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村裏的碾坊


    那時候,吃的食鹽都還是海鹽,大顆粒有的像花生甚至小棗那樣大,農村裏稱為粗鹽。幾分錢一斤的粗鹽,吃的時候要臨時放在蒜窩裏搗一下,或者去村裏的碾子上去磨一下。


    印象裏,村裏知道的有兩個碾坊。


    一個碾坊就在不遠處,也是我們大隊裏的,但是不是我們生產隊的。我們是西街的第三生產隊,碾坊在西街的第二生產隊。臨街的一個古舊的小屋裏,有一個很大的碾子。


    那年頭,想吃點白麵啥的麵粉,都是到碾坊裏自己來推。能借到小毛驢是最好的了,將毛驢套在碾子上,戴上眼罩,小毛驢就一圈圈地拉著石滾子,在磨盤上打著轉地跑。麥粒就一點點被石滾子碾壓開了,麵粉和麩皮一點點被碾壓碎。之後,還要找來用鐵絲做的有很細的網眼的籮,一遍遍地篩著,再一遍遍地碾壓。最後,雪白的麵粉就很細地碾壓出來了。


    記得有一年要過年了,家裏倒是積攢了幾斤小麥,但要碾壓成麵粉,卻是讓爸爸和媽媽犯了半天愁。爸爸是教書匠,很不屑於幹這推碾子的活。但他不去,媽媽自己也弄不了。


    最後,還是媽媽說:“碾壓完了,給大家烙兩個油餅吃吧。”爸爸聽了,就“啯——啯——”地咽了幾大口口水,啥也不說,拎著那個盛小麥的小布袋就出來了。出門的時候,還沒忘記拎著我一起去。


    黑暗的碾坊裏,磨道的地麵上被驢蹄子踩踏得坑坑窪窪,角落裏還有不少驢糞蛋子,滿屋子的怪味。爸爸到碾坊門口的時候,就被裏麵的味道衝得進不來了,在門口站了一會兒,點著煙才捂著鼻子進來。我和媽媽常年在農村生活,對牲畜的糞便味道都習慣了,倒不覺咋地。


    等稍微適應了碾坊裏的光線,爸爸將小麥小心地倒在磨盤上,就開始推碾子。幹這活爸爸是絕對的外行,但媽媽也不是行家。兩個人手忙腳亂地忙活著,但還是有麥粒被石滾子擠壓下去,我就負責撿那些麥粒。


    推了不長時間,大滴的汗水就順著爸爸那張長臉不停地流下來。那天,爸爸穿了件後背上有幾個洞洞的白背心,汗水連背心都濕透了。爸爸一邊推著沉重的石滾子,一邊叨咕著:“我是曲阜師範大學的老牌畢業生,居然在碾坊裏幹小毛驢子的活,真是有辱斯文啊!”


    後來,爸爸索性罷工了,蹲在磨道裏,摸出一支“先鋒”香煙來,蹲著抽煙生悶氣。


    爸爸“罷工”了,媽媽自己也推不動碾子,也隻好停下來喘口氣。休息了一會,還是媽媽哄了半天,再加上兩張油餅的誘惑。爸爸才丟了煙頭,繼續弓背縮腰地繼續充當“毛驢子”。


    媽媽從附近的鄰居那裏借來兩張細籮,一點點將碾壓出來的麵粉不停地篩著,將篩好的麵粉倒在袋子裏。推到後來,當爸爸扶著腰再次要罷工的時候,媽媽說:“好了,歇會吧,迴去烙餅吃了。”


    那次的推碾子,之所以留給我的印象很深,是因為迴家後我要求改烙三張油餅,因為我也出力幫著爸爸推碾子了。媽媽還在吭哧,說:“讓你爸爸吃一張,你和我吃一張吧。”我不幹,說:“每人一張,要不以後我就不去碾坊了。”


    後來,還是爸爸幫著說好話,媽媽才烙了三張油餅。


    爸爸大概很少幹“毛驢子”的活,又累又餓,大嘴張開,三兩下那張餅就沒影了。我見勢不妙,警惕地捧著自己盛放油餅的小碗,蹲到門檻上去慢慢品嚐了。聽見屋裏卿卿我我的,大概是媽媽將自己的一張餅又撕了一半,犒賞給了爸爸。


    在碾坊裏除了碾小麥,碾粗鹽是如此。但是,粗鹽很好碾壓,幾下子就好了,基本上用不著毛驢子。


    後來,二隊的那個碾坊被拆掉了,再碾食鹽就要去南街的一個碾坊去。一年過年的時候,我還和爸爸去碾過。


    那個碾坊的磨盤更大,爸爸將粗鹽倒在磨盤上,我們爺倆就推著一根木杠子,讓石滾子從鹽巴上碾壓過去。因為鹽巴少,不能轉著圈地推,推過去後要倒著讓石滾子再碾壓過來。反正就是前進一下,後退一下,反反複複地碾壓那一小片食鹽。大概半小時,就將鹽巴碾壓成麵粉一樣細了。爸爸小心地掃起來鹽巴,裝在布袋裏,才領著我迴去。


    每到過年時,碾坊是就成了比較熱鬧的地方。大家都帶著一點過年的小麥,到碾坊裏碾壓了,才能迴去蒸上供的饅頭、過年的餃子。大家一邊說笑著,一邊互相幫忙,熱鬧得很。


    很多年後,村裏銷售的食鹽越來越細,就再也用不著碾子。而後來鋼磨也逐漸出現,磨小麥也都到鋼磨上去磨,碾坊就真正成為了曆史。


    再後來,村裏的碾坊陸續都被拆掉了。碾子和碾坊的印象,也隻有在記憶深處才能尋找得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脊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秋時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秋時分並收藏中國脊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