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秀不意她有此想,轉念一想,又覺十分有理:“兩國邦交,先是交,交不攏了,才是伐。宋帝欲戰,而齊不欲戰,再加上宋相等大臣說和,也確實難以開戰。”


    “可惜我朝中大臣也多半無心外事。”都忙著奪儲,竟不肯分一點心。濮陽遺憾,眼眸中光芒湛亮,語氣卻有些冷淡:“否則,魏從中挑唆,使兩國反目……”


    她沒再說下去,衛秀明白她的意思,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缺的不過是一個時機。縱觀三國,不論國力,軍力,君臣之賢,魏皆在兩國之上,是有一統天下之力的。可惜,卻耽於內政,不敢外擴。


    天下形勢與一國形勢相似,不會一成不變。宋帝年輕,不到三十,不知何時能駕崩,但齊帝已年過六旬,想來那一天已不遠了。齊太子素有賢名,雄才偉略,臣民愛戴,待他即位,恐怕不會如其父,安於一隅。宋國照宋帝這折騰勁,隻怕再過十來年,宋相也要頂不住,隻會越來越亂。屆時宋愈弱,而齊愈強,吞並便是遲到的事。等到那時,魏便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衛秀從未想過那麽遠,她的心本就不在天下,天下是分是合,與她何幹。但濮陽顯然是想過的,不但想過,還精心規劃過。


    她鬥誌昂揚,遺憾卻不萎靡,此次錯過,來日定還有良機,她隻等下一次便是。衛秀不知怎麽,像是被她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被她光華綻然的雙眸卻感,安慰道:“宋帝暴虐,若有一日無後顧之憂,出師的名義都是現成的。”就是代天伐無道。


    濮陽粲然一笑:“正是,總有一日,我要讓朝中再無內鬥,舉國臣民皆一致對外。”


    天下遲早是要一統的,既然如此,為何不能是在她的手上。濮陽從不以為自己是公主便比諸王差到哪兒去。甚至因她是公主,能置身事外,而將朝中的一件件一樁樁都看得一清二楚。隻要東宮不定,大臣們是不會齊心協力的。


    陛下也知曉,已逐漸死了在他手上一統九州的心。


    陛下不行,那便讓新君來做這件事。濮陽看過她所有的兄弟,侄兒,唯有她,才能完成霸業。哪怕隻因這一點,那皇位也該是她的。


    九五之位,就該有能者居之,他們不行,就讓她來。


    想到能有一日,詔令自洛陽出,渡長江,抵交趾,一路過去,臣民伏拜,萬眾臣服。血液便似沸騰起來。濮陽望著衛秀,溫柔道:“先生助我登基,我贈先生山河萬裏。”


    她的眼中滿是真摯,如此熱情,令衛秀也隨之歡欣。


    齊使至宋都,雖沒被宋帝下令烹了,也好不了多少,國書剛一呈上,便被投入監牢,隨時都可能喪命。齊帝聞此大憂,他年輕時便不怎麽果敢,年老便更膽小。太子諫言,幹脆呈兵邊境,以示齊不怕開戰。人能氣弱,國不能示弱,若非齊帝畏事,齊使何至於他國受辱,依太子所見,就該強橫一些,亦或者,幹脆就打一仗,壯齊之聲威。


    可齊帝若有這等氣魄何至於愁得團團轉。不論哪一朝哪一代,朝堂中總不缺善於投君王所好的大臣。


    很快便有大臣向皇帝諫言,求助於魏,威懾宋國,能解眼前之憂。


    這提議一出,便讓齊帝動心,但他也怕萬一引狼入室,那還不如直接與宋對上呢。


    大臣們七嘴八舌,也不知是如何商討,最終竟定下一個辦法,派皇子入魏求親,與魏結姻親之好,如此,魏便不可袖手旁觀,也不可背信棄義,趁機舉兵。


    這消息傳入魏都,齊皇子已持符節出發。


    皇帝哭笑不得,竟有如此怕事的國君,竟有如此天真的大臣。


    “齊國太子怕是氣死了。”皇帝好笑道,齊太子是主戰的,好一通道理說下來,句句都在理,偏生父皇一句都聽不進,隻想避禍,不思進取。


    大臣們也覺得很是好笑,不過樂歸樂,接下去,便有一事急需決斷。


    齊國求親,答不答應?不答應,如何迴絕,這是邦交大事,關乎征伐。可若答應,人家來的是皇子,魏國總不好隨便給個宗室女便糊弄過去。而未嫁公主之中,適齡的便隻剩一個濮陽了。


    衛秀覺得這齊國皇子來得真是討厭。


    第58章


    齊皇子乃齊帝寵妃姬氏所出,行十六,封豫章王。


    踏上魏土,便有大臣迎接。豫章王持符節,車駕一路入洛陽。


    他此番使魏,一為求親,二為盟好,肩負齊帝美夢,自非獨身前來,與他同行的除了侍奉仆役,護衛甲士,還有他的王傅為智囊。


    使臣入魏,皇帝命鴻臚寺設宴接待。由於對方是皇子,鴻臚寺為顯鄭重,便是大卿親自主宴。


    宴上,豫章王不免探聽魏公主之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如舊+番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若花辭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若花辭樹並收藏春如舊+番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