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將全部漢中地盤給劉季的同時,項羽還派出了三萬人陪同劉季迴漢中。這三萬人名為保護實際上是送押。由於之前劉季約法三章的效用,很多人願意跟隨劉季入漢中,一下子劉季的軍隊擴充了好幾萬人。
張良一路相送,一直走到褒中這個地方。劉季說:就送到這裏吧。
送君千裏終有一別。
褒中這個地方已經深入巴蜀之地,一路上山勢非常陡峭,都依著山勢鋪設木材用來作道路,稱作“棧道”。
張良臨別前對劉季說道:您看到這些棧道了嗎?巴蜀之地就靠這些東西傳遞消息調遣兵將。項王始終疑心您與他爭奪天下,您可以將這些棧道全部燒毀。這樣一來絕了項王的疑慮,表示您此生都不會再入主關中,二來也可防備其他封王進攻漢中。
劉季聽從了張良的話。命令士兵每走過一處就燒毀一處棧道。消息傳到項羽那裏,項羽果然從此對劉季放心。
劉季的軍隊繼續向巴蜀腹地深入,越走路越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外部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士兵們的情緒越來越低落。這些士兵背井離鄉,去巴蜀,而且按現在的形勢看來,恐怕這輩子都不能迴家鄉,再也見不到家中的父母親人。
士兵們怨聲載道,很快就有人私自逃跑了。逃跑這種事情就像一陣風,一個逃就會有十個逃。
等部隊走到南鄭的時候,清點人數,士兵們不論,人數太多了無法統計,將領就已經逃跑了十多個,這是個多麽可怕的概念。此刻劉季的軍隊有四個字可以很好地形容:軍心渙散!
按理說,軍隊有大量將領士兵逃跑這件事情應該引起最高領導者的重視,對此劉季的反應卻是愛理不理,他毫不追究逃跑者的罪責,隻是命蕭何當丞相,將逃跑將領的空缺換人補上,繼續走。
這種情形每天都在繼續,由於領導不管,逃跑的人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有人向劉季匯報說:丞相蕭何也逃跑了!
劉季大驚失色,悲痛萬分,那種感覺如同被人活生生砍去一隻手。
韓信
事實上,蕭何沒有逃跑,他是去追人。逃跑的另有其人,此人就是韓信。
韓信,淮陰人士,生年不詳,卒於前196年。
小韓信有個不幸的童年,父親早早去世,母親帶著他艱難度日。家裏的經濟狀況自然不容樂觀。說起來小韓信在某種程度上和劉季有些相似,成年後的韓信,也不愛好耕田勞動,又不會經商做生意,為了養活自己,他也想到了要去當公務員。謀生之路,到這裏都和劉季很形似,但他比不上劉季的是,這是個默默無聞的人,長到這麽大都沒有什麽可以炫耀的才能,人家劉季至少還有個寬厚愛人,講義氣的好人緣。同時,韓信的家境比起劉季也差太多了,前者雖然不富裕,但後者已經到了難求溫飽的地步。就這樣既沒有人誇讚推薦,又沒有錢上下打點,想當公務員?想都不要想了。
種田,經商,當官三不就的韓信,成為一名無業遊民。不但不能奉養年邁的母親,連自己的三頓飯都要人救濟。韓母生了這樣的兒子,無奈之下,隻好給人做些針線活,勉強養自己。這種窘迫的日子老人家沒有受太多的苦,因為過了沒多久,韓母就去世了。
韓信想安葬母親,但家徒四壁,無奈之下隻好草草殯殮,把靈柩停在荒郊野外。沒辦法啊,等到有錢再埋吧。
這就是小韓信和成年韓信過的日子,雖然已經如此窘迫,但韓信卻心懷大誌。他常常走到野外,替他的母親尋找墓地。要求還很高,要求墓地地勢高,幹燥,又要兩邊空曠,能容納萬戶。按當時習慣,這種找墓穴的標準其實是尋王陵的標準。
找墓穴高要求固然是好,但韓信必須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這是個毫無經濟來源的人,想吃飯隻好靠混。
韓信有個朋友,是個小吏。職務非常巧正是劉季以前當過的,亭長。
韓信經常到這個朋友家吃飯,亭長的妻子見韓某人每日必來,每吃飯時間必來,心裏很不高興又不能當麵拒絕,於是想了個辦法。這一天,亭長妻子早早就把飯煮好吃了,等到韓信依照慣例來吃早飯的時候,亭長妻子才出來說:你來晚了,我們都已經吃過了。明日請早!
男人大丈夫被人這麽譏諷,韓信從此以後再也不去亭長家混飯了。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韓信忽然有些後悔了。他既然和亭長絕交,其他幾家經常蹭飯的也都表示出反感,韓信絕了一家又一家,終於,落到有時候一整天都沒飯吃的地步。
人到絕境了總會求變,這時候韓信終於有了覺悟,他想去找份工作。能不能施展宏圖抱負不談,至少先弄飽肚子。
找什麽工作呢?這也是個問題。
韓信仔細想了想,想了很久,都覺得三百六十行,都不適合他。好在黃天不負有心人,韓信最終想到,他可以去釣魚。這件事既不費力,而且不用看人白眼。
並且,當年薑太公釣魚,一不小心就釣到個周文王。如今我也是釣魚吧,既不失身份,運氣好的話也許能另有收穫。
韓信拿著漁竿去釣魚,漸漸地他發現釣魚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麽美好。釣不到周文王不說,每天釣魚換的錢,僅能讓他不餓死。也就是說,半飢半飽。他是個看得開的人,連自己母親死掉,沒錢安葬卻能跑去找那傳說中的王陵就可以看出,這實在是個很看得開的人。韓信安慰自己,就算半飢半飽,也總好過看人家白眼。
</br>
張良一路相送,一直走到褒中這個地方。劉季說:就送到這裏吧。
送君千裏終有一別。
褒中這個地方已經深入巴蜀之地,一路上山勢非常陡峭,都依著山勢鋪設木材用來作道路,稱作“棧道”。
張良臨別前對劉季說道:您看到這些棧道了嗎?巴蜀之地就靠這些東西傳遞消息調遣兵將。項王始終疑心您與他爭奪天下,您可以將這些棧道全部燒毀。這樣一來絕了項王的疑慮,表示您此生都不會再入主關中,二來也可防備其他封王進攻漢中。
劉季聽從了張良的話。命令士兵每走過一處就燒毀一處棧道。消息傳到項羽那裏,項羽果然從此對劉季放心。
劉季的軍隊繼續向巴蜀腹地深入,越走路越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外部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士兵們的情緒越來越低落。這些士兵背井離鄉,去巴蜀,而且按現在的形勢看來,恐怕這輩子都不能迴家鄉,再也見不到家中的父母親人。
士兵們怨聲載道,很快就有人私自逃跑了。逃跑這種事情就像一陣風,一個逃就會有十個逃。
等部隊走到南鄭的時候,清點人數,士兵們不論,人數太多了無法統計,將領就已經逃跑了十多個,這是個多麽可怕的概念。此刻劉季的軍隊有四個字可以很好地形容:軍心渙散!
按理說,軍隊有大量將領士兵逃跑這件事情應該引起最高領導者的重視,對此劉季的反應卻是愛理不理,他毫不追究逃跑者的罪責,隻是命蕭何當丞相,將逃跑將領的空缺換人補上,繼續走。
這種情形每天都在繼續,由於領導不管,逃跑的人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有人向劉季匯報說:丞相蕭何也逃跑了!
劉季大驚失色,悲痛萬分,那種感覺如同被人活生生砍去一隻手。
韓信
事實上,蕭何沒有逃跑,他是去追人。逃跑的另有其人,此人就是韓信。
韓信,淮陰人士,生年不詳,卒於前196年。
小韓信有個不幸的童年,父親早早去世,母親帶著他艱難度日。家裏的經濟狀況自然不容樂觀。說起來小韓信在某種程度上和劉季有些相似,成年後的韓信,也不愛好耕田勞動,又不會經商做生意,為了養活自己,他也想到了要去當公務員。謀生之路,到這裏都和劉季很形似,但他比不上劉季的是,這是個默默無聞的人,長到這麽大都沒有什麽可以炫耀的才能,人家劉季至少還有個寬厚愛人,講義氣的好人緣。同時,韓信的家境比起劉季也差太多了,前者雖然不富裕,但後者已經到了難求溫飽的地步。就這樣既沒有人誇讚推薦,又沒有錢上下打點,想當公務員?想都不要想了。
種田,經商,當官三不就的韓信,成為一名無業遊民。不但不能奉養年邁的母親,連自己的三頓飯都要人救濟。韓母生了這樣的兒子,無奈之下,隻好給人做些針線活,勉強養自己。這種窘迫的日子老人家沒有受太多的苦,因為過了沒多久,韓母就去世了。
韓信想安葬母親,但家徒四壁,無奈之下隻好草草殯殮,把靈柩停在荒郊野外。沒辦法啊,等到有錢再埋吧。
這就是小韓信和成年韓信過的日子,雖然已經如此窘迫,但韓信卻心懷大誌。他常常走到野外,替他的母親尋找墓地。要求還很高,要求墓地地勢高,幹燥,又要兩邊空曠,能容納萬戶。按當時習慣,這種找墓穴的標準其實是尋王陵的標準。
找墓穴高要求固然是好,但韓信必須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這是個毫無經濟來源的人,想吃飯隻好靠混。
韓信有個朋友,是個小吏。職務非常巧正是劉季以前當過的,亭長。
韓信經常到這個朋友家吃飯,亭長的妻子見韓某人每日必來,每吃飯時間必來,心裏很不高興又不能當麵拒絕,於是想了個辦法。這一天,亭長妻子早早就把飯煮好吃了,等到韓信依照慣例來吃早飯的時候,亭長妻子才出來說:你來晚了,我們都已經吃過了。明日請早!
男人大丈夫被人這麽譏諷,韓信從此以後再也不去亭長家混飯了。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韓信忽然有些後悔了。他既然和亭長絕交,其他幾家經常蹭飯的也都表示出反感,韓信絕了一家又一家,終於,落到有時候一整天都沒飯吃的地步。
人到絕境了總會求變,這時候韓信終於有了覺悟,他想去找份工作。能不能施展宏圖抱負不談,至少先弄飽肚子。
找什麽工作呢?這也是個問題。
韓信仔細想了想,想了很久,都覺得三百六十行,都不適合他。好在黃天不負有心人,韓信最終想到,他可以去釣魚。這件事既不費力,而且不用看人白眼。
並且,當年薑太公釣魚,一不小心就釣到個周文王。如今我也是釣魚吧,既不失身份,運氣好的話也許能另有收穫。
韓信拿著漁竿去釣魚,漸漸地他發現釣魚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麽美好。釣不到周文王不說,每天釣魚換的錢,僅能讓他不餓死。也就是說,半飢半飽。他是個看得開的人,連自己母親死掉,沒錢安葬卻能跑去找那傳說中的王陵就可以看出,這實在是個很看得開的人。韓信安慰自己,就算半飢半飽,也總好過看人家白眼。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