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下。


    績溪。中。


    州一


    婺源州,下。


    本休寧縣之迴玉鄉,唐析之置婺源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饒州路,上。


    唐改鄱陽郡,仍改饒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饒州路總管府。戶六十八萬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萬六千五百七十。領司一、縣三、州三。


    錄事司。舊設三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鄱陽,上。倚郭。


    德興,上。


    安仁。中。


    州三


    餘幹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浮梁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樂平州,中。


    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江南諸道行禦史台


    集慶路,上。


    唐武德初,置揚州東南道行台尚書省。後複為蔣州,罷行台,移揚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其地隸潤州。貞觀中,更白下曰江寧。至德中,置江寧郡。乾元中,改升州。其後楊氏有其地,改為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為江寧府。宋平南唐,複為升州。仁宗以升王建國,升建康軍。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為沿江製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禦史台於揚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還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曆二年,以文宗潛邸,改建康路為集慶路。戶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七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


    上元,中。倚郭。


    江寧,中。倚郭。


    句容。中。


    州二


    溧水州,中。


    唐以來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溧陽州,中。


    唐以來並為縣,元至元十六年,升為溧陽路。二十七年,複降為縣,後複升為州。


    太平路,下。


    唐置南豫州。宋為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為太平路。戶七萬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一。領司一、縣三。(.無彈窗廣告)


    錄事司。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當塗,中。倚郭。


    蕪湖,中。


    繁昌。下。


    池州路,下。


    唐於秋浦縣置池州,後廢,以縣隸宣州,未幾複置。宋仍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萬六千五百六十七。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貴池,下。倚郭。即秋浦縣,吳改為貴池。


    青陽,下。


    建德,下。銅陵,下。


    石埭,中。


    東流。下。


    信州路,上。


    唐乾元以前,為衢、饒、撫、建四州之地。乾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饒之弋陽及撫、建二州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八。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上饒,上。倚郭。


    玉山,中。


    弋陽,中。


    貴溪,中。


    永豐。中。


    廣德路,下。


    唐初,以綏安縣置桃州,後廢州,改綏安為廣德縣。宋為廣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八十。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廣德,中。倚郭。


    建平。中。


    鉛山州,中。


    本建、撫二州之地,山產銅鉛。後唐析上饒、弋陽五鄉為銅場,繼升為縣,屬信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饒之乾元、永樂二鄉,弋陽之新政、善政二鄉來屬,升為鉛山州,直隸行省。戶二萬六千三十五。至順錢糧數。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元年立。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上。


    唐為閩州,後改福州,又為長樂郡,又為威武軍。宋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為福州路。十八年,遷泉州行省於本州。十九年,複還泉州。二十年,仍遷本州。二十二年,並入杭州。戶七十九萬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九、州二。州領二縣。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於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並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複並為一。


    縣九


    閩縣,中。倚郭。


    侯官,中。倚郭。


    懷安,中。


    古田,上。


    閩清,中。


    長樂,中。


    連江,中。


    羅源,中。


    永福。中。


    州二


    福清州,下。


    唐析長樂八鄉置萬安縣,又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貞元年升為州。


    福寧州,上。


    唐長溪縣,元升為福寧州。領二縣:


    寧德,中。


    福安。中。


    建寧路,下。


    唐初為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寧軍。元至元二十六年,升為路。戶一十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萬六千九百二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建安,中。


    甌寧,中。與建安俱倚郭。


    浦城,中。


    建陽,中。崇安,中。


    鬆溪,下。


    政和。下。


    泉州路,上。


    唐置武榮州,又改泉州。宋為平海軍。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於福州路。十九年,複還泉州。二十年,仍遷福州路。戶八萬九千六十,口四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並為一。


    縣七


    **,中。倚郭。


    南安,中。


    惠安,下。


    同安,下。


    永春,下。


    安溪,下。


    德化。下。


    興化路,下。


    宋置太平軍,又改興化軍,先治興化,後遷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化路。戶六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三十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莆田,中。宋置興化軍,遷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廂屬錄事司,縣如故。


    仙遊,下。


    興化。下。軍治元在此,後移於莆田,此縣為屬邑。


    邵武路,下。


    唐邵武縣,屬建州。宋置邵武軍。元至元十三年,為邵武路。戶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萬八千七百六十一。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邵武,中。倚郭。


    光澤,中。


    泰寧,中。


    建寧。中。


    延平路,下。


    五代為延平鎮,王延政始以鎮為鐔州。南唐置劍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劍州,乃稱此為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後改延平路。戶八萬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萬五千八百六十九。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南平,中。倚郭。


    尤溪,中。


    沙縣,中。


    順昌,中。


    將樂。中。


    汀州路,下。


    唐開福、撫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羅,後改臨汀郡,又仍為汀州。宋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汀州路。戶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六。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頃。


    錄事司。


    縣六


    長汀,中。倚郭。


    寧化,中。


    清流,下。


    蓮城,下。


    上杭,下。


    武平。下。


    漳州路,下。


    唐析閩州西南境置,後改漳浦郡,又複為漳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戶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萬一千三百六。領司一、縣五。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頃。


    錄事司。


    縣五


    龍溪,下。倚郭。


    漳浦,下。


    龍岩,下。


    長泰,下。


    南靖。下。本南勝,改今名。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龍興路,上。


    唐初為洪州,又為豫章郡,又仍為洪州。宋升隆興府。元至元十二年,設行都元帥府及安撫司,仍領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分寧、武寧八縣,置錄事司。十四年,改元帥府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為總管府,立行中書省。十五年,立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司,移省於贛州。十六年,複還隆興。十七年,並入福建行省,止立宣慰司。十九年複立,罷宣慰司,隸皇太子位。二十一年,改隆興府為龍興。二十三年,豐城縣升富州,武寧縣置寧州,領武寧、分寧二縣。大德五年,以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縣隸龍興路。戶三十七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七百四十四。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


    領司一、縣六、州二。


    錄事司。宋以南昌、新建二縣分置九廂。元至元十三年,廢城內六廂,置錄事司。


    縣六


    南昌,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錄事司所領城外二廂、東南兩關來屬。


    新建,上。倚郭。


    進賢,中。


    奉新,中。


    靖安,中。


    武寧。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縣為倚郭。大德五年,於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直隸本路。


    州二


    富州,上。


    本富城縣,又曰豐城。唐自豐水之西徙治章水東,即今治所。宋屬隆興府。元至元十九年,隸皇太子位。二十三年,升為富州。


    寧州,中。


    唐分寧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於武寧縣置寧州,武寧為倚郭縣。大德八年,割武寧直隸本路,遂徙州治於分寧。


    吉安路,上。


    唐為吉州,又為廬陵郡。宋升為上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總管府,置錄事司,領一司、八縣。元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縣升州,改吉州為吉安路。戶四十四萬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萬四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五、州四。大德二年,吉、贛立屯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濂等 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濂等 編並收藏元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