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魏東生稍稍適應身份,旋即追蹤離去期間的18年曆史演變。閱罷晉國繼承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魏東生頹然無語,長長歎息一聲。魏東生巧妙設計繼承人本想輔助皇室吞並晉國推進大一統進程,豈料晉國歸屬卻成了魏夏王朝墜向分封製深淵的導火索。


    該埋怨誰呢?


    或許應該埋怨魯王,他八千精銳伏擊四萬皇室步騎,一戰就打垮了皇室的脊梁。如果魯王出現在皇室陣營,大一統理念夢想或許已經實現了!如果沒有碰見魯王這樣的百年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皇室在晉國裏應外合背景下或許有概率打贏晉國繼承戰爭。


    或許應該埋怨怨魏用風,他在晉國繼承戰爭期間昏招不斷,非但沒有辦法聯合魯王為己所用,反而惹怒魯王以致被包圍京師。如果魏用風更聰明一些,如果魏用風手段更圓滑一些,晉國繼承戰爭或許就是另一走向了。


    可仔細想想,魏東生又覺得這些責怨沒有意義。


    無論埋怨敵軍太強,還是埋怨友軍太弱,都是在自欺欺人妥協責任。


    真正原因或許出現魏東生身上。


    曆史究竟由英雄創造還是由民眾創造?


    中央集權或許是中國曆史大勢,可魏東生這位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時代英雄,卻把魏夏王朝帶到分封製深坑。經過第二任皇帝魏安昊到第五任皇帝魏善勝的庸庸無為,分封製曆史倒車漸漸成了新的曆史大勢。無論皇室直轄的百姓,還是藩國管轄的百姓,他們都不願為了分封製和大一統路線鬥爭而獻出生命。民心不在乎分封製或者大一統,反而敵視皇室為了削藩而頻頻掀起的伐楚之役和晉國繼承戰爭。


    如果削藩成功,也就罷了。


    沒有能力削藩還頻頻掀起殘酷的戰爭,百姓能不反對你嗎?


    伐楚之役後期和晉國繼承戰爭後期,皇室直轄各省都爆發了小股民亂。若非各藩國基於統治階層是一家的利益判斷及時幫忙皇室平叛,這些民亂說不定就能釀造成改朝換代的大動蕩。


    削藩成本,太高了。


    此時此刻,百姓非但不會支持大一統,反而厭惡皇室發起削藩戰爭。魏東生想推進大一統進程,類似在君主製輿論氛圍搞共和國,在共和製輿論氛圍搞封建君主。


    簡而言之,時機不到。


    九十年前,先有中原百姓渴望推翻蒙元的殘暴統治,魏東生逐鹿中原時才能一唿百應。而今日今時,百姓尚未感受到分封製的苦痛,自然而然厭惡皇室的削藩戰爭。


    想明白了原委,魏東生決定暫時放棄大一統執念。


    第三世曆練,魏東生不再追求開疆辟土,也不再追求江山大一統。一時之間,魏東生仿佛沒了目標,索性到處走一走,實地欣賞這家由他創建而又脫離他控製的分封帝國。


    從南走到北,從東走到西,魏東生默默觀察魏夏王朝。


    時間來到1443年,魏夏王朝第五任皇帝魏善勝隱忍多年之後終於有了動作。


    因為伐楚之役的虎頭蛇尾和晉國繼承戰爭的慘敗收場,魏善勝判定皇室軍隊戰鬥力孱弱。即使經過一番軍事改革,魏善勝仍對皇室沒有信心。為了驗證皇室軍隊的戰鬥力,為了重振皇室的威望,魏善勝把目光投向一家不會引來十九藩國共同抗議的外國勢力——胡虞安南,即現實世界的越南北部。


    越南北部在五代十國之前一直是中國的傳統領土,因為趙宋王朝無力平叛,這才漸漸脫離了中國。魏夏立國之後這些年,前期忙著皇位繼承戰爭和致驅逐韃虜,後期忙著削藩與反削藩,是以無暇收服業已脫離中國約五百年的傳統領土。到了第五任皇帝,魏善勝對內不敢貿然削藩,隻好把矛盾導向國外,遂以收複失土名義把胡虞安南當作驗證皇室新式軍隊威力的磨刀石。


    胡虞安南由胡季犛所建,他本是越南陳朝外戚,而後篡權奪位,恢複祖先的胡姓。胡季犛自稱中國虞舜之後,遂改國號為“大虞”,即為越南胡朝。現實世界曆史裏,明永樂帝朱棣刻意幹涉陳朝到胡朝的變遷,派遣張輔和沐晟率軍征服了胡朝,而後設四州、衛所。由於種種問題,朱明遺憾地沒有建立起長久統治,永樂帝朱棣去世不久就放棄了安南。


    異世界裏,胡季犛篡位時,魏夏王朝正忙著削藩,沒空兒理他。直至胡季犛及其子孫坐穩了王位,魏善勝才因為削藩無望,把目光投向了這片故土。魏善勝沒有令魏東生失望,雖然戰爭期間偶有挫折,魏夏皇室軍隊卻像朱明軍隊一樣輕鬆踏平了胡虞安南,輕鬆設立交趾行省。


    然而,就像朱明王朝遇到的困境,戰勝安南容易,統治交趾困難。魏善勝還沒有來得及向十九藩國炫耀軍力,就鬱悶發現交趾成了戰爭泥潭,短短三四年間,亂民就迅速形成了烽火燎原之勢。到了1453年,魏善勝利用吞並交趾行省施壓諸藩的夢想徹底破滅,甚至不得不抽調國內資源陸續增兵平叛。


    一時之間,皇室吞並交趾之舉成了笑話。


    1456年,交趾行省形勢更加惡化,亂賊不僅成萬成萬活動,甚至敢尋求與皇室軍隊進行主力決戰。魏善勝情知交趾行省已經成了累贅卻又不甘心狼狽撤出,遮羞心理把交趾行省分封給第二子,是為交趾國王。


    魏善勝分封交趾,純屬於遮羞。


    魏善勝因為某些原因不喜歡第二子,兒子亦自暴自棄尚義任俠,天南地北的亂跑。魏善勝把交趾分封給第二子,待交趾徹底失陷,就成了第二子的責任。雖然這樣的想法有點兒自欺欺人,魏善勝卻這麽想也這麽做了。


    怎想,分封交趾之舉卻成了交趾民亂轉折點。


    魏善勝第二子繼位交趾國王時,魏善勝僅象征似留給他一萬步騎。這群士兵都來源於那些交趾戍兵,甚至還是一群撤離精銳之後的普通戰卒。皇室軍隊十五萬步騎都奈何不得的交趾行省,魏善勝第二子能有什麽辦法呢?區區一萬步騎,等同事實放棄了交趾行省。


    豈料,在魏善勝第二子率領下,一萬步騎的戰鬥力猛然暴漲十倍。這群被皇室軍隊視為二等軍隊的普通戰卒,在魏善勝率領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短短兩年時間就蕩平了令十五萬皇室軍隊焦頭爛額的亂賊叛黨。


    很快,交趾藩國正式成了交趾藩國。


    輿論隨之嘩然,有人抨擊皇室的軍事體製,說它由一群精銳的戰士和一群愚蠢的將軍組成;有人誇讚魏善勝第二子,說他一人能當十五萬戰兵,魏善勝沒有選擇讓他做太子,真乃藩國之幸。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早在交趾行省亂象越演越烈時,魏東生就來到交趾近距離評析魏夏王朝和朱明王朝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待魏善勝決定放棄交趾行省時,魏東生更響應魏善勝第二子的募兵令,以一名軍官身份為交趾亂象出一份力。


    但是,魏東生的輔助並非交趾藩國勝利主因。


    魏善勝留給第二子的一萬步騎,之所以戰鬥力暴漲十倍,是因為他們有了奮鬥目標。作為皇室軍隊的戰兵士卒,即使他們再英勇善戰,前路也止於基層小軍官,何必為了一點兒俸祿和亂賊叛黨拚死拚活呢?而交趾藩國卻是新生的藩國,魏善勝第二子向士卒們許諾封地、爵位、官職,隻要你敢拚敢打,就能鯉魚跳龍門列位貴族門第。


    為了榮華富貴,為了血脈子孫,交趾亂賊必須死盡死絕。


    這才是交趾藩國迅速穩定的真相。


    魏東生恍惚間有些明悟。


    朱明沒能在交趾建立穩定統治,魏夏皇室也沒能在交趾建立穩定統治,這件看起來異常艱難的任務卻被一群貪戀榮華富貴的士卒輕鬆完成。再環視南洋五藩國,盡管其間動亂不斷,魏東生血脈後裔卻牢牢統治南洋諸島。如果魏夏是朱明王朝那樣的大一統王朝,南洋五藩國恐怕很難穩定統治無數島嶼,交趾或許也將得而複失。


    或許,分封製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糟糕?


    斟酌數年之後,魏東生決定不再糾結大一統與分封製路線。


    真理來源於實踐,既然有幸體驗十世轉生這堂課,不如趁機瞧一瞧魏夏分封帝國的極限所在。


    可惜,想明白這些時,第三世魏東生已經49歲了。


    另外,魏東生十世轉生的肉軀都是正常的肉軀,會得病也會受傷,且年紀越老越虛弱。第一世和第二世時,魏東生竭盡所能養生且組建醫生團隊帶在身邊照顧自己,這才勉強活到了60餘歲。第一世死於69歲,第二世死於66歲,第三世貌似也沒有多少年了。


    第二世浪費了,第三世也基本浪費了。


    好在十世轉生共有十世曆練,現在調整目標還來得及。


    再說,劣品明日環是一款教育產品,魏東生從中得到什麽並不重要,從中學到了什麽才是真正的成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走未來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木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木春並收藏重走未來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