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期間,上海電報局局長袁長坤不時來找李諭敬酒,似乎是套近乎,還堅持要給李諭的住宅及大同大學免去電話費和電報費。


    住宅倒是無所謂,但大學這種機構發電報打電話蠻多的,每個月的電話費和電報費都不少。


    吃完飯後,芮恩施建議大家去聽一下中國戲劇。


    貝爾此前在萬國博覽會聽過一次,但當時的臨時舞台比較簡陋,也沒有很好的氛圍,如今到了上海,樂得去聽個原汁原味的。


    芮恩施說:“我坐火車時,北京一位當紅年輕演員一同來到了上海,他的演出不容錯過。”


    李諭問道:“梅蘭芳?”


    芮恩施說:“是的,他現在北京火得真是不像樣子。”


    老美對中國戲劇相當熱衷,其他幾人當即決定一同前去。


    京劇進入上海相對晚一些,在此之前,上海的戲曲演出活動主要在築有戲台的神廟和會館,或者在茶樓、茶館裏搭板為台。


    到了鹹豐年間,由於戰亂的緣故,各地群眾及戲曲藝人大批南下,場地狹窄、設備簡陋的茶樓戲棚無法滿足需要,上海瞬間湧現出一批真正的戲園和戲館,比如“滿庭芳”“丹桂”等知名的。


    京劇一經傳入便迅速風靡上海灘,上海人起初稱之為“京班戲”。


    邀請梅蘭芳赴滬演出的戲院叫做“丹桂第一台”,老板許少卿。


    許老板很會作勢,在梅蘭芳到達之前,已花大價錢在《申報》頭版做了廣告宣傳。


    來到戲館門口,李諭看到板子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海報,幾行文字介紹今天演出的兩位名角。


    不過放在頭牌的不是梅蘭芳,而是個須生——王鳳卿。


    實際上這個人才是許老板的首邀人物。


    海報介紹中大段都在介紹王鳳卿,極盡誇耀之能事;隻在最後的寥寥幾句,提到還有“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梅蘭芳到場。


    梅蘭芳雖在北京有了名氣,但上海人並不了解他,也從未聽過他的戲。


    耳聽為虛,許老板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不高;而王鳳卿不同,他年長梅蘭芳十歲,成名已久。


    許老板起初隻答應給梅蘭芳包銀每月1400元,王鳳卿則是每月3200元。


    ——從給的價格就能反映出現在人們對京戲的狂熱。


    王鳳卿曉得梅蘭芳的能耐,他認為許老板給梅蘭芳的包銀偏少,要求再加400元。


    而許老板覺得梅蘭芳不過是王鳳卿的陪襯,不願在“無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錢。王鳳卿有些不高興,覺得許老板太小氣,於是故意說:“你如果舍不得出到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裏麵勻給他400元。”


    許老板有些難為情,無奈之下終於同意再給梅蘭芳加了400元。


    由此還能看出,梅蘭芳這時在上海人眼裏的地位並不高。


    幾人落座後,李諭憑借自己淺薄的戲曲知識給他們科普了兩句,無非就是講講故事梗概,不然他們已然聽不懂唱詞,要是連台上講了啥事都不知道,真就隻能聽個響了。


    但即便隻能聽個“響”,他們也很狂熱。


    李諭看了看節目單,梅蘭芳的戲被排在倒數第二。在北京被稱為“壓軸戲”,而在上海則被稱為“壓台戲”。


    上海的“壓台戲”相當於北京的“大軸戲”。因為上海的演出習慣,一般稱最後一出戲為“送客戲”。


    梅蘭芳這場演出非常成功,幾乎是一炮打響,坐穩了海報上許老板有誇大之意的那句“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評語。


    喬治·伊士曼具備一定的藝術品鑒能力,稱讚道:“即便紐約百老匯,也無人能及。”


    特斯拉聽過幾次百老匯歌劇,讚同道:“果然藝術的瑰寶仍舊在東方。”


    演出結束,伊士曼又請求戲院老板讓他給梅蘭芳及王鳳卿拍了照片。


    拍完照,梅蘭芳認出了李諭,打招唿道:“李大學士!”


    李諭笑道:“梅老板好,估計以後要叫你伶界大王了。”


    “李大學士太愛講笑話了,”梅蘭芳說,“大王的叫法我哪當得起!”


    以他的崛起速度,差不多四年後,就會承襲“伶界大王”的稱唿,相當之年輕。


    此後幾天,梅蘭芳還有緊張的演出。按照戲班規矩,先演三天作為試水,即“打泡戲”,接著就會收到各種堂會邀請,非常忙碌。


    ——


    迴到匯中飯店,安排貝爾等人住下後,李諭才動身返迴豫園。


    次日一早,李諭準備坐電車先去趟科學雜誌辦公室,然後去飯店找他們。


    李諭買了3角錢的票,坐在車廂前麵的頭等艙。


    上海的電車現在仍舊分成前麵的頭等艙和後麵的二等艙,收費略有不同:頭等艙每一段3分錢,二等座每段票價隻要2分錢。


    這個價格比黃包車還要便宜,同樣的距離,黃包車至少要一元錢。


    可即使如此便宜,很多人仍舊害怕電車那兩根通電的“大辮子”,不太敢坐。


    所以電車公司經常搞促銷,甚至送點花生瓜子之類的。


    而用不了一兩年,上海的電車就會變得異常擁擠,車門上都扒拉著人,頭等艙亦是如此。電車公司不得不取消等級製度,因為已經沒有意義。


    剛下電車,就有人迎了過來,“李院士,終於等到您了!”


    李諭問道:“先生是?”


    對方迴答:“本人上海電報局局長唐元湛。”


    李諭直接給弄糊塗了:“你們換人這麽快嗎?昨天我見到的電報局長還姓袁。”


    唐元湛說:“我是江蘇省督軍派來的局長。”


    “那之前的袁局長?”李諭又問。


    “他是北京交通部派來的。”唐元湛解釋說。


    唐元湛和袁長坤一樣,都是留美幼童出身,不過現在時過境遷,要各事其主。


    民國雖然在非流血的革命下誕生,但進入民國後,反而是長久的戰亂,尤其等袁世凱死後,各地軍閥四分五裂,連年征伐。


    電報是各派政客的喉舌,也是各路軍閥獲得戰爭信息、調兵遣將掌控戰爭態勢的重要工具,電報收入更是添加武器和發放軍餉的最好來源之一。


    上海電報局作為特級電報局,地位非常高,轄江蘇省54個電報局、5個電話局,以及江蘇省境內的所有電報幹線、支線線路工程,同時又是全國電報通信重要的中轉樞紐局。


    如此重要的通信管理權力和豐厚的經濟收入,自然受到各地梟雄重視。


    此後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得勢軍閥們會紛紛染指上海電報局局長的寶座。


    唐元湛剛赴任時,給上海租界的大北電報公司發了一封電報:


    “親愛的先生:


    我謹通知您:我本日受江蘇省督軍程德全之命,擔任上海電報局局長。”


    落款是“您的忠誠的.tong”。


    而與此同時,袁長坤也給大北電報公司發去電報:


    “親愛的先生:


    請注意我仍是上海電報局局長,為正式任命,雖然有相反的報道。”


    落款則是“您的忠誠的c.k.yhu(局長)”。


    多了“局長”兩字。


    李諭不關心權力鬥爭,隨口問道:“唐局長找我有什麽事?”


    唐元湛客氣道:“局裏告訴我,要給您免除住宅以及大同大學的電報電話費用,文件最終到了我手裏審核。”


    李諭瞬間明白了,強龍不壓地頭蛇,估計北京交通部派來的袁長坤並沒有實權。


    事實上就是如此,最終上海電報局局長還是唐元湛。


    不過唐元湛絕對也是個辦實事的人,於是李諭迴道:“多謝局長美意。”


    “那點電話費不過小意思,”唐元湛道,“我們還想從您的ly公司購買一批高功率無線電報機,大概十萬預算。但我不清楚,你那兒,嘿,有沒有什麽特別說法?”


    李諭歎了口氣:“沒有什麽說法。你們還是給我報數量,不要報預算,那不是我在意的。”


    唐元湛震驚道:“李院士果然高義!看不上這些蠅營狗苟的東西。”


    李諭知道裏麵油水很大,10萬預算可以買20台,也可以是10台,甚至還可以追加預算,差出來的那些錢自然流入了某些人的口袋。


    而他們必然會選擇數量最小的,以謀求最大利益。


    李諭壓根不想摻和這些事,更沒有能力或者精力去肅清貪腐,隻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按照他們提供的數量報價。


    唐元湛拿出的單子上,顯示11台。


    李諭瞄了一眼說:“我明白了。”


    唐元湛看出了李諭的不屑,然後說:“上頭定下來的是10台,給我預留了空間。我也沒辦法,能做的隻有放棄自己的那一份。”


    李諭無奈道:“隻要是能推動無線電事業,11台電報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足夠了。”


    唐元湛說:“李院士所言極是。”


    但這樣終究不是辦法。


    李諭準備找到鍾觀光的科技儀器館,進行常規無線電零部件的銷售,熱衷於此的民間愛好者,可以自行購買組裝。


    同時他還要把手搓無線電寫成教程,公開發行。反正不是什麽秘密。


    鍾觀光與魯迅一樣,此前被蔡元培叫去北京做了教育部僉事,但沒什麽具體事務,所以就出去四處采集植物標本。


    蔡元培辭職後,他也隨之辭職。


    鍾觀光做科技產品進出口多年,經驗比較豐富,而且他的店已經打出名氣,凡是喜愛科技的,必然會光顧。


    可惜現在沒有網購,不太好擴大銷售規模,隻能主動給各個大學主動分發。


    這件事李諭也拜托了鍾觀光的科學儀器館,錢則由李諭自己出,希望民間的無線電愛好者迅速成長,這對今後意義非凡。


    ——


    科學雜誌社這邊,招募到了幾名員工,其實也就是曆史上有心做科學雜誌的那幾位。


    其中一個李諭之前見過,留洋迴來的金邦正,他負責國內推廣。


    金邦正說:“會長,我們與美國的留學生團體取得了聯絡,他們都願意積極供稿。”


    算起來美國留學生裏,單單清華選派的就已經數百人,並且大都學習理工科,讓他們供稿確實合適。


    金邦正拿出一封電文,裏麵的名字幾乎都是科學界名人,比如梅貽琦、胡剛複、周仁,還有趙元任等。


    李諭說:“他們有此等熱情,我們當然要支持。一旦稿件選上刊登,就按歐美最高的稿費標準執行。”


    “明白了,”金邦正道,“他們還說,要在美國成立科學分社,以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科學社嗎?”李諭問。


    “是的。”金邦正說。


    “既如此,”李諭頓了頓道,“我們直接在國內把雜誌社改為中國科學社,以弘揚科技興國之理念。”


    一下拔高了好幾個層次。


    金邦正高興道:“我們還在討論這件事,沒想到您已經想好了!有您坐鎮,科學社才稱得上科學社!”


    李諭說:“按道理應該由教育部或者政府組織,不過看樣子他們幾年甚至十幾年內都不會有此種想法,隻能我們親自來。”


    金邦正說:“有您這麵大旗,不僅美國的留學生會加入,用不了多久,日本乃至歐洲都會有人加入!”


    李諭說:“總之團結一切力量,咱們的宗旨定為‘聯絡同誌,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加入進來的人肯定都明白,祖國之所以孱弱,莫過於科學不發達。”


    這是一步大棋。


    曆史上的中國科學社1918年才遷迴國,確確實實為我國科技發展做了極大貢獻。此後各專門學會諸如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數學會等都是在中國科學社的帶動下誕生。


    而且科學社遷迴國時,就在大同大學有辦事處。李諭感覺可以把總社搬到大同大學,反正他興建了許多屋舍,還有十分先進的設施、器材。


    “不用說,您是我們中國科學社的第一位院士,”金邦正說,然後憧憬道,“將來如果能與英國的皇家學會相提並論就好了。”


    李諭淡淡道:“其他領域我拿不準,但至少在物理領域,我一定會讓中國科學社的院士成為含金量最高的頭銜。”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