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同這一日之後,阿慈有好一陣子,每每見到他也仿佛是丟了魂兒似的。
太後發喪,阿慈一連在宮中住了好幾日,直至欽天監擇了日子,將太後與先帝合葬於陵寢後,阿慈才迴了白雀庵。
白雀庵仍是她走以前的平靜,仿佛她離開的這段時日,外頭雖然舉國哀悼,這裏卻是與世隔絕一般。
她每日裏仍是晨起灑掃做早課,聽眾位師太釋經論道,入夜便居於房中抄書念佛。日子過得寧靜而平凡,與此前毫無二致。
隻是唯一一點與過去有所不同,阿慈閑暇之時,不知怎的總要想起太後來。
那一日太後走時,她雖然跪在角落裏,與宮中眾嬪妃們一道哭喪,卻也無意間見到太後搭在床沿上的那隻手,正握著那串念珠。後來聽身旁的那些嬪妃們說起,阿慈才知那是太後短短的迴光返照之際,唯一指了讓取來的東西。
取過那串念珠之後,太後便撒手人寰了。
仿佛了卻了一樁念想一般,不帶一絲的留戀,一絲的猶疑。
阿慈此前曾也見過那串珠子,就在太後壽誕以後,她與高羨的曖昧關係被太後親眼瞧見那一迴,太後折迴來問她有關壽禮的問題時,手裏拿的便正是那串念珠。
阿慈也不知那串念珠是什麽來頭,以至於太後在瀕死之際,隻怕神識都早已渙散了,唯獨卻還記得它。
她每每想到此處,總是自心底裏發出一聲沉沉的歎息。
想來太後心中也是有執念的,隻是不知為何而已。
所謂睹物相思,事物並非讓人留戀,教人留戀的隻是寄托在那物件上的情思罷了。
阿慈倒不好奇太後的情思何寄,隻是她自己時常想起,便也總要生出一些物是人非的感歎來。是以常常念念,常常歎息。
這樣的日子,寒來暑往的,轉眼又是一年嚴冬至。
阿慈住在白雀庵中,見那門前的夏蟬漸稀,秋葉漸黃,迴過神來時,倒發覺似乎有一段時日沒見到高羨了。
她還在想,是否也該差人捎一封信給睿王府時,卻又在這一日,無意間得知四王爺來了白雀庵中。
過去高羨往白雀庵,無論如何都是要見阿慈的,但這一迴卻十分奇怪,他非但沒有來找阿慈,甚至入了白雀庵後也沒教她知曉。阿慈還是在往佛堂的路上,無意聽到兩位尼姑談論起給四王爺備齋飯的事情才曉得的。
她當下攔住那兩名尼姑問了,這才知四王爺過了晌午便來了,來後就一直待在明塵師太的屋子裏,似是在商談些什麽。
阿慈匆匆忙忙往明塵的禪房去,一眼果見楊霖正守在門外。
他看見阿慈,神色顯然一怔,但也很快喊了聲:“王妃娘娘——”
仿佛是在給屋子裏的人提醒一般。
阿慈這才放慢了腳步,行到楊霖近前,開口問:“楊侍衛怎會在此,可是四爺在裏頭?”
楊霖還未迴答,卻見房門又被拉開了,正是高羨站在門裏。
他像是遇到了什麽事,滿麵皆是凝重之色,與那時太後發喪後的好一陣子,阿慈見到他的失魂落魄截然不同。
他望著阿慈,似乎欲言又止。
阿慈甚少見他如此,驀然一怔,登時也不知該如何開口了。
還是屋子裏的明塵打破了門口的沉默,她微微歎了口氣,道:“你讓阿慈進來罷,你二人既要福同享禍同當,這件事情,她也應該聽一聽的。”
高羨這才皺著眉,與阿慈點點頭。
阿慈萬般不解地進了門,隻覺屋裏的氣氛也是沉重異常,便連明塵一貫平靜的麵上,也是蒙上了一層濃濃憂色。
“這是,出了什麽事了?”阿慈小心翼翼地坐下來。
她已有一些時候沒見到高羨了,不想再見麵,倒是在這樣一種境況下。
隻見高羨坐在一旁,默默緊了緊她的手。
阿慈原本慌張要躲,卻不想他當著明塵的麵,反倒拉得更緊了些。他道:“阿慈,我想我是知曉端王爺喪命於誰手了……”
阿慈聞言,當下突然震愕不知所措。
便連那隻被他握住了,還在意欲掙脫的手,登時也停住了再未動過一下。
她目瞪口呆地望著高羨,才明白他今日這樣凝重的麵色是為了什麽。而高羨的眉眼謹慎異常,沉重異常,分明也不是在說笑。
“王爺他,他喪命於誰手?”
阿慈幾乎是顫抖著嗓子問。
高羨定定望著她的眼睛,壓低了嗓子答道:“是陛下。”
“陛……”阿慈突然之間,非但身子震住不能動彈,便連要說的話亦卡在了喉裏,登時隻覺嗓子發幹,再說不出半個字來。
她皺著眉,難以置信地微微搖了搖頭。
可高羨拉著她的手,又慎重其事地將頭點了一點。
屋子裏原本凝重的氣氛,一時更又沉悶了些。
到底是明塵知曉這件事情關係重大,隻同高羨道:“你方才與我說的,我心中有數,且容我也想一想。這會子我去外頭替你二人守著,你便與阿慈仔仔細細再說一說罷。”
高羨這才抬頭,向明塵沉沉地道:“是,多謝母親……”
明塵擺擺手,起身便往外頭去了。
待她走後,屋子裏隻剩下阿慈與高羨兩人了,高羨才緊了緊阿慈的手,小心翼翼地講起事情原委來。
前一陣子他因公務與太後的事情,終日奔忙,是以沒有來白雀庵,恰逢今日享祭,他隨駕往太廟祭拜先祖與先皇太後,才得了半日空閑來此。
他原本是要來找阿慈的,隻是不想今日在太廟中,無意見到的一件事情,令他心中感到十分不對了,才臨了改了主意先來見了明塵。
“是什麽事?”
“是……我在太廟外,見到了一個人。”
“哪個人?”
“你應也認得的,”高羨道,“便是大昭寺的覺悔師父。”
阿慈聽見覺悔的法號,倏地便憶起了他來,正是那一夜在大昭寺後山上,她與高羨執手閑逛時遇見的那位,深更掃雪的師父。阿慈問道:“他怎的了?”
“覺悔師父倒沒有什麽,今日享祭,亦請了大昭寺的師父們往太廟中誦經的,我見到他在太廟外自然並不奇怪,隻當他是出外走走罷了。但我奇怪的是,我在與他寒暄幾句離開以後,竟又在不遠處見到了陛下。”
高羨道:“陛下獨自一人站在那裏,身旁一個隨從也無。雖說今日太廟四周戒備森嚴,但他單獨出來,又選在那樣一個算是有些偏僻的地方,我這才察覺到有些不對。他倒像是特意與覺悔師父約在此地一般。且看他二人麵上神色,都有一些不大尋常,尤是陛下的臉,幾乎鐵青。”
“莫不是陛下與他起了爭執?”阿慈問。
高羨搖搖頭:“我也不清楚,我遇見他二人時,他二人早已散了,也並未見到他兩個在一處。但我雖未見到他們此前是否在一起說話,卻也因這一前一後的兩麵,突然教我注意起一件事情來。”
高羨說著,忽又停了下來,他小心翼翼地問起阿慈:“你可還記得覺悔師父的樣貌?”
阿慈聞言,迅速於腦海當中迴憶了一番。
那一晚在大昭寺的後山上,她雖然因慌亂至極而不敢抬頭,卻也匆匆掃過覺悔一眼,再加之後頭幾日在大昭寺中念經,阿慈亦對他有過留意,是以也還算記得清楚。
她默默地點了點頭。
高羨又問:“那依你看,陛下與覺悔師父,長得是否相像?”
此話一出,阿慈登時便怔住了。
如此說起來……
還早在當初,阿慈因陛下親審胡管家一案而入宮時,她便注意到了,陛下長得與二王爺並不相像——二王爺與四王爺生得皆是俊逸清臒,行動如攜仙風,身形如是鶴骨,可陛下卻是眉目硬朗,體量高壯,十分威嚴。陛下與二王爺,雖然同父同母所出,按理說是親得不能再親的兄弟,可較之二王爺與四王爺,倒更像後者才是一脈所出一般。
當日阿慈還暗自咋舌,以為是二王爺與四王爺生得隨先帝,陛下生得隨太後之故,可如今細細一想,她後來見到的太後,亦是柳葉眉桃花眼,生得細細柔柔的。
倒是,倒是……
阿慈倏然睜大了眼,她望向高羨,隻見高羨沉沉歎了口氣:“你也覺得,陛下比起我們幾個兄弟的樣貌來,生得倒更像覺悔一些,是吧?”
阿慈不敢作聲了。
隔了半晌,她才慎而又慎地問起:“倘若確實如你所說,那如今……”
“那如今陛下坐的那張龍椅,便不當由他來坐。”高羨直截了當答道,驀然便隻覺得手裏握著的阿慈的手,微微顫了一顫。
當初先帝駕崩,因一直未曾立儲,是以便由當時的嫡長子高巍承了皇位。
可如今若說這嫡長子並非先帝骨血……
那當初身作嫡次子的二王爺,才應該是那名副其實的天子。
阿慈趕忙強使自己鎮定下來,壓低了聲音問他:“你是什麽時候得知的這件事情?”
高羨道:“這件事情,我也是今日才知,但正因發覺了這件事,才教我又想起上一世的一樁事情來。”
“上一世,我曾在無意間發現我的母妃年輕之時,曾與覺悔師父有過一段私情,彼時覺悔還不叫‘覺悔’,而是法號‘覺慧’,母後常常握在手裏的那串佛珠,當中隔珠上頭刻有一個‘慧’字,便是覺慧師父的‘慧’。”
阿慈驀地一怔,這難道便是說,太後對覺悔其實一直念念不忘,乃至臨死以前也是拿著佛珠含恨而終的?
她正在出神,聽見高羨又道:“而我當初無意發現這件事後,心中一直為母親的不軌感到十分難受,又因無處排解,便曾在私下裏與陛下提過此事……當時我一心隻想著,這樣的事情,唯有嫡兄才可以聽我訴一訴煩悶罷了,卻不曾想我與他說的這些話,竟會為我招致殺身之禍。陛下隻怕是擔心我終有一日會知曉他的身世秘密,是以先下手為強……”
高羨說著頓了一頓,才又鄭重道:“阿慈,你可還記得審遲恆的那一日,後來迴到端王府後,我在你床邊與你說話時,你曾問過我的一句話?當時你問我,前一世除了那杯合巹酒,吃過的最後一樣東西是什麽。”
阿慈問:“是什麽?”
“便是在大婚的頭一天夜裏,陛下賜的一杯酒。”
“陛下賜的酒!?”阿慈登時瞠目結舌,又問了一遍。
高羨點點頭:“是。”
“那,那當日我問你時,你為何不說?”
“當日我隻是想到,這尚且隻是揣測而且,而且這樣的揣測牽涉陛下,陛下畢竟不同於尋常人,我怕你知道以後,若有不測會連累你,是以……”
“是以不說?今日也是?”阿慈突然又有些怪道,“當日怕連累我,今日也怕連累我,我在你心中,莫不隻是一個身外之人而已?”
“不是不是,”高羨慌忙抬起頭來,“你怎會這樣想。”
然而他一抬頭見到阿慈望著他的眉眼,雖然怨怪,卻也汲汲溫柔。她忽又反握住他的手,柔聲道:“我知道你心中是想要護我周全,可適才師太在我進門以前,有一句話說得也對,你我本就是要共度一生的人,自是‘福同享禍同當’,你這樣撇下我一人被蒙在鼓裏,縱使我度日是心安理得了,可你豈非太不講夫妻義氣了些。”
“夫妻義氣?!”高羨突然“噗”的一聲輕輕笑起來。
“不許笑,”阿慈撅起嘴道,“說正事呢。”
“是是,不笑。”
高羨微微抿著嘴,又伸出手,揉了揉阿慈的腦袋。
隻聽她說道:“況且你我在陛下跟前,本就已是一體的了,如今隻怕全京師的人也應是這樣以為的,他若要是因此而對付你,我又焉能逃得掉。是以往後無論事情禍福,都不許再瞞我了,可記下了沒有?”
高羨這才溫和一笑,垂了下眼點點頭道:“好,王妃教誨,我記下了。”
阿慈及至這會子,終於也將事情給理明白了。她往椅背上一靠,隻覺這件事情實在太過重大,左右這樣天大的秘密,高羨來找明塵也是對的,隻是她又不解地問了句:“你與師太也說了?你重活一世的事情?”
高羨一詫:“那哪兒能。”
太後發喪,阿慈一連在宮中住了好幾日,直至欽天監擇了日子,將太後與先帝合葬於陵寢後,阿慈才迴了白雀庵。
白雀庵仍是她走以前的平靜,仿佛她離開的這段時日,外頭雖然舉國哀悼,這裏卻是與世隔絕一般。
她每日裏仍是晨起灑掃做早課,聽眾位師太釋經論道,入夜便居於房中抄書念佛。日子過得寧靜而平凡,與此前毫無二致。
隻是唯一一點與過去有所不同,阿慈閑暇之時,不知怎的總要想起太後來。
那一日太後走時,她雖然跪在角落裏,與宮中眾嬪妃們一道哭喪,卻也無意間見到太後搭在床沿上的那隻手,正握著那串念珠。後來聽身旁的那些嬪妃們說起,阿慈才知那是太後短短的迴光返照之際,唯一指了讓取來的東西。
取過那串念珠之後,太後便撒手人寰了。
仿佛了卻了一樁念想一般,不帶一絲的留戀,一絲的猶疑。
阿慈此前曾也見過那串珠子,就在太後壽誕以後,她與高羨的曖昧關係被太後親眼瞧見那一迴,太後折迴來問她有關壽禮的問題時,手裏拿的便正是那串念珠。
阿慈也不知那串念珠是什麽來頭,以至於太後在瀕死之際,隻怕神識都早已渙散了,唯獨卻還記得它。
她每每想到此處,總是自心底裏發出一聲沉沉的歎息。
想來太後心中也是有執念的,隻是不知為何而已。
所謂睹物相思,事物並非讓人留戀,教人留戀的隻是寄托在那物件上的情思罷了。
阿慈倒不好奇太後的情思何寄,隻是她自己時常想起,便也總要生出一些物是人非的感歎來。是以常常念念,常常歎息。
這樣的日子,寒來暑往的,轉眼又是一年嚴冬至。
阿慈住在白雀庵中,見那門前的夏蟬漸稀,秋葉漸黃,迴過神來時,倒發覺似乎有一段時日沒見到高羨了。
她還在想,是否也該差人捎一封信給睿王府時,卻又在這一日,無意間得知四王爺來了白雀庵中。
過去高羨往白雀庵,無論如何都是要見阿慈的,但這一迴卻十分奇怪,他非但沒有來找阿慈,甚至入了白雀庵後也沒教她知曉。阿慈還是在往佛堂的路上,無意聽到兩位尼姑談論起給四王爺備齋飯的事情才曉得的。
她當下攔住那兩名尼姑問了,這才知四王爺過了晌午便來了,來後就一直待在明塵師太的屋子裏,似是在商談些什麽。
阿慈匆匆忙忙往明塵的禪房去,一眼果見楊霖正守在門外。
他看見阿慈,神色顯然一怔,但也很快喊了聲:“王妃娘娘——”
仿佛是在給屋子裏的人提醒一般。
阿慈這才放慢了腳步,行到楊霖近前,開口問:“楊侍衛怎會在此,可是四爺在裏頭?”
楊霖還未迴答,卻見房門又被拉開了,正是高羨站在門裏。
他像是遇到了什麽事,滿麵皆是凝重之色,與那時太後發喪後的好一陣子,阿慈見到他的失魂落魄截然不同。
他望著阿慈,似乎欲言又止。
阿慈甚少見他如此,驀然一怔,登時也不知該如何開口了。
還是屋子裏的明塵打破了門口的沉默,她微微歎了口氣,道:“你讓阿慈進來罷,你二人既要福同享禍同當,這件事情,她也應該聽一聽的。”
高羨這才皺著眉,與阿慈點點頭。
阿慈萬般不解地進了門,隻覺屋裏的氣氛也是沉重異常,便連明塵一貫平靜的麵上,也是蒙上了一層濃濃憂色。
“這是,出了什麽事了?”阿慈小心翼翼地坐下來。
她已有一些時候沒見到高羨了,不想再見麵,倒是在這樣一種境況下。
隻見高羨坐在一旁,默默緊了緊她的手。
阿慈原本慌張要躲,卻不想他當著明塵的麵,反倒拉得更緊了些。他道:“阿慈,我想我是知曉端王爺喪命於誰手了……”
阿慈聞言,當下突然震愕不知所措。
便連那隻被他握住了,還在意欲掙脫的手,登時也停住了再未動過一下。
她目瞪口呆地望著高羨,才明白他今日這樣凝重的麵色是為了什麽。而高羨的眉眼謹慎異常,沉重異常,分明也不是在說笑。
“王爺他,他喪命於誰手?”
阿慈幾乎是顫抖著嗓子問。
高羨定定望著她的眼睛,壓低了嗓子答道:“是陛下。”
“陛……”阿慈突然之間,非但身子震住不能動彈,便連要說的話亦卡在了喉裏,登時隻覺嗓子發幹,再說不出半個字來。
她皺著眉,難以置信地微微搖了搖頭。
可高羨拉著她的手,又慎重其事地將頭點了一點。
屋子裏原本凝重的氣氛,一時更又沉悶了些。
到底是明塵知曉這件事情關係重大,隻同高羨道:“你方才與我說的,我心中有數,且容我也想一想。這會子我去外頭替你二人守著,你便與阿慈仔仔細細再說一說罷。”
高羨這才抬頭,向明塵沉沉地道:“是,多謝母親……”
明塵擺擺手,起身便往外頭去了。
待她走後,屋子裏隻剩下阿慈與高羨兩人了,高羨才緊了緊阿慈的手,小心翼翼地講起事情原委來。
前一陣子他因公務與太後的事情,終日奔忙,是以沒有來白雀庵,恰逢今日享祭,他隨駕往太廟祭拜先祖與先皇太後,才得了半日空閑來此。
他原本是要來找阿慈的,隻是不想今日在太廟中,無意見到的一件事情,令他心中感到十分不對了,才臨了改了主意先來見了明塵。
“是什麽事?”
“是……我在太廟外,見到了一個人。”
“哪個人?”
“你應也認得的,”高羨道,“便是大昭寺的覺悔師父。”
阿慈聽見覺悔的法號,倏地便憶起了他來,正是那一夜在大昭寺後山上,她與高羨執手閑逛時遇見的那位,深更掃雪的師父。阿慈問道:“他怎的了?”
“覺悔師父倒沒有什麽,今日享祭,亦請了大昭寺的師父們往太廟中誦經的,我見到他在太廟外自然並不奇怪,隻當他是出外走走罷了。但我奇怪的是,我在與他寒暄幾句離開以後,竟又在不遠處見到了陛下。”
高羨道:“陛下獨自一人站在那裏,身旁一個隨從也無。雖說今日太廟四周戒備森嚴,但他單獨出來,又選在那樣一個算是有些偏僻的地方,我這才察覺到有些不對。他倒像是特意與覺悔師父約在此地一般。且看他二人麵上神色,都有一些不大尋常,尤是陛下的臉,幾乎鐵青。”
“莫不是陛下與他起了爭執?”阿慈問。
高羨搖搖頭:“我也不清楚,我遇見他二人時,他二人早已散了,也並未見到他兩個在一處。但我雖未見到他們此前是否在一起說話,卻也因這一前一後的兩麵,突然教我注意起一件事情來。”
高羨說著,忽又停了下來,他小心翼翼地問起阿慈:“你可還記得覺悔師父的樣貌?”
阿慈聞言,迅速於腦海當中迴憶了一番。
那一晚在大昭寺的後山上,她雖然因慌亂至極而不敢抬頭,卻也匆匆掃過覺悔一眼,再加之後頭幾日在大昭寺中念經,阿慈亦對他有過留意,是以也還算記得清楚。
她默默地點了點頭。
高羨又問:“那依你看,陛下與覺悔師父,長得是否相像?”
此話一出,阿慈登時便怔住了。
如此說起來……
還早在當初,阿慈因陛下親審胡管家一案而入宮時,她便注意到了,陛下長得與二王爺並不相像——二王爺與四王爺生得皆是俊逸清臒,行動如攜仙風,身形如是鶴骨,可陛下卻是眉目硬朗,體量高壯,十分威嚴。陛下與二王爺,雖然同父同母所出,按理說是親得不能再親的兄弟,可較之二王爺與四王爺,倒更像後者才是一脈所出一般。
當日阿慈還暗自咋舌,以為是二王爺與四王爺生得隨先帝,陛下生得隨太後之故,可如今細細一想,她後來見到的太後,亦是柳葉眉桃花眼,生得細細柔柔的。
倒是,倒是……
阿慈倏然睜大了眼,她望向高羨,隻見高羨沉沉歎了口氣:“你也覺得,陛下比起我們幾個兄弟的樣貌來,生得倒更像覺悔一些,是吧?”
阿慈不敢作聲了。
隔了半晌,她才慎而又慎地問起:“倘若確實如你所說,那如今……”
“那如今陛下坐的那張龍椅,便不當由他來坐。”高羨直截了當答道,驀然便隻覺得手裏握著的阿慈的手,微微顫了一顫。
當初先帝駕崩,因一直未曾立儲,是以便由當時的嫡長子高巍承了皇位。
可如今若說這嫡長子並非先帝骨血……
那當初身作嫡次子的二王爺,才應該是那名副其實的天子。
阿慈趕忙強使自己鎮定下來,壓低了聲音問他:“你是什麽時候得知的這件事情?”
高羨道:“這件事情,我也是今日才知,但正因發覺了這件事,才教我又想起上一世的一樁事情來。”
“上一世,我曾在無意間發現我的母妃年輕之時,曾與覺悔師父有過一段私情,彼時覺悔還不叫‘覺悔’,而是法號‘覺慧’,母後常常握在手裏的那串佛珠,當中隔珠上頭刻有一個‘慧’字,便是覺慧師父的‘慧’。”
阿慈驀地一怔,這難道便是說,太後對覺悔其實一直念念不忘,乃至臨死以前也是拿著佛珠含恨而終的?
她正在出神,聽見高羨又道:“而我當初無意發現這件事後,心中一直為母親的不軌感到十分難受,又因無處排解,便曾在私下裏與陛下提過此事……當時我一心隻想著,這樣的事情,唯有嫡兄才可以聽我訴一訴煩悶罷了,卻不曾想我與他說的這些話,竟會為我招致殺身之禍。陛下隻怕是擔心我終有一日會知曉他的身世秘密,是以先下手為強……”
高羨說著頓了一頓,才又鄭重道:“阿慈,你可還記得審遲恆的那一日,後來迴到端王府後,我在你床邊與你說話時,你曾問過我的一句話?當時你問我,前一世除了那杯合巹酒,吃過的最後一樣東西是什麽。”
阿慈問:“是什麽?”
“便是在大婚的頭一天夜裏,陛下賜的一杯酒。”
“陛下賜的酒!?”阿慈登時瞠目結舌,又問了一遍。
高羨點點頭:“是。”
“那,那當日我問你時,你為何不說?”
“當日我隻是想到,這尚且隻是揣測而且,而且這樣的揣測牽涉陛下,陛下畢竟不同於尋常人,我怕你知道以後,若有不測會連累你,是以……”
“是以不說?今日也是?”阿慈突然又有些怪道,“當日怕連累我,今日也怕連累我,我在你心中,莫不隻是一個身外之人而已?”
“不是不是,”高羨慌忙抬起頭來,“你怎會這樣想。”
然而他一抬頭見到阿慈望著他的眉眼,雖然怨怪,卻也汲汲溫柔。她忽又反握住他的手,柔聲道:“我知道你心中是想要護我周全,可適才師太在我進門以前,有一句話說得也對,你我本就是要共度一生的人,自是‘福同享禍同當’,你這樣撇下我一人被蒙在鼓裏,縱使我度日是心安理得了,可你豈非太不講夫妻義氣了些。”
“夫妻義氣?!”高羨突然“噗”的一聲輕輕笑起來。
“不許笑,”阿慈撅起嘴道,“說正事呢。”
“是是,不笑。”
高羨微微抿著嘴,又伸出手,揉了揉阿慈的腦袋。
隻聽她說道:“況且你我在陛下跟前,本就已是一體的了,如今隻怕全京師的人也應是這樣以為的,他若要是因此而對付你,我又焉能逃得掉。是以往後無論事情禍福,都不許再瞞我了,可記下了沒有?”
高羨這才溫和一笑,垂了下眼點點頭道:“好,王妃教誨,我記下了。”
阿慈及至這會子,終於也將事情給理明白了。她往椅背上一靠,隻覺這件事情實在太過重大,左右這樣天大的秘密,高羨來找明塵也是對的,隻是她又不解地問了句:“你與師太也說了?你重活一世的事情?”
高羨一詫:“那哪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