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邁向分封深淵


    魏用風登基之後,鬱悶發現外有十七藩國離心離德,內有民變蜂起之憂,且四年戰爭已經耗盡了國庫儲藏。盡管魏用風同樣渴望削藩實現江山大一統,卻不得不鬱悶結束由魏晟英發起的伐楚之役。


    魏晟英伐楚之役,是魏夏王朝由中央集權製度滑向分封製度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王朝開國時在邊疆分封藩國,此事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大一統理念,不在於王朝早期是否施行分封,而在於後續繼承者能否成功削藩實現行政統一。以現實世界朱明王朝為例,建文帝朱允炆固然削藩削成了和尚,成祖朱棣卻以另一種形式排除了藩國隱患,朱明王朝因此仍是赫赫有名的大一統王朝。


    魏晟英沒能英明神武削藩成功,卻也沒有蠢到建文帝朱允炆地步。


    魏晟英強於建文帝朱允炆的適可而止,恰恰成了阻礙魏夏王朝江山大一統的曆史罪人。


    伐楚之役虎頭蛇尾結束之後,皇室與藩國之間的對立變成大家普遍接受的政治現象,分封製觀念由此深入人心。有了伐楚之役期間的密切交流,十七藩國從此同氣連枝,針對皇室削藩野心秘密簽署無數共同防禦盟約。


    伐楚之役不敗而敗之後,皇室再想削藩就更難了。


    魏用風放棄了削藩大計。


    隻有山西一地的晉國,自然更加難有作為。


    特別是伐楚之役後期,帝國北疆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


    1376年,朱重八督率樂浪國、燕國、趙國、魏國等長城同盟聯軍,以步步為營戰略直驅東北,大破盤踞在原蒙元遼陽行省北部的北元殘黨。北元殘黨潰敗東北,就此失去後援,威脅度降低泰半。


    1377年,毛貴複又督率長城同盟聯軍乘勝深入蒙古高原,幸運捕捉到北元主力並一戰勝之,俘獲無數北元王公及嬪妃公主。經此一敗,黃金家族威望大跌,許多遊牧部落趁機宣布獨立。於魏夏王朝北部眾藩國來說,黃金家族的蒙元王朝已經徹底崩潰,那些新部落既沒有號召群雄的威望,也沒有擊敗長城同盟藩國的實力,草原對邊疆的威脅頓時降低到原來的十之一二。


    黃金家族崩潰,是魏夏王朝的喜事,卻不是魏夏皇室的喜事。


    擺脫了北元殘黨威脅,長城同盟諸藩頓時有了更多餘力對抗皇室的削藩野心。那些與北元殘黨持續交戰十餘年的精銳,誰敢忽視他們的存在?魏晟英之所以在1377年底休兵止戈,就是因為他害怕長城同盟諸藩國暴起發難。


    魏晟英怕。


    魏用風怕。


    魏東生也怕。


    沒有科技樹碾壓等後盾,強如魏東生,也沒有辦法以晉國一省之地對抗十七藩國。


    隨著時間流逝,魏東生鬱悶發現魏夏王朝大一統願望或許無法實現了。


    其實,辦法還是有的。


    譬如李唐末年也是藩鎮林立,待黃巢禍亂天下,中原大地隨即開始醞釀廢除藩鎮的變革。如果魏東生敢破罐子破摔,哪怕黃巢那樣在中原大地轉一圈,或許就能醞釀出大一統變革。可是,想到最終實現削藩的竟是武風不振的趙宋王朝,想到五代十國期間崛起的遼、夏,魏東生遲疑否定這樣的不破不立辦法。


    再者,大一統隻是手段。


    如果為了大一統而大一統,如果為了大一統就要做粉碎舊秩序的黃巢,代價也恁大。


    魏東生非常遲疑。


    魏東生崇尚大一統中央集權,卻又不願意為了大一統而摔碎瓶瓶罐罐。


    心中的迷茫,限製了魏東生的前路。


    遲疑這,遲疑那,結果魏東生什麽也沒有做就碌碌無為走完了一生。


    1414年,魏東生病逝,享年66歲。


    與第一世曆練相比,魏東生第二世曆練毫無成就,幾乎原地踏步走了48年。甚至迴到現實世界之後,魏東生繼續糾結中央集權和分封製的路線鬥爭,埋頭曆史典冊裏追尋答案。


    ……


    現實世界18日準備時間之後,魏東生的第三世曆練準時揭開序幕。


    ……


    1414年,魏某某(魏東生)病逝太原府,晉國絕嗣。


    話說,魏東生傾向輔助孫子魏晟英和重孫魏用風削藩而非保住藩國傳承,索性偽裝成身患不能生育暗疾。為了推進魏夏王朝的大一統曆史進程,魏東生還巧妙選擇繼承人,希望皇室在他死後能夠合法吞並晉國,擴大皇室和藩國之間的綜合實力。


    魏東生萬萬沒有想到,他的一番努力卻造就了晉國繼承戰爭。


    1415年,魏用風嚐試依法吞並晉國。


    怎想,十七藩國異口同聲反對皇室吞並晉國。魯國、趙國、燕國、魏國、周國、唐國等藩國幾乎同一時間發兵駐守晉國,禁止皇室官員或軍隊踏步晉國之土。未幾,北中國局勢徹底失控,皇室軍隊和北部藩國聯軍在河南行省北部展開殘酷鬥爭。


    戰爭期間,休養生息多年的魯國突兀展現崢嶸,同樣是魏東生血脈的魯王,駭然統率八千名精銳成功伏擊皇室的五萬步騎主力,幾乎一次戰役就擊潰了皇室吞並晉國的野心。魯王而後數年連戰連勝,1420年更越過長江,重重包圍住京師。


    戰場得不到的,談判桌也難得到。


    魏夏王朝第四任皇帝魏用風隻好妥協求饒,立誓永久放棄吞並晉國念頭。


    魏用風要感謝其它藩國的扯後腿。若非其它藩國既震撼又害怕魯王的軍事能力,晉國繼承戰爭後期拚命扯魯王後腿,魯王甚至有希望像現實世界朱棣那樣攜勢登基稱帝。可惜,魯王雖然百戰百勝,卻無法憑借山東一地對抗所有藩國的聯軍,也隻好鬱悶放棄攻取京師計劃,憤憤撤兵迴國。


    北部藩國聯軍大獲全勝之後,大家為了避免皇室一而再再而三削藩,決定強製剝奪皇室的直轄領土。在南方,北部藩國聯軍逼迫魏用風放棄浙江行省,令魏用風第三子晉位內地第九親藩,是為吳王;在北方,北部藩國聯軍宣布河南行省為特殊緩衝區。


    最初,魯王想憑借軍事威望吞並河南行省。但是,其它藩國害怕魯國吞並河南行省之後實力太強,他們不惜決定改投陣營地強烈反對魯國吞並河南行省。可惜魯王畢竟百戰百勝名震天下,其與皇室苟合之後,天下已經無人能夠阻擋他的兵鋒。經過一番利益交換,魯王吞並了現實世界裏濮陽市、開封市、鄭州市、商丘市、許昌市、平頂山市、周口市、駐馬店市等中原沃野。與此同時,北部藩國聯軍又在河南行省建立名義歸屬皇室卻深受各藩國影響的四大伯爵國: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等地,成立衛輝伯爵國,為趙國附庸;三門峽市、洛陽市等地,成立洛陽伯爵國,為周國附庸;南陽市等地,成立南陽伯爵國,為魯國附庸;信陽市等地,成立汝南伯爵國,亦為魯國附庸。


    史稱:三家分河南。


    其它藩國也想趁機割肉皇室,譬如楚國和漢國都想兼並晉國繼承戰爭期間占領的湖北領土,越國和衛國也想兼並晉國繼承戰爭期間占領的江西領土和浙江領土。奈何藩國各有利益,彼此既合作又鬥爭,怎肯願意周邊藩國擴張壯大?經過多次戰爭和談判。楚國和漢國被迫撤出湖北,越國和衛國也被迫撤出江西。如此,晉國繼承戰爭結束,皇室隻剩下江蘇、江西、安徽、湖北等直轄行省,大一統希望已經渺茫的不能再渺茫。


    1424年,魏用風鬱鬱逝世,長子魏善勝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五任皇帝。


    魏善勝登基時立誓永不削藩,一邊努力地安撫異姓五國公、南洋五藩國、內地九親藩,一邊在直轄行省裏改革軍事製度和稅收製度,有條不紊收拾魏用風留下的爛攤子。


    如是到了1432年,魏東生第三次準時降臨此方世界。


    魏東生的第三世曆練身份,仍是他的血脈後裔。


    以第一世魏東生名義父親魏複宋就職順塔首領為標尺,魏夏王朝已經立國151年;以魏東生逐鹿中原為標尺,魏夏王朝立國時間也已有91年。經過百餘年血脈繁殖,魏東生的後裔已經遍布天下,子嗣早就無法憑借血脈親情幾乎人人都獲得爵位封土。劣品明日環考慮人口滋生現實,逐步降低魏東生曆練背景在魏氏家族的地位。


    第一世轉生,略過背景人物般的魏複宋,魏東生其實是魏家真正創始人。


    第二世轉生,魏東生身份背景下滑到藩國國王,需要接受孫子魏晟英和重孫魏用風的轄管。


    第三世轉生,魏東生身份背景持續下滑,既沒有王公榮譽,也沒有領地封土。所幸魏氏家族人口還未滋生到以十萬百萬計算,沾上魏東生的血脈背景,就是切切實實的社會上層。魏東生第三曆練身份是晉國某屆丞相之子,名義父親某丞相死於1424年,可以簡單描述為家勢稍敗的高官之子。


    又是魏家血脈後裔,又是晉國丞相之子,即使家勢再衰敗,魏東生也不虞吃穿用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走未來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木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木春並收藏重走未來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