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以來屬。略陽。下。至元二十年,並長舉及西縣入焉。


    順慶路,下。


    唐為南充郡,又改梁州,又改充州。宋升順慶府。元中統元年,立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軍司,後改東川府。十五年,複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錄事司。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二縣,州領五縣。


    錄事司。


    縣二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並漢初入焉。


    西充。下。至元二十年,並流溪舊縣入焉。


    府一


    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渠江、嶽池、和溪、新明四縣,後並和溪、新明入嶽池。領二縣:


    渠江,下。倚郭。


    嶽池。下。


    州二


    蓬州,下。


    唐改蓬山郡,又仍為蓬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總管府,後複為蓬州。領三縣:


    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


    營山,下。至元二十年,並良山入焉。


    儀隴。下。至元二十年,並蓬池、伏虞入焉。


    渠州,下。


    唐初為渠州,又改濆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二縣:


    流江,下。


    大竹。下。至元二十年,並鄰山、鄰水入焉。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靜安軍,又升潼川府。兵後地荒,元初複立府治。至元二十年,並涪城及錄事司入郪縣,通泉入射洪,東關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縣四、州二。戶口闕。


    縣四


    郪縣,下。倚郭。


    中江,下。


    射洪,下。


    鹽亭。下。


    州二


    遂寧州,下。


    唐遂州,又改遂寧郡。宋為遂寧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蓬溪,後複改為州。領二縣:


    小溪,下。


    蓬溪。下。


    綿州,下。


    唐更改不常。元初隸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並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路。領二縣:


    彰明,下。


    羅江。下。


    永寧路。下。闕。


    領州一。


    筠連州。下。闕。至元十七年,樞密院言:“四川行省參政行諸蠻夷部宣慰司昝順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連州騰川縣隸安撫郭漢傑立站,今漢傑已並蠻洞五十六。有旨昝順所陳,卿等與中書議,臣等以為宜遣使行視之。”帝曰:“此五十六洞如舊隸高州、筠連,則與郭漢傑立站,否則還之昝順。”


    領一縣:


    騰川。下。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慶路,上。


    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十縣。本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田四百二十頃。


    錄事司。


    縣三


    巴縣,下。倚郭。


    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


    南川。下。


    州四


    瀘州,下。


    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並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三縣:


    江安,下。[]


    納溪,下。


    合江。下。


    忠州,下。


    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鹹淳府。元仍為忠州。領三縣:


    臨江,下。


    南賓,下。


    豐都。下。


    合州,下。


    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並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三縣:


    銅梁,下。元初並巴川入焉。


    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創為武勝軍,後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


    石照。下。


    涪州,下。


    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一縣:


    武龍。下。


    紹慶府,下。


    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縣二:


    彭水,下。


    黔江。下。


    懷德府。領州四。闕。


    來寧州,下。


    柔遠州,下。


    酉陽州,下。


    服州。下。皆闕。


    夔路,下。


    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雲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雲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二、州七。州領五縣。本路屯田五十六頃。


    錄事司。


    縣二


    奉節,下。


    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


    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複為施州。宋因之。舊領清江、建始二縣。元至元二十二年,並清江入州。領一縣:


    建始。下。


    達州,下。


    唐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為通州。宋更名達州。元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路。領二縣:


    通川,下。


    新寧。下。


    梁山州,下。


    本梁山縣,宋升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一縣:


    梁山。下。


    萬州,下。


    唐改浦州為萬州,又改南浦郡。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一縣:


    武寧。


    雲陽州,下。


    唐雲安監。宋置安義縣,後複為監。元至元十五年,立雲安軍。二十年,升雲陽州,並雲陽縣入焉。


    大寧州,下。


    舊大昌縣,宋置監。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並大昌縣入焉。


    開州,下。


    唐改為盛山郡,又複為開州。宋及元皆因之。


    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


    敘州路,古僰國,唐戎州。貞觀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為上州,屬東川路,後易名敘州,鹹淳中城登高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傑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毀山城,複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敘州。十八年,複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縣四、州二。


    縣四


    宜賓,下。


    慶符,下。


    南溪,下。


    宣化。下。元貞二年,於本縣置萬戶府,領軍屯田四十餘頃。


    州二


    富順州,下。


    唐富義縣。宋富義監,後改富順縣。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升富順州。


    高州,下。


    古夜郎之屬境,鄰烏蠻,與長寧軍地相接,均為西南羌族,前代以為化外,置而不論。唐開拓邊地,於本部立高州。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元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遣官招諭內附。十七年,知州郭安複行州事,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


    馬湖路,下。


    古牂牁屬地,漢、唐以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立總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府治。其民散居山箐,無縣邑鄉鎮。領軍一、州一。初,馬湖蠻來朝,嚐以獨本蔥為獻,由是歲至,郡縣疲於遞送,元貞二年敕罷之。


    軍一


    長寧軍,唐置長寧等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並隸瀘州都督府。宋以長寧地當衝要,升為長寧軍,立安寧縣。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黃立挈城效順。二十二年,設錄事司,後與安寧縣俱省入本軍。


    州一


    戎州,下。


    本夜郎國西南蠻種,號大壩都掌,分族十有九,前代以化外,置而弗論。唐武後時,恢拓蠻徼,設十四州、五團、二十九縣,於本部置晏州。元至元十三年,以昝順為蠻夷部宣撫司,遣官招諭。十七年,本部官得蘭紐來見,授以大壩都總管。二十二年,升為戎州。叛服不常,州治在箐前。所領俱村囤,無縣邑鄉鎮。


    上羅計長官司,領蠻地羅計、羅星,乃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各命之官。其後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蓋亦如唐羈縻之,以為西蜀後戶屏蔽。元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昝順引本部夷酋得賴阿當歸順。十五年,授得賴阿當千戶。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恩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誘訹上羅星夷,行樞密院討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鎮。


    下羅計長官司,領蠻地。其境近烏蠻,與敘州、長寧軍相接,均為西南夷族,與上羅計同。至元十二年,長寧知軍率先內附。十三年,昝順引本部夷酋得顏個詣行樞密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戶。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濂等 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濂等 編並收藏元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