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的披風已經下了,先被擋在披風底下沒有攏起的長發,此時全鬆鬆地落在她肩頭。她將腦袋往阿慈處又湊近了些,一並映入麵前的銅鏡裏,用那哭紅的眼端詳了阿慈許久,又輕輕歎道:“嫂嫂生得真是好。我小時住在南方,見過那些吳儂美人,也是柔媚似水、溫婉可人了,卻竟沒有一個似嫂嫂這般天人之姿,足以傾城的……”
阿慈一時也不知該如何作答,就隻有默默聽著,又想到還未好生謝過她今夜留下自己,便提了一聲:“小姑……”
“喚我思妤便是。”思妤直起身子,又接過一旁丫鬟遞來的竹篦,細細地替阿慈梳開發上的小結。
阿慈的九翟冠業已取下了,擺在妝台的一旁,冠上鈿瓔折碎了燭火的光,粼粼地映在她的臉上。她輕輕道一聲:“好,思妤。”
阿慈道:“你我如今已是一家人了,我亦不瞞你,我這一日確是心力交瘁,難受極也累極了。雖說你若不來,我便是強撐著,也要往靈堂上去守一夜的,但到底這漸要入冬的一夜過去,身子也著實是受不住。你顧念我身體,又怕我一人孤枕,邀我來與你同住,我心中實是感動之至。這份情誼,且不知還要如何來還。”
思妤聽罷,手中的竹篦頓了一頓,漸漸放下了,又歎道:“嫂嫂何須與我這樣見外,說些什麽還不還的話。嫂嫂乃是王兄心尖兒上的人,便也是我的親嫂嫂,王兄走得這樣倉促,一句話也未留下,可我知他心中定然是最放心不下你的。我代王兄照顧嫂嫂,亦是我心甘情願的事。嫂嫂切莫再說什麽還恩的話了,教人聽著生分,也傷心……”
思妤一麵道,一麵那雙眼也漸漸低垂,鼻尖抽了兩聲,竟是又要落下淚來。
阿慈見著,一時更添心酸不已,也迴身拉過小姑的手:“好思妤,是我的不是,這話你便當沒聽過,往後我再不提了。”
思妤默默點點頭,又別過臉,伸了隻拇指將眼角的淚撇去,抬眼道:“嫂嫂的發還未梳完,我再替嫂嫂梳一梳。”
“好……”
阿慈重又迴身坐下,任思妤一下一下,梳著她的頭。
她也不知為何,明明曉得自己如今嫁進了王府,深宅大院,人心難免叵測,故而時刻叮囑自己謹言慎行,小心為上的,卻偏偏會對這樣一位表姑娘,卸下防備,生出天然的親近之感來。
她想,許是還在家中待嫁時,聽聞這位表姑娘的身世淒涼,心中覺她命途也是坎坷可憐,自打那時起,就已在她心中生出許多同命相憐的感歎了。及至今日一見,又覺她舉止雖然有些冒失,但天性未泯,心地淳良,便更願意與她走得近些。
阿慈想,她自幼失了父母,同自己一樣寄人籬下地長大,那瞧人眼色過日子的滋味,無論是身在市井還是身在高門,都應當是一樣難受的。
但她到底是長成了,自己這麽些年來,也長成了。
阿慈念及此處,不經意又微微歎了一聲。
她較之思妤虛長幾歲,兩個人年歲相近,命途亦是相仿的——思妤幼年失恃失怙,阿慈也是。
阿慈的母親生她之時因胎位不正,以致難產,是以阿慈甫一出生,生母便撒手人寰了。父親家中以賣酒為生,獨自一人拉扯了阿慈三年,又在媒人介紹之下,娶了一位王氏續弦。
彼時阿慈尚不足四歲,雖還懵懵懂懂的,卻也已經曉得辨人眼色了,是以她總是很乖,在父親的眼裏懂事又聽話。
那樣的日子,本也平平淡淡。
繼母在她五歲時又給家中添了一位弟弟,父親很是高興,為他討名“念昌”。阿慈見他高興,心中亦是歡歡喜喜的,見父親忙著照料繼母與弟弟,也會搬一張矮凳,站在板凳上踮著腳尖學打酒,好替忙不過來的父親分擔一些。
隻是,阿慈心想,也許自己生來就是一道拿黃連熬出來的命罷。
阿慈十歲那一年,京中時疫橫行,父親也不幸染上了。
她猶記得父親走那一日,幾個拿白帕子蒙麵的人來家中抬走了父親的屍身,繼母將哭得渾身發顫,要抱住父親一起走的阿慈鎖進了柴房。阿慈透過柴房門上那稀稀拉拉的木頭縫隙,看見繼母用巾帕掩住口鼻,皺著眉嫌惡地將父親所有的衣被丟到院子裏,付之一炬。
阿慈也記得,繼母放她出柴房時,蹲下身子,拿帕子細細擦幹淨了她臉上的淚痕,摸著她的腦袋,哽咽道:“阿慈最是懂事的,你爹爹走了,咱們母子三人總不能坐吃等死不是。可你瞧昌兒還那樣小,娘實在也是騰不出身來……娘知道這些年你幫著爹爹照顧酒坊生意,多少也是懂得一些,你看自明日起,你在前頭賣酒,娘來管賬,拉扯著弟弟,咱們三人相依為命,可好?”
阿慈憶到此處,心中又勾起沉沉一聲歎息來。
她沒有權利說不好。
於是從那一日起,阿慈開始當壚賣酒。
白日裏,她就在酒坊中招唿著往來買酒的客人,繼母偶爾上外頭來瞧上一眼,抑或是取些銀兩,說是要給弟弟置衣;入夜,阿慈便在櫃台後頭支一張用兩條長凳放一塊竹板搭的小床,睡在鋪子裏。
繼母起先並沒有說什麽,但日子久了,也開始有意無意地嫌起阿慈的命來。
她道阿慈是個“硬命種”,又因嫌棄阿慈命硬,生怕她克死了自己與黎念昌,故而吃睡皆不讓阿慈與他們一處。
這樣仰人鼻息的日子,就直到阿慈嫁進王府裏來。
是以阿慈才見思妤,既已曉得她的身世,又瞧她如此待自己,打心底裏便已是將她視作了親妹妹。
她想著,又望向鏡中的思妤凝神。忽而又聽見身後一聲輕喚,道:“嫂嫂,已梳好了。你且坐一會子,我去瞧瞧浴房中的水,可是放好了沒。”
第4頁
第4章
阿慈這一夜,洗漱更衣,又等思妤洗漱過一番再上床時,已是子時了。
她與思妤躺在床上,聽外頭隱隱約約傳來的嘈雜之音,知道是胡管家領著府上下人在置辦王爺的後事。思妤伸出一隻手來,隔著被子拍了拍阿慈的手:“嫂嫂,莫多想了,一切都待明日起來以後再說,先睡吧。”
阿慈應一聲,又喚思妤:“你也早些睡。”
“嗯……”
思妤應著,又將手縮迴被子裏去,拉了拉教這一伸手給撐開的被頭,一蜷身子,便側過頭睡去了。
阿慈躺在床上靠裏的一側,等著先頭留在燈罩中的最後一點短燭漸漸燃盡。
她看著屋子黑了下來,而後又因今夜外頭月色的好,在雙目慢慢適應黑暗之後,瞧見了透過紙糊的窗子,映入房中的一點清冷的光。
阿慈沒有睡著,她睜著眼,望著帳頂,明明人已經是倦極了,卻硬是毫無睡意。
她也是在這樣的夜裏,得知自己要嫁入端王府的。
那一晚,阿慈才搭好了小竹床預備歇息,卻見連往後院的簾子被人打起,是繼母進來了。
往常阿慈打了烊又收拾盥洗完畢,已是亥時中了,那樣晚的時辰,繼母是不會再到前頭來的,可那一晚上,繼母偏生坐到了她的小竹床前,破天荒地問了她一聲:“快入秋了,被子可夠?若在此處睡不好,今兒個起便搬去後院西麵的廂房裏睡吧。”
阿慈一時不知她心中打的什麽主意,隻是拿鋪子要人守著,害怕那些酒徒喝高了,夜半三更來鬧門作借口,婉拒了她。
可誰知繼母竟道:“左不過就是丟一些酒罷了,沒什麽打緊的,眼下你才是頂要緊的。”
著實是教阿慈暗暗吃了一驚。
她心知繼母突然間對她噓寒問暖,定是有什麽原委,卻不想這原委會是一門親事——嫁進端王府,做端王爺的元妃。
阿慈起先以為繼母在說笑,想她怕是白日裏與那些婆子婦人們打牌碎嘴,教人給誆騙了,便不以為意,隻應承了幾句打發了繼母,又顧自賣她的酒去了。可結果幾日以後,卻忽見酒坊外頭來了兩輛宮車。
那宮車上下來幾名衣著考究的太監,瞧著不像是尋常奴才,入內便問哪一位是黎氏念慈。
阿慈忙從櫃台後頭出來,迎上前去答:“小女便是。敢問諸位公公這是……”
那領頭太監卻不待她問完話,隻瞧她一眼,又以尖細的嗓子拔高了調,唱道:“黎氏念慈,接旨吧——”
阿慈這才知曉,繼母所言,竟是非虛。
她在家中備了兩個月的嫁。兩月之間,宮裏和王府皆派過人來,下聘的有,服侍的有,來教引的亦有。酒坊的生意停了,但左鄰右舍卻變得空前熱絡了,那些個婆子媽子,幾乎是一日幾道地往黎家走動。
阿慈想起父親走那一陣,家門前清冷得宛若冰窖,不禁感歎於人性趨利,世道涼薄。而她在一番感歎之餘,卻也頗覺詫異——她並不認得什麽端王爺,好端端的,一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爺,怎就會相中了她呢?
上一世的阿慈倒黴到了家,在新婚當夜枉死了,連蓋頭也未揭成,是故也未能見到這位二王爺的麵。
也是直到了這一世,直到此夜,阿慈躺在思妤的床上,才細細迴想起數個時辰前她的蓋頭揭開,瞧見這位夫君的第一眼。
隻是,說是第一眼,卻也不是第一眼。
彼時阿慈坐在那張黃花梨木雕的新床上,驚訝得差點開口唿出聲來,隻礙於一屋子的喜娘嬤嬤丫頭們皆在旁看著,方才生生將那半句話給咽了迴去,但心中又驚又喜,喊了一聲:“是你!”
王爺身著冕服,就坐在她的身旁,仿佛看穿了她心中所想一般,眼裏微微笑著,像閃著粼粼的光,他伸出溫涼的手覆在她的手上,道:“是我。阿慈。”
阿慈心中於那一瞬間,有一根懸著的沉重木頭,轟然落了地,而後又化作一株鳳凰樹,生了根,開了一樹火紅色的花。
那還是阿慈在當壚賣酒的日子。
酒坊中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三教九流,生客有之,熟客亦有之。這當中有兩位常客,時時相伴前來,也常分別而往,但無論哪一迴,觀他們的相貌衣著,談吐氣質,總要與旁人略不同些,是以留與阿慈的印象也更深一些。
其中一位好著青色襴衫,常飾一枚白玉在腰間,立時有如鬆般蒼勁,舉手投足又清逸如鶴,隻是並不喜言笑,說話亦總是沉穩有加。另一位則是謙謙公子,溫潤許多。
阿慈見那位溫潤如玉的公子,言辭之中還散著儒雅之氣,隻道是個讀書人,後來兩人去得久了,她才又漸漸知曉這位“讀書人”,原來是個大人。
其時的阿慈,因隻聽他身旁隨侍暗暗這樣叫過幾迴,也未曾多嘴去問,是以並不知曉他官階幾品,但想到他年紀輕輕便在京中為官,想來家世十有八||九是很好的。又見這二人常來常往,關係甚篤,遂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位如鬆如鶴的男子,亦是位大人或者世家子弟。
隻是她卻不知道,那位鬆形鶴骨的男子,原來竟是王爺。
當今陛下的胞弟,端王高賜。
那聖旨上說他:“慕黎氏,願求娶為妃。”
阿慈在揭過蓋頭的又驚又喜之下,心中竟也慢慢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微妙情愫來。
她這一生,原本已是做好了孑然終老的打算了,全隻因天家旨意難違,才在繼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又死了心去嫁人。
那時她還歎是,自己終究仍是教繼母給賣了,又哪裏想過峰迴路轉,揭下了蓋頭,卻見到是他做了夫君。
阿慈心中嬌羞又歡喜,甚至一時間還忘了這一夜的危險重重。
隻是她的歡喜還未過兩盞茶的工夫,一切就有如傍晚時分的雨後霓虹,美過了一瞬,又於夜幕的吞噬下,煙消雲散,再不複了。
阿慈一時間猛地攥緊了被頭,於黑暗裏瞪著悲痛的眼,雙眥欲裂,牙關緊咬。
二王爺當著她的麵倒在了地上,她當真是恨極了那個下毒之人。阿慈暗暗起誓,這一世定要還王爺一個公道,連同自己上輩子枉死的真相,都要查它個水落石出,將那害王爺、害她的人千刀萬剮才罷休。
她恨得兩眼酸脹,又湧出淚來。
良久,那攥緊了被頭的手才又漸漸鬆了開去,阿慈閉上眼睛無聲地搖一搖頭,心想,這座端王府,冰冷又陌生,自己如今卻連身旁的人誰在明誰在暗、誰心地良善誰又心思齷齪都尚不清楚,要替王爺尋公道,到底還是急不得的……
她想著,不由又無助且沉重地長長長長,歎息了一聲。
……
阿慈這一晚上想了許多,亦流了好一會兒淚,漸漸才覺眼睛被淚水糊得睜不開,方沉沉睡了過去。
然而翌日醒來時,她甫一睜眼,就覺眼皮沉重不堪,連著腦袋亦是昏昏脹脹的,很不爽利。她心知應是昨夜哭累了,約摸睡時又沒將被子蓋好,是以著了些寒。
思妤是一早就起了的,這會子從前院靈堂上守了一個時辰迴來,就瞧見阿慈像是剛醒過來,坐起身子連衣裳也未披,正拿兩根手指頭抵在鬢邊,揉著腦袋。
思妤見她雙頰發紅,不似尋常麵色,心下登時一沉,趕忙上前喊了一聲“嫂嫂”。
“嫂嫂可是哪裏有不舒服?”思妤坐下來,伸手就去探阿慈的額。
阿慈這才急急放下雙手,睜開眼。
她自醒來發覺腦袋昏昏沉沉的,便知不好,但想到今日還要操辦王爺的喪事和見三司,是以心中焦急,一直就隻顧著紓解,也未曾留意思妤進門的聲響。到了這會子才慌忙想要掩飾,卻已經來不及了。
思妤將手覆在她的額上,才停留片刻就蹙緊了眉:“嫂嫂像是有些燒。”
阿慈忙搖了搖頭,道:“許是受了點風寒,我吃些熱茶,緩一陣便無礙了。”
可思妤卻很堅持:“病了便是病了,哪裏有吃茶就好的道理。”
她邊說著邊又立身起來,道:“嫂嫂你且靠一靠,我去請太醫。”
阿慈才要攔她,卻見說話時,外頭又行來一陣腳步聲,跟著簾子打起,林嬤嬤探了半邊身子進來,問:“可是娘娘起了?我先瞧呂姑娘進屋子,半晌也不見人出來,料想應是娘娘醒了,這來看看。”
思妤一見林嬤嬤,連忙就喊道:“嬤嬤來得正好。”
“姑娘怎的了?有何吩咐?”
阿慈一時也不知該如何作答,就隻有默默聽著,又想到還未好生謝過她今夜留下自己,便提了一聲:“小姑……”
“喚我思妤便是。”思妤直起身子,又接過一旁丫鬟遞來的竹篦,細細地替阿慈梳開發上的小結。
阿慈的九翟冠業已取下了,擺在妝台的一旁,冠上鈿瓔折碎了燭火的光,粼粼地映在她的臉上。她輕輕道一聲:“好,思妤。”
阿慈道:“你我如今已是一家人了,我亦不瞞你,我這一日確是心力交瘁,難受極也累極了。雖說你若不來,我便是強撐著,也要往靈堂上去守一夜的,但到底這漸要入冬的一夜過去,身子也著實是受不住。你顧念我身體,又怕我一人孤枕,邀我來與你同住,我心中實是感動之至。這份情誼,且不知還要如何來還。”
思妤聽罷,手中的竹篦頓了一頓,漸漸放下了,又歎道:“嫂嫂何須與我這樣見外,說些什麽還不還的話。嫂嫂乃是王兄心尖兒上的人,便也是我的親嫂嫂,王兄走得這樣倉促,一句話也未留下,可我知他心中定然是最放心不下你的。我代王兄照顧嫂嫂,亦是我心甘情願的事。嫂嫂切莫再說什麽還恩的話了,教人聽著生分,也傷心……”
思妤一麵道,一麵那雙眼也漸漸低垂,鼻尖抽了兩聲,竟是又要落下淚來。
阿慈見著,一時更添心酸不已,也迴身拉過小姑的手:“好思妤,是我的不是,這話你便當沒聽過,往後我再不提了。”
思妤默默點點頭,又別過臉,伸了隻拇指將眼角的淚撇去,抬眼道:“嫂嫂的發還未梳完,我再替嫂嫂梳一梳。”
“好……”
阿慈重又迴身坐下,任思妤一下一下,梳著她的頭。
她也不知為何,明明曉得自己如今嫁進了王府,深宅大院,人心難免叵測,故而時刻叮囑自己謹言慎行,小心為上的,卻偏偏會對這樣一位表姑娘,卸下防備,生出天然的親近之感來。
她想,許是還在家中待嫁時,聽聞這位表姑娘的身世淒涼,心中覺她命途也是坎坷可憐,自打那時起,就已在她心中生出許多同命相憐的感歎了。及至今日一見,又覺她舉止雖然有些冒失,但天性未泯,心地淳良,便更願意與她走得近些。
阿慈想,她自幼失了父母,同自己一樣寄人籬下地長大,那瞧人眼色過日子的滋味,無論是身在市井還是身在高門,都應當是一樣難受的。
但她到底是長成了,自己這麽些年來,也長成了。
阿慈念及此處,不經意又微微歎了一聲。
她較之思妤虛長幾歲,兩個人年歲相近,命途亦是相仿的——思妤幼年失恃失怙,阿慈也是。
阿慈的母親生她之時因胎位不正,以致難產,是以阿慈甫一出生,生母便撒手人寰了。父親家中以賣酒為生,獨自一人拉扯了阿慈三年,又在媒人介紹之下,娶了一位王氏續弦。
彼時阿慈尚不足四歲,雖還懵懵懂懂的,卻也已經曉得辨人眼色了,是以她總是很乖,在父親的眼裏懂事又聽話。
那樣的日子,本也平平淡淡。
繼母在她五歲時又給家中添了一位弟弟,父親很是高興,為他討名“念昌”。阿慈見他高興,心中亦是歡歡喜喜的,見父親忙著照料繼母與弟弟,也會搬一張矮凳,站在板凳上踮著腳尖學打酒,好替忙不過來的父親分擔一些。
隻是,阿慈心想,也許自己生來就是一道拿黃連熬出來的命罷。
阿慈十歲那一年,京中時疫橫行,父親也不幸染上了。
她猶記得父親走那一日,幾個拿白帕子蒙麵的人來家中抬走了父親的屍身,繼母將哭得渾身發顫,要抱住父親一起走的阿慈鎖進了柴房。阿慈透過柴房門上那稀稀拉拉的木頭縫隙,看見繼母用巾帕掩住口鼻,皺著眉嫌惡地將父親所有的衣被丟到院子裏,付之一炬。
阿慈也記得,繼母放她出柴房時,蹲下身子,拿帕子細細擦幹淨了她臉上的淚痕,摸著她的腦袋,哽咽道:“阿慈最是懂事的,你爹爹走了,咱們母子三人總不能坐吃等死不是。可你瞧昌兒還那樣小,娘實在也是騰不出身來……娘知道這些年你幫著爹爹照顧酒坊生意,多少也是懂得一些,你看自明日起,你在前頭賣酒,娘來管賬,拉扯著弟弟,咱們三人相依為命,可好?”
阿慈憶到此處,心中又勾起沉沉一聲歎息來。
她沒有權利說不好。
於是從那一日起,阿慈開始當壚賣酒。
白日裏,她就在酒坊中招唿著往來買酒的客人,繼母偶爾上外頭來瞧上一眼,抑或是取些銀兩,說是要給弟弟置衣;入夜,阿慈便在櫃台後頭支一張用兩條長凳放一塊竹板搭的小床,睡在鋪子裏。
繼母起先並沒有說什麽,但日子久了,也開始有意無意地嫌起阿慈的命來。
她道阿慈是個“硬命種”,又因嫌棄阿慈命硬,生怕她克死了自己與黎念昌,故而吃睡皆不讓阿慈與他們一處。
這樣仰人鼻息的日子,就直到阿慈嫁進王府裏來。
是以阿慈才見思妤,既已曉得她的身世,又瞧她如此待自己,打心底裏便已是將她視作了親妹妹。
她想著,又望向鏡中的思妤凝神。忽而又聽見身後一聲輕喚,道:“嫂嫂,已梳好了。你且坐一會子,我去瞧瞧浴房中的水,可是放好了沒。”
第4頁
第4章
阿慈這一夜,洗漱更衣,又等思妤洗漱過一番再上床時,已是子時了。
她與思妤躺在床上,聽外頭隱隱約約傳來的嘈雜之音,知道是胡管家領著府上下人在置辦王爺的後事。思妤伸出一隻手來,隔著被子拍了拍阿慈的手:“嫂嫂,莫多想了,一切都待明日起來以後再說,先睡吧。”
阿慈應一聲,又喚思妤:“你也早些睡。”
“嗯……”
思妤應著,又將手縮迴被子裏去,拉了拉教這一伸手給撐開的被頭,一蜷身子,便側過頭睡去了。
阿慈躺在床上靠裏的一側,等著先頭留在燈罩中的最後一點短燭漸漸燃盡。
她看著屋子黑了下來,而後又因今夜外頭月色的好,在雙目慢慢適應黑暗之後,瞧見了透過紙糊的窗子,映入房中的一點清冷的光。
阿慈沒有睡著,她睜著眼,望著帳頂,明明人已經是倦極了,卻硬是毫無睡意。
她也是在這樣的夜裏,得知自己要嫁入端王府的。
那一晚,阿慈才搭好了小竹床預備歇息,卻見連往後院的簾子被人打起,是繼母進來了。
往常阿慈打了烊又收拾盥洗完畢,已是亥時中了,那樣晚的時辰,繼母是不會再到前頭來的,可那一晚上,繼母偏生坐到了她的小竹床前,破天荒地問了她一聲:“快入秋了,被子可夠?若在此處睡不好,今兒個起便搬去後院西麵的廂房裏睡吧。”
阿慈一時不知她心中打的什麽主意,隻是拿鋪子要人守著,害怕那些酒徒喝高了,夜半三更來鬧門作借口,婉拒了她。
可誰知繼母竟道:“左不過就是丟一些酒罷了,沒什麽打緊的,眼下你才是頂要緊的。”
著實是教阿慈暗暗吃了一驚。
她心知繼母突然間對她噓寒問暖,定是有什麽原委,卻不想這原委會是一門親事——嫁進端王府,做端王爺的元妃。
阿慈起先以為繼母在說笑,想她怕是白日裏與那些婆子婦人們打牌碎嘴,教人給誆騙了,便不以為意,隻應承了幾句打發了繼母,又顧自賣她的酒去了。可結果幾日以後,卻忽見酒坊外頭來了兩輛宮車。
那宮車上下來幾名衣著考究的太監,瞧著不像是尋常奴才,入內便問哪一位是黎氏念慈。
阿慈忙從櫃台後頭出來,迎上前去答:“小女便是。敢問諸位公公這是……”
那領頭太監卻不待她問完話,隻瞧她一眼,又以尖細的嗓子拔高了調,唱道:“黎氏念慈,接旨吧——”
阿慈這才知曉,繼母所言,竟是非虛。
她在家中備了兩個月的嫁。兩月之間,宮裏和王府皆派過人來,下聘的有,服侍的有,來教引的亦有。酒坊的生意停了,但左鄰右舍卻變得空前熱絡了,那些個婆子媽子,幾乎是一日幾道地往黎家走動。
阿慈想起父親走那一陣,家門前清冷得宛若冰窖,不禁感歎於人性趨利,世道涼薄。而她在一番感歎之餘,卻也頗覺詫異——她並不認得什麽端王爺,好端端的,一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爺,怎就會相中了她呢?
上一世的阿慈倒黴到了家,在新婚當夜枉死了,連蓋頭也未揭成,是故也未能見到這位二王爺的麵。
也是直到了這一世,直到此夜,阿慈躺在思妤的床上,才細細迴想起數個時辰前她的蓋頭揭開,瞧見這位夫君的第一眼。
隻是,說是第一眼,卻也不是第一眼。
彼時阿慈坐在那張黃花梨木雕的新床上,驚訝得差點開口唿出聲來,隻礙於一屋子的喜娘嬤嬤丫頭們皆在旁看著,方才生生將那半句話給咽了迴去,但心中又驚又喜,喊了一聲:“是你!”
王爺身著冕服,就坐在她的身旁,仿佛看穿了她心中所想一般,眼裏微微笑著,像閃著粼粼的光,他伸出溫涼的手覆在她的手上,道:“是我。阿慈。”
阿慈心中於那一瞬間,有一根懸著的沉重木頭,轟然落了地,而後又化作一株鳳凰樹,生了根,開了一樹火紅色的花。
那還是阿慈在當壚賣酒的日子。
酒坊中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三教九流,生客有之,熟客亦有之。這當中有兩位常客,時時相伴前來,也常分別而往,但無論哪一迴,觀他們的相貌衣著,談吐氣質,總要與旁人略不同些,是以留與阿慈的印象也更深一些。
其中一位好著青色襴衫,常飾一枚白玉在腰間,立時有如鬆般蒼勁,舉手投足又清逸如鶴,隻是並不喜言笑,說話亦總是沉穩有加。另一位則是謙謙公子,溫潤許多。
阿慈見那位溫潤如玉的公子,言辭之中還散著儒雅之氣,隻道是個讀書人,後來兩人去得久了,她才又漸漸知曉這位“讀書人”,原來是個大人。
其時的阿慈,因隻聽他身旁隨侍暗暗這樣叫過幾迴,也未曾多嘴去問,是以並不知曉他官階幾品,但想到他年紀輕輕便在京中為官,想來家世十有八||九是很好的。又見這二人常來常往,關係甚篤,遂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位如鬆如鶴的男子,亦是位大人或者世家子弟。
隻是她卻不知道,那位鬆形鶴骨的男子,原來竟是王爺。
當今陛下的胞弟,端王高賜。
那聖旨上說他:“慕黎氏,願求娶為妃。”
阿慈在揭過蓋頭的又驚又喜之下,心中竟也慢慢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微妙情愫來。
她這一生,原本已是做好了孑然終老的打算了,全隻因天家旨意難違,才在繼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又死了心去嫁人。
那時她還歎是,自己終究仍是教繼母給賣了,又哪裏想過峰迴路轉,揭下了蓋頭,卻見到是他做了夫君。
阿慈心中嬌羞又歡喜,甚至一時間還忘了這一夜的危險重重。
隻是她的歡喜還未過兩盞茶的工夫,一切就有如傍晚時分的雨後霓虹,美過了一瞬,又於夜幕的吞噬下,煙消雲散,再不複了。
阿慈一時間猛地攥緊了被頭,於黑暗裏瞪著悲痛的眼,雙眥欲裂,牙關緊咬。
二王爺當著她的麵倒在了地上,她當真是恨極了那個下毒之人。阿慈暗暗起誓,這一世定要還王爺一個公道,連同自己上輩子枉死的真相,都要查它個水落石出,將那害王爺、害她的人千刀萬剮才罷休。
她恨得兩眼酸脹,又湧出淚來。
良久,那攥緊了被頭的手才又漸漸鬆了開去,阿慈閉上眼睛無聲地搖一搖頭,心想,這座端王府,冰冷又陌生,自己如今卻連身旁的人誰在明誰在暗、誰心地良善誰又心思齷齪都尚不清楚,要替王爺尋公道,到底還是急不得的……
她想著,不由又無助且沉重地長長長長,歎息了一聲。
……
阿慈這一晚上想了許多,亦流了好一會兒淚,漸漸才覺眼睛被淚水糊得睜不開,方沉沉睡了過去。
然而翌日醒來時,她甫一睜眼,就覺眼皮沉重不堪,連著腦袋亦是昏昏脹脹的,很不爽利。她心知應是昨夜哭累了,約摸睡時又沒將被子蓋好,是以著了些寒。
思妤是一早就起了的,這會子從前院靈堂上守了一個時辰迴來,就瞧見阿慈像是剛醒過來,坐起身子連衣裳也未披,正拿兩根手指頭抵在鬢邊,揉著腦袋。
思妤見她雙頰發紅,不似尋常麵色,心下登時一沉,趕忙上前喊了一聲“嫂嫂”。
“嫂嫂可是哪裏有不舒服?”思妤坐下來,伸手就去探阿慈的額。
阿慈這才急急放下雙手,睜開眼。
她自醒來發覺腦袋昏昏沉沉的,便知不好,但想到今日還要操辦王爺的喪事和見三司,是以心中焦急,一直就隻顧著紓解,也未曾留意思妤進門的聲響。到了這會子才慌忙想要掩飾,卻已經來不及了。
思妤將手覆在她的額上,才停留片刻就蹙緊了眉:“嫂嫂像是有些燒。”
阿慈忙搖了搖頭,道:“許是受了點風寒,我吃些熱茶,緩一陣便無礙了。”
可思妤卻很堅持:“病了便是病了,哪裏有吃茶就好的道理。”
她邊說著邊又立身起來,道:“嫂嫂你且靠一靠,我去請太醫。”
阿慈才要攔她,卻見說話時,外頭又行來一陣腳步聲,跟著簾子打起,林嬤嬤探了半邊身子進來,問:“可是娘娘起了?我先瞧呂姑娘進屋子,半晌也不見人出來,料想應是娘娘醒了,這來看看。”
思妤一見林嬤嬤,連忙就喊道:“嬤嬤來得正好。”
“姑娘怎的了?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