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招的妙處有二。一是名正言順,就是前麵說的大義之名。二會給秦帝國造成草木皆兵的壓迫感,就是想打也會因目標太多而無從下手。先聯合眾人之力推倒秦,再一家獨大稱王稱霸,此謂“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
這些話、這些理,張耳陳餘反反覆覆對陳勝說,說得唾沫星子都幹了。無奈人家就是聽不進去啊。稱王會議由陳勝一人獨斷,最終決定:稱楚王,國號“張楚”。意為張大楚國。
此,對滿懷信心報復來投靠明主的張耳陳餘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二位私下一合計,覺得還是不能放棄。現在決意是有了,但還沒實行啊,如果現在能勸動“陳王”改變主意,那麽一切都於時未晚。
當晚,張陳二人又私下去找陳勝。隻不過這次二人都不再直言不諱,而是採用比較迂迴的方式。
陳餘開口說:“大王起兵,現在已經占領魏國楚國(安徽河南)等地,應該繼續向西攻打函穀關(這片地區原屬趙國),破除秦帝國門戶。我年少時曾在趙地遊歷,對當地十分熟悉。請大王給我軍隊,我打先鋒。”
這個建議,說實在的應該是個激將之法,之前陳勝聽不進二人話,那麽現在換種方式呢,或許有用吧。陳餘說完就和張耳等陳勝的答覆。按這二人最理想的設想,陳勝應該懸崖勒馬意識到目前形勢,可陳勝實際的答覆,卻讓二人跌破眼鏡。
陳勝說:“既然這樣,那你們就去打吧。”言下之意是,要打你們去打,我還留在陳地當我的楚王。
張耳陳餘都快慪死了。還不止,陳勝說完又很大方地給了二人幾員部將。人員名單有:大將軍武臣,副將邵騷,而張陳二人僅被任命為左右都尉。
將有了,總該有兵吧。不錯,是有兵,陳勝當即撥給了這支先頭部隊三千士兵。請注意是三千!
當時整個起義軍有多少人馬呢?保守估計絕對有十萬。十萬中撥出三千?很明顯,這是徹頭徹尾的敷衍。隻要不是白癡都能看得出陳勝的本意,張耳陳餘絕對不是白癡,相反,他二人是起義軍中為數不多的賢者智者。事情到這份上,得!什麽都不用說了。
二人捏捏鼻子,連同大將副將,還有這三千兵馬當即告辭。
背地裏,張耳、陳餘得出結論:農民就是農民!
第六章 三路大軍
三千人馬“浩浩蕩蕩”去出征。憑這點兵就想收復趙國故地,這根本就是開玩笑!沒辦法上麵不給資源,咱就自力更生吧。可怎麽自力更生?總不能靠嘴巴說吧?答對了,還真是靠嘴巴說出來的兵。
那年頭有種職業特別吃香那就是說客,有種戰略也很管用那就是遊說。
這三千人也不知道是哪個想出的點子,總之是走一路說一路,隻差沒敲鑼打鼓。
說辭和陳勝吳廣,以及後世的陳勝吳廣們用過的完全一致“大家一起來反秦啊,秦暴政應該推翻啊,所有人都反秦了,我們也反啊,是男人大丈夫的要抓住機會建功立業,求取富貴啊。”這話在當時已經成為最神奇的召喚術口訣,且非常靈驗。
就這樣一路遊說效果好極了。到達行軍目的地時,三千人馬搖身一變成了五萬人,成倍率增長。大將軍武臣也由此變成了“武信君”,這位很不客氣地自封為諸侯。真是應了那句“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
五萬人打著陳王的大旗,武信君的小旗,飛快發動攻擊。一連攻占了十座城池。一路大捷聽來好聽其實裏麵有水分。這十座城不是守令自動投降的,就是兵力太弱一攻就破,總的來說沒費什麽氣力,而剩下的幾十城池就比較難辦。軟柿子都捏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各城守軍據城堅守,武臣部受到秦地方官兵的強力抵抗。戰事陷入僵局。
武臣部製定新戰略部署,決定向東北方向進攻,首先攻打範陽城。就在五萬軍隊駐紮城外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僵局。
這個人的名字叫蒯通,範陽本地人。
這位蒯先生很厲害,膽色過人,辯才出眾,且很黑色幽默。
蒯先生得到範陽被圍的消息,立刻去見當時的範陽守令,一見麵就抱拳:“聽說你要死了,我提前來弔喪。”
這話太恐怖了,守令聽完當即暈菜,問:“先生何出此言?”
蒯先生立刻又說:“可惜的是碰到我就死不了了,我隻好順便恭喜閣下重生。”
不行了,這次守令受不了了:你開老子玩笑啊!正要發作,又聽蒯繼續說:“守令大人到底是想死,還是想重生?”
得,守令沒火成又暈了,戰戰兢兢地問,“請先生明示。”
“說你要死,是因為你該死。秦法律嚴酷,而閣下做範陽守令多少年,就執行秦法多少年。請閣下自己計算,你殺過多少人,砍過多少人腳,在多少人臉上刺過字,算不出來吧?大家不敢找你報仇是因為畏懼秦法,可現在天下大亂秦法不再,此時不找你報仇更待何時。現在義軍打到城外,閣下卻死守範陽,大家早著想殺死閣下投奔義軍。當然,好在今天你遇見我。”
“請先生救命。”
“好說。放心,碰到我想死也死不了。隻要立刻派我去見武信君,就可轉禍為安。”
</br>
這些話、這些理,張耳陳餘反反覆覆對陳勝說,說得唾沫星子都幹了。無奈人家就是聽不進去啊。稱王會議由陳勝一人獨斷,最終決定:稱楚王,國號“張楚”。意為張大楚國。
此,對滿懷信心報復來投靠明主的張耳陳餘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二位私下一合計,覺得還是不能放棄。現在決意是有了,但還沒實行啊,如果現在能勸動“陳王”改變主意,那麽一切都於時未晚。
當晚,張陳二人又私下去找陳勝。隻不過這次二人都不再直言不諱,而是採用比較迂迴的方式。
陳餘開口說:“大王起兵,現在已經占領魏國楚國(安徽河南)等地,應該繼續向西攻打函穀關(這片地區原屬趙國),破除秦帝國門戶。我年少時曾在趙地遊歷,對當地十分熟悉。請大王給我軍隊,我打先鋒。”
這個建議,說實在的應該是個激將之法,之前陳勝聽不進二人話,那麽現在換種方式呢,或許有用吧。陳餘說完就和張耳等陳勝的答覆。按這二人最理想的設想,陳勝應該懸崖勒馬意識到目前形勢,可陳勝實際的答覆,卻讓二人跌破眼鏡。
陳勝說:“既然這樣,那你們就去打吧。”言下之意是,要打你們去打,我還留在陳地當我的楚王。
張耳陳餘都快慪死了。還不止,陳勝說完又很大方地給了二人幾員部將。人員名單有:大將軍武臣,副將邵騷,而張陳二人僅被任命為左右都尉。
將有了,總該有兵吧。不錯,是有兵,陳勝當即撥給了這支先頭部隊三千士兵。請注意是三千!
當時整個起義軍有多少人馬呢?保守估計絕對有十萬。十萬中撥出三千?很明顯,這是徹頭徹尾的敷衍。隻要不是白癡都能看得出陳勝的本意,張耳陳餘絕對不是白癡,相反,他二人是起義軍中為數不多的賢者智者。事情到這份上,得!什麽都不用說了。
二人捏捏鼻子,連同大將副將,還有這三千兵馬當即告辭。
背地裏,張耳、陳餘得出結論:農民就是農民!
第六章 三路大軍
三千人馬“浩浩蕩蕩”去出征。憑這點兵就想收復趙國故地,這根本就是開玩笑!沒辦法上麵不給資源,咱就自力更生吧。可怎麽自力更生?總不能靠嘴巴說吧?答對了,還真是靠嘴巴說出來的兵。
那年頭有種職業特別吃香那就是說客,有種戰略也很管用那就是遊說。
這三千人也不知道是哪個想出的點子,總之是走一路說一路,隻差沒敲鑼打鼓。
說辭和陳勝吳廣,以及後世的陳勝吳廣們用過的完全一致“大家一起來反秦啊,秦暴政應該推翻啊,所有人都反秦了,我們也反啊,是男人大丈夫的要抓住機會建功立業,求取富貴啊。”這話在當時已經成為最神奇的召喚術口訣,且非常靈驗。
就這樣一路遊說效果好極了。到達行軍目的地時,三千人馬搖身一變成了五萬人,成倍率增長。大將軍武臣也由此變成了“武信君”,這位很不客氣地自封為諸侯。真是應了那句“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
五萬人打著陳王的大旗,武信君的小旗,飛快發動攻擊。一連攻占了十座城池。一路大捷聽來好聽其實裏麵有水分。這十座城不是守令自動投降的,就是兵力太弱一攻就破,總的來說沒費什麽氣力,而剩下的幾十城池就比較難辦。軟柿子都捏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各城守軍據城堅守,武臣部受到秦地方官兵的強力抵抗。戰事陷入僵局。
武臣部製定新戰略部署,決定向東北方向進攻,首先攻打範陽城。就在五萬軍隊駐紮城外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僵局。
這個人的名字叫蒯通,範陽本地人。
這位蒯先生很厲害,膽色過人,辯才出眾,且很黑色幽默。
蒯先生得到範陽被圍的消息,立刻去見當時的範陽守令,一見麵就抱拳:“聽說你要死了,我提前來弔喪。”
這話太恐怖了,守令聽完當即暈菜,問:“先生何出此言?”
蒯先生立刻又說:“可惜的是碰到我就死不了了,我隻好順便恭喜閣下重生。”
不行了,這次守令受不了了:你開老子玩笑啊!正要發作,又聽蒯繼續說:“守令大人到底是想死,還是想重生?”
得,守令沒火成又暈了,戰戰兢兢地問,“請先生明示。”
“說你要死,是因為你該死。秦法律嚴酷,而閣下做範陽守令多少年,就執行秦法多少年。請閣下自己計算,你殺過多少人,砍過多少人腳,在多少人臉上刺過字,算不出來吧?大家不敢找你報仇是因為畏懼秦法,可現在天下大亂秦法不再,此時不找你報仇更待何時。現在義軍打到城外,閣下卻死守範陽,大家早著想殺死閣下投奔義軍。當然,好在今天你遇見我。”
“請先生救命。”
“好說。放心,碰到我想死也死不了。隻要立刻派我去見武信君,就可轉禍為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