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蝶掩轉頭看他徒兒,強笑道:“徒兒何出此言?”
小蛇自扒下楊蝶掩罩衫,與那婦人披了,口中帶刺道:“聽得這個解觀察道,師父年少時,名動武林,風流一時,眾家江湖女子窺牆擲果,投懷送抱,有婦人道師父直是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傾人城,傾人國,江湖上人稱為‘楊柳枝頭笑’,可有此事?”
不待那楊蝶掩則聲,那解觀察直是張大口,合不上,呆滯作一處,凝眼在那楊蝶掩麵上。
楊蝶掩連咳數聲,道:“往事休提。”
小蛇見那解觀察麵上黃轉紅,紅轉青,青轉白,白轉黑,五色俱全,不由暗笑,道:“聽得師父年少時亦曾性情爽朗,黑白分明,仗劍天涯,鋤強扶弱,時常做那劫富濟貧的勾當。見師父今日情狀,徒兒隻道是江山易改,本性卻也易移。”
解輿心下直念道:那身無分文便在鬧市買賣□□,稍有閑錢便去妓館千金買笑,覷見合意之物便順手牽來,待央人之際奴顏婢膝,色中餓鬼,酒中真仙,玩器玩物喪誌,貪吃貪生怕死,此等行徑,這個楊蝶掩楊大俠定是萬萬做不得吧?心下愈念愈冷。
楊蝶掩幹笑道:“好漢休提當年勇。”
小蛇見此情狀,心下大快。口中猶道:“那鋤強扶弱之事,徒兒識得師父卻是曾為。”
楊蝶掩狐疑道:“徒兒過獎,何事?”
小蛇心下纏葛片刻,望向那庸醫,道:“光州定城縣外饑民,卻不是師父救得?”
作者有話要說:
外科沒箭創的處理參考自 錢潢《傷科補要》
第27章 蝶掩(6)第一篇完
楊蝶掩身上一震。麵上嬉笑登時凝滯。小蛇不曾見得他這般神色,心下些些惶然。
楊蝶掩望向解輿,解輿一頭霧水,忽嗅得一陣幽香,不知自何處發來——不移時,隻覺眼瞼沉著,竟昏昏欲睡,卻摟那婦人睡去了。
小蛇見那解輿睡去,亦聞得那幽香,心下駭然,道:“師父,此香何香?”何以那解輿獨獨睡去,他二人卻無事?
楊蝶掩卻不答,隻道:“徒兒,那婦人與你下了何毒?”
小蛇搖頭道:“徒兒不知,無色無味,亦無甚不適,隻真氣上下不得——師父不說,徒兒卻且忘了。今日不知怎地卻好了。”
楊蝶掩坐下一塊乳石,正色道:“徒兒,你省得何以這三年我攜你於身側,踏遍九州麽?”
此事小蛇思量甚久,向來問得這庸醫,他隻顧左右而言他。如今不待小蛇迫來,自陳一處,卻不知又要作甚麽怪。
小蛇道:“徒兒不知。”
楊蝶掩道:“你到我家,當是六年前。你初來時,我不曾見得。我聽聞消息,去得光州,他早已攜你返家。”
小蛇心下且驚且喜:“那柳官人敢非是師父?”
楊蝶掩苦笑道:“徒兒,何須恁的喜上眉梢。”
小蛇笑道:“不打緊事,師父自陳便是。”
楊蝶掩道:“我策馬歸家,隻見得你,不見他。想你必不記得當時甚事。”
小蛇道:“徒兒隻憶得初見師父,乃是到得楊家半年後。”
楊蝶掩道:“你教他下了忘憂散,三日三夜昏睡,我初見你時,你隻在睡,覺時再憶不得前事。”
小蛇仰麵看那庸醫,隻見他神色微黯,尋常時候,這人素來麵皮似銅鑄鐵澆,見追得十分狼狽,亦是嬉笑自若,幾曾見他有甚黯然顏色?小蛇心內忐忑,遲疑問道:“師父口中言道那‘他’,敢是柳官人?”
楊蝶掩笑道:“你卻喚他柳官人。我爹道你卻是他收的義子。 ”
小蛇看他師父,笑歸笑,黯然之色卻半分不改,便道:“師父,倘徒兒不曾記錯,爹爹與師父樣貌一般無二。”
楊蝶掩道:“重湖卻是長我一個時辰表兄。我姑姑與我爹相貌極似,故而我二人極似。他自小養在我家,不曾作外人見看。”
小蛇忽憶起柳官人言笑,道:“爹爹說,他家有個人人,自小愛弄些蟲兒蛇兒,便是師父?”
楊蝶掩聽得此言,欲語還休,半晌卻低聲問:“他真個恁的說?”
小蛇頷首,道:“確是恁的說。還道,十歲那年冬自溪邊拾迴一尾凍透的青蛇,甚是憐念,懷揣著暖他,因他自溪邊來,便喚他溪蛇。故而喚我作溪蛇,道那人定然歡喜。”
楊蝶掩微微一笑,百味陳雜。
小蛇因問道:“師父卻是為何將徒兒攜在身側?”
楊蝶掩道:“忘憂散乃是重湖親調秘藥,我不知,我爹亦不知何藥可解,我攜你在身側,乃是為著尋解藥,適時解你失憶之證。”
小蛇細細看那楊蝶掩,此時卻見他微露疲態。年來行路,饒是口中道甚:為師的累了,猶不見恁的疲態。遑論初春桐江畔,八月錢塘潮頭,隆冬四會柑山,三月合浦珠舟,盛夏東京城裏,初秋襄陽山中,暮春蜀中林內——幾曾識得這般的神態。
小蛇心下一酸,道:“師父,徒兒省得了。”
楊蝶掩訝異道:“你省得甚了?”
小蛇道:“隻怕師父尋徒兒解藥,非是為著徒兒。”
楊蝶掩卻是不答。
小蛇心下愈酸,道:“爹爹是為著徒兒,方對徒兒落了忘憂散,教徒兒再憶不得恁的苦楚之事。倘師父為著小徒,必不作尋解藥一事。”
小蛇看著楊蝶掩道:“師父,你將徒兒攜在身側,一刻也不離,隻道是為著有朝一日,徒兒憶起這事,方同你原原本本道來個中究竟,是也不是?”
楊蝶掩望向小蛇,無奈道:“徒兒蕙質蘭心。”
小蛇笑歸笑,不知為何卻滴下淚來。楊蝶掩將他摟入懷中,一如當年柳官人一般。二人懷抱竟是這般相似,暖極,氣味亦相似。小蛇將那庸醫白衫蹭滿涕泗,惹他苦笑不已。
小蛇自道:“表兄弟豈能這般相似?師父休糊弄徒兒。”
楊蝶掩輕輕一歎道:“真個恁相似?為師的自與你爹去得遠了。”
小蛇哼道:“品貌德行,師父自是不如爹爹。”
楊蝶掩笑道:“是,是,是,徒兒所言極是。”
小蛇低聲道:“隻是,小蛇與爹爹處來,不過數月,與師父處來,卻是經年累月。我須也明了,小蛇與師父處來,不過三五六年;師父與爹爹處來,卻是一二十年。”
楊蝶掩道:“徒兒,為師的與你道一句,你且聽著,情分淺深,須不是這般判來。人間一生世朝暮夫妻,不必情深似銀漢迢迢兩處相思。”
楊蝶掩望向乳窟內幽深處,輕道:“情之物,想來早是三生已定,一朝沾惹,任它水闊山遙,憑它銷人憔悴,縱是此生再不得相見。”
第28章 待月(1)
清明未至,夜間頗轉寒涼。山間林裏,自是不比家中灶下。抬眼望時,閃閃一幕天星。饒是幽冷——憑誰睜眼便見一幕天星,定是幽冷至極。解輿渾身發顫,坐將起身。自家卻在天幕下,草陂上,不知幾時叫人棄在此處。身上卻不見自家罩衫,轉頭一看,身畔臥著一人,身著兩領罩衫,一白一黑,那黑罩衫分明是他的。那人仍是未醒。細看來,卻是那婦人。
解輿暗叫聲不妙。憶起乳窟中事來,心下狐疑不休。
再看看那婦人,星光微幽,辨不得她顏色,怕是毒方解未盡,猶困神誌。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解輿卻待起身。心下卻躊躇道:這婦人雖是惡毒,卻也是因情傷太深,方至如此。如今若他撇下她獨自一人在此,倘教人欺負去了,未免不仁不義。
正躊躇間,聽得不遠處幾聲咳聲,解輿心下一驚,抱起那婦人,輕輕掠入林中,尋著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竄將上去。
那婦人雖在昏迷中,唿吸卻勻細——想是往日調息頗入法門,到得如今,氣竟不亂。不知這婦人師承那家門派,招式中自是判不得,這調息法門,亦是辨不得。思及此,解輿心方一動——那日那神醫吳與他調息,卻也是尋常不曾見得之法。
卻非是神醫吳。那人隻怕是楊蝶掩。吳茗無名,須不是真名。
解輿自放輕了唿吸。那咳嗽之人入得林中,卻是二個人。一高一矮,幽黑處辨不得年紀樣貌,隻聽得那矮漢對高漢說:“娘個腚的,卻教老爺來此荒山野嶺,尋甚鳥官人?那家官人夜間來得此處!”
那高漢低聲道:“哥哥休高聲!倘非你我恰在夷陵,這頭功卻要教他人拿了。”
那矮漢口中兀自罵個不休,道:“頭功何用?自爺爺入得教來,功亦不見少,人亦不少殺,怎地到得如今,猶是香主?那教主須是好沒分曉!”
高漢細聲道:“此番不比往常,教主親詔道:倘生擒那官人,連他金銀細軟,押迴教壇,加官一等。倘教那官人死,隻索得他行頭迴,賞銀百兩。若隻見那官人屍身,不見行頭,賞銀五十兩。”
解輿聽得此言,心下道:那行頭直是重過人命了。此處何來甚官人?敢是近日上山鬥茶的文士大夫?這玉泉山上景德禪寺,卻是有武僧見守,尋常時候,何得來甚強人出沒?聽這二人之言,他們本非此處強人,卻是他處來此。
那二人走得近處,解輿看時,卻見他二人相貌奇詭,那矮漢獐頭鼠目,身似猿猱,手長腿短;那高漢骨瘦如柴,麵長似馬,手足極長;二人太陽處均高高鼓起,卻是武藝深厚之人——他二人相談亦略不避諱,想是倚仗自家功夫了得,不怕他人如何暗算。不知卻是那個門派之人,那見尋官人怕是兇多吉少。
小蛇自扒下楊蝶掩罩衫,與那婦人披了,口中帶刺道:“聽得這個解觀察道,師父年少時,名動武林,風流一時,眾家江湖女子窺牆擲果,投懷送抱,有婦人道師父直是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傾人城,傾人國,江湖上人稱為‘楊柳枝頭笑’,可有此事?”
不待那楊蝶掩則聲,那解觀察直是張大口,合不上,呆滯作一處,凝眼在那楊蝶掩麵上。
楊蝶掩連咳數聲,道:“往事休提。”
小蛇見那解觀察麵上黃轉紅,紅轉青,青轉白,白轉黑,五色俱全,不由暗笑,道:“聽得師父年少時亦曾性情爽朗,黑白分明,仗劍天涯,鋤強扶弱,時常做那劫富濟貧的勾當。見師父今日情狀,徒兒隻道是江山易改,本性卻也易移。”
解輿心下直念道:那身無分文便在鬧市買賣□□,稍有閑錢便去妓館千金買笑,覷見合意之物便順手牽來,待央人之際奴顏婢膝,色中餓鬼,酒中真仙,玩器玩物喪誌,貪吃貪生怕死,此等行徑,這個楊蝶掩楊大俠定是萬萬做不得吧?心下愈念愈冷。
楊蝶掩幹笑道:“好漢休提當年勇。”
小蛇見此情狀,心下大快。口中猶道:“那鋤強扶弱之事,徒兒識得師父卻是曾為。”
楊蝶掩狐疑道:“徒兒過獎,何事?”
小蛇心下纏葛片刻,望向那庸醫,道:“光州定城縣外饑民,卻不是師父救得?”
作者有話要說:
外科沒箭創的處理參考自 錢潢《傷科補要》
第27章 蝶掩(6)第一篇完
楊蝶掩身上一震。麵上嬉笑登時凝滯。小蛇不曾見得他這般神色,心下些些惶然。
楊蝶掩望向解輿,解輿一頭霧水,忽嗅得一陣幽香,不知自何處發來——不移時,隻覺眼瞼沉著,竟昏昏欲睡,卻摟那婦人睡去了。
小蛇見那解輿睡去,亦聞得那幽香,心下駭然,道:“師父,此香何香?”何以那解輿獨獨睡去,他二人卻無事?
楊蝶掩卻不答,隻道:“徒兒,那婦人與你下了何毒?”
小蛇搖頭道:“徒兒不知,無色無味,亦無甚不適,隻真氣上下不得——師父不說,徒兒卻且忘了。今日不知怎地卻好了。”
楊蝶掩坐下一塊乳石,正色道:“徒兒,你省得何以這三年我攜你於身側,踏遍九州麽?”
此事小蛇思量甚久,向來問得這庸醫,他隻顧左右而言他。如今不待小蛇迫來,自陳一處,卻不知又要作甚麽怪。
小蛇道:“徒兒不知。”
楊蝶掩道:“你到我家,當是六年前。你初來時,我不曾見得。我聽聞消息,去得光州,他早已攜你返家。”
小蛇心下且驚且喜:“那柳官人敢非是師父?”
楊蝶掩苦笑道:“徒兒,何須恁的喜上眉梢。”
小蛇笑道:“不打緊事,師父自陳便是。”
楊蝶掩道:“我策馬歸家,隻見得你,不見他。想你必不記得當時甚事。”
小蛇道:“徒兒隻憶得初見師父,乃是到得楊家半年後。”
楊蝶掩道:“你教他下了忘憂散,三日三夜昏睡,我初見你時,你隻在睡,覺時再憶不得前事。”
小蛇仰麵看那庸醫,隻見他神色微黯,尋常時候,這人素來麵皮似銅鑄鐵澆,見追得十分狼狽,亦是嬉笑自若,幾曾見他有甚黯然顏色?小蛇心內忐忑,遲疑問道:“師父口中言道那‘他’,敢是柳官人?”
楊蝶掩笑道:“你卻喚他柳官人。我爹道你卻是他收的義子。 ”
小蛇看他師父,笑歸笑,黯然之色卻半分不改,便道:“師父,倘徒兒不曾記錯,爹爹與師父樣貌一般無二。”
楊蝶掩道:“重湖卻是長我一個時辰表兄。我姑姑與我爹相貌極似,故而我二人極似。他自小養在我家,不曾作外人見看。”
小蛇忽憶起柳官人言笑,道:“爹爹說,他家有個人人,自小愛弄些蟲兒蛇兒,便是師父?”
楊蝶掩聽得此言,欲語還休,半晌卻低聲問:“他真個恁的說?”
小蛇頷首,道:“確是恁的說。還道,十歲那年冬自溪邊拾迴一尾凍透的青蛇,甚是憐念,懷揣著暖他,因他自溪邊來,便喚他溪蛇。故而喚我作溪蛇,道那人定然歡喜。”
楊蝶掩微微一笑,百味陳雜。
小蛇因問道:“師父卻是為何將徒兒攜在身側?”
楊蝶掩道:“忘憂散乃是重湖親調秘藥,我不知,我爹亦不知何藥可解,我攜你在身側,乃是為著尋解藥,適時解你失憶之證。”
小蛇細細看那楊蝶掩,此時卻見他微露疲態。年來行路,饒是口中道甚:為師的累了,猶不見恁的疲態。遑論初春桐江畔,八月錢塘潮頭,隆冬四會柑山,三月合浦珠舟,盛夏東京城裏,初秋襄陽山中,暮春蜀中林內——幾曾識得這般的神態。
小蛇心下一酸,道:“師父,徒兒省得了。”
楊蝶掩訝異道:“你省得甚了?”
小蛇道:“隻怕師父尋徒兒解藥,非是為著徒兒。”
楊蝶掩卻是不答。
小蛇心下愈酸,道:“爹爹是為著徒兒,方對徒兒落了忘憂散,教徒兒再憶不得恁的苦楚之事。倘師父為著小徒,必不作尋解藥一事。”
小蛇看著楊蝶掩道:“師父,你將徒兒攜在身側,一刻也不離,隻道是為著有朝一日,徒兒憶起這事,方同你原原本本道來個中究竟,是也不是?”
楊蝶掩望向小蛇,無奈道:“徒兒蕙質蘭心。”
小蛇笑歸笑,不知為何卻滴下淚來。楊蝶掩將他摟入懷中,一如當年柳官人一般。二人懷抱竟是這般相似,暖極,氣味亦相似。小蛇將那庸醫白衫蹭滿涕泗,惹他苦笑不已。
小蛇自道:“表兄弟豈能這般相似?師父休糊弄徒兒。”
楊蝶掩輕輕一歎道:“真個恁相似?為師的自與你爹去得遠了。”
小蛇哼道:“品貌德行,師父自是不如爹爹。”
楊蝶掩笑道:“是,是,是,徒兒所言極是。”
小蛇低聲道:“隻是,小蛇與爹爹處來,不過數月,與師父處來,卻是經年累月。我須也明了,小蛇與師父處來,不過三五六年;師父與爹爹處來,卻是一二十年。”
楊蝶掩道:“徒兒,為師的與你道一句,你且聽著,情分淺深,須不是這般判來。人間一生世朝暮夫妻,不必情深似銀漢迢迢兩處相思。”
楊蝶掩望向乳窟內幽深處,輕道:“情之物,想來早是三生已定,一朝沾惹,任它水闊山遙,憑它銷人憔悴,縱是此生再不得相見。”
第28章 待月(1)
清明未至,夜間頗轉寒涼。山間林裏,自是不比家中灶下。抬眼望時,閃閃一幕天星。饒是幽冷——憑誰睜眼便見一幕天星,定是幽冷至極。解輿渾身發顫,坐將起身。自家卻在天幕下,草陂上,不知幾時叫人棄在此處。身上卻不見自家罩衫,轉頭一看,身畔臥著一人,身著兩領罩衫,一白一黑,那黑罩衫分明是他的。那人仍是未醒。細看來,卻是那婦人。
解輿暗叫聲不妙。憶起乳窟中事來,心下狐疑不休。
再看看那婦人,星光微幽,辨不得她顏色,怕是毒方解未盡,猶困神誌。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解輿卻待起身。心下卻躊躇道:這婦人雖是惡毒,卻也是因情傷太深,方至如此。如今若他撇下她獨自一人在此,倘教人欺負去了,未免不仁不義。
正躊躇間,聽得不遠處幾聲咳聲,解輿心下一驚,抱起那婦人,輕輕掠入林中,尋著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竄將上去。
那婦人雖在昏迷中,唿吸卻勻細——想是往日調息頗入法門,到得如今,氣竟不亂。不知這婦人師承那家門派,招式中自是判不得,這調息法門,亦是辨不得。思及此,解輿心方一動——那日那神醫吳與他調息,卻也是尋常不曾見得之法。
卻非是神醫吳。那人隻怕是楊蝶掩。吳茗無名,須不是真名。
解輿自放輕了唿吸。那咳嗽之人入得林中,卻是二個人。一高一矮,幽黑處辨不得年紀樣貌,隻聽得那矮漢對高漢說:“娘個腚的,卻教老爺來此荒山野嶺,尋甚鳥官人?那家官人夜間來得此處!”
那高漢低聲道:“哥哥休高聲!倘非你我恰在夷陵,這頭功卻要教他人拿了。”
那矮漢口中兀自罵個不休,道:“頭功何用?自爺爺入得教來,功亦不見少,人亦不少殺,怎地到得如今,猶是香主?那教主須是好沒分曉!”
高漢細聲道:“此番不比往常,教主親詔道:倘生擒那官人,連他金銀細軟,押迴教壇,加官一等。倘教那官人死,隻索得他行頭迴,賞銀百兩。若隻見那官人屍身,不見行頭,賞銀五十兩。”
解輿聽得此言,心下道:那行頭直是重過人命了。此處何來甚官人?敢是近日上山鬥茶的文士大夫?這玉泉山上景德禪寺,卻是有武僧見守,尋常時候,何得來甚強人出沒?聽這二人之言,他們本非此處強人,卻是他處來此。
那二人走得近處,解輿看時,卻見他二人相貌奇詭,那矮漢獐頭鼠目,身似猿猱,手長腿短;那高漢骨瘦如柴,麵長似馬,手足極長;二人太陽處均高高鼓起,卻是武藝深厚之人——他二人相談亦略不避諱,想是倚仗自家功夫了得,不怕他人如何暗算。不知卻是那個門派之人,那見尋官人怕是兇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