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天亮得早,室內已是一派光明。
濮陽鬆了手,從衛秀身邊挪開。
雖說還是夏日,立秋就要到了,夜間清晨,還是有些涼意的。濮陽從榻上起身,赤腳踩在地板上,她彎身替衛秀蓋好了薄被,才走出門去。
秦坤見陛下總算出來了,大大鬆了口氣,忙令候在一旁的宮人上前,為陛下更衣梳洗。
時間緊迫,免不了帶出點聲響,濮陽皺了下眉,低聲斥道:“小點聲。”
宮人忙穩住手腳,戰戰兢兢的。
緊趕慢趕,總算趕上了早朝。
新君登基的詔書已宣告天下,但此時消息閉塞,都是經驛馬一站站通報,或是走街串巷的商賈,口耳相傳,待到邊遠處,或是鄰近國家耳聞新君詔命,怕是半月之後了。
故而便是各地官員要上表賀新君即位,或是鄰國遣使來賀順帶悼念哀帝,也至少在一月之後,這兩日,總還是清閑的。
濮陽下詔,命禮部準備冊立皇夫的大殿,又命太史監擇吉日。她昨日就下過詔,冊封衛秀為皇夫,衛秀也已是皇夫,但還缺一個冊立的典禮。典禮上,由皇帝授予金冊寶印中宮箋表,這些中宮身份的象征由使者從皇帝手中接過,送到皇夫麵前。使者有三,一為正使,令二人為副,往往為宗室藩王或朝廷高官擔任,十分鄭重。冊封之後,再祭告天地,每一步驟都肅穆隆重。
濮陽是不肯虧待衛秀的,尤其得知她身份之後,她更不肯虧待她。
其實還是有怨的,怨她鐵石心腸,對她的一片癡心視若無睹,怨她竟將情當做了手段,明知她對她情根深種,猶是誘著她越陷越深。
可更多還是愧疚。仲氏滿門罹難,確實是她父親的過錯。
太史監動作極快,想必昨日他們就在準備了。近午的時候,太史令親來呈稟,下月初一、十七都是好日子,再往後,就要三月以後了,三月後的十月初五也是個吉日,但都不如下月十七,那是一個大日子,諸事皆宜。
濮陽在心中默算,十七距今還有二十日,三日後便是立秋,立秋後天況會轉涼,但也不至於冷,最是怡人,倒不必擔心累著阿秀。
她圈定了這個日子。
太史令辦成了這件差使,心中也是高興,正要退下,濮陽忽然想到一事,問道:“周史可修成了?”
太史令恭敬迴道:“已修成了。”
前兩年就修成了,隻是不知為何,高皇帝令暫緩頒布,便一直拖到今日,皇帝都換了兩日,周史還在太史監蒙塵。
濮陽問了王丞相一些事,但對仲氏依舊知道的不多,想到周史中當會有記載,便道:“卿去取來,朕要看看。”
說了幾句話下來,太史令便覺新君十分平易近人,不似哀帝,總是端著架子,可偏生他端著架子也不顯貴重,而新君平易近人,他為臣子也不敢有絲毫怠慢,隻越發敬畏。
這便是氣了。
太史令忙行了一禮:“臣這就去取來。”
《周書》篇幅宏大,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王本紀七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三卷,載記三十卷,凡一百三十二卷。
著者達十七人,除史家,還有朝中幾位文采斐然的學士也在其中。
修史一向是盛事,當初也是萬眾矚目的。
濮陽拿到成稿,先在目錄中尋起。尋了一圈,沒有看到。一個朝代,能入列傳的人不少,許多其實也就寥寥數行而已,還有不少是兩三人擠一個傳中的,故而難免密密麻麻,看漏了也是有的。
濮陽以為自己心急,漏看了,便又找了一迴。依舊是沒有。不但沒仲公的名諱,汝南王一朝中,連個姓仲的大臣都沒有。仲氏大族,受兵刀之災,落魄了,可在其盛時,朝中不可能連一個姓仲的高官都沒有!隻可能是被人刻意抹去了。
濮陽已經意識到了,但她猶自不甘心,又找了一迴,自然還是一場空。
濮陽覺得連跪坐的力氣都被抽去了。對衛秀,那少許的怨都煙消雲散了。濮陽失魂落魄的,她意識到了,她與阿秀的結,此生難解。
可她終究還是存了一線希望的。周史還未頒布,除卻太史監中少數幾人,並無泄露。阿秀是不知道這件事的。
她恨她父親,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她想知道阿秀對她是怎麽看的。她們相處四載,她是什麽樣的人,她應當再清楚不過。她待她全心全意,她是否有所動容,心中的恨意是否有所消弭。
她決定去問一問。
大約是想明白了,就沒什麽不能接受。
濮陽行事一向果決。她先平靜地召了太史令來,也不問他為何以大將軍之功,史中竟無一席之地,隻要他添上。她不打算讓衛秀知道先帝做的事,隻想無聲無息地彌補上了。更何況,若連史書都不公正,那些為國為家灑過血,拋過命的貞士,該有多心寒。
濮陽鬆了手,從衛秀身邊挪開。
雖說還是夏日,立秋就要到了,夜間清晨,還是有些涼意的。濮陽從榻上起身,赤腳踩在地板上,她彎身替衛秀蓋好了薄被,才走出門去。
秦坤見陛下總算出來了,大大鬆了口氣,忙令候在一旁的宮人上前,為陛下更衣梳洗。
時間緊迫,免不了帶出點聲響,濮陽皺了下眉,低聲斥道:“小點聲。”
宮人忙穩住手腳,戰戰兢兢的。
緊趕慢趕,總算趕上了早朝。
新君登基的詔書已宣告天下,但此時消息閉塞,都是經驛馬一站站通報,或是走街串巷的商賈,口耳相傳,待到邊遠處,或是鄰近國家耳聞新君詔命,怕是半月之後了。
故而便是各地官員要上表賀新君即位,或是鄰國遣使來賀順帶悼念哀帝,也至少在一月之後,這兩日,總還是清閑的。
濮陽下詔,命禮部準備冊立皇夫的大殿,又命太史監擇吉日。她昨日就下過詔,冊封衛秀為皇夫,衛秀也已是皇夫,但還缺一個冊立的典禮。典禮上,由皇帝授予金冊寶印中宮箋表,這些中宮身份的象征由使者從皇帝手中接過,送到皇夫麵前。使者有三,一為正使,令二人為副,往往為宗室藩王或朝廷高官擔任,十分鄭重。冊封之後,再祭告天地,每一步驟都肅穆隆重。
濮陽是不肯虧待衛秀的,尤其得知她身份之後,她更不肯虧待她。
其實還是有怨的,怨她鐵石心腸,對她的一片癡心視若無睹,怨她竟將情當做了手段,明知她對她情根深種,猶是誘著她越陷越深。
可更多還是愧疚。仲氏滿門罹難,確實是她父親的過錯。
太史監動作極快,想必昨日他們就在準備了。近午的時候,太史令親來呈稟,下月初一、十七都是好日子,再往後,就要三月以後了,三月後的十月初五也是個吉日,但都不如下月十七,那是一個大日子,諸事皆宜。
濮陽在心中默算,十七距今還有二十日,三日後便是立秋,立秋後天況會轉涼,但也不至於冷,最是怡人,倒不必擔心累著阿秀。
她圈定了這個日子。
太史令辦成了這件差使,心中也是高興,正要退下,濮陽忽然想到一事,問道:“周史可修成了?”
太史令恭敬迴道:“已修成了。”
前兩年就修成了,隻是不知為何,高皇帝令暫緩頒布,便一直拖到今日,皇帝都換了兩日,周史還在太史監蒙塵。
濮陽問了王丞相一些事,但對仲氏依舊知道的不多,想到周史中當會有記載,便道:“卿去取來,朕要看看。”
說了幾句話下來,太史令便覺新君十分平易近人,不似哀帝,總是端著架子,可偏生他端著架子也不顯貴重,而新君平易近人,他為臣子也不敢有絲毫怠慢,隻越發敬畏。
這便是氣了。
太史令忙行了一禮:“臣這就去取來。”
《周書》篇幅宏大,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王本紀七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三卷,載記三十卷,凡一百三十二卷。
著者達十七人,除史家,還有朝中幾位文采斐然的學士也在其中。
修史一向是盛事,當初也是萬眾矚目的。
濮陽拿到成稿,先在目錄中尋起。尋了一圈,沒有看到。一個朝代,能入列傳的人不少,許多其實也就寥寥數行而已,還有不少是兩三人擠一個傳中的,故而難免密密麻麻,看漏了也是有的。
濮陽以為自己心急,漏看了,便又找了一迴。依舊是沒有。不但沒仲公的名諱,汝南王一朝中,連個姓仲的大臣都沒有。仲氏大族,受兵刀之災,落魄了,可在其盛時,朝中不可能連一個姓仲的高官都沒有!隻可能是被人刻意抹去了。
濮陽已經意識到了,但她猶自不甘心,又找了一迴,自然還是一場空。
濮陽覺得連跪坐的力氣都被抽去了。對衛秀,那少許的怨都煙消雲散了。濮陽失魂落魄的,她意識到了,她與阿秀的結,此生難解。
可她終究還是存了一線希望的。周史還未頒布,除卻太史監中少數幾人,並無泄露。阿秀是不知道這件事的。
她恨她父親,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她想知道阿秀對她是怎麽看的。她們相處四載,她是什麽樣的人,她應當再清楚不過。她待她全心全意,她是否有所動容,心中的恨意是否有所消弭。
她決定去問一問。
大約是想明白了,就沒什麽不能接受。
濮陽行事一向果決。她先平靜地召了太史令來,也不問他為何以大將軍之功,史中竟無一席之地,隻要他添上。她不打算讓衛秀知道先帝做的事,隻想無聲無息地彌補上了。更何況,若連史書都不公正,那些為國為家灑過血,拋過命的貞士,該有多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