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宦走上前一步,雙手將詔書攤開,高聲念了起來。
字字失望,句句斥責。
晉王趴在地上,聽那宦官清晰的咬字,逐字逐句地鑽入耳中。
“……逐令晉王迴府思過,無詔不得擅出!”
晉王衣衫透濕,更多的卻是氣憤,他外出賑災,每日辛勞,雖無功,卻也未犯下大過,阿爹卻連見都不見他,便令他迴府思過,是否太絕情了一點!
“殿下,該領詔了。”內宦宣完詔,語氣和善了許多,可聽在滿腔怒火的晉王耳中,也是透著一股幸災樂禍的傲慢。
他調整了表情,抬起頭來,雙手接過詔書,身後仆役忙上前來扶他。
晉王便做出體力不支的架勢來,接著仆役的力方能直身,他苦笑道:“中官見笑了。”
那內宦忙道:“不敢。殿下這便迴府去吧,臣也要迴宮複命了。”
晉王搖了搖頭,既擔憂又羞愧:“陛下可好?”
皇子有問,內宦總不能甩袖而去,隻得留了下來,恭敬迴道:“大家甚好。”
隻四字,再多,便不肯多言了。
晉王也知想從禦前的人口中挖出點什麽,難於登天,便不寄希望於此了。他鄭重地行了一個禮:“懇請中官代我上稟陛下,兒臣知錯,自當退而自省,伏念思過,不能伴與父皇身前盡孝,望父皇保重身體。”
內宦迴了晉王一禮,告辭離去。
目送內宦一行人走遠,晉王再三迴想自己方才所言,並無差錯,方鬆了口氣,再看周圍,滿是行人,方才他受斥責那一幕不知有多少人看去了,心內又是一陣熊熊怒火。
他極力調整著神情,不讓扭曲的怒氣顯現到臉上,維持住恭順、愧恨的麵容,不讓人在他的言行舉止上抓到一絲一毫的把柄。
仆役牽了馬上來,晉王接過韁繩,跨上馬去。馬兒來迴走了兩步,發出清脆的噠噠聲。晉王穩住身形,他迴首望向城門,眼中浮現深深的遺憾。
這本是一個建功的好時機,可惜,底下的人不肯配合,讓他白白錯失了。眼下唯一能補救的便是六郎了,希望他能好生掃尾,好歹,別讓此事成為他的汙名。
到了這個時候,晉王仍是以為荊王是為他掃尾去的,阿爹待他們兄弟一向寬容,他這裏出了錯,阿爹派了一向與他交好的荊王而不是總想著抓他錯處的趙王,定是想替他將此事了結了,而不是要嚴懲他的過失。
第21章
晉王迴府,因是思過,也不好令人出去的探聽消息,依附於他的大臣們雖急,礙著那一道詔書,也不敢貿然上門。
於是,晉王便不知,他在城門受斥之事,迅速地傳了出去,已有不少人在猜測陛下此舉,不留情麵,晉王是否就此便失寵了。可正如晉王自己所想,他差使確實辦得不好,但也沒出大亂子,不至於因這一件就全盤否認他的為人,更何況,陛下派了荊王去,明擺著便是為晉王掃尾的。
如此一麵看著像是陛下厭棄了晉王,方大庭廣眾之下掃他麵子,一麵看著又像是陛下仍愛護晉王,故而出手替他掃尾,朝廷內外,一時間竟不知皇帝心中究竟是怎麽想的。
趙王一聽晉王興許失勢便高興得很,一麵派禦史上疏攻訐晉王賑災手段酷烈,驅數百甲士入死地,若非大理寺卿張道之發現端倪,及時製止,山洪之底便要再添數百條人命。另一麵,又積極派人去與張道之聯係,欲從他手中取得晉王不法的證物。
晉王在禁閉,但他在朝的勢力都還在呢,趙王派的人一上疏,便自發替晉王申辯起來,至於張道之更是圓滑地敷衍著,不肯給句實話。
朝中因晉王之事爭鬧數日,卻因皇帝不肯決斷,始終沒有一個結果。
此事歸根結底,是二王之爭。
朝上吵得厲害,卻不大與濮陽相幹,她要推波助瀾也不是在這上頭。這日一早,她換上了一身簡便的胡服,往校場習射去了。
這校場是羽林演練之所,今日休沐,校場上沒什麽兵,濮陽一人無趣,便遣了個人,去了趟平陽公主府,邀公主來同樂。
平陽公主比濮陽年長五歲,是諸公主中騎射最好的一位,請她來倒是合情合理。
秋高氣爽,大雁南飛,四時之變,不因人存,不以人變。
胡服窄袖、對襟,活動起來十分便利,濮陽將發絲罩入網巾,梳了個男子的發髻,一身利落倜儻地坐與馬上,先在校場上跑了兩圈熱熱身。
箭靶已準備好了。濮陽隨意引弓,蹭蹭射出三箭,一支觸靶脫落,兩支堪堪紮在了靶心極近的地方,卻也是搖搖欲墜。
真是隻剩下準頭了。濮陽上一世花了大力氣在騎射上,不論準頭還是力道都是宗室中的佼佼者,尋常對上一個將軍也未必會輸。可現在準頭還在,卻因體力不足,效果損了大半。
字字失望,句句斥責。
晉王趴在地上,聽那宦官清晰的咬字,逐字逐句地鑽入耳中。
“……逐令晉王迴府思過,無詔不得擅出!”
晉王衣衫透濕,更多的卻是氣憤,他外出賑災,每日辛勞,雖無功,卻也未犯下大過,阿爹卻連見都不見他,便令他迴府思過,是否太絕情了一點!
“殿下,該領詔了。”內宦宣完詔,語氣和善了許多,可聽在滿腔怒火的晉王耳中,也是透著一股幸災樂禍的傲慢。
他調整了表情,抬起頭來,雙手接過詔書,身後仆役忙上前來扶他。
晉王便做出體力不支的架勢來,接著仆役的力方能直身,他苦笑道:“中官見笑了。”
那內宦忙道:“不敢。殿下這便迴府去吧,臣也要迴宮複命了。”
晉王搖了搖頭,既擔憂又羞愧:“陛下可好?”
皇子有問,內宦總不能甩袖而去,隻得留了下來,恭敬迴道:“大家甚好。”
隻四字,再多,便不肯多言了。
晉王也知想從禦前的人口中挖出點什麽,難於登天,便不寄希望於此了。他鄭重地行了一個禮:“懇請中官代我上稟陛下,兒臣知錯,自當退而自省,伏念思過,不能伴與父皇身前盡孝,望父皇保重身體。”
內宦迴了晉王一禮,告辭離去。
目送內宦一行人走遠,晉王再三迴想自己方才所言,並無差錯,方鬆了口氣,再看周圍,滿是行人,方才他受斥責那一幕不知有多少人看去了,心內又是一陣熊熊怒火。
他極力調整著神情,不讓扭曲的怒氣顯現到臉上,維持住恭順、愧恨的麵容,不讓人在他的言行舉止上抓到一絲一毫的把柄。
仆役牽了馬上來,晉王接過韁繩,跨上馬去。馬兒來迴走了兩步,發出清脆的噠噠聲。晉王穩住身形,他迴首望向城門,眼中浮現深深的遺憾。
這本是一個建功的好時機,可惜,底下的人不肯配合,讓他白白錯失了。眼下唯一能補救的便是六郎了,希望他能好生掃尾,好歹,別讓此事成為他的汙名。
到了這個時候,晉王仍是以為荊王是為他掃尾去的,阿爹待他們兄弟一向寬容,他這裏出了錯,阿爹派了一向與他交好的荊王而不是總想著抓他錯處的趙王,定是想替他將此事了結了,而不是要嚴懲他的過失。
第21章
晉王迴府,因是思過,也不好令人出去的探聽消息,依附於他的大臣們雖急,礙著那一道詔書,也不敢貿然上門。
於是,晉王便不知,他在城門受斥之事,迅速地傳了出去,已有不少人在猜測陛下此舉,不留情麵,晉王是否就此便失寵了。可正如晉王自己所想,他差使確實辦得不好,但也沒出大亂子,不至於因這一件就全盤否認他的為人,更何況,陛下派了荊王去,明擺著便是為晉王掃尾的。
如此一麵看著像是陛下厭棄了晉王,方大庭廣眾之下掃他麵子,一麵看著又像是陛下仍愛護晉王,故而出手替他掃尾,朝廷內外,一時間竟不知皇帝心中究竟是怎麽想的。
趙王一聽晉王興許失勢便高興得很,一麵派禦史上疏攻訐晉王賑災手段酷烈,驅數百甲士入死地,若非大理寺卿張道之發現端倪,及時製止,山洪之底便要再添數百條人命。另一麵,又積極派人去與張道之聯係,欲從他手中取得晉王不法的證物。
晉王在禁閉,但他在朝的勢力都還在呢,趙王派的人一上疏,便自發替晉王申辯起來,至於張道之更是圓滑地敷衍著,不肯給句實話。
朝中因晉王之事爭鬧數日,卻因皇帝不肯決斷,始終沒有一個結果。
此事歸根結底,是二王之爭。
朝上吵得厲害,卻不大與濮陽相幹,她要推波助瀾也不是在這上頭。這日一早,她換上了一身簡便的胡服,往校場習射去了。
這校場是羽林演練之所,今日休沐,校場上沒什麽兵,濮陽一人無趣,便遣了個人,去了趟平陽公主府,邀公主來同樂。
平陽公主比濮陽年長五歲,是諸公主中騎射最好的一位,請她來倒是合情合理。
秋高氣爽,大雁南飛,四時之變,不因人存,不以人變。
胡服窄袖、對襟,活動起來十分便利,濮陽將發絲罩入網巾,梳了個男子的發髻,一身利落倜儻地坐與馬上,先在校場上跑了兩圈熱熱身。
箭靶已準備好了。濮陽隨意引弓,蹭蹭射出三箭,一支觸靶脫落,兩支堪堪紮在了靶心極近的地方,卻也是搖搖欲墜。
真是隻剩下準頭了。濮陽上一世花了大力氣在騎射上,不論準頭還是力道都是宗室中的佼佼者,尋常對上一個將軍也未必會輸。可現在準頭還在,卻因體力不足,效果損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