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農村吃水的變化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開始讀書的時候,已經能幫著家裏幹很多活了,像去水井裏打水之類的活,基本上就不用媽媽去了。
開始的時候,打不動一桶水,就打半桶。在水井裏打水,打一桶不容易,想故意打半桶也同樣不容易。在擺動井繩的時候,等水桶“噗通”扣下去的時候,不等它完全沉入水中就抓緊拉井繩,這樣就能打半桶水上來。但兩個半桶水打出來也有多有少,就將兩個桶裏的水倒得差不多,才晃晃悠悠地擔著半挑水迴去。
農村人依賴深水井吃水。深水井水質甘甜,燒出水來水鏽還少,所以祖祖輩輩都悉心嗬護著周圍的深水井。
後來,不知哪一天,村裏開始出現了水壓機。
用鑽杆在院子裏搗下去10多米深的洞,插上根塑料管就能壓水吃了。用水壓井吃水不用再辛苦著去深水井裏挑水,勞動強度減少了很多,而且洗衣服啥的特方便,可以隨意地用水。所以,大家爭相效仿,不幾年,很多家庭都普及了水壓井。
有一年,媽媽決心也在院子裏打口水壓井。喊了打井的師傅,師傅帶著鑽頭和幾根兩米左右的鑽杆過來。媽媽買了10多米塑料管和一些棕布,邀請了鄰居的幾個年輕人,就按照打井人安排的,在院子裏掘了一個坑,打水來倒在坑裏。
打井人先將鑽頭插進水坑裏,在鑽杆上綁了兩根十字架似的杠子,幾個年輕人抱著杠子,就開始轉著圈地往下使勁搗鑽杆。等一節鑽杆下去了,再擰上一根鑽杆,繼續往下搗。這中間,還要有人不停地去井裏挑水倒進水坑裏,滋潤著鑽杆。
一直下到10多米的地方,打井人說差不多了,大家才氣喘籲籲地停了手。之後,將鑽杆一節節地抽上來,打井人在塑料管的下端削了很多空洞,包上棕布,慢慢將塑料管子旋轉著插下去,之後在地麵上排上磚塊,架起井頭,倒上引水,就開始使勁地壓水,這個過程稱為“洗井”。
洗井要持續好長時間,要盡量地從地下多抽水,將下麵抽成一個大坑,才可以蓄積更多的地下水。有時候,洗井時間短了,下麵的水坑被坍塌下來的泥土堵住了,這個井就白廢了,要重新用鑽杆再來搗一遍。實在不行了,還要重新換地方。所以,洗井的時候都是輪流換人,不停地壓水。
開始的時候,壓出來的都是渾濁的泥漿,有時泥漿出來的還不多,就要繼續往打井的坑裏繼續灌水,稀釋泥漿後才能繼續壓。壓了一天後,水終於不那麽渾濁了。打井人說:“差不多了,這個井成了,這兩天沒事還是要多壓,多洗一下。”
這樣,終於有了自己的水壓井,再也不用去深水井或者其他鄰居家去壓水吃了。
水壓井方便是方便,但也有一個不好,就是冬天會使井頭裏剩餘的水和水管露出地麵的部分結冰。到冬天的晚上,大家都要將水壓井裏的剩水放掉,否則第二天早上就凍住了,隻好燒水來燙,或者找把麥秸來點著,在水井附近烤一下,還是很麻煩。
之後不久,水壓井逐漸普及了,深水井終於沒人用了。再後來,就連扁擔、井繩、釘鉤之類的打水用具也逐漸找不到了。
後來,農村裏普遍通了電,有些人家開始用小電機抽水了,合上電閘,地下水就“嘩嘩”地上來了。農村的吃水問題,也越來越輕鬆……
轉過一個千年後,有次迴到老家,看到水壓井也沒人用了。
堂叔說:“農村裏早普及自來水了,現在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地來了,水質還好,誰還用水壓井!”問起村裏的幾口深水井,堂叔說:“那些深水井基本上都被填埋或者蓋上了,怕孩子去玩掉下去。”
那些滋潤了祖祖輩輩農村人的深水井,在這個千年的尾巴上,終於成為了曆史。
農村吃水的變化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開始讀書的時候,已經能幫著家裏幹很多活了,像去水井裏打水之類的活,基本上就不用媽媽去了。
開始的時候,打不動一桶水,就打半桶。在水井裏打水,打一桶不容易,想故意打半桶也同樣不容易。在擺動井繩的時候,等水桶“噗通”扣下去的時候,不等它完全沉入水中就抓緊拉井繩,這樣就能打半桶水上來。但兩個半桶水打出來也有多有少,就將兩個桶裏的水倒得差不多,才晃晃悠悠地擔著半挑水迴去。
農村人依賴深水井吃水。深水井水質甘甜,燒出水來水鏽還少,所以祖祖輩輩都悉心嗬護著周圍的深水井。
後來,不知哪一天,村裏開始出現了水壓機。
用鑽杆在院子裏搗下去10多米深的洞,插上根塑料管就能壓水吃了。用水壓井吃水不用再辛苦著去深水井裏挑水,勞動強度減少了很多,而且洗衣服啥的特方便,可以隨意地用水。所以,大家爭相效仿,不幾年,很多家庭都普及了水壓井。
有一年,媽媽決心也在院子裏打口水壓井。喊了打井的師傅,師傅帶著鑽頭和幾根兩米左右的鑽杆過來。媽媽買了10多米塑料管和一些棕布,邀請了鄰居的幾個年輕人,就按照打井人安排的,在院子裏掘了一個坑,打水來倒在坑裏。
打井人先將鑽頭插進水坑裏,在鑽杆上綁了兩根十字架似的杠子,幾個年輕人抱著杠子,就開始轉著圈地往下使勁搗鑽杆。等一節鑽杆下去了,再擰上一根鑽杆,繼續往下搗。這中間,還要有人不停地去井裏挑水倒進水坑裏,滋潤著鑽杆。
一直下到10多米的地方,打井人說差不多了,大家才氣喘籲籲地停了手。之後,將鑽杆一節節地抽上來,打井人在塑料管的下端削了很多空洞,包上棕布,慢慢將塑料管子旋轉著插下去,之後在地麵上排上磚塊,架起井頭,倒上引水,就開始使勁地壓水,這個過程稱為“洗井”。
洗井要持續好長時間,要盡量地從地下多抽水,將下麵抽成一個大坑,才可以蓄積更多的地下水。有時候,洗井時間短了,下麵的水坑被坍塌下來的泥土堵住了,這個井就白廢了,要重新用鑽杆再來搗一遍。實在不行了,還要重新換地方。所以,洗井的時候都是輪流換人,不停地壓水。
開始的時候,壓出來的都是渾濁的泥漿,有時泥漿出來的還不多,就要繼續往打井的坑裏繼續灌水,稀釋泥漿後才能繼續壓。壓了一天後,水終於不那麽渾濁了。打井人說:“差不多了,這個井成了,這兩天沒事還是要多壓,多洗一下。”
這樣,終於有了自己的水壓井,再也不用去深水井或者其他鄰居家去壓水吃了。
水壓井方便是方便,但也有一個不好,就是冬天會使井頭裏剩餘的水和水管露出地麵的部分結冰。到冬天的晚上,大家都要將水壓井裏的剩水放掉,否則第二天早上就凍住了,隻好燒水來燙,或者找把麥秸來點著,在水井附近烤一下,還是很麻煩。
之後不久,水壓井逐漸普及了,深水井終於沒人用了。再後來,就連扁擔、井繩、釘鉤之類的打水用具也逐漸找不到了。
後來,農村裏普遍通了電,有些人家開始用小電機抽水了,合上電閘,地下水就“嘩嘩”地上來了。農村的吃水問題,也越來越輕鬆……
轉過一個千年後,有次迴到老家,看到水壓井也沒人用了。
堂叔說:“農村裏早普及自來水了,現在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地來了,水質還好,誰還用水壓井!”問起村裏的幾口深水井,堂叔說:“那些深水井基本上都被填埋或者蓋上了,怕孩子去玩掉下去。”
那些滋潤了祖祖輩輩農村人的深水井,在這個千年的尾巴上,終於成為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