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先給愛因斯坦簡單迴了一封電報:


    “關於戰爭,我與你的觀點基本相同。


    有些戰爭是非常愚蠢的,可惜人類的理性往往會在這時候分崩離析,隻能讓曆史用重重的鞭子再給人類抽上幾下,然後讓人類記住,哪怕隻是短暫的時間。


    希望你在全歐洲最不理性的柏林一切安好!”


    愛因斯坦雖然從來沒有參與過政治,但一戰期間還是勇敢發表了很多觀點,並參加了一些和平主義組織,來宣揚和平。


    隻不過沒什麽用。


    好在一戰不同於二戰,反戰的人自始至終一直很多,畢竟二戰屬於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必須打。


    一戰就有點無理取鬧,更像是政客們之間的鬥爭,所以相當多人在整個一戰期間都堅決反戰。


    而一些大牛人也早早預言了一戰爆發,並給出了相當有前瞻性的預測,恩格斯在1887年就說過:“現在的歐洲除了世界戰爭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戰爭,到那時會有800萬~1000萬人彼此殘殺,同時將整個歐洲吃得幹幹淨淨。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傳的治國才略將一起崩潰,於是王冠成打地滾到街上而無人拾取。”


    說得真準。


    到了一戰剛爆發時,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則絕望地說:“歐洲的燈火熄滅了,在我有生之年,將不會看到它們重新亮起。”


    說得也真準,因為整個歐洲就此落幕,目送大洋彼岸的美國坐收漁翁之利。


    文化界反戰的太多,數不勝數,各國不可能對這些人做過激的限製。


    法德雙方在前線打得不可開交時,法國方麵最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之一、大作家羅曼·羅蘭還專門找愛因斯坦在日內瓦湖畔會了個麵。


    愛因斯坦雖然法語很一般,還是用帶點玩笑的口吻對他說:“在柏林的會議上,每一位教授都會對‘為什麽我們德國人在世界上遭受憎恨’而憤憤不平,然後又在討論中小心翼翼地避開真相。”


    羅曼·羅蘭問他:“你認為誰會勝利?”


    愛因斯坦直接迴道:“德國已經無可救藥,我希望協約國獲勝。”


    愛因斯坦為了研究為什麽會爆發這種愚蠢的戰爭,有段時間還專門研究了研究生物學,看是不是某種“生物學決定的雄性特征”導致了戰爭發生。


    不過他的生物學水平照著薛定諤顯然差了一大截,沒有研究出個所以然。


    ——


    不久後,特斯拉也從美國發來電報,此前提前生產的電報設備全部以高價賣出,大賺了一筆。


    通信這東西絕對是有技術含量的。


    馬恩河戰役之前,德國還在本土作戰了一次,即坦能堡戰役,以少勝多大敗俄軍。這場仗讓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戰成名。


    隻不過德軍確實沒想到俄軍集結速度這麽快,戰前預測的先打敗法軍再調頭打沙俄的計劃更加無法實現。


    但俄軍出乎意料地拉胯。


    俄軍的發報員竟然因為使用明碼泄漏了關鍵作戰信息!


    相對於英法德幾國,俄國在通信方麵的重視程度要差一點,可能因為電報設備很貴,有點沒舍得花錢,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俄國的大敗更加讓各國軍隊意識到電報的重要性,紛紛進行采購。


    就連坐山觀虎鬥的北洋政府都派段祺瑞找李諭又訂購了二十萬元的通信設備,這是筆大支出。


    北洋政府已經拿到了善後大借款,許多錢都要用在軍費上,買點通信設備對他們來說很正常。


    李諭給國內的價格一直相當低,雖然知道很多設備是用在軍事上,自己沒辦法,但能讓國內越來越多人先認識通信的重要性暫時就足夠。


    在李諭又寫好幾篇電文後,魯迅登門造訪。


    這位老哥現在仍然沒進化成民主鬥士,還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公務員,而且是高級文官——教育部僉事兼第一科科長,整個教育部比他職銜高的也就30人而已;到了兩年後蔡元培就任,精簡人員,比他職銜高的隻剩不到20人。


    魯迅拿出幾張門票,高興地對李諭說:“紫禁城開放了!”


    別說上輩子,這輩子李諭都去過好幾次故宮了,但還是問道:“作為博物館?”


    “差不多吧,”魯迅說,“這一年多,內務部派人把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的大批文物搬到了武英殿,整理後作為古物陳列處對外展出。這可不能錯過,我收到幾張票,特地送兩張給你和夫人。”


    李諭笑道:“多謝掛念。”


    按照清室優待條約,故宮被一分為二,以中間的保和殿為限,北邊內廷部分歸溥儀的小朝廷;以南的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三大殿,以及文華殿、武英殿等外朝部分則歸民國所有。


    所以袁世凱此前才能在三大殿搞了就任儀式嘛。


    可惜的是明清兩代皇室收藏的大量寶貝都在內廷,還是屬於溥儀小朝廷所有。


    不過也說不上太大的遺憾,因為寶貝要是在外廷,可能八國聯軍侵入故宮時就會都帶走,——這幫人可是真正的土匪。


    民國成立後,政府明白很多人都想進紫禁城瞧瞧,所以一直在籌備把外廷搞成博物館。


    正好北邊的承德在進入民國後一直發生熱河行宮文物被盜的現象,震動了整個古玩界。


    迫於輿論壓力,民國決定把東西都運到故宮保管。


    雖然隻是個行宮,但避暑山莊收藏的好東西屬實不少,費時一年,分七次才將1949箱又1877件共計119500餘件家具、陳設、銅器、玉器、書畫、鍾表、書籍、氈毯及其他雜物(其中還包括43隻活鹿)運到北京,所幸均告無恙。


    民國政府還找古董商專門估了價,計約350萬元,未付價之前,這些古物暫作皇室出借民國之用。


    東西有了,在內務部部長朱啟鈐的主持,以及張謇等人的支持下,外加美國庚子退款撥付的20萬元,故宮中的古物陳列所終於建好,神秘的紫禁城從此向公眾打開了厚重的大門。


    這是中國第一座國家意義的博物館,按說以紫禁城的名氣,僅僅開放就足以成為熱搜第一,不過故宮的第一次開放似乎名氣不太大。


    可能是因為大清剛沒了僅三年,北洋政府在這件事上做得相對低調,不願搞墳頭蹦迪的操作,隻把門票給了機關單位,沒大肆宣傳,避免刺激到內廷後宮居住著的遜清皇室。


    (十幾年後,故宮博物院成立就直接是先斬後奏了,廣為宣傳,以迫使北洋政府及清室遺老承認既成事實。)


    魯迅作為教育部高級官員,才能第一時間拿到門票。


    李諭正好陪他去轉轉,順便叫上呂碧城,她一直很想進紫禁城看看什麽是傳言中的“金鑾殿”。


    路上,李諭隨口問道:“周兄弟最近有沒有搞搞寫作什麽的?”


    “沒有,”魯迅說,“我現在正在看佛經,研究《瑜伽師地論》。”


    “玄奘西遊帶迴來的那套經書?”李諭問道。


    “沒錯,”魯迅說,“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我發現釋迦牟尼的確稱得上一位哲人,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李諭說:“研究古典哲學,似乎佛經遠遠不夠。”


    “我明白,”魯迅說,“佛教和孔教一樣,都已經死亡,永不會複活。”


    李諭說:“現在康南海先生還在謀劃著孔教呢。”


    魯迅嗤之以鼻:“作秀而已。對我而言,佛經隻當作人類思想發展的史料看,借以研究其人生觀罷了。”


    李諭笑道:“別人讀佛經,容易趨於消極,而你卻能超然於外。”


    魯迅說:“那當然,畢竟我信仰的也是科學,而非宗教。”


    來到故宮後,李諭看到人不多。此後一段時間人也不會多,因為古物陳列所的門票價格訂得非常高,在三大殿全部開放後,想要買能逛全三大殿的聯票,需要兩塊多大洋。


    洋人則需要3美元多。


    這個價格遠超頤和園的門票價格,普通人根本負擔不起。


    進入故宮後,李諭見到了朱啟鈐以及德國設計師羅克格。


    就是這個德國人的建築公司設計了武英殿的改造工程,將武英殿、敬思殿改建為陳列室,並建過廊將兩殿連接成工字形。(此後文華殿的改造是兩家國內公司。)


    羅克格遞上一張名片:“尊敬的李諭先生,將來如果您需要進行建築設計,可以隨時與我聯係,我尤其擅長中西合璧的設計模式。”


    在梁思成之前,國內成名的建築師相當少,基本是外籍設計師為主,而像羅克格一樣想著融會中國元素的並不多。


    所以羅克格受到了上流社會的高度認可,他本人又善於交際,與隆裕太後、攝政王載灃、袁世凱、曹汝霖、張作霖等人都有密切的業務往來。


    隆裕太後曾經還找他搞了儲秀宮的提升設計項目。


    當然他最出名的還是正陽門改造工程,畢竟北京的火車站就在正陽門外。


    李諭收好名片:“如果我有相關的內裝設計需求,一定會找閣下。”


    羅克格高興道:“能為兩獲諾貝爾獎的院士先生效勞是本人的榮幸,隻可惜過段時間我可能會應征前往青島。”


    李諭問:“青島?”


    羅克格說:“是的,日本人對德國宣戰了,報紙上都在議論青島的安危。”


    一個月以前,《申報》等報紙便察覺到中國會卷入戰爭,發表社評,勸誡民國政府不要忽視世界大戰的影響。


    德國人也預估到了日本會對自己下手,雖然德國像沙俄運營旅順一樣搞了嚴密的防禦火力,但主力終歸都調走了,整個青島隻有不到四千德軍,其中一千多還是預備役,無力抵抗。


    所以德國一開始就想直接找袁世凱談判,歸還膠州灣,送個順水人情,說不定還能讓中國站在自己這邊。


    不過消息卻不慎泄露,——誰叫日本在中國有那麽多間諜。於是乎日本瘋狂施壓,迫使北洋政府在青島問題上保持中立,自己則開始調動大軍。


    “愛兵如子”乃木希典死後,日軍不再像當年進攻旅順一樣隻知道“豬突”猛攻,先進行火力覆蓋,再慢慢推進。


    青島戰役中,德軍本來就不多,又得不到補給,僅僅進行了勉強抵抗,就寡不敵眾而敗。


    設計師羅克格在戰後被俘,幾年後才被放出來。


    但一戰後,日本其實也沒有占據太久青島。


    青島被占是“五四運動”的直接起因,這件事對中國的影響就不用多說了。


    經過外交努力,三年後的1922年,日本迫於壓力歸還了青島。


    實話說北洋政府在領土主權方麵做的很多努力還是可圈可點的。


    朱啟鈐隨後帶著李諭、魯迅等人進入了武英殿參觀。


    古物陳列所最初隻開放了武英殿;文華殿以及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這三大殿並沒有同時開放,熱點著實不太夠。


    陳列的物品基本都是那些承德避暑山莊的古物,與紫禁城本身也沒有太大關係。


    魯迅隻轉了一圈,就覺得索然無味:“簡直就像一個古董店而已。”


    朱啟鈐說:“等前朝三大殿以及文華殿全部整修好,一定會大為改觀。”


    僅僅一個武英殿確實沒什麽逛頭,呂碧城也略感失望地小聲說:“進來就是想看看三大殿的,結果隻看到了偏殿。”


    朱啟鈐說:“要是選在文華殿,可能夫人會更加失望。”


    呂碧城問道:“文華武英,一左一右,一文一武,不是一樣嗎?”


    朱啟鈐說:“單就建築設計而言,武英殿級別要高一點。等以後開放了,你一眼就能看出區別。”


    呂碧城立馬問:“什麽時候開放?”


    朱啟鈐隻好說:“要等下一步資金到位。”


    李諭笑道:“不用著急,用不了多久,整個故宮都可以看。”


    朱啟鈐訝道:“故宮?這個詞用得倒是好。”


    李諭說漏了嘴,直到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才正式有了這個名字。


    好在朱啟鈐並沒有在意。


    呂碧城問:“能看到慈禧還有過往皇帝居住過的所有宮殿?”


    李諭說:“問題不大,禦花園都能逛一逛。”


    呂碧城正色道:“朱部長,你們的動作可要快一點了。”


    朱啟鈐尷尬道:“盡量,盡量!”


    他可不知道宣統皇帝什麽時候會搬出去。


    按照清室優待條例,紫禁城隻是宣統皇帝的過渡住所,將來要搬到頤和園。


    不過紫禁城裏好東西太多,清室舍不得搬走,於是借口說頤和園圍牆太矮,不安全。


    袁世凱也不慣著,直接派人去加高圍牆。


    清室一看你玩真的,隻好先同意讓出了前朝三大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