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持續了十分鍾以上,令人窒息的緊張感持續的時間則還要更長,審判長甚至曾一度微微頷首。就在我覺得自己要承受不住沉默中的壓迫感時,眾人期待的那句話突然而至。
“主文,對於被告——”抬高一段的聲音在法庭內迴蕩,“處以死刑!”
話音未落,這迴有將近二十名記者一齊站了起來。椅子聲響成一片。在他們衝出去的那扇門後,“死刑!死刑!死刑!”“渾蛋,搞錯了!”“整容灰姑娘,判了死刑!”叫喊聲交織成一片。
審判長咳嗽一聲,強調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希望,被告能夠保持心態平穩……”
講到最後這些結束語的時候,法庭中的空氣才有了些許緩和。幾名旁聽者立刻就要起身離席,我卻沒有任何動作。心中毫無以往的那種興奮感,甚至想不出來以前來聽庭審的自己到底為了什麽而覺得有趣。
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的隻有違和感。這場庭審與我以往旁聽的那些一定有什麽決定性的差異,然而我又搞不清那到底是什麽。
突然間,仿佛一根細線拉起了寂靜的帷幕,一個怯懦的聲音敲打在所有人的鼓膜上,令嘈雜的空氣當即凝固。
“非、非、非常抱歉。”聽到聲音的幾個人迴過頭去,“生、生到這個世上,我、我、我很抱歉。”
幸乃的話讓審判長移開了視線,還有幾名陪審員擦了擦眼角。一名檢察官活動著肩膀,律師們疲憊地互相點頭示意。審判的大幕慢慢落下。
然而就在這時,又出現了異變。再次被拴上法繩[6]的幸乃,突然像被什麽吸引了似的,猛地迴頭看向旁聽席。
我急忙尋找她望向的目標。一個戴大口罩的年輕男人低著頭,他旁邊是在電視上發表過目擊證詞的老婆婆與金發少年,再後方則是一位懷抱受害人照片狀似死者家屬的女性正瞪大著眼睛。
看不出幸乃到底在望著誰。隻是她那雙仿佛還沒有明白發生了什麽的眼睛深處,突然又閃現出一絲人性。就像是為了證明這一點,我看到幸乃隨即露出了一抹笑容。
旁聽者們看到不經意間笑起來的幸乃,一時都倒吸了一口氣。持續一段的竊竊私語之後,眾多的聲音帶著比之前更為洶湧的惡意,在法庭之中迴蕩。如同哀號一般吼叫痛罵著幸乃的女人的聲音,以及試圖製止她的法警的嗬斥。
而幸乃,則全然置這些喧囂於不顧,靜靜地離開了法庭。我拚命向著她的背影詰問:喂,你為什麽會在那裏?——我並沒有在庭審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離開法庭,我斜了一眼包圍著其他旁聽者的攝像機,又抬頭望向那些銀杏樹。審判過程中一直縈繞心頭的那種違和感,忽然間好像有了點頭緒,並不是因為我當上了獄警的緣故,也跟什麽女性被告、陪審團法庭或者死刑判決都無關。問題的關鍵在於,幸乃完全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辯解,連一丁點的抗爭也沒有。這一點就與以往我旁聽過的審判完全不同。
我呆呆地迴望法院。大腦中突然掠過了某日在居酒屋中一個陌生男人說過的話。
“反正,也確實如此吧。”
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天明明毫無感覺,如今卻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湧上心頭。我是不是真的有哪裏不正常了呢?身體中滲透進一絲不安。
幸乃那無所依托的眼神再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張臉看起來真的“如同惡魔一般”嗎?我今日之所見到底是審判誰的法庭呢?
審判明明才剛剛結束,我卻已經開始不由自主地想象起了田中幸乃此前的人生,以及此後即將開始的日子。
[1] 人事院:日本內閣特設的中央人事行政機關。
[2] jr:日本鐵道公司。
[3] 住民票:類似我國的戶口本。日本沒有我國這樣的戶口登記製度,所以采用住民票的方式登記個人信息。一般規定搬入新地址後14天內需要去當地政府機構更改住民票相關的住址信息。
[4] 兒童自立支援機構:日本針對行為不端或有行為不端傾向的未成年犯罪人員(或潛在犯罪人員),成立的教育矯正福利機構。曆史上經曆了從感化院到教護院,再到支援機構的發展過程。
[5] 永山基準:1968年,當時19歲的永山則夫一個月內先後槍殺四人。1983年,日本最高法院在該案審理中確立了死刑的量刑標準,即“永山基準”。經過27年的審判和等待執行,永山則夫最終被處以死刑。
[6] 法繩:捆綁犯人的繩子。一般用於死刑犯,避免犯人情緒失控後做出過激的行為。
第一部 事件前夜
第一章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十七歲母親身邊——”
得知田中幸乃被判處死刑的消息,已經是審判的第二天了,當時他正站在寂靜無聲的診室中。
“那個,醫生,我先走了喲。”這句話終於讓丹下建生的眼前重新有了色彩。他抬頭望去,眼前站著的是在這裏工作多年的助產士。
“哎?啊,辛苦了。那麽明天再見了。”
“哎呀真是的,醫生您突然發什麽呆啊,拜托您可一定要記得鎖門哦。”助產士的臉上帶著微笑,仿佛信不過他似的說道。
丹下衝她點了點頭,目光重新轉迴到剛剛看著的報紙上。即使視線逐漸模糊,他也沒有眨一下眼,仿佛忘了眨眼這件事一樣,隻是緊緊盯著“田中幸乃”這幾個字。
“主文,對於被告——”抬高一段的聲音在法庭內迴蕩,“處以死刑!”
話音未落,這迴有將近二十名記者一齊站了起來。椅子聲響成一片。在他們衝出去的那扇門後,“死刑!死刑!死刑!”“渾蛋,搞錯了!”“整容灰姑娘,判了死刑!”叫喊聲交織成一片。
審判長咳嗽一聲,強調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希望,被告能夠保持心態平穩……”
講到最後這些結束語的時候,法庭中的空氣才有了些許緩和。幾名旁聽者立刻就要起身離席,我卻沒有任何動作。心中毫無以往的那種興奮感,甚至想不出來以前來聽庭審的自己到底為了什麽而覺得有趣。
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的隻有違和感。這場庭審與我以往旁聽的那些一定有什麽決定性的差異,然而我又搞不清那到底是什麽。
突然間,仿佛一根細線拉起了寂靜的帷幕,一個怯懦的聲音敲打在所有人的鼓膜上,令嘈雜的空氣當即凝固。
“非、非、非常抱歉。”聽到聲音的幾個人迴過頭去,“生、生到這個世上,我、我、我很抱歉。”
幸乃的話讓審判長移開了視線,還有幾名陪審員擦了擦眼角。一名檢察官活動著肩膀,律師們疲憊地互相點頭示意。審判的大幕慢慢落下。
然而就在這時,又出現了異變。再次被拴上法繩[6]的幸乃,突然像被什麽吸引了似的,猛地迴頭看向旁聽席。
我急忙尋找她望向的目標。一個戴大口罩的年輕男人低著頭,他旁邊是在電視上發表過目擊證詞的老婆婆與金發少年,再後方則是一位懷抱受害人照片狀似死者家屬的女性正瞪大著眼睛。
看不出幸乃到底在望著誰。隻是她那雙仿佛還沒有明白發生了什麽的眼睛深處,突然又閃現出一絲人性。就像是為了證明這一點,我看到幸乃隨即露出了一抹笑容。
旁聽者們看到不經意間笑起來的幸乃,一時都倒吸了一口氣。持續一段的竊竊私語之後,眾多的聲音帶著比之前更為洶湧的惡意,在法庭之中迴蕩。如同哀號一般吼叫痛罵著幸乃的女人的聲音,以及試圖製止她的法警的嗬斥。
而幸乃,則全然置這些喧囂於不顧,靜靜地離開了法庭。我拚命向著她的背影詰問:喂,你為什麽會在那裏?——我並沒有在庭審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離開法庭,我斜了一眼包圍著其他旁聽者的攝像機,又抬頭望向那些銀杏樹。審判過程中一直縈繞心頭的那種違和感,忽然間好像有了點頭緒,並不是因為我當上了獄警的緣故,也跟什麽女性被告、陪審團法庭或者死刑判決都無關。問題的關鍵在於,幸乃完全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辯解,連一丁點的抗爭也沒有。這一點就與以往我旁聽過的審判完全不同。
我呆呆地迴望法院。大腦中突然掠過了某日在居酒屋中一個陌生男人說過的話。
“反正,也確實如此吧。”
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天明明毫無感覺,如今卻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湧上心頭。我是不是真的有哪裏不正常了呢?身體中滲透進一絲不安。
幸乃那無所依托的眼神再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張臉看起來真的“如同惡魔一般”嗎?我今日之所見到底是審判誰的法庭呢?
審判明明才剛剛結束,我卻已經開始不由自主地想象起了田中幸乃此前的人生,以及此後即將開始的日子。
[1] 人事院:日本內閣特設的中央人事行政機關。
[2] jr:日本鐵道公司。
[3] 住民票:類似我國的戶口本。日本沒有我國這樣的戶口登記製度,所以采用住民票的方式登記個人信息。一般規定搬入新地址後14天內需要去當地政府機構更改住民票相關的住址信息。
[4] 兒童自立支援機構:日本針對行為不端或有行為不端傾向的未成年犯罪人員(或潛在犯罪人員),成立的教育矯正福利機構。曆史上經曆了從感化院到教護院,再到支援機構的發展過程。
[5] 永山基準:1968年,當時19歲的永山則夫一個月內先後槍殺四人。1983年,日本最高法院在該案審理中確立了死刑的量刑標準,即“永山基準”。經過27年的審判和等待執行,永山則夫最終被處以死刑。
[6] 法繩:捆綁犯人的繩子。一般用於死刑犯,避免犯人情緒失控後做出過激的行為。
第一部 事件前夜
第一章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十七歲母親身邊——”
得知田中幸乃被判處死刑的消息,已經是審判的第二天了,當時他正站在寂靜無聲的診室中。
“那個,醫生,我先走了喲。”這句話終於讓丹下建生的眼前重新有了色彩。他抬頭望去,眼前站著的是在這裏工作多年的助產士。
“哎?啊,辛苦了。那麽明天再見了。”
“哎呀真是的,醫生您突然發什麽呆啊,拜托您可一定要記得鎖門哦。”助產士的臉上帶著微笑,仿佛信不過他似的說道。
丹下衝她點了點頭,目光重新轉迴到剛剛看著的報紙上。即使視線逐漸模糊,他也沒有眨一下眼,仿佛忘了眨眼這件事一樣,隻是緊緊盯著“田中幸乃”這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