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的天才
經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作者:餘秋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詹姆斯
當伊凡·屠格涅夫的遺體自巴黎啟運歸國安葬之前,北站曾舉行過簡短追悼儀式。勒南、阿博等名流肅立於載運靈柩的列車之旁,曾以法國人民的名義,向這位多年深受人們尊敬愛戴的外國貴賓沉痛告別。論到悼詞,勒南精彩,阿博警辟,然而他們都對這位最感人的作家,最可愛的人物做了精妙刻畫,指出其天才所在及其作品的道德意義。“屠格涅夫的身上”,勒南講道:“仿佛具有著上天所降予人類的那種任事異稟,而這點也確實尊貴之極,這即是他遇事大多不動個人感情”。這話講得非常精彩,因而我不免要再多引幾句。“他的一顆心靈絕不單純屬於一個得天獨厚的具體個人:這在某種程度上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精魂。他在降世之前便已生存過千萬年代;無窮世紀的憧憬夢想曾經聚集蘊藏在他的心靈深處。他比任何人都更稱得起他那民族的精神化身:無數代的先人逝去了,消失在不知多少世紀的酣睡之中,一直闃無聲息,但在他的身上,他們再次獲得新生,獲得表現。”
我所以要征引這些話是因為我愛它們;不過我雖然對勒南先生的“不動個人感情”一詞的含義能夠理解,我卻想將我在與他生前會晤中所獲印象著一短文,以抒悼念。他在我們看來似乎不動個人感情,這是因為我們操持英法德語的人幾乎隻是憑借他的作品去理解(即使這樣,我擔心也往往會過嫌不足和難免失誤)
俄羅斯人。他的天才對於我們乃是斯拉夫式的天才;他的聲音乃是我們不過模糊認識的芸芸眾生的聲音,這許多人在我們心目中正在那陰霾遼闊的北方,在人類文明的競技場上翹盼著自己佳運的到來。他的作品當中確有不少地方容易使人形成這種看法,另外他也確曾以其驚人的筆墨對其同胞的性格作過生動闡釋。生活環境雖已使他習慣於超乎一己的國界,但那來源仍牢牢地植根於他的故土之中。對於俄羅斯與俄羅斯人的普遍缺乏了解一事——而這點不僅歐洲各地皆然,就是他逝世前十年旅居的這個國土也無不如此——一經為他得知,確曾在他身上產生如下效果,即在相當程度上使他迴歸到他的深厚的故國感情:他的早年生涯,他的遼闊疆土,他對祖國語言的喜悅與自豪,等等,這些他的許多國人是不能與他同具的。在他故世前幾年所著成的那部異常精彩的短篇集中(按:此書業已以《塞尼裏亞》為名譯成德文出版),我曾在其最後一篇中讀到如下一段——而這點最足以說明他的這種情緒:“在我對故國的命運充滿著困惑,充滿著苦思焦慮的日子裏,唯有你才是我的依靠,我的支柱,偉大、強有力的俄羅斯語啊,那麽真切,那麽鮮活!如若不是有你,誰又有對故土所出現的不幸局麵而不更加感到痛心疾首?不過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享有這樣的語言也自是情理中事。”這種對於故國的眷眷情懷可說流溢在他作品的全部篇章之中,不過我們似乎隻能於其字裏行間隱約求之。然而這點絲毫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是他仍不妨是一個較淳樸的腔調與獨立的喉舌;他的靈感,他的音籟全是他自己的。換句話說,毫無疑問他乃是一個具有著個性的人,而那些有幸能夠結識他的人們今天肯定已經認識到這是一位顯赫的重要人物。對於此文的著者來說,這種獲交之樂實在也不亞於披讀那些他曾經注入了如此豐富的生命與感情的絕妙故事:其實那前一種樂趣說不定更加巨大,原因是,屠格涅夫不僅僅以上天授予了他的那隻生花彩筆來進行自我抒發。他實在是最有味和最健談的。他的容貌、風采、性情以及他那天賦的語言才能,在他友人心目中所造成的印象非但不會被其文名所掩蔽,反而會變得更加豐滿。整個印象沾有一種哀愁的色調:這多少因為他性情中的憂鬱成分相當深沉而且經常——這點讀過他小說的人是不會沒有察覺的;另外也還因為他晚年的不幸特別酷烈。去世之前相當一段期間,他一直疾病纏綿,疼痛難耐。他臨終時的痛苦也不是一個緩慢過程,而是非常劇烈。但是說到歡愉,說到對人生的享受能力方麵,他也正像一些傑出的人們那樣稟賦豐厚,堪稱得起是一位罕見的世間完人。本文作者曾是首先深深仰慕其文,然後方才有幸結識其人,而一朝這個機遇到來,確曾使人獲益匪淺。自此時起,作者其人其文一並在筆者的心目之中占據了一個絕高位置。在我認識他前不久,我即曾將閱讀他小說後的一些雜感刊出問世,因而我認為此處再進行若幹補充或者並無不妥之處,且可使這種迴憶顯得更為生動。更何況,想從個人角度談談他的為人,在我已成為一種難以抑製的強烈渴求。
正是因了上文所提起的那篇文字,我遂找到理由前去見他,其時他正寓居巴黎,亦即一八七五年事。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初次會麵他留給我的深刻印象。我覺得他著實迷人可愛;尤其令人難信的是他竟作到——而這事又有誰能作到!——交久之後而這種好感始終不衰。在我來說,是關係彌篤而這種信念彌堅;在他方麵,則總是那麽和藹可親,那麽實實在在,絕無我印象中一般才士身上的那種不夠穩重地方。他總是那麽淳樸,那麽自然,那麽謙遜,既無半點矜持做作之處,也無絲毫人們所謂的那種優越之感,因而使人不禁迷惘起來,眼前此人是否便是一位天才?一切美好圓熟的事物在他都近在身邊,俯仰可取;而他對萬事也都無所排斥,極感興趣,另外絕無那種事事喜歡提起自己的毛病,這點不少名氣較大甚至僅有微名的人都往往難免。他渾身上下見不到一絲虛榮;全然見不到那種仿佛重任在身須待執行或者一世英名須待保全的驕矜之態。他的幽默來得極其順暢,不僅能夠對人,抑且能夠對己;甚至不惜以其自身作為揶揄對象,而語氣歡欣之中又是那般甘美,因而即使他身上的某些怪癖,在他友人的眼中也都樣樣顯得神聖。記得一次他曾將蓋斯塔夫·福樓拜(對於此人他雅有情愫)
用在他頭上的一個形容性短語講給我聽——這個短語原意是要描寫那充溢於他整個性格,乃至他筆下不少人物性格的某種特質,即是一種溢乎其外的溫柔,一處隨處可見的猶豫。他講這話時的聲音笑貌至今依然曆曆在目。福樓拜的這個用語雖無惡意,也略含諷刺,但他卻能欣賞它,甚至不在福樓拜之下,而且痛快承認這話不無幾分道理。另一特點是,他的言行高度自然;在這方麵據我看可說是罕有其匹,至少在具有著像他那樣博大精深文化的人們當中確實很不經見。正如一切堂廡特大的人物那樣,他當然決非是憑借有限的材料所簡單構成;然而他的特異之處卻在於,一副淳樸之極的性情與那洞燭一切的眼力竟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並在,融而為一。在我那篇意在抒發我對其著作的仰慕之忱的短論之中,我在某種影響下曾經說過他的性格屬於貴族一類的話:後來了解稍多,方才看出這話講得一無是處。這類定義是完全概括不了他的。但另方麵,說他是民主一派也同樣是皮相之見,盡管他在政治理想上是民主主義。生活的各個對立方麵在他都能感受理解;他是既富於想象,又長於思考,決非簡單平庸的頭腦可比。他的胸懷之中向來便很少摻雜成見,因而厭惡這點的人(看來這樣的人還為數不少)
自然會對伊凡·謝爾蓋耶維奇的離去追懷不已。我們的種種倫理與傳統標準,盎格魯-撒克遜的也好,新教徒的也好,都與他迂遠不甚相幹,對人對事他自有其獨到看法,天真爛漫,無所拘牽,聞之每每令人為之神爽。美感與是非正義之感更是他天性賴以構成的基石;另外與他交談所以感到非常迷人也主要因為他的一切總是那麽清新,這時任何虛假武斷的話隻會顯得異樣可笑。
當伊凡·屠格涅夫的遺體自巴黎啟運歸國安葬之前,北站曾舉行過簡短追悼儀式。勒南、阿博等名流肅立於載運靈柩的列車之旁,曾以法國人民的名義,向這位多年深受人們尊敬愛戴的外國貴賓沉痛告別。論到悼詞,勒南精彩,阿博警辟,然而他們都對這位最感人的作家,最可愛的人物做了精妙刻畫,指出其天才所在及其作品的道德意義。“屠格涅夫的身上”,勒南講道:“仿佛具有著上天所降予人類的那種任事異稟,而這點也確實尊貴之極,這即是他遇事大多不動個人感情”。這話講得非常精彩,因而我不免要再多引幾句。“他的一顆心靈絕不單純屬於一個得天獨厚的具體個人:這在某種程度上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精魂。他在降世之前便已生存過千萬年代;無窮世紀的憧憬夢想曾經聚集蘊藏在他的心靈深處。他比任何人都更稱得起他那民族的精神化身:無數代的先人逝去了,消失在不知多少世紀的酣睡之中,一直闃無聲息,但在他的身上,他們再次獲得新生,獲得表現。”
我所以要征引這些話是因為我愛它們;不過我雖然對勒南先生的“不動個人感情”一詞的含義能夠理解,我卻想將我在與他生前會晤中所獲印象著一短文,以抒悼念。他在我們看來似乎不動個人感情,這是因為我們操持英法德語的人幾乎隻是憑借他的作品去理解(即使這樣,我擔心也往往會過嫌不足和難免失誤)
俄羅斯人。他的天才對於我們乃是斯拉夫式的天才;他的聲音乃是我們不過模糊認識的芸芸眾生的聲音,這許多人在我們心目中正在那陰霾遼闊的北方,在人類文明的競技場上翹盼著自己佳運的到來。他的作品當中確有不少地方容易使人形成這種看法,另外他也確曾以其驚人的筆墨對其同胞的性格作過生動闡釋。生活環境雖已使他習慣於超乎一己的國界,但那來源仍牢牢地植根於他的故土之中。對於俄羅斯與俄羅斯人的普遍缺乏了解一事——而這點不僅歐洲各地皆然,就是他逝世前十年旅居的這個國土也無不如此——一經為他得知,確曾在他身上產生如下效果,即在相當程度上使他迴歸到他的深厚的故國感情:他的早年生涯,他的遼闊疆土,他對祖國語言的喜悅與自豪,等等,這些他的許多國人是不能與他同具的。在他故世前幾年所著成的那部異常精彩的短篇集中(按:此書業已以《塞尼裏亞》為名譯成德文出版),我曾在其最後一篇中讀到如下一段——而這點最足以說明他的這種情緒:“在我對故國的命運充滿著困惑,充滿著苦思焦慮的日子裏,唯有你才是我的依靠,我的支柱,偉大、強有力的俄羅斯語啊,那麽真切,那麽鮮活!如若不是有你,誰又有對故土所出現的不幸局麵而不更加感到痛心疾首?不過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享有這樣的語言也自是情理中事。”這種對於故國的眷眷情懷可說流溢在他作品的全部篇章之中,不過我們似乎隻能於其字裏行間隱約求之。然而這點絲毫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是他仍不妨是一個較淳樸的腔調與獨立的喉舌;他的靈感,他的音籟全是他自己的。換句話說,毫無疑問他乃是一個具有著個性的人,而那些有幸能夠結識他的人們今天肯定已經認識到這是一位顯赫的重要人物。對於此文的著者來說,這種獲交之樂實在也不亞於披讀那些他曾經注入了如此豐富的生命與感情的絕妙故事:其實那前一種樂趣說不定更加巨大,原因是,屠格涅夫不僅僅以上天授予了他的那隻生花彩筆來進行自我抒發。他實在是最有味和最健談的。他的容貌、風采、性情以及他那天賦的語言才能,在他友人心目中所造成的印象非但不會被其文名所掩蔽,反而會變得更加豐滿。整個印象沾有一種哀愁的色調:這多少因為他性情中的憂鬱成分相當深沉而且經常——這點讀過他小說的人是不會沒有察覺的;另外也還因為他晚年的不幸特別酷烈。去世之前相當一段期間,他一直疾病纏綿,疼痛難耐。他臨終時的痛苦也不是一個緩慢過程,而是非常劇烈。但是說到歡愉,說到對人生的享受能力方麵,他也正像一些傑出的人們那樣稟賦豐厚,堪稱得起是一位罕見的世間完人。本文作者曾是首先深深仰慕其文,然後方才有幸結識其人,而一朝這個機遇到來,確曾使人獲益匪淺。自此時起,作者其人其文一並在筆者的心目之中占據了一個絕高位置。在我認識他前不久,我即曾將閱讀他小說後的一些雜感刊出問世,因而我認為此處再進行若幹補充或者並無不妥之處,且可使這種迴憶顯得更為生動。更何況,想從個人角度談談他的為人,在我已成為一種難以抑製的強烈渴求。
正是因了上文所提起的那篇文字,我遂找到理由前去見他,其時他正寓居巴黎,亦即一八七五年事。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初次會麵他留給我的深刻印象。我覺得他著實迷人可愛;尤其令人難信的是他竟作到——而這事又有誰能作到!——交久之後而這種好感始終不衰。在我來說,是關係彌篤而這種信念彌堅;在他方麵,則總是那麽和藹可親,那麽實實在在,絕無我印象中一般才士身上的那種不夠穩重地方。他總是那麽淳樸,那麽自然,那麽謙遜,既無半點矜持做作之處,也無絲毫人們所謂的那種優越之感,因而使人不禁迷惘起來,眼前此人是否便是一位天才?一切美好圓熟的事物在他都近在身邊,俯仰可取;而他對萬事也都無所排斥,極感興趣,另外絕無那種事事喜歡提起自己的毛病,這點不少名氣較大甚至僅有微名的人都往往難免。他渾身上下見不到一絲虛榮;全然見不到那種仿佛重任在身須待執行或者一世英名須待保全的驕矜之態。他的幽默來得極其順暢,不僅能夠對人,抑且能夠對己;甚至不惜以其自身作為揶揄對象,而語氣歡欣之中又是那般甘美,因而即使他身上的某些怪癖,在他友人的眼中也都樣樣顯得神聖。記得一次他曾將蓋斯塔夫·福樓拜(對於此人他雅有情愫)
用在他頭上的一個形容性短語講給我聽——這個短語原意是要描寫那充溢於他整個性格,乃至他筆下不少人物性格的某種特質,即是一種溢乎其外的溫柔,一處隨處可見的猶豫。他講這話時的聲音笑貌至今依然曆曆在目。福樓拜的這個用語雖無惡意,也略含諷刺,但他卻能欣賞它,甚至不在福樓拜之下,而且痛快承認這話不無幾分道理。另一特點是,他的言行高度自然;在這方麵據我看可說是罕有其匹,至少在具有著像他那樣博大精深文化的人們當中確實很不經見。正如一切堂廡特大的人物那樣,他當然決非是憑借有限的材料所簡單構成;然而他的特異之處卻在於,一副淳樸之極的性情與那洞燭一切的眼力竟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並在,融而為一。在我那篇意在抒發我對其著作的仰慕之忱的短論之中,我在某種影響下曾經說過他的性格屬於貴族一類的話:後來了解稍多,方才看出這話講得一無是處。這類定義是完全概括不了他的。但另方麵,說他是民主一派也同樣是皮相之見,盡管他在政治理想上是民主主義。生活的各個對立方麵在他都能感受理解;他是既富於想象,又長於思考,決非簡單平庸的頭腦可比。他的胸懷之中向來便很少摻雜成見,因而厭惡這點的人(看來這樣的人還為數不少)
自然會對伊凡·謝爾蓋耶維奇的離去追懷不已。我們的種種倫理與傳統標準,盎格魯-撒克遜的也好,新教徒的也好,都與他迂遠不甚相幹,對人對事他自有其獨到看法,天真爛漫,無所拘牽,聞之每每令人為之神爽。美感與是非正義之感更是他天性賴以構成的基石;另外與他交談所以感到非常迷人也主要因為他的一切總是那麽清新,這時任何虛假武斷的話隻會顯得異樣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