老爺正在撫琴,小人馬上去通報!”管家一看吳王殿下進來了,趕緊跪倒。按照禮製,周瑜無論如何是要到門口去迎接的,可現在還在撫琴,這要是說的重一點,可是藐視皇權之罪呀!
“不必打擾,領我去書房!”孫權沒有絲毫怪罪的意思。
“諾!”
來到書房門口,孫權擺了擺手,示意管家和護衛站在門外,他輕輕走進去。
周瑜的氣色比前幾天好多了,剛迴來的時候,孫權也曾探望過。其實周瑜的病是心病,三江口之敗,本來不能讓周瑜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周瑜覺得,這全是他的罪責,是他低估了新漢的能力,致使吳蜀聯軍慘敗,讓吳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時急火攻心,便臥床不起。
最近這些時日,周瑜仔細迴顧了三江口大戰的經過,甚至包括每一個細節,這讓他認識到,他們並沒有什麽錯,而且已經做到了極致,能有此大敗,純屬天意,也說明吳蜀兩國的實力與新漢相比,差距甚遠,新漢雄武皇帝丁偉,更是高深莫測,以後與之交戰,決不能以常人的思維,運用正兵與之相抗衡,也不能隻想著以奇兵製勝,必須要奇正結合!而在他們吳國,司馬懿可出奇兵,魯子敬善用正兵,他二人必須緊密配合起來,才有擊敗新漢的可能。
想到這裏,周瑜覺得自己心結已解,病情也好轉了很多,故而開始撫琴。
周瑜的書房,清靜高雅,孫權進來之後,感覺到心情舒暢了很多。
“公瑾,今日氣色好多了!”
“殿下……”周瑜聽到孫權的話,抬起頭來,看到孫權已經到了書房,他剛才隻顧著專心致誌撫琴,竟然沒有發現,慌忙起身,上前兩步跪倒在地,“臣不知殿下大駕光臨,有失遠迎,請殿下治罪!”
“是我來看公瑾,公瑾何罪之有啊?”孫權麵帶微笑,伸手虛扶一下,“公瑾請起!”
周瑜起身,兩人分主臣落坐,個人趕緊上了茶。
“殿下,不知來臣府上,所為何事?”周瑜小心地問道。
“公瑾,你要救救我們吳國呀!”孫權用懇切的聲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