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諸道行禦史台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本省陸站八十處,水站一處。


    奉元路,上。


    唐初為雍州,後改關內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陝西永興、秦鳳、熙河、涇原、環慶、鄜延為六路。金並陝西為四路。元中統三年,立陝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並雲陽縣入涇陽,櫟陽縣入臨潼,終南縣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元年,移雲南行台於此,為陝西行台。皇慶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


    領司一、縣十一、州五。州領十五縣。


    錄事司。


    縣十一


    鹹寧,下。


    長安,下。


    鹹陽,下。


    興平,下。


    臨潼,下。屯田一千二十頃有奇。


    藍田,下。


    涇陽,下。至元二年,並入高陵縣。三年複立。屯田一千三十頃有奇。


    高陵,下。


    鄠縣,下。盩啡,下。屯田九百四十三頃有奇。


    郿縣。下。舊為郿州,添置柿林縣。至元元年,省郿州為郿縣,廢柿林。


    州五


    同州,下。


    唐初為同州,又改馮翊郡,又複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領五縣:


    朝邑,下。


    白水,下。


    郃陽,下。


    澄城,下。


    韓城。下。唐、宋為韓城縣,金曰楨州。至元元年,州廢。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廢,止設縣。


    華州,下。


    唐改鎮國軍。宋改鎮潼軍。金改金安軍。元複為華州。西嶽華山在焉。


    領三縣:


    華陰,下。


    蒲城,下。


    渭南。下。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二頃有奇。[]


    耀州,下。


    唐初立宜州,後為華原縣,後又為耀州。宋為感義軍,又改感德軍,又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並華原縣入州,又並美原入富平。領三縣:


    三原,下。


    富平,下。


    同官。下。


    乾州,下。


    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縣為奉天,又升為乾州。宋改醴州。金複改乾州。元至元元年,並奉天縣入州。五年,複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為醴泉。領三縣:


    醴泉,下。


    武功,下。


    永壽。下。宋、金屬邠州。至元十五年,徙縣治於麻亭。


    商州,下。


    唐初為商州,又改上洛郡,又複為商州。宋及元皆因之。領一縣:


    洛南。下。


    延安路,下。


    唐初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為延州。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


    領縣八、州三。州領八縣。本路屯田四百八十餘頃。


    縣八


    膚施,下。


    甘泉,下。


    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


    延長,下。


    延川,下。


    安定,下。本宋舊堡,元壬子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本縣。


    安塞,下。本金舊堡,壬子年升為縣。


    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州三


    鄜州,下。


    唐初為鄜州,又改洛交郡,又複為鄜州。宋、金因之。舊領洛交、洛川、鄜城、直羅四縣。元至元四年,並鄜城入洛川,又並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三縣:


    洛川,下。


    中部,下。


    宜君。下。


    綏德州,下。


    唐綏州,又改上郡,又為綏州。宋為綏德軍。金為州,領八縣。歸附後,並嗣武入米脂,綏平入懷寧。至元四年,並定戎入米脂,懷寧入青澗,又並義合、綏德入本州。領二縣:


    青澗,下。


    米脂。下。


    葭州,下。


    唐銀州。宋為晉寧軍。金改為葭州。元至元六年,並通秦、彌川、葭盧入州,並太和入神木,建寧入府穀。領三縣:


    神木,下。元初創立雲州於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


    吳堡,下。


    府穀。下。後唐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廢為縣。


    興元路,下。


    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南鄭、西縣、褒城、廉水、城固五縣,後廢廉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縣四、州三。


    縣四


    南鄭,下。


    城固,下。


    褒城,下。


    西鄉,下。


    州三


    鳳州,下。


    唐初為鳳州,後升節度府。宋為團練州。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並入州,隸興元路。


    洋州,下。


    唐改洋川郡,又複為洋州,後更革不常。宋複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


    金州,下。


    唐改西城郡為金州。宋升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鳳翔府,唐為扶風郡,又為鳳翔府,號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涼府、秦、隴、德順、西寧、鎮原州隸鞏昌路,廢恆州,以所領盩啡縣隸安西府路,尋立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數。


    領縣五:


    鳳翔,下。屯田九十頃有奇。


    扶風,下。


    岐山,下。


    寶雞,下。


    麟遊。下。


    邠州,下。


    唐豳州,以字類幽,改為邠。宋、金以來皆因之。領縣二:


    新平,下。


    淳化。下。至元七年,並三水入本縣。


    涇州,下。


    唐改安定郡,後仍為涇州。宋改彰化軍。舊領保定、長武、靈台、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總司轄邠州,後屬鞏昌都總帥府,或隸平涼府、陝西省,所隸不一,今直隸省。領縣二:


    涇川,下。涇州治此,即保定。


    靈台。下。至元七年,並歸涇川。十一年複立,以良原並入,而長武仍並於涇川。


    開成州,下。


    唐原州。宋為鎮戎軍。金升鎮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縣一、州一。


    縣一


    開成。


    州一


    廣安州。本鎮戎地,金升為縣,隸鎮戎州,經亂荒廢。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募民居止,未幾戶口繁夥。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


    莊浪州。下。沿革闕。成宗大德八年二月,降莊浪路為州。


    鞏昌等處總帥府


    鞏昌府,唐初置渭州,後曰隴西郡,尋陷入吐蕃。宋複得其地,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於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並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複行便宜都總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慰司,而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數。


    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隴西,下。


    寧遠,下。


    伏羌,下。本舊寨,至元十三年升縣。


    通渭,下。


    鄣縣。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至元十七年,置今縣。


    平涼府,唐為馬監,隸原州。宋為涇原路,升平涼軍。金立平涼府。元初並潘原縣入平涼,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縣三:


    平涼,下。屯田一百一十五頃。


    崇信,下。


    華亭。下。


    臨洮府,唐臨洮軍。宋為鎮洮軍,又為熙州。金為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複以渭源堡升為縣。領縣二:


    狄道,下。


    渭源,下。


    慶陽府,唐慶州。宋環慶路,改慶陽軍,又升府。金為慶原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並安化、彭原入焉。領縣一:


    合水。下。


    秦州,中。


    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六縣。元至元七年,並雞川、隴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領縣三:


    成紀,中。


    清水,中。


    秦安。下。


    隴州,中。


    唐改汧陽郡,複為隴州。宋、金置防禦使。舊領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汧源,十三年,罷防禦使為散郡。有吳山為西鎮。


    領縣二:


    汧源,中。


    汧陽。下。


    寧州,下。


    唐初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並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縣一:


    真寧。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濂等 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濂等 編並收藏元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