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直到元正的時候才歇下來,元正這一天的青海也是很熱鬧的,雖然比不上長安,比不上大唐不夜城,但在這個偏遠的省份卻別有一番風味,這裏的百姓這一天大部分都是會從赤海城的周圍趕到赤海城。


    他們會自己挑著自己製作的燈籠,這些燈籠千奇百怪,其中最多的就是有一些用動物的頭骨製作出來的燈籠。


    裏麵放上蠟燭,也沒有其他的遮擋物,就這麽拎著。


    雖然天氣寒冷,元正這一天的天氣倒是也算是不錯,風是肯定會刮的,不過這大西北的風往往在入夜之後很快安靜下來,快到半夜的時候會很平靜,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到下午的時候會再次起風。


    大部分時間是這樣,不刮風的時間很少。


    基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不過周圍有城牆包裹,城裏麵的風沒有那麽大,所以這些各式各樣的燈籠都點的起來,而相較於沒有長安那麽豐富的燈籠,這裏更加熱鬧的是篝火晚會。


    沒有燈籠,就點起火堆,甚至火堆還可以點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大家圍繞著火堆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也是響徹了整個天空。


    都說遊牧民族仿佛都有舞蹈歌唱的天賦,後世大部分的漢族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都是能歌善舞。


    但李恪覺得這更像是一種天生的表達,在草原上,大部分的孩子顯然膽子比較大,而他們活動的節日更少,在古代像是很多大部分節日的時候,隻能是這樣來表達自己。


    而他們也沒有中原的傳統文化,有什麽就表達出來,同樣,一些遊牧民族的孩子大部分在遊牧的時候,可以玩樂的東西很少,自娛自樂的時候就隻能載歌載舞了。


    不管好聽與否,反正草原上也沒有人,放聲大膽的歌唱也就是了,大部分時間裏麵,能聽到你歌聲的也就是牛群,羊群,馬匹,以及牧羊犬還有那草原上的野生動物。


    時間長了之後,載歌載舞自然也就會了,不說唱的多好聽,但至少練得多了,肯定就熟練了。


    而中原文化裏麵,更多的是以含蓄、禮貌等不同的禮節在內,像是這樣外放的時候很少,缺少練習,那自然是會的就少了。


    而能讓這座城市變得歌舞升平的,也隻有李恪了。


    喬師望今天是沒有時間去跳舞唱歌的,他找了個借口離開,他正站在城牆最高的城樓之上,城中的景色可以一覽無餘,此刻城中最大的廣場之上,這裏原本是日常的集市,而現在很大的篝火在那裏燃燒。


    秦王和秦王妃和無數的百姓一起圍繞著篝火,正在那裏跳舞,他們相互牽著手,歡聲笑語隔著這麽遠的城牆都可以聽的到,這一刻恐怕很多人都忽視了他們之間的身份。


    這不就是曾經秦王殿下所說過的那些話嗎?


    喬師望很是感慨,吐穀渾這個地方,曆朝曆代其實也都拿下過,但是這些地方就像是廣袤的北疆,現在被稱之為瀚海州的草原一樣,拿下和長期管理統治是個兩難的問題。


    現在,隻有李恪將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而且不僅僅是解決了,而是徹底的歸心,這一點才是最難的。


    恐怕這也是為什麽秦王殿下如此難能可貴的原因吧,他徹底解決了千百年來無數強悍的偉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李恪明天就要啟程返迴長安了,這個季節迴去的路程也很遠,而且很多山區會有大量的積雪,所以路途是非常難走的,恐怕迴去長安至少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而聽說今天殿下要舉辦一次考試,雖然不是科舉,但想必所有人都非常的重視,重點是這種考試是遍布全國的,這一點才是最難的。


    殿下肯定是要早點迴去開始執行。


    這青海喬師望覺得他呆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了,因為這地方的治理難度太低了,隻要按部就班的處理一些事務就可以了,現在大量部門細化,安全部接手了很多瑣碎的事情之後,其實即便是一個州的公務也並不算是很多了。


    喬師望他自己待在這個地方肯定是沒有太大的作用了,讓後續的其他官員來接手就可以了。


    倒不是說喬師望覺得自己有多厲害,而是他知道現在大唐缺少官員,尤其是缺少新型管理經驗的官員,那麽他這樣的人肯定是要去管理新的地方。


    李恪沒有玩到太晚,快到晚上十二點的時候,李恪迴來休息了。


    先讓李嫣迴房間去休息,李恪則是去了一樓的書房見了徐菘。


    “迴來了?調查結果呢?”李恪看著徐菘問道。


    “在這裏。”徐菘將一疊文件直接遞了過來。


    李恪讓徐菘調查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關於安全部給他在民間宣傳什麽大道理,這不是變相給他刷聲望嗎?這要是讓他大哥知道不就誤會了嗎?


    李恪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折騰出來的完美局麵被人給破壞了!誰要破壞這個局麵,誰就是曆史的罪人!哼!


    雖然這個過年期間他一直都在忙碌,但他也沒忘記讓徐菘調查一下,好家夥,他倒是要看看是誰敢這麽玩?


    李恪拿起了文件,一邊開始翻閱,當他翻到一本書的時候,整個人都懵逼了,他立刻問道:“你說說綜合調查情況,還有這本書《殿下真言》是怎麽迴事?”


    “殿下,因為時間有限,所以臣等總計詢問了大概五百多名治安軍的成員,他們都說並沒有什麽人命令,而是看到其他人在這麽做,他們就自然而然的這麽做了。”


    “沒人命令?!”李恪愣了一下。


    “是,沒人命令,他們說,主要是殿下您在青海州這邊的聲望很高,您在牧民當中很有影響力,所以他們身為治安軍在執行一些政策的時候,有一些牧民並不太理解。”


    “比如說保護森林,不能胡亂砍伐這種命令,在很多牧民看來,森林那麽大,他們砍樹又不影響什麽,反正總是會有新的樹木長出來的,這有什麽重要的。”


    “這些治安軍在宣傳這個理念的時候,很多牧民就不以為然,他們沒辦法,隻能用您的名義說,這是殿下您的說的道理,說您說了,綠水青山,就是他們的金山,就是他們子孫後代的財富。”


    “這樣一說,果然是效果很多了,很多牧民雖然心裏還不以為然,但是因為是您的命令,所以他們願意去執行,願意去這麽做。”徐菘解釋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