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北方聯邦


    1806年,魏東生老老實實熬資曆熬到趙藩鐵道部部長。


    1807年,周藩國內局勢突然動蕩起來。


    話說魏藩強勢之際,周藩曾主動把榆林府和延安府賜給親善毛九忠的部屬,設立了自由度極高的榆林伯爵國和延安伯爵國。而後,榆林府被魏藩公爵毛尚並侵占;合縱連橫大混戰期間,周、趙、燕三藩瓜分魏藩,周藩趁勢收迴了榆林府;尊王討逆大同盟戰爭期間,丞相原複道勒令周藩準許榆林府自治;尊王討逆大同盟戰爭結束,基於削弱鄰藩的小心思,諸藩國寬容準許榆林府繼續維持自治格局。


    時間來到1807年,工業革命號角聲響遍諸夏,市場需求逐步推動各藩集權。周藩藩王斟酌大勢,覺得趙藩、魯藩、燕藩互相齷齪,或可趁機整合延安府和榆林府。延安伯爵和榆林自治府都不肯放權,積極求救趙藩、唐藩、漢藩、晉藩等鄰居,榆林府甚至以魏藩遺產名義申請加入趙藩。


    延安伯爵不願屈服,心思是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榆林府傾慕趙藩,則純屬於經濟文化輻射使然。


    論政治體製,周藩類似燕藩,都是藩王聖裁一切的君主製度。而趙藩雖然不如魯藩、夏國、吳藩等國,卻也是相對進步的實君立憲。榆林府自治已久,希望加入體製契合度更高的趙藩。


    論經濟體製,趙藩尾隨魯藩之後啟動工業革命,國民收入固然不如烈火烹油的魯藩,卻與周藩、晉藩、唐藩等內陸藩國迅速拉開距離。如果有選擇,如果沒有叛國惡名拖累,榆林府和延安府的百姓肯定都願意加入趙藩。


    趙藩內閣派係博弈若幹時間,毅然決定出兵幹涉周藩的削藩集權。


    魏東生經營多年的鐵路建設適機派上用場,趙藩部隊通過鐵路運輸超高效率抵達前線,進而形成局部戰略優勢,快速擊敗周藩的主力部隊和晉國遏製趙藩幹涉的預備軍。未等反應唐藩、燕藩、魯藩等勢力反應過神來,趙藩業已奠定勝利。可惜,趙藩害怕燕藩和魯藩的大舉幹涉,獲勝之後立刻與周藩、晉藩簽署和平條約,條約規定:榆林府自由加入趙藩,周藩準許延安府繼續保持獨立;汾州府自由加入趙藩,晉藩準許平陽府、遼州府、沁州府等府自治。


    趙周晉戰爭結束,魏東生以鐵路功勞補入內閣,授職三省院右丞,全麵負責趙藩境內的工業建設、交通運輸等事項。


    當然,燕藩和魯藩都不會縱容趙藩無底線擴張。倉促的趙周晉戰爭剛剛結束,魯藩、燕藩、夏國等勢力就攛掇晉藩、周藩、唐藩等藩國組建反趙包圍圈。和平協約還未正式落字,晉周唐三藩聯盟就開始積極備戰。


    凡此種種,趙藩贏了戰爭卻沒有笑容。稍有不慎,數年之後就是魯燕唐周晉等藩國的四麵八方大圍攻局勢。趙藩朝廷憂心忡忡,甚至有人提議把榆林府和汾州府分別歸還周藩和晉藩,迴到戰前均衡局勢。


    1806年剛剛繼位趙藩藩王的魏文軍卻不甘心。


    魏文軍父親疏於軍備改革,既長期沉迷佛道婆羅門教等宗教神秘文化,又癡迷後宮某名妃子的私人情感。魏文軍父親頗有一些“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特征,若不是他在位的1795年到1806年國際局勢相對平和,若不是內閣秉政製度大幅度削弱了王權,魏文軍父親極有可能斷送趙藩數代藩王的持續複興。


    為了削弱魏文軍父親的負麵影響,魏文軍爺爺曾在魏文軍癡迷小妾時予以幹涉,授意一名宗親將領撫養魏文軍。在宗親將領影響下,魏文軍生來就喜歡軍事,年齡稍長又從軍征伐。繼承趙藩藩王時,魏文軍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青年將領。趙藩之所以決定幹涉周藩內政,最主要原因就是魏文軍試圖橫掃父親時代的頹廢意誌。


    麵對父親時代的懦弱勳臣,魏文軍非常痛心。


    魏文軍不僅不怕魯藩和燕藩幹涉,更想打出趙藩的威風。魏文軍利用實君立憲便利,頻繁罷黜怯戰派大臣,高調提拔主戰派新銳。魏東生這樣的“主戰派”,旋即得到魏文軍重用,魏文軍不惜得罪無數實權臣屬,也要堅持己見把魏東生調到樞密院,任職相當於現實世界華國軍委副主席的樞密副使。有了魏文軍竭力支持,魏東生甚至能以樞密副使發揮出樞密使的職能,間接控製趙藩境內的所有軍事力量。


    時間走到1809年,北中國硝煙味道越來越濃。


    為了應對四麵危局,魏東生竭盡所能發揮趙藩的軍國優勢,拚命擴軍再擴軍,駭然啟動動員令拉起一支200萬龐大規模的軍事力量。趙藩國力無法維持200萬規模的部隊,時間稍長,自己就會潰敗。


    情知趙藩劣勢無數,魏東生說服魏文軍主動出擊,率先打垮晉周唐三藩同盟。


    1809年春,魏東生令趙藩主戰派將領總領30萬精銳和50萬征召兵西進,主攻晉周兩藩;魏東生本人則率領10萬精銳和70萬新軍坐鎮薊州府,阻滯燕藩有可能到來的幹涉;魏東生又緊急啟動一步暗棋,勒令從科西嘉島拐來的拿破侖和趙藩舊將駐屯在廣平府和河間府一帶,防禦魯藩有可能到來的幹涉。


    西線戰場最為順利,晉藩、周藩、唐藩都不堪一擊,迅速被趙藩精銳打垮。


    怎樣處置三藩呢?


    魏東生利用戰爭聲望迅速總攬朝政,先攜勢登鼎趙藩內閣丞相,而後力排眾議毅然決定以諸夏同宗同種名義徹底兼並三藩。為了緩解三地民心反感,魏東生又主動說服魏文軍廢棄趙藩之名,取“三家分晉”古例而逆行之,成立北方(北中國)聯邦共同體。


    當然,名號作用寥寥無幾,關鍵是具體政策能否到位。


    魏東生總理趙藩內閣之後,改唐藩為甘肅行省,改周藩為陝西行省,改晉藩為山西行省,改魏藩舊地為朔方行省,改趙藩為河北行省,全麵廢棄隱隱約約即將成型的民族主義潮流,鐵腕打壓境內的一切地域敵視。與此同時,魏東生又利用工業革命的力量,積極鼓勵五行省人口流動和資本流動,減少彼此之間的分歧。


    這些都是長遠政策。


    短期政策,魏東生承認邊疆地區的獨特性,深知交通基礎才是一切。魏東生昔日不願意支持毛九忠和原複道統一九州,就是因為當時的交通條件根本無法維持從東北蔓延到俄羅斯的超級帝國。如今有了鐵路,交通便捷了許多,帝國大一統的根基更加堅固。


    但是,邊疆鐵路至今尚未建設完畢,貿然在邊疆耗費精力必然得不償失。


    凡此種種,魏東生予以妥協,和善麵孔準許烏斯藏地區和西域地區進行自治,並把唐藩王室送到烏斯藏,允許其通過民主選舉方法繼續世襲統治烏斯藏;把周藩王室送到西域北疆,把晉國王室送到西域南疆,允許兩家通過民主選舉方法繼續世襲統治西域。送別三藩王室之後,魏東生又寬容準許一切忠於舊王室的力量追隨三藩王戍衛邊疆,言下之意則是說:“想效忠三藩王者,快去邊疆盡忠吧。如果你繼續留在三行省,就別想再舉著他們的旗號行事。”


    魏東生最後勒令精兵扼守甘陝通道,禁止三藩勢力迴竄到內九州。


    北線戰場和南線戰場就難了。


    先說北線戰場,燕藩雄霸東北三省,且遙控遠東地區、西伯利亞地區、外蒙古地區,這無窮無盡的爛地,絕對能夠折騰死任何一家強權。魏東生暫時無意兼並燕藩,防守為主,禁絕燕藩侵襲就好。事實證明,與勵精圖治的趙藩相比,血腥傳承的燕藩的戰鬥力相當有限,燕藩藩王根本不敢發動人民與北方聯邦共同體進行總體決戰。


    而燕藩在遙遠邊疆的少數勝利,也難以改變現狀。


    再說南線戰爭,魯藩不愧是工業革命誕生地,士氣高昂且戰鬥力極高。與西線戰場的高歌猛進和北線戰場的防守反擊優勢截然不同,北方聯邦部隊與魯藩對壘時,基本上敗三仗才能僥幸贏一仗。所幸眼下軍事戰術防守比進攻容易,趙藩投資無數財力經營的南方防線有效阻滯了魯藩的乘勝追擊。


    僵持到1812年,南線戰場終於迎來轉機。卻是魏東生布置的暗棋遲遲起效,外籍軍官拿破侖陡然展現軍事天賦,率領北周部隊三戰三捷大敗魯藩主力。與此同時,魏東生布置在魯藩國內的暗棋及時發動工人群體與魯藩內閣鬥爭。如此內外夾攻,魯藩不得不簽署恥辱的和平條約,除了乖乖承認北方聯邦現狀,還得把河南行省的原衛輝伯爵國和洛陽伯爵國舊地割讓給北方聯邦共同體。


    魯藩倒下了,燕藩獨木難支,也隻好鬱悶停戰。


    1809年到1812年,北方初步實現了小統一,最少北方聯邦有了無視燕藩和魯藩南北包夾的底氣。


    考慮能夠有效利用的實力才是真正的實力,魏東生沒有乘勝擴大戰果,反而適可而止全麵停止擴張政策。對內,魏東生以政策法規形式積極鼓勵已經到來的電氣工業革命,並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竭盡全力把甘肅、朔方、陝西、山西、河北等北方五行省整合一體,遙遠的邊疆自治區暫時經濟傀儡即可;對外,魏東生宣揚地緣政治說,說西域和烏斯藏已經是北方聯邦統治極限,北方聯邦不可能也不會追求征服羅藩、勝蒙藩、安息藩和蓬萊十四共和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走未來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木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木春並收藏重走未來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