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趙將司馬為殷王,據有河南,建都朝歌。
徒趙王歇為代王,據有代地,建都代。
立趙將張耳為常山王,據有趙地,建都襄國。
立楚將英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
立番君吳芮為衡山王,建都於邾。
立楚柱國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
立燕將臧茶為燕王,據有燕地,建都於薊。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
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
立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楚、梁九郡,建都彭城。
以上就是名單所列,除此之外有兩個人,他們參加了抗秦,但是沒有得到封賞。一個是陳餘,一個是田榮。前者,和老朋友張耳鬧矛盾,交出將印後遊蕩草莽,沒有跟從項羽入關。後者,多次悖逆項羽的意思,也沒有跟從項羽入關。
項羽南皮周邊的三個縣分給了陳餘,田榮卻芝麻都沒給一粒。
在這張裂土封王名目表中,存在這無數的問題,概括來說四個字,分贓不均。
請大家注意接受封王,或被排除在外的這些人,他們的身份明著說是諸侯將軍,說白了隻是一群造反者。他們都是亡命之徒。
這種人習慣刀頭舔血,他們的經歷給了他們最直接的行為模式——你不封我王,很好,老子自己打個王出來。
很快就有人這麽做了,還不止一個。
漢王赴巴蜀
前206年,漢元年四月,諸侯受封已畢,在項羽的旗幟下罷兵,分別前往各自的封國。
項羽以“古之天子,地方千裏,所居之處,必在水之上流。”的藉口把熊心遷長沙,長沙這個地方,地處偏遠,消息閉塞,是個很方便行事的地方。
封劉季為漢中王,卻將其封地定在巴蜀,這一決定其實是經過深思後的結果。
項羽既不想封劉季為漢王,但又怕天下人怨他不守信約,於是就和亞夫範增商議。
兩個人商量後很快有了結果。他們都覺得封必須要封,但封的方式要靈活些。
他們最終給劉季挑了個巴蜀這個地方。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四川,可能有人要說了,四川好地方啊,歷來的天府之國,物產富饒。但請大家注意,四川有天府之國這個稱號是從唐宋才開始的。在秦漢年代,這個地方地形崎嶇險峻,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這實在不是個好地方啊,窮山惡水中到處都是麵目猙獰衣衫襤褸的犯人。
選這個地方一是因為這裏太窮,太貧瘠,另一個原因就是巴蜀屬於關中地區。好吧,既然劉季這麽想當關中王,那麽我就讓你去巴蜀去當王吧。
僅僅這樣項羽還是不能放心,他分封了三位王,鎮守關中,就是上麵說的章邯、董翳、司馬欣,這樣劉季不但被困在貧瘠之地,也處在三秦的包圍之下,這樣你劉季有再大本事也翻不出天了吧。
“巴蜀亦是關中之地,應立沛公為漢王。”項羽這麽對外宣布,劉季的封地定了。
對這個蠻橫的命令,劉季默然接受了。此刻,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鹹陽城外,劉季起程去他的封地。
看看富饒的關中之地,再想想此去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劉季實在不甘心。
部下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也都憤憤不平,大家憤憤慫恿劉季和項羽火拚,沒辦法,這口鳥氣實在咽不下去啊。
關鍵時刻,蕭何阻止了他們。
蕭何說:漢中雖然地處偏遠,環境也不好,但總算是南麵稱王,總好過和項羽硬拚兵敗被殺。
這種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讓劉季很不服氣,他立刻反駁道:憑什麽說我必敗!
麵對劉季的疾言厲色,蕭何沒有退卻,他隻是平靜地分析道:我們別的不說,請問漢王你有多少人馬?項羽又有多少人馬?這還是從簡單的兵力方麵來看,再考慮雙方士兵的戰鬥力?雙方將領的指揮能力呢?我敢鬥膽斷言,您現在和項羽打,死一百次都不嫌少。
對此劉季沉默了。他無言以對。不如人就必須示弱,示弱是為了韜光養晦以圖後計。
蕭何趁機進言道:臣等願意隨漢王入漢中,我們在漢中稱王,韜光養晦,讓人民休養生息,搜索天下豪傑誌士,積聚力量以圖後計。
劉季聽從了蕭何的勸解。
臨行前張良來送行。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之前受命韓王成協助劉季入關現在使命完成,韓王成又有了自己的封地,張良自然要跟韓王成走。
相送之時,張良和劉季相對無言。
盡管此刻情景淒涼,但張良明白,遲早有一日他們必會重逢的!重逢之日必定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
劉季感念一路上張良的扶持幫助,就送了金百鎰、珠二鬥給張良。張良接受後,將全部禮物都送給了項伯。劉季知道後,又準備了一份厚禮,讓張良代為交給項伯。
項伯這個人的秉性,張良和劉季都已經完全吃透,這是個愛財惜命的人。
劉季借著送禮,趁機讓項伯替自己說情,他既然已經願意去當漢中王,就想要當個真正的漢中王。
原來項羽防備劉備,即便封了他那麽一個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窮地方,也隻是給了他一半的地盤。項伯受了禮,就去代劉季說情,項羽又一次答應了。這真是個看重親情的人啊。
</br>
徒趙王歇為代王,據有代地,建都代。
立趙將張耳為常山王,據有趙地,建都襄國。
立楚將英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
立番君吳芮為衡山王,建都於邾。
立楚柱國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
立燕將臧茶為燕王,據有燕地,建都於薊。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
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
立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楚、梁九郡,建都彭城。
以上就是名單所列,除此之外有兩個人,他們參加了抗秦,但是沒有得到封賞。一個是陳餘,一個是田榮。前者,和老朋友張耳鬧矛盾,交出將印後遊蕩草莽,沒有跟從項羽入關。後者,多次悖逆項羽的意思,也沒有跟從項羽入關。
項羽南皮周邊的三個縣分給了陳餘,田榮卻芝麻都沒給一粒。
在這張裂土封王名目表中,存在這無數的問題,概括來說四個字,分贓不均。
請大家注意接受封王,或被排除在外的這些人,他們的身份明著說是諸侯將軍,說白了隻是一群造反者。他們都是亡命之徒。
這種人習慣刀頭舔血,他們的經歷給了他們最直接的行為模式——你不封我王,很好,老子自己打個王出來。
很快就有人這麽做了,還不止一個。
漢王赴巴蜀
前206年,漢元年四月,諸侯受封已畢,在項羽的旗幟下罷兵,分別前往各自的封國。
項羽以“古之天子,地方千裏,所居之處,必在水之上流。”的藉口把熊心遷長沙,長沙這個地方,地處偏遠,消息閉塞,是個很方便行事的地方。
封劉季為漢中王,卻將其封地定在巴蜀,這一決定其實是經過深思後的結果。
項羽既不想封劉季為漢王,但又怕天下人怨他不守信約,於是就和亞夫範增商議。
兩個人商量後很快有了結果。他們都覺得封必須要封,但封的方式要靈活些。
他們最終給劉季挑了個巴蜀這個地方。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四川,可能有人要說了,四川好地方啊,歷來的天府之國,物產富饒。但請大家注意,四川有天府之國這個稱號是從唐宋才開始的。在秦漢年代,這個地方地形崎嶇險峻,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這實在不是個好地方啊,窮山惡水中到處都是麵目猙獰衣衫襤褸的犯人。
選這個地方一是因為這裏太窮,太貧瘠,另一個原因就是巴蜀屬於關中地區。好吧,既然劉季這麽想當關中王,那麽我就讓你去巴蜀去當王吧。
僅僅這樣項羽還是不能放心,他分封了三位王,鎮守關中,就是上麵說的章邯、董翳、司馬欣,這樣劉季不但被困在貧瘠之地,也處在三秦的包圍之下,這樣你劉季有再大本事也翻不出天了吧。
“巴蜀亦是關中之地,應立沛公為漢王。”項羽這麽對外宣布,劉季的封地定了。
對這個蠻橫的命令,劉季默然接受了。此刻,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鹹陽城外,劉季起程去他的封地。
看看富饒的關中之地,再想想此去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劉季實在不甘心。
部下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也都憤憤不平,大家憤憤慫恿劉季和項羽火拚,沒辦法,這口鳥氣實在咽不下去啊。
關鍵時刻,蕭何阻止了他們。
蕭何說:漢中雖然地處偏遠,環境也不好,但總算是南麵稱王,總好過和項羽硬拚兵敗被殺。
這種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讓劉季很不服氣,他立刻反駁道:憑什麽說我必敗!
麵對劉季的疾言厲色,蕭何沒有退卻,他隻是平靜地分析道:我們別的不說,請問漢王你有多少人馬?項羽又有多少人馬?這還是從簡單的兵力方麵來看,再考慮雙方士兵的戰鬥力?雙方將領的指揮能力呢?我敢鬥膽斷言,您現在和項羽打,死一百次都不嫌少。
對此劉季沉默了。他無言以對。不如人就必須示弱,示弱是為了韜光養晦以圖後計。
蕭何趁機進言道:臣等願意隨漢王入漢中,我們在漢中稱王,韜光養晦,讓人民休養生息,搜索天下豪傑誌士,積聚力量以圖後計。
劉季聽從了蕭何的勸解。
臨行前張良來送行。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之前受命韓王成協助劉季入關現在使命完成,韓王成又有了自己的封地,張良自然要跟韓王成走。
相送之時,張良和劉季相對無言。
盡管此刻情景淒涼,但張良明白,遲早有一日他們必會重逢的!重逢之日必定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
劉季感念一路上張良的扶持幫助,就送了金百鎰、珠二鬥給張良。張良接受後,將全部禮物都送給了項伯。劉季知道後,又準備了一份厚禮,讓張良代為交給項伯。
項伯這個人的秉性,張良和劉季都已經完全吃透,這是個愛財惜命的人。
劉季借著送禮,趁機讓項伯替自己說情,他既然已經願意去當漢中王,就想要當個真正的漢中王。
原來項羽防備劉備,即便封了他那麽一個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窮地方,也隻是給了他一半的地盤。項伯受了禮,就去代劉季說情,項羽又一次答應了。這真是個看重親情的人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