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柏林時,李諭感覺應該去瞅瞅拜耳公司的總部什麽樣,以後勢必要接管國內的拜耳工廠,自己得提前心裏有數。


    二十世紀初的拜耳公司嚴格意義來說是個綜合化工企業,搞染料起家,藥物開發自然離不開化工,所以拜耳這些企業慢慢把手伸到了醫藥行業上,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太賺錢了。


    拜耳對在上海建廠的事情蠻重視,資本嘛,天性就是想擴大銷售規模,它們希望在亞洲打開更大的市場。


    比較讓李諭意外的是,拜耳選出的亞洲區總裁竟然是費利克斯·霍夫曼。


    霍夫曼之前提過,就是另一個“天使與魔鬼”化身,他發明了三大神藥之一的阿司匹林,11天後,又發明了海螺因。


    拜耳對技術很重視,明麵上的總裁就是個化學家。


    他們最賺錢的兩款藥物就是阿司匹林與海螺因,尤其海螺因,這一款藥幾乎就占據了歐洲一成的醫藥利潤。


    拜耳簡直賺錢賺到手抽筋。


    更有意思的是,這兩款藥物的一個共同作用都是鎮痛。


    如果視野放到一百年後,老美市麵上賣得最好的也是止痛藥,不過已經是屬於癮君子級別的藥物濫用(很難約上醫生,隻能先吃點止痛藥)。


    李諭同霍夫曼握手道:“霍夫曼先生,沒想到貴公司竟然派閣下去亞洲地區。”


    霍夫曼說:“尊敬的李諭閣下,公司經過討論研究,早就明確亞洲區市場的重要性,那裏或許將會是第三個偉大的拜耳工廠所在地。”


    第一個自然是德國本土的拜耳,另外他們在美國也有企業。


    李諭肯定得說句好話:“一定會做到的,而且貴公司的投資時間比較巧,再晚點的話,恐怕美國會捷足先登。”


    “美國人?”霍夫曼問道,“他們隻能造仿製藥,怎麽是我們的對手?”


    李諭悠悠道:“據我所知,美國一家叫做孟山都的化工企業已經在悄悄合成阿司匹林,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成功。”


    “該死的美國佬!這幫暴發戶就知道抄襲我們的技術。”霍夫曼憤憤道。


    李諭說:“而且這家叫做孟山都的企業似乎懂化工的同時也懂法律,就算你們想和他們打官司,也很難贏。”


    霍夫曼說:“我們不會害怕他們。”


    李諭笑道:“就怕流氓有文化,將來必然是個大敵。”


    說孟山都這個企業“流氓”,感覺都有點侮辱“流氓”這個詞語。


    好多人或許已經忘了這個曾經號稱最邪惡企業的公司。


    孟山都早在1901年就由一個叫做約翰·奎尼的美國人創建,之所以沒叫做“奎尼”公司,是因為出錢的是奎尼的老婆。


    奎尼的老婆一定想不到自己的名字多年後成了邪惡的代名詞,遺臭萬年。


    孟山都起家靠的是糖精產業。


    對了,當時糖精的專業也在德國手裏,孟山都依舊采取了“拿來主義”。


    後來孟山都傍上可口可樂這棵大樹,迅速通過糖精產業獲得第一桶金。


    要是這樣也就算了,但接下來孟山都才開始一係列害死人不償命的操作。


    孟山都進軍化工產業,先後生產出了兩款大名鼎鼎的化合物:pcb及ddt。


    尤其是ddt,名氣太大了,大名鼎鼎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就是直指孟山都的ddt。


    ddt作為殺蟲劑推向的市場,當年與原子彈、青黴素並稱“二戰時期三大發明”。


    發明ddt的米勒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ddt在生物鏈的堆積作用讓它的危害被人類逐漸認識到,70年代被禁止使用。


    到此仍然隻是開胃菜。


    此後越戰爆發,美軍深陷戰爭泥潭,在叢林中被打得暈頭轉向,於是惡向膽邊生,決定用除草劑幹掉這些密林的樹葉。


    其所用的除草劑由於裝在橙色的容器中,所以被稱為“橙劑”。


    橙劑的成分包含二噁英,這東西是一級致癌物,毒性非常大。


    不用說,生產橙劑的就是孟山都。(配方來自同樣臭名昭著的美國的德克裏克堡生物實驗室。)


    美國在越南灑下了大量橙劑,覆蓋了越南大片國土,造成40萬人直接死亡、數百萬人因此身患癌症、五十萬新生兒畸形!


    美軍士兵同樣受到橙劑影響,後來孟山都被迫向美國老兵賠付了1.8億美元。但直到2012年,他們才像打發叫花子一樣賠了越南900萬美元,並且美其名曰“幫助殘障人士”。


    可能是在化工領域玩不轉了,孟山都突然又搞起了轉基因領域。


    孟山都公司是最早玩轉基因的企業。


    實際上轉基因本身作為一項技術,值得研究。但還是那句話,技術是把雙刃劍,要是到了惡人手中,就會變成傷人的利器。


    一開始是孟山都發現自己的一款除草劑不僅除草,而且會同時幹掉莊稼,有些麻煩。


    一般人的思路肯定是怎麽改進除草劑,但孟山都告訴你什麽叫“格局”。


    改造除草劑?嗬嗬,老子直接改造莊稼,讓它產生耐藥性!就說聰不聰明!


    經過植入抗藥基因的轉基因種子很快在全世界攻城略地,讓孟山都賺得盆滿缽滿。


    這種轉基因農作物結出的果實不能作為種子用,必須每年購買孟山都的種子。


    孟山都靠這招幾乎差點壟斷並且控製一些國家的農業生產。


    事關人民生存的農業要是被一家這樣唯利是圖的企業所控製,不用想就知道多恐怖。


    又過了幾年,孟山都逐漸陷入了各種訴訟中,最終不得不被拜耳收購。


    拜耳收購孟山都之後,立刻把“孟山都”這個名字扔掉,真心太臭了!


    霍夫曼並不把孟山都這個小小的美國企業放在眼中,畢竟樹大招風,想剽竊拜耳的企業不可勝數,沒時間一個個對付。


    李諭和他談好:“將來拜耳進入中國後,主要生產阿司匹林,少量生產砷凡納明。”


    霍夫曼說:“我們公司的另一大王牌產品海螺因鎮痛效果遠超阿司匹林,也應一並生產。”


    李諭現在很難迴絕,突然想到反正以後你們的藥廠要被老子據為己有,那時候想幹什麽老子就說了算,於是說:“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循序漸進。我們可以先用阿司匹林打開市場,等獲得足夠盈利後,繼續投入其他藥物生產。”


    霍夫曼感覺李諭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答應下來:“從商業角度考慮,李諭閣下的做法我十分認可。”


    除了拜耳,李諭還拉攏了蔡司與徠卡在中國建廠。


    目的並非隻是造幾個照相機,主要是這兩家公司在光學方麵有深厚積累。


    李諭同樣搬出柯達作為“威脅”,聽到自己瞧不起的美國企業也在進軍亞洲市場,蔡司果然有所行動。


    隻不過徠卡由於剛剛創建不久,沒有什麽實力。


    李諭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初創小微企業”,大手一揮自己會提供資金支持,隻要他們出技術就行。


    目前這兩家公司應該叫做光學工廠,其實很想擴大擴大業務。


    雖然相機還是個不太大的產業,不過鏡片產業卻很大,不光眼鏡片,還有各種瞄準鏡之類的鏡片,反正銷量不小。


    ——


    李諭忙完這些事後,又來到柏林一家書店參加一場星戰係列的簽名發售活動。


    星戰還是一如既往地火。


    其間一個年輕人突然問道:“李諭先生,我有個問題想要問您。”


    李諭簽著名,頭也沒抬:“請講。”


    “我最近仔細閱讀了星戰係列,以及您的一些關於天文學的文章,知道了太空非常大,需要用光年這種很難理解的單位來度量。”


    李諭說:“是的,你想問什麽?”


    青年說:“我想知道,太空如此大,會不會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


    李諭手一停,抬起頭:“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


    青年說:“我發現哪怕置身鬧市,人也會顯得異常孤獨;那麽身處空無一物的太空中,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能問出這種問題,李諭感覺眼前這個青年有點不一般,於是說:“請問閣下叫什麽名字?”


    青年說:“我叫弗蘭茲·卡夫卡,來自捷克布拉克,是一名保險推銷員。”


    “卡夫卡?”李諭說,“請你等一會兒,我簽完名後與你繼續探討。”


    “謝謝李諭先生!我不會打擾您太久。”卡夫卡尊敬道。


    大概半小時後,簽售會結束,李諭站起身對他說:“我們邊走邊說。”


    卡夫卡目前三十歲,還寂寂無聞。


    李諭先迴答他的問題:“太空確實非常孤獨,而且是令人絕望的孤獨,因為它大到超乎人類的想象邊界;但我們卻又在其中找不到其他生命的存在。”


    卡夫卡若有所思道:“原來人類如此孤獨?”


    李諭笑道:“孤獨是相對的,人間自有真情在,一個人怎麽會注定孤獨。”


    卡夫卡可沒有這樣的好心情,頹喪道:“誰又說得準。”


    卡夫卡現在好像正在情感漩渦中,與一名叫做菲利斯的女人剛剛開始為期五年的感情糾葛。


    兩人半年後會在柏林訂婚,但一個月就解除了婚約。


    解除的原因竟然是卡夫卡喜歡上了菲利斯的閨蜜……


    隻不過最終卡夫卡也沒和菲利斯的閨蜜好下去。


    一年後他又和菲利斯破鏡重圓,並在幾年後再次訂婚,但訂婚半年後又又取消了婚約。


    李諭沒法揣測他的心思,於是轉而問道:“你也熱愛寫作?”


    卡夫卡說:“偶爾寫寫。”


    李諭繼續問:“有沒有寫出什麽作品?”


    卡夫卡說:“我在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的作品時,產生了一些奇妙的靈感,寫了一點文章,但我認為它很差勁。”


    李諭說:“是關於什麽的作品?”


    卡夫卡說:“我寫了一個推銷員變成一條臭蟲的故事,再重新審視後,我認為它不適合出版。”


    推銷員變成蟲子,看來是神作《變形記》了。


    李諭好奇道:“為什麽不出版?出版商不同意?”


    “出版商很有興趣,”卡夫卡說,“是我自己認為它差得太遠。”


    李諭問道:“作品好不好大眾說了算,何不按照出版社的意圖發表出去。”


    “不,”卡夫卡搖了搖頭,“我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心理準備?”李諭納悶道,“這需要什麽心理準備?”


    卡夫卡說:“這部作品似乎就是在寫我自己,一旦發表出來,我擔心別人看到我的內心世界後卻無法理解,而我依舊孤獨。”


    李諭更不能理解他的想法了。


    正好他們路過一座破舊的教堂,德國自稱神聖羅馬帝國正統傳承,教堂真心太多。二十世紀後科技大發展,受到衝擊變得破敗乃至倒閉的教堂同樣不少。


    一個人正在門口鼓吹自己可以與靈魂交談。


    李諭隻當一個神棍,卡夫卡卻對他的說辭感興趣:“李諭先生,您認為靈魂存在嗎?”


    李諭說:“靈魂?我不認同這種說法,隻能說活人擁有自我意識並且有思考能力。”


    卡夫卡說:“但這個人聲稱可以用科學證明靈魂存在。”


    “科學證明靈魂存在?”


    李諭看向那個神棍,他正唾沫橫飛地宣傳著:


    “六年前,一位叫鄧肯·麥克道高的美國醫生做實驗,證明了靈魂存在,而且靈魂擁有重量,這個重量就是21克!”


    好家夥,還不是普通的騙子。


    卡夫卡說:“那人說的是真的嗎?靈魂真的存在?”


    李諭說:“這種實驗並不嚴謹。”


    卡夫卡說:“但他說美國的《美國醫學》雜誌發表了實驗文章。”


    李諭隻能解釋:“實驗需要別人同樣做出來才行,孤證不立!不信你自己去查,還有人做出過同樣的實驗結果嗎。”


    卡夫卡聽了卻有些放鬆:“我相信院士先生所說。”


    1907年美國人鄧肯做的那個靈魂稱重實驗,直到一百年後還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實際非常扯淡。


    鄧肯醫生的做法是找了6名瀕死的人,對他們死亡前後的體重做稱重試驗。


    鄧肯讓病人躺在病床上,病床放在設計好的一款靈敏的秤上,在病人臨死前,持續仔細觀察病人體重的變化。


    他對一位患有結核病的垂死病人連續觀察了3小時40分鍾,這段時間病人體重緩緩下降,平均每小時下降28克左右;到病人斷氣的那一刻,秤的指針又下降,結果是輕了21.26克。


    由此,靈魂重量21克的傳言就傳開了。一直傳了100多年,越傳越神,至今經久不衰。


    要注意,21克隻是一個人的,不是參加實驗六個人的,所以壓根不具有代表性。


    另外五個人有的隻減少幾克,有的沒減少,有的甚至增加了,這又怎麽解釋?


    其實人體汗液蒸發、唿吸、新陳代謝之類的都會造成體重變化,每時每刻都在變。


    但優秀的謊言就是能夠讓很多迷信者不願意去追究真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