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一怔,愣愣地看著她,衛秀眸光輕柔,裹著憐惜,她悄悄探手,將濮陽的手握住,仿佛安慰一般。濮陽立即迴握,喜不自勝。
有些事,總需表露,衛秀不打算走了,她也知,濮陽是斷不會再放她走的。她一生經曆生死無數,最為兇險的兩迴便是父母俱亡的那一迴,與邙山上的那一箭。
這兩迴,前者在她心中種下了恨,後者喚醒她埋在心底的愛。
中箭昏迷之前,她所覺唯有解脫,她所想唯有濮陽,她沒想過來生依舊要做仲氏子弟,卻如執念一般地告訴自己,來生要與濮陽做一對平凡夫婦。
如此深植心底的愛,她已放手過一迴,又如何狠得下心放第二迴。
既然如此,又何必吝嗇於言語,讓七娘不安呢?
隨孫泰遷任大長秋,衛秀與濮陽間的心結也跟著解開。
衛秀依舊可惜孫泰如此才幹,隻管她這小小宮室,未免太過屈才,便與濮陽提議,不如改內侍省為長秋監,令孫泰為令,兼領此處。橫豎內侍省是他管順了的,不過換個名目,讓他繼續管著。
如此安排,倒是兩相便宜,濮陽略一思索便答應了,去擬了詔書來頒下去。
二人相處就像迴到了成親之後的那一段時光,恬淡卻溫馨。差別便是那時濮陽常有難題相詢,衛秀也時時關注朝中,與濮陽分析如何行事為佳,如今,濮陽卻不敢再以朝政相問了,隻要她好好調養。
如此,衛秀便極是閑散,一來二去,倒與周太醫探討起醫術來。
濮陽不至於連這個都禁絕,且她近日也不空暇。女主當政,本就艱難,即便她勤勤懇懇,事事上心,依舊有人打著她得國不正的旗號造反。
造反的是梁州刺史李壽,他家本就是梁州豪族,在當地經營日久,他調任刺史之後,更是如魚得水,號召起一股不小的勢力來。李壽自不會說是他自己想做皇帝,他借了漢王這張虎皮,聲稱當今天子得國不正,他要保扶漢王,輔佐他奪迴皇位。
濮陽看到加急文書,便氣得發抖,漢王聽聞此事,嚇得在府中要投繯以示清白,幸而漢王妃是鎮定識大體之人,攔下了他,要他速入宮來,上表請罪。
也幸得漢王妃攔了這一下,如若不然,朝廷真是有嘴都說不清了,天下人不會以為漢王投繯是為證清白,隻會稱漢王之死是皇帝勒逼。
漢王抱著匆匆寫就的奏本,奔入宮時,衛秀正於宣德殿安慰濮陽。
濮陽一見她,怒氣就消了大半,興許是因衛秀來了,她覺得有了依靠,勃然之怒竟化作了委屈,讓她急欲尋一人來訴說。
衛秀歎了口氣,安慰道:“總有狼子野心之人,即便不是你當政,他也是要反的。”
造反豈是一朝一夕之事,總得三五年來準備。結交強援,預備糧草,供養兵士,還要說服追隨他的幕僚,製訂行軍路線,一應事宜,皆需時間來做。衛秀瞥了眼案上攤著的文書,看到上麵十萬大軍四字,眉頭便是一皺。
十萬大軍,人數甚眾,怕是聚了許久,才有這兵力,可見此人將禍心包藏了多久。他生出反意之時,興許濮陽還未登基。
她想到的,濮陽自也想到,她垂下眼眸,不悅道:“還不知漢王要如何。”她本就沒想殺漢王,隻是眼下不但殺不得,還得供著他,以示她胸懷坦蕩。
與其說為難,不如說是置氣,衛秀點了下她的鼻尖,好笑道:“陛下當真連漢王那點心思都猜不準?”
她登基已三載,若非摸透漢王為人,漢王如何能好端端地活到現在?
不過三言兩語,濮陽便連最後一點氣都消了。若非阿秀在此,她連這兩句氣話,都不知要說給誰聽。濮陽靠到她的肩上,語氣也跟著緩下來:“膽小如鼠之人。聽聞此事,他怕是嚇得站立不穩了。”
衛秀低頭看了看她,笑著搖了搖頭。
漢王便是這時來的。
來的也不是時候,逼得濮陽不得不從衛秀肩上起來。
漢王蒙宣召,便快步入殿,那下跪的動作,幾乎是朝前撲倒的:“陛下,李壽此人,心懷不軌,狼子野心!臣從未與他相識,今番借臣名號,必是欲間天家血脈,望陛下明察!”
漢王趴在地上,辭氣畏縮,儀態全無。
濮陽卻是溫和,好生問道:“朕得奏報,也不過一個時辰,皇弟是從何處得的消息?”
漢王心頭一震,懼怕地抬起頭來,觸上皇帝那銳利的眼眸,他忙垂首,一點不敢隱瞞地說了來:“臣閑居在府,也不愛熱鬧,平日甚少外出,今次也是一般。乃是禮部侍郎喬大人闖入我府,告知此事。若非如此,臣怕是到明日也是一絲不知的。”
有些事,總需表露,衛秀不打算走了,她也知,濮陽是斷不會再放她走的。她一生經曆生死無數,最為兇險的兩迴便是父母俱亡的那一迴,與邙山上的那一箭。
這兩迴,前者在她心中種下了恨,後者喚醒她埋在心底的愛。
中箭昏迷之前,她所覺唯有解脫,她所想唯有濮陽,她沒想過來生依舊要做仲氏子弟,卻如執念一般地告訴自己,來生要與濮陽做一對平凡夫婦。
如此深植心底的愛,她已放手過一迴,又如何狠得下心放第二迴。
既然如此,又何必吝嗇於言語,讓七娘不安呢?
隨孫泰遷任大長秋,衛秀與濮陽間的心結也跟著解開。
衛秀依舊可惜孫泰如此才幹,隻管她這小小宮室,未免太過屈才,便與濮陽提議,不如改內侍省為長秋監,令孫泰為令,兼領此處。橫豎內侍省是他管順了的,不過換個名目,讓他繼續管著。
如此安排,倒是兩相便宜,濮陽略一思索便答應了,去擬了詔書來頒下去。
二人相處就像迴到了成親之後的那一段時光,恬淡卻溫馨。差別便是那時濮陽常有難題相詢,衛秀也時時關注朝中,與濮陽分析如何行事為佳,如今,濮陽卻不敢再以朝政相問了,隻要她好好調養。
如此,衛秀便極是閑散,一來二去,倒與周太醫探討起醫術來。
濮陽不至於連這個都禁絕,且她近日也不空暇。女主當政,本就艱難,即便她勤勤懇懇,事事上心,依舊有人打著她得國不正的旗號造反。
造反的是梁州刺史李壽,他家本就是梁州豪族,在當地經營日久,他調任刺史之後,更是如魚得水,號召起一股不小的勢力來。李壽自不會說是他自己想做皇帝,他借了漢王這張虎皮,聲稱當今天子得國不正,他要保扶漢王,輔佐他奪迴皇位。
濮陽看到加急文書,便氣得發抖,漢王聽聞此事,嚇得在府中要投繯以示清白,幸而漢王妃是鎮定識大體之人,攔下了他,要他速入宮來,上表請罪。
也幸得漢王妃攔了這一下,如若不然,朝廷真是有嘴都說不清了,天下人不會以為漢王投繯是為證清白,隻會稱漢王之死是皇帝勒逼。
漢王抱著匆匆寫就的奏本,奔入宮時,衛秀正於宣德殿安慰濮陽。
濮陽一見她,怒氣就消了大半,興許是因衛秀來了,她覺得有了依靠,勃然之怒竟化作了委屈,讓她急欲尋一人來訴說。
衛秀歎了口氣,安慰道:“總有狼子野心之人,即便不是你當政,他也是要反的。”
造反豈是一朝一夕之事,總得三五年來準備。結交強援,預備糧草,供養兵士,還要說服追隨他的幕僚,製訂行軍路線,一應事宜,皆需時間來做。衛秀瞥了眼案上攤著的文書,看到上麵十萬大軍四字,眉頭便是一皺。
十萬大軍,人數甚眾,怕是聚了許久,才有這兵力,可見此人將禍心包藏了多久。他生出反意之時,興許濮陽還未登基。
她想到的,濮陽自也想到,她垂下眼眸,不悅道:“還不知漢王要如何。”她本就沒想殺漢王,隻是眼下不但殺不得,還得供著他,以示她胸懷坦蕩。
與其說為難,不如說是置氣,衛秀點了下她的鼻尖,好笑道:“陛下當真連漢王那點心思都猜不準?”
她登基已三載,若非摸透漢王為人,漢王如何能好端端地活到現在?
不過三言兩語,濮陽便連最後一點氣都消了。若非阿秀在此,她連這兩句氣話,都不知要說給誰聽。濮陽靠到她的肩上,語氣也跟著緩下來:“膽小如鼠之人。聽聞此事,他怕是嚇得站立不穩了。”
衛秀低頭看了看她,笑著搖了搖頭。
漢王便是這時來的。
來的也不是時候,逼得濮陽不得不從衛秀肩上起來。
漢王蒙宣召,便快步入殿,那下跪的動作,幾乎是朝前撲倒的:“陛下,李壽此人,心懷不軌,狼子野心!臣從未與他相識,今番借臣名號,必是欲間天家血脈,望陛下明察!”
漢王趴在地上,辭氣畏縮,儀態全無。
濮陽卻是溫和,好生問道:“朕得奏報,也不過一個時辰,皇弟是從何處得的消息?”
漢王心頭一震,懼怕地抬起頭來,觸上皇帝那銳利的眼眸,他忙垂首,一點不敢隱瞞地說了來:“臣閑居在府,也不愛熱鬧,平日甚少外出,今次也是一般。乃是禮部侍郎喬大人闖入我府,告知此事。若非如此,臣怕是到明日也是一絲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