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弗阿的時代,一支標準的軍隊假定有6萬人,其騎兵、炮兵和行李輜重共有4萬匹馬,每人每天消耗2磅麵包,共12萬磅,另有其他食品和飲料,至少重6萬磅。(..tw)
馬料日份在不同季節有很大差別,但其重量一般約為士兵口糧的10倍,即每匹馬20磅,全軍每天80萬磅。這樣,總消耗量達到每天98萬磅之多。
其中,僅12萬磅,即12%,可以預先存於倉庫,或由車隊載運,其餘的不言而喻隻能就地取給,這是因為當時人的食物不能長久貯藏和保存,馬的飼料體積過大簡直無法輸送。
顯然,支配軍隊運動的,是對近90%無法從後方前送的補給品的需要,而不是那10%,但這一點卻被大多數批評家所忽視,從吉伯特到許多現代作者都是如此,前者指責盧弗阿是倉庫迷,後者響應這種批評,把當時的戰爭說成是受補給臍帶束縛的。
當然,後方補給製度限製了軍隊運動的事例是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大概要算1692年盧森堡的一次遭遇,當時,盧森堡竟然找不到運輸工具來在蒙斯和英格亨之間僅16英裏的間隙上實施輸送。
但是,就整體而言,是地方資財的有無,而不是倉庫或車隊,支配著盧弗阿軍隊的運動,就象地方資財曾經支配古斯塔夫-阿道夫軍隊的運動一樣,這一點甚至對法王路易十四本身也是適用的。
1684年,當路易十四及其軍隊――一支3000人的特遣隊――準備前往參加圍攻盧森堡之役時,由於對沿途能否找到給養沒有把握,不得不把出發日期推遲了兩周,通觀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編年史,正是這個問題發生得最為頻繁。
例如布爾貢不能前往波恩增援塔拉德,是因為塔拉德的存糧連供其本軍食用也不很夠,而周圍鄉村地區的糧草早已吃光。
又如豪賽向路易十四指出,其所以不能圍攻蘭道,是因為其周圍地區在前幾個交戰季節中曾兩次被軍隊占據,因而其資財已既不能保障圍攻部隊,也不能保障掩護部隊了。
再如,當路易十四責備匹塞格不該分散軍隊使其易受敵人攻擊時,匹塞格迴答說,西屬荷蘭過於貧窮,如果軍隊集中在小片地域內,是它所供養不起的。
盧弗阿軍隊的補給製度受到整個歐洲的忌羨,但他同樣依賴於就地取給,這一點在他1684年6月寫給路易十四的信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時路易十四對於在蒙斯、阿特和沙勒羅瓦三城中選擇下一個進攻目標正感到猶豫不決。
奪取蒙斯被認為將構成對荷蘭人的沉重打擊,但因當地無糧草可用,因而將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既然如此,盧弗阿在其信的最後就向國王指出:“從其他兩地中奪取其一,亦可聊勝於無。(..tw好看的小說)”
如果路易十四時代的戰爭在我們看來常常顯得規模很小和進取不足,其原因主要不在於軍隊對其倉庫和補給車隊的依賴性,但是這種依賴性被主觀地誇大了。
恰恰相反,這是因為當時就連組織得最好的軍隊,也必須依靠就地取給來解決其實際上是全部的飼料和很大一部分給養。
從盧弗阿的信件來看,軍隊在法國統治地區以外從一地向另一地行軍時,或者靠攜行的糧食自給自足,或則被告知依靠沿途所能找到的一切維持軍需,至於軍隊在行軍中僅僅依靠正規往返於前後方之間的車隊來進行補給,這樣的例子在資料中從未見過。
有人甚至斷言,這種補給行動所包含的複雜數學問題,是那個時代的軍事指揮官們所無法解決的,盧弗阿及其同時代人和繼承者們所碰到的最困難的後勤問題,自始至終並不是如何給行進中的軍隊供應給養,而是如何保障固定條件下的軍隊不致挨餓。
正因為如此,馬爾波羅公爵才懷著驕傲的心情把他在裏爾前方作戰時的補給工作記載在布侖漢宮紀勝之碑上。
既然盧弗阿後勤製度的目的是在軍隊並不運動時保障軍隊的需要,那麽,以為部隊是行動於一條拉得較長的補給線的盡頭,在這條補給線上有正規的車輛進行運輸――這整套設想是與實際不符的。
更確切地說,看來不是隻有一條較長的交通線,而是有數條,通常是2-4條較短的交通線通向被圍的城鎮,每條交通線從一個給養或彈藥倉庫實施補給,有時也可能設置一個飼料倉庫,以補充地方資源之不足,但從來不是完全代替飼料的就地取給。
在這樣的後勤製度下,軍隊行動的速度和距離是無關緊要的,成問題的倒是如何隱蔽和分散軍隊的備戰工作,那時和現在一樣,分散性是達成突然性的重要手段,如何隨時調整采用不同運輸方式實施的軍隊的運動以及攻城輜重和補給品的輸送,如何恰當地遂行指揮,使得每一件物品和每一個人都能準時到達選定的城鎮附近。
盧弗阿顯示出他能克服當時通信聯絡、行政管理和運輸工具效率很低的困難,在不妨害正常貿易,不引起敵人懷疑的情況下完成全部戰備工作,並在可能條件下依靠敵國的而不是本國的資源。
他對後勤藝術的貢獻就在於此,而不在於徒勞無功地試圖從戰略上大大擴展軍隊的運動自由。
有些人說,18世紀的軍隊要想吃飽肚子就不能大踏步前進,而隻能緩慢地行動,他們描繪出一幅圖畫:倉庫雖使軍隊有了選擇運動方向的某種自由,但同時卻又限製了軍隊的運動速度和距離,而且,使軍隊經常都得關心其有十分重要意義的交通線的防護問題。
所有的權威一致認為,這樣就使當時的戰爭成為一種進展緩慢而艱難的戰爭,少數人甚至稱之為謹小慎微和優柔寡斷的戰爭。
但是,這種相對缺乏機動性的情況是由後勤製度中的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真要對這些問題尋根究底,就會看到他們的看法是何等的混亂。
一方麵,他們認為18世紀的軍隊,是依靠後方倉庫補充給養的,另一方麵,即使是最強調這一點的人,也宣稱戰爭的目的通常是就食於敵,甚至連機動性的鼓吹者吉伯特自己也把這句話視為天經地義而加以運用。
據他們說,一個指揮官不可能離開後方基地50、60或80英裏以上,這是當時馬車行程的極限,但是,所有的軍隊看來又都拖帶著一種累贅,即所謂移動倉庫。
這個名稱如果有什麽意義,那麽它指的是載有給養的大車,這些大車能使軍隊在一定時間內自給自足,因此,隻要儲備尚未耗完,軍隊就能向任何方向作任何距離的運動。
馬料日份在不同季節有很大差別,但其重量一般約為士兵口糧的10倍,即每匹馬20磅,全軍每天80萬磅。這樣,總消耗量達到每天98萬磅之多。
其中,僅12萬磅,即12%,可以預先存於倉庫,或由車隊載運,其餘的不言而喻隻能就地取給,這是因為當時人的食物不能長久貯藏和保存,馬的飼料體積過大簡直無法輸送。
顯然,支配軍隊運動的,是對近90%無法從後方前送的補給品的需要,而不是那10%,但這一點卻被大多數批評家所忽視,從吉伯特到許多現代作者都是如此,前者指責盧弗阿是倉庫迷,後者響應這種批評,把當時的戰爭說成是受補給臍帶束縛的。
當然,後方補給製度限製了軍隊運動的事例是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大概要算1692年盧森堡的一次遭遇,當時,盧森堡竟然找不到運輸工具來在蒙斯和英格亨之間僅16英裏的間隙上實施輸送。
但是,就整體而言,是地方資財的有無,而不是倉庫或車隊,支配著盧弗阿軍隊的運動,就象地方資財曾經支配古斯塔夫-阿道夫軍隊的運動一樣,這一點甚至對法王路易十四本身也是適用的。
1684年,當路易十四及其軍隊――一支3000人的特遣隊――準備前往參加圍攻盧森堡之役時,由於對沿途能否找到給養沒有把握,不得不把出發日期推遲了兩周,通觀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編年史,正是這個問題發生得最為頻繁。
例如布爾貢不能前往波恩增援塔拉德,是因為塔拉德的存糧連供其本軍食用也不很夠,而周圍鄉村地區的糧草早已吃光。
又如豪賽向路易十四指出,其所以不能圍攻蘭道,是因為其周圍地區在前幾個交戰季節中曾兩次被軍隊占據,因而其資財已既不能保障圍攻部隊,也不能保障掩護部隊了。
再如,當路易十四責備匹塞格不該分散軍隊使其易受敵人攻擊時,匹塞格迴答說,西屬荷蘭過於貧窮,如果軍隊集中在小片地域內,是它所供養不起的。
盧弗阿軍隊的補給製度受到整個歐洲的忌羨,但他同樣依賴於就地取給,這一點在他1684年6月寫給路易十四的信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時路易十四對於在蒙斯、阿特和沙勒羅瓦三城中選擇下一個進攻目標正感到猶豫不決。
奪取蒙斯被認為將構成對荷蘭人的沉重打擊,但因當地無糧草可用,因而將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既然如此,盧弗阿在其信的最後就向國王指出:“從其他兩地中奪取其一,亦可聊勝於無。(..tw好看的小說)”
如果路易十四時代的戰爭在我們看來常常顯得規模很小和進取不足,其原因主要不在於軍隊對其倉庫和補給車隊的依賴性,但是這種依賴性被主觀地誇大了。
恰恰相反,這是因為當時就連組織得最好的軍隊,也必須依靠就地取給來解決其實際上是全部的飼料和很大一部分給養。
從盧弗阿的信件來看,軍隊在法國統治地區以外從一地向另一地行軍時,或者靠攜行的糧食自給自足,或則被告知依靠沿途所能找到的一切維持軍需,至於軍隊在行軍中僅僅依靠正規往返於前後方之間的車隊來進行補給,這樣的例子在資料中從未見過。
有人甚至斷言,這種補給行動所包含的複雜數學問題,是那個時代的軍事指揮官們所無法解決的,盧弗阿及其同時代人和繼承者們所碰到的最困難的後勤問題,自始至終並不是如何給行進中的軍隊供應給養,而是如何保障固定條件下的軍隊不致挨餓。
正因為如此,馬爾波羅公爵才懷著驕傲的心情把他在裏爾前方作戰時的補給工作記載在布侖漢宮紀勝之碑上。
既然盧弗阿後勤製度的目的是在軍隊並不運動時保障軍隊的需要,那麽,以為部隊是行動於一條拉得較長的補給線的盡頭,在這條補給線上有正規的車輛進行運輸――這整套設想是與實際不符的。
更確切地說,看來不是隻有一條較長的交通線,而是有數條,通常是2-4條較短的交通線通向被圍的城鎮,每條交通線從一個給養或彈藥倉庫實施補給,有時也可能設置一個飼料倉庫,以補充地方資源之不足,但從來不是完全代替飼料的就地取給。
在這樣的後勤製度下,軍隊行動的速度和距離是無關緊要的,成問題的倒是如何隱蔽和分散軍隊的備戰工作,那時和現在一樣,分散性是達成突然性的重要手段,如何隨時調整采用不同運輸方式實施的軍隊的運動以及攻城輜重和補給品的輸送,如何恰當地遂行指揮,使得每一件物品和每一個人都能準時到達選定的城鎮附近。
盧弗阿顯示出他能克服當時通信聯絡、行政管理和運輸工具效率很低的困難,在不妨害正常貿易,不引起敵人懷疑的情況下完成全部戰備工作,並在可能條件下依靠敵國的而不是本國的資源。
他對後勤藝術的貢獻就在於此,而不在於徒勞無功地試圖從戰略上大大擴展軍隊的運動自由。
有些人說,18世紀的軍隊要想吃飽肚子就不能大踏步前進,而隻能緩慢地行動,他們描繪出一幅圖畫:倉庫雖使軍隊有了選擇運動方向的某種自由,但同時卻又限製了軍隊的運動速度和距離,而且,使軍隊經常都得關心其有十分重要意義的交通線的防護問題。
所有的權威一致認為,這樣就使當時的戰爭成為一種進展緩慢而艱難的戰爭,少數人甚至稱之為謹小慎微和優柔寡斷的戰爭。
但是,這種相對缺乏機動性的情況是由後勤製度中的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真要對這些問題尋根究底,就會看到他們的看法是何等的混亂。
一方麵,他們認為18世紀的軍隊,是依靠後方倉庫補充給養的,另一方麵,即使是最強調這一點的人,也宣稱戰爭的目的通常是就食於敵,甚至連機動性的鼓吹者吉伯特自己也把這句話視為天經地義而加以運用。
據他們說,一個指揮官不可能離開後方基地50、60或80英裏以上,這是當時馬車行程的極限,但是,所有的軍隊看來又都拖帶著一種累贅,即所謂移動倉庫。
這個名稱如果有什麽意義,那麽它指的是載有給養的大車,這些大車能使軍隊在一定時間內自給自足,因此,隻要儲備尚未耗完,軍隊就能向任何方向作任何距離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