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州,下。
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於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複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並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並三縣入本州。屯田四百六十七頃。
鎮原州,下。
唐原州,又為平涼郡。宋、金因之。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並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頃有奇。
西和州,下。
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並入本州。
環州,下。
唐改威州。宋複為環州,後與慶州定為環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遠一縣,元至元七年並入本州。
金州,下。
本蘭州龕穀寨,金升寨為縣,以龕穀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靜寧州,下。
宋慶曆中,以渭州隴幹城置德順軍,複置隴幹縣。金升為州。元初並治平、水洛入隴幹,後複省隴幹,改為靜寧州。領縣一:
隆德。下。
蘭州,下。
唐初置,後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阿幹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並司縣入本州。
會州,下。
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又為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裏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遷於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徽州,下。
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於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並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
兩當。下。
階州,下。
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裏。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並入本州。
成州,下。
唐初為成州,又改同穀郡,後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同穀、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今遷於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並同穀、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於土蕃西川界立寧河站。
河州路。下。
領縣三:
定羌,下。
寧河,下。
安鄉,下。
雅州。下。憲宗戊午歲,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
領縣五:
名山。下。
瀘山,下。
百丈,下。
榮經,下。
嚴道。下。
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給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戶、鈔二千三百八錠,以資牛具種實。
領縣一:
漢源。下。
洮州。下。
領縣一:
可當。下。
貴德州。下。
茂州。下。
領縣二:
汶山,下。
汶川。下。
脫思麻路。
岷州。下。
鐵州。下。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初為宋人所廢,眾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欲複戍故城,便於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緩急,卿等相度,順得其宜,城如可複,當助成之。”三年,諭四川行樞密院,遣人於碉門、岩州西南沿邊,丁寧告諭官吏軍民,有願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願徙近裏城邑者以屋舍給之。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餘如朵甘思、烏思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疏略,莫能詳錄也。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本省陸站四十八處,水站八十四處。鹽場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慶、敘南、嘉定、順慶、廣元、潼川、紹慶等路所管州縣萬山之間。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成都路,上。
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並入仁壽縣,隸本府。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
錄事司。
縣九
成都,下。唐、宋為成都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內西北隅並入錄事司。
華陽,下。
新都,下。
郫縣,下。
溫江,下。
雙流,下。
新繁,下。
仁壽,下。唐為陵州。宋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並為仁壽縣,隸成都府路。
金堂。下。宋屬懷安軍。元初升為懷州,而縣屬如故。至元二十年,並州入金堂縣,隸成都府路。
州七
彭州,下。
唐置蒙州,又為彭州。宋及元因之。領二縣:
蒙陽,下。
崇寧。下。
漢州,下。
唐為德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於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元年,複立漢州。領三縣:
什邡,下。
德陽,下。至元八年,升為德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複來屬。
綿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戶少並入州,後複置。
安州,下。
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五年,升為安州。領一縣:
石泉。下。
灌州,下。
唐導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複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戶少,省入州。青城陶壩立屯田萬戶府。
崇慶州,下。
唐為唐安郡,又為蜀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並江原縣入州。本州有屯田萬戶府。
領二縣:
晉原,下。
新津。下。
威州,下。
唐維州。宋改威州,領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並保寧入州。領一縣:
通化。下。
簡州,下。
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並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下。
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舊領龍遊、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並洪雅入夾江。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三縣。戶口數闕。
錄事司。
縣四
龍遊,下。
夾江,下。
峨眉,下。
犍為。下。
州二
眉州,下。
唐改嘉州,又仍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二縣:
彭山,下。
青神。下。
邛州,唐孵置邛州,又改臨邛郡,又仍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並臨邛、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
大邑。下。
廣元路,下。
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複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本路屯田九頃有奇。
縣二
綿穀,下。
昭化。下。元初並葭萌入焉。
府一
保寧府,下。
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後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並入閬中縣,又並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入南部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頃有奇。
領三縣:
閬中,下。倚郭。
蒼溪,下。
南部。下。
州四
劍州,下。
唐為始州,後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二縣:
普安,下。至元二十年,並普城、劍門入焉。
梓潼。下。
龍州,下。
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靈郡。宋改政州,繼複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並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下。
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並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二縣:
化城,下。
曾口。下。
沔州,下。
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
鐸水,下。倚郭。
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於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複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並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並三縣入本州。屯田四百六十七頃。
鎮原州,下。
唐原州,又為平涼郡。宋、金因之。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並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頃有奇。
西和州,下。
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並入本州。
環州,下。
唐改威州。宋複為環州,後與慶州定為環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遠一縣,元至元七年並入本州。
金州,下。
本蘭州龕穀寨,金升寨為縣,以龕穀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靜寧州,下。
宋慶曆中,以渭州隴幹城置德順軍,複置隴幹縣。金升為州。元初並治平、水洛入隴幹,後複省隴幹,改為靜寧州。領縣一:
隆德。下。
蘭州,下。
唐初置,後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阿幹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並司縣入本州。
會州,下。
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又為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裏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遷於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徽州,下。
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於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並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
兩當。下。
階州,下。
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裏。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並入本州。
成州,下。
唐初為成州,又改同穀郡,後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同穀、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今遷於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並同穀、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於土蕃西川界立寧河站。
河州路。下。
領縣三:
定羌,下。
寧河,下。
安鄉,下。
雅州。下。憲宗戊午歲,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
領縣五:
名山。下。
瀘山,下。
百丈,下。
榮經,下。
嚴道。下。
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給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戶、鈔二千三百八錠,以資牛具種實。
領縣一:
漢源。下。
洮州。下。
領縣一:
可當。下。
貴德州。下。
茂州。下。
領縣二:
汶山,下。
汶川。下。
脫思麻路。
岷州。下。
鐵州。下。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初為宋人所廢,眾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欲複戍故城,便於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緩急,卿等相度,順得其宜,城如可複,當助成之。”三年,諭四川行樞密院,遣人於碉門、岩州西南沿邊,丁寧告諭官吏軍民,有願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願徙近裏城邑者以屋舍給之。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餘如朵甘思、烏思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疏略,莫能詳錄也。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本省陸站四十八處,水站八十四處。鹽場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慶、敘南、嘉定、順慶、廣元、潼川、紹慶等路所管州縣萬山之間。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成都路,上。
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並入仁壽縣,隸本府。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
錄事司。
縣九
成都,下。唐、宋為成都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內西北隅並入錄事司。
華陽,下。
新都,下。
郫縣,下。
溫江,下。
雙流,下。
新繁,下。
仁壽,下。唐為陵州。宋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並為仁壽縣,隸成都府路。
金堂。下。宋屬懷安軍。元初升為懷州,而縣屬如故。至元二十年,並州入金堂縣,隸成都府路。
州七
彭州,下。
唐置蒙州,又為彭州。宋及元因之。領二縣:
蒙陽,下。
崇寧。下。
漢州,下。
唐為德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於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元年,複立漢州。領三縣:
什邡,下。
德陽,下。至元八年,升為德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複來屬。
綿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戶少並入州,後複置。
安州,下。
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五年,升為安州。領一縣:
石泉。下。
灌州,下。
唐導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複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戶少,省入州。青城陶壩立屯田萬戶府。
崇慶州,下。
唐為唐安郡,又為蜀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並江原縣入州。本州有屯田萬戶府。
領二縣:
晉原,下。
新津。下。
威州,下。
唐維州。宋改威州,領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並保寧入州。領一縣:
通化。下。
簡州,下。
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並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下。
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舊領龍遊、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並洪雅入夾江。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三縣。戶口數闕。
錄事司。
縣四
龍遊,下。
夾江,下。
峨眉,下。
犍為。下。
州二
眉州,下。
唐改嘉州,又仍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二縣:
彭山,下。
青神。下。
邛州,唐孵置邛州,又改臨邛郡,又仍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並臨邛、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
大邑。下。
廣元路,下。
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複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本路屯田九頃有奇。
縣二
綿穀,下。
昭化。下。元初並葭萌入焉。
府一
保寧府,下。
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後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並入閬中縣,又並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入南部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頃有奇。
領三縣:
閬中,下。倚郭。
蒼溪,下。
南部。下。
州四
劍州,下。
唐為始州,後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二縣:
普安,下。至元二十年,並普城、劍門入焉。
梓潼。下。
龍州,下。
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靈郡。宋改政州,繼複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並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下。
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並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二縣:
化城,下。
曾口。下。
沔州,下。
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
鐸水,下。倚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