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事司。
縣五
廬陵,上。倚郭。
永豐,上。
萬安,中。
龍泉,中。
永寧。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州四
吉水州,中。
舊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安福州,中。
唐初以縣置潁州,後廢,複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太和州,下。
唐初置南平州,後廢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永新州,下。
唐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瑞州路,上。
唐改建成縣曰高安,即其地置靖州,又改筠州。宋為高安郡,又改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領一司、三縣。元貞元年,升新昌縣為州。戶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萬二千三百二。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始立。
縣二
高安,上。倚郭。
上高。中。
州一
新昌州,下。
唐為建成縣,屬靖州,後省入高安。宋割高安、上高二縣地,升鹽步鎮為新昌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袁州路,上。
唐為袁州,又為宜春郡。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領四縣,設錄事司,隸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隸江西行省。元貞元年,萍鄉縣升州。戶一十九萬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萬二千八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三
宜春,上。倚郭。
分宜,上。
萬載。中。
州一
萍鄉州,中。
本為縣。元貞元年升州。
臨江路,上。
唐改建成為高安,而蕭灘鎮實高安境內。南唐升鎮為清江縣,屬洪州,後又屬筠州。宋即清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隸江西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新淦、新喻二縣升州。戶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五年,改錄事司。
縣一
清江。上。宋即縣治置臨江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軍為路,而縣為倚郭。
州二
新淦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新喻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撫州路,上。
唐初為撫州,又為臨川郡,又仍為撫州。元至元十二年,複為撫州。十四年,升撫州路總管府。戶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萬二千二百七十五。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廢宋三廂立。
縣五
臨川,上。
崇仁,上。
金溪,上。
宜黃,中。
樂安。中。
江州路,下。
唐初為江州,又改潯陽郡,又仍為江州。宋為定江軍。元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罷都督府,升江州路,隸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州直隸焉。十六年,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複隸行省。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萬三千八百五十二。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二年,設兵馬司。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五
德化,中。唐潯陽縣。
瑞昌,中。
彭澤,中。
湖口,中。
德安。中。
南康路,下。
唐屬江州。宋置南康軍,治星子縣。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屬江西,領一司、三縣。戶九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萬八千三百九十。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
縣二
星子,下。南康治所。
都昌。上。
州一
建昌州,下。
唐初置南昌州,後廢,屬洪州。宋屬南康軍。元元貞元年升州。
贛州路,上。
唐初為虔州,又為南康郡,又仍為虔州。宋改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總管府。十五年,設錄事司,領一司、十縣,隸江西省。二十四年,並龍南入信豐,安遠入會昌。大德元年,寧都、會昌二縣升州,割瑞金隸會昌。至大三年,複置龍南、安遠二縣,屬寧都。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八。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五百一十餘頃。
錄事司。
縣五
贛縣,上。州治所。
興國,中。(.)
信豐,下。
雩都,下。
石城。下。
州二
寧都州,下。
唐為縣。元大德元年,升寧都州。領二縣:
龍南,下。至元二十四年,並入信豐縣。至大三年複置。
安遠。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複置。
會昌州,下。
本雩都地。唐屬虔州。宋升縣之九州鎮為會昌縣,複升為軍。元大德元年,升會昌州。領一縣:
瑞金。下。舊屬虔州,大德元年來屬。
建昌路,下。
本南城縣,屬撫州。南唐升建武軍。宋升建昌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總管府,割南城置錄事司。十九年,南豐縣升州,直隸行省。戶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萬三千三百三十八。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立。
縣三
南城,中。
新城,中。
廣昌。中。
南安路,下。
唐升大庾鎮為縣,屬虔州。宋以縣置南安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總管府。十五年,割大庾縣在城四坊,設錄事司。十六年,廢錄事司。戶五萬六百一十一,口三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六。領縣三:
大庾,中。倚郭。
南康,中。
上猶。下。南唐為上猶。宋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後複為上猶。
南豐州,下。
唐為南豐縣,隸撫州。宋改隸建昌軍。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直隸行省。戶二萬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廣州路,上。
唐以廣州為嶺南五府節度五管經略使治所,又改南海郡,又仍為廣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又叛。十五年克之,立廣東道宣慰司,立總管府並錄事司。元領八縣,而懷集一縣割屬賀州。戶一十七萬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六年立,以州之東城、西城、子城並番禺、南海二縣在城民戶隸之。
縣七
南海,中。
番禺,下。與南海俱倚郭。
東筦,中。
增城,中。香山,下。
新會,下。
清遠。下。
韶州路,下。
唐初為番州,又更名東衡州,又改韶州,又為始興郡,又仍為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內附,未幾廣人叛,十五年始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一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曲江,中。元初分縣城西廂地及城外三廂,屬錄事司。
樂昌,下。
仁化,下。
乳源。下。
惠州路,下。
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羅郡,又複為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八百三,口九萬九千一十五。領縣四:
歸善,下。倚郭。
博羅,下。
海豐,下。
河源。下。
南雄路,下。
本始興縣。唐初屬韶州。五代劉氏割韶之湞昌、始興二縣置雄州。宋以河北有雄州,改為南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總管府。戶一萬七百九十二,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領縣二:
保昌,下。本湞昌,宋改今名。
始興。下。
潮州路,下。
唐初為潮州,又改潮陽郡,又複為潮州。元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為總管府,以孟招討鎮守,未幾移鎮漳州,土豪各據其地。二十一年,廣東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來招諭。二十三年,複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兼廣東道宣慰使以鎮之,始定。戶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萬五千五百五十。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縣三
海陽,下。倚郭。
潮陽,下。
揭陽。下。
德慶路,下。
唐初為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晉康郡。宋升德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既取廣州,而德慶未下。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隸廣西道。十七年,立德慶路總管府,後仍屬廣東道。戶一萬二千七百五,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七。領縣二:
端溪,下。
瀧水。下。
肇慶路,下。
唐初為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為端州。宋升肇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惟肇慶未附。十六年,廣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隸廣西。十七年,改為下路總管府,仍屬廣東。戶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九。領縣二:
高要,中。倚郭。
四會。中。
英德州,下。
唐洭州。五代南漢為英州。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立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大德四年,複為路。本州素為寇盜淵藪。大德四年,達魯花赤脫歡察兒此歲招降群盜至二千餘戶,遂升英德為路,命脫歡察兒為達魯花赤兼萬戶以鎮之。
至大元年,複降為州。領縣一:
翁源。大德五年置。
梅州,下。
唐為程鄉縣,屬潮州。五代南漢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散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一:
程鄉。
南恩州,下。
唐恩州,又為齊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二:
陽江,下。
陽春。下。
封州,下。
唐改為臨封郡,後複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明年,廣人叛,廣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隸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總管府,後又降為散州,仍屬東道。戶二千七十七,口一萬七百四十二。領縣二:
封川,下。
開建。下。
新州,下。
唐改為新昌郡,後複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領縣一:
新興。下。
桂陽州,下。
本桂陽縣,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九年,升桂陽縣為散州,割連州陽山縣來屬,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隸湖南道宣慰司,後隸廣東道。戶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萬五千六百五十五。領縣一:
陽山。下。唐屬連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來屬。
連州,下。
唐改連山郡,複改連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直隸行中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為連州路總管府,隸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為散州,隸廣東道。戶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領縣一:
連山,下。
循州,下。
唐改為海豐郡,仍改循州。宋為博羅郡。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戶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領縣三:
龍川,下。
興寧,下。
長樂。下。
縣五
廬陵,上。倚郭。
永豐,上。
萬安,中。
龍泉,中。
永寧。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州四
吉水州,中。
舊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安福州,中。
唐初以縣置潁州,後廢,複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太和州,下。
唐初置南平州,後廢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永新州,下。
唐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瑞州路,上。
唐改建成縣曰高安,即其地置靖州,又改筠州。宋為高安郡,又改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領一司、三縣。元貞元年,升新昌縣為州。戶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萬二千三百二。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始立。
縣二
高安,上。倚郭。
上高。中。
州一
新昌州,下。
唐為建成縣,屬靖州,後省入高安。宋割高安、上高二縣地,升鹽步鎮為新昌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袁州路,上。
唐為袁州,又為宜春郡。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領四縣,設錄事司,隸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隸江西行省。元貞元年,萍鄉縣升州。戶一十九萬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萬二千八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三
宜春,上。倚郭。
分宜,上。
萬載。中。
州一
萍鄉州,中。
本為縣。元貞元年升州。
臨江路,上。
唐改建成為高安,而蕭灘鎮實高安境內。南唐升鎮為清江縣,屬洪州,後又屬筠州。宋即清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隸江西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新淦、新喻二縣升州。戶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五年,改錄事司。
縣一
清江。上。宋即縣治置臨江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軍為路,而縣為倚郭。
州二
新淦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新喻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撫州路,上。
唐初為撫州,又為臨川郡,又仍為撫州。元至元十二年,複為撫州。十四年,升撫州路總管府。戶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萬二千二百七十五。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廢宋三廂立。
縣五
臨川,上。
崇仁,上。
金溪,上。
宜黃,中。
樂安。中。
江州路,下。
唐初為江州,又改潯陽郡,又仍為江州。宋為定江軍。元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罷都督府,升江州路,隸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州直隸焉。十六年,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複隸行省。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萬三千八百五十二。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二年,設兵馬司。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五
德化,中。唐潯陽縣。
瑞昌,中。
彭澤,中。
湖口,中。
德安。中。
南康路,下。
唐屬江州。宋置南康軍,治星子縣。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屬江西,領一司、三縣。戶九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萬八千三百九十。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
縣二
星子,下。南康治所。
都昌。上。
州一
建昌州,下。
唐初置南昌州,後廢,屬洪州。宋屬南康軍。元元貞元年升州。
贛州路,上。
唐初為虔州,又為南康郡,又仍為虔州。宋改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總管府。十五年,設錄事司,領一司、十縣,隸江西省。二十四年,並龍南入信豐,安遠入會昌。大德元年,寧都、會昌二縣升州,割瑞金隸會昌。至大三年,複置龍南、安遠二縣,屬寧都。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八。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五百一十餘頃。
錄事司。
縣五
贛縣,上。州治所。
興國,中。(.)
信豐,下。
雩都,下。
石城。下。
州二
寧都州,下。
唐為縣。元大德元年,升寧都州。領二縣:
龍南,下。至元二十四年,並入信豐縣。至大三年複置。
安遠。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複置。
會昌州,下。
本雩都地。唐屬虔州。宋升縣之九州鎮為會昌縣,複升為軍。元大德元年,升會昌州。領一縣:
瑞金。下。舊屬虔州,大德元年來屬。
建昌路,下。
本南城縣,屬撫州。南唐升建武軍。宋升建昌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總管府,割南城置錄事司。十九年,南豐縣升州,直隸行省。戶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萬三千三百三十八。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立。
縣三
南城,中。
新城,中。
廣昌。中。
南安路,下。
唐升大庾鎮為縣,屬虔州。宋以縣置南安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總管府。十五年,割大庾縣在城四坊,設錄事司。十六年,廢錄事司。戶五萬六百一十一,口三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六。領縣三:
大庾,中。倚郭。
南康,中。
上猶。下。南唐為上猶。宋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後複為上猶。
南豐州,下。
唐為南豐縣,隸撫州。宋改隸建昌軍。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直隸行省。戶二萬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廣州路,上。
唐以廣州為嶺南五府節度五管經略使治所,又改南海郡,又仍為廣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又叛。十五年克之,立廣東道宣慰司,立總管府並錄事司。元領八縣,而懷集一縣割屬賀州。戶一十七萬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六年立,以州之東城、西城、子城並番禺、南海二縣在城民戶隸之。
縣七
南海,中。
番禺,下。與南海俱倚郭。
東筦,中。
增城,中。香山,下。
新會,下。
清遠。下。
韶州路,下。
唐初為番州,又更名東衡州,又改韶州,又為始興郡,又仍為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內附,未幾廣人叛,十五年始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一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曲江,中。元初分縣城西廂地及城外三廂,屬錄事司。
樂昌,下。
仁化,下。
乳源。下。
惠州路,下。
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羅郡,又複為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八百三,口九萬九千一十五。領縣四:
歸善,下。倚郭。
博羅,下。
海豐,下。
河源。下。
南雄路,下。
本始興縣。唐初屬韶州。五代劉氏割韶之湞昌、始興二縣置雄州。宋以河北有雄州,改為南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總管府。戶一萬七百九十二,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領縣二:
保昌,下。本湞昌,宋改今名。
始興。下。
潮州路,下。
唐初為潮州,又改潮陽郡,又複為潮州。元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為總管府,以孟招討鎮守,未幾移鎮漳州,土豪各據其地。二十一年,廣東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來招諭。二十三年,複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兼廣東道宣慰使以鎮之,始定。戶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萬五千五百五十。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縣三
海陽,下。倚郭。
潮陽,下。
揭陽。下。
德慶路,下。
唐初為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晉康郡。宋升德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既取廣州,而德慶未下。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隸廣西道。十七年,立德慶路總管府,後仍屬廣東道。戶一萬二千七百五,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七。領縣二:
端溪,下。
瀧水。下。
肇慶路,下。
唐初為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為端州。宋升肇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惟肇慶未附。十六年,廣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隸廣西。十七年,改為下路總管府,仍屬廣東。戶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九。領縣二:
高要,中。倚郭。
四會。中。
英德州,下。
唐洭州。五代南漢為英州。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立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大德四年,複為路。本州素為寇盜淵藪。大德四年,達魯花赤脫歡察兒此歲招降群盜至二千餘戶,遂升英德為路,命脫歡察兒為達魯花赤兼萬戶以鎮之。
至大元年,複降為州。領縣一:
翁源。大德五年置。
梅州,下。
唐為程鄉縣,屬潮州。五代南漢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散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一:
程鄉。
南恩州,下。
唐恩州,又為齊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二:
陽江,下。
陽春。下。
封州,下。
唐改為臨封郡,後複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明年,廣人叛,廣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隸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總管府,後又降為散州,仍屬東道。戶二千七十七,口一萬七百四十二。領縣二:
封川,下。
開建。下。
新州,下。
唐改為新昌郡,後複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領縣一:
新興。下。
桂陽州,下。
本桂陽縣,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九年,升桂陽縣為散州,割連州陽山縣來屬,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隸湖南道宣慰司,後隸廣東道。戶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萬五千六百五十五。領縣一:
陽山。下。唐屬連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來屬。
連州,下。
唐改連山郡,複改連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直隸行中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為連州路總管府,隸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為散州,隸廣東道。戶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領縣一:
連山,下。
循州,下。
唐改為海豐郡,仍改循州。宋為博羅郡。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戶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領縣三:
龍川,下。
興寧,下。
長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