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李慧娘依舊早早便起身了,洗漱過後就到小菜園裏割了一茬韭菜。
韭菜適應性強,一年四季都有,早春嫩韭是極為美味的,隔個十來天就能割一茬,前些天割過的韭菜樁子經已長出不少個頭。
李慧娘手腳麻利地割完韭菜,到院中將韭菜仔細地清洗幹淨,放到簸籮裏,隨即便去了灶間。
劉氏和宋父也已經在灶間裏忙活了,二郎也在幫著打下手,擀麵剁餡兒,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眾人都在忙活兒,李慧娘揪了些麵劑子,行雲流水般地擀成麵皮,包了幾個豆沙餡兒的豆沙包,還有些酸菜餡兒的以及菠菜香菇餡兒的素菜包子。
生了火,待水燒開,便可上鍋蒸包子,隔個十分鍾左右,包子散發出香味就可以出鍋了。
一次生兩次熟,因著有了經驗,灶間裏的活計進行得井然有序,沒有了昨日的手忙腳亂,沒花多少時間就將一切東西準備就緒。
將所有東西都規整好,李慧娘便將做好的一些包子也端出了堂屋,隻在鍋裏留了幾個,待珠珠和元寶醒來後當早飯吃。
剛出鍋的包子還冒著熱氣,內部結構充滿了水汽,膨脹起來後,胖乎乎的圓潤又可愛。
誘人的味道伴隨著蒸騰的熱氣一起散發開來,幾種不一樣的味道雜糅在一起,細細嗅聞能分辨出個究竟,一般無二的令人垂涎欲滴的滋味。
李慧娘昨天下午做的豆沙餡兒的糯米糍,劉氏和宋父迴家後也嚐過了,兩人皆是稱讚不已。
豆沙包的外皮上頭綴了一點豆沙,劉氏一見便能分辨出來,用筷子夾了熱乎乎的豆沙包,放到碗裏才掰開來吃。
剛出鍋的包子拿在手裏有些微燙手,劉氏將豆沙包掰成兩半,包子裏頭暗紅色的豆沙餡兒便裸露了出來,頓時一股子濃烈的香甜滋味,就同脫韁的野馬般蹦了出來。
劉氏就著餡兒心咬了下去,包子鬆軟可口,豆沙香甜順滑,還有獨特的穀物香氣在口腔裏流轉,細細品味,實在是讓人流連忘返。
“這豆沙包的滋味真不錯,香香甜甜的,簡直吃得讓人停不下來,跟昨天的糯米糍一般好吃。”
劉氏將一整個豆沙包都給吃完,才空出嘴來說話,口裏的迴味讓人欲罷不能。
李慧娘也夾了個豆沙包吃了幾口,味道和記憶中吃過的相差無幾,香甜可口。
“這豆沙餡兒不僅能蒸成豆沙包,做成糯米糍,能做的花樣兒可多了,直接煎成紅豆餅,味道也極好,改日慧娘做了給爹娘嚐嚐。”
一聽這話,劉氏就笑眯眯道:“那敢情好,爹娘可就等著你的新吃食了。”
吃過早飯,稍微歇息了一會兒,趕牛車的劉老頭也按時辰來了,一行人手腳麻利地將物什在牛車上歸攏好,便啟程趕著牛車往鎮上去了。
劉老頭是個沉默寡言的,一貫不愛說話,除非必要,不然絕不多說一句話,時常被村子裏的人稱為怪人。
宋父本來也不是個多言的人,除了剛見麵時,與劉老頭說了幾句客套話,然後就彼此沉默了。
李慧娘和劉氏兩個婦人家,沒道理揪著劉老頭說話,在這樣沉悶的氛圍裏,大多數時間皆是彼此靜默不語的,隻劉氏不時還會跟李慧娘說幾句話。
牛車走得不快,甚至還比不上腳程快的壯漢,就這樣慢悠悠地往鎮上趕,不到半個時辰也到了。
劉老頭將牛車趕到街市上,一言不發地幫著李慧娘等人把牛車上的物什都搬了下來,待東西都規整好了,才說了句“老規矩”便離開了。
李慧娘等人還是在昨日那個攤位擺攤,她們一行人到的時候,位子恰好還是空著的,便沒有再尋別的地兒。
今日到得早些,旁邊姚嬸子的位子還沒有人,物什都規整好了,宋父便生起了爐子燒水,李慧娘和劉氏在一旁包包子。
沒過一會兒,李慧娘和劉氏便手腳利落地做好了幾籠屜的包子,各個口味的都有,隻待宋父的水燒開,就可以上鍋蒸包子了。
這時,姚嬸子才挑著擔子出現,一見到隔壁還是李慧娘等人,老遠見著就笑容滿麵地打起招唿來了。
“妹子,你們今日來得倒是早,我原本還想著,我們今日還能不能湊到一塊兒擺攤子呢,沒成想還是這般有緣。”
一放下挑子,直起身,姚氏便樂嗬嗬地對著劉氏說道。
見著姚氏,劉氏心裏也高興,她原本也擔心著還能不能再遇著姚氏呢,要是不能挨在一起擺攤子說說話,那就可惜了。
“嫂子,我也是這般想著,見你一直沒來,我這心裏也是吊著,生怕來了個人把你的攤位給占了,恨不得先幫你占著位呢。”
劉氏說話一向是直言快語的,心裏有啥說啥,一根腸子通到底兒,不愛耍那些花花心思。
相處短短不到一日,姚氏也差不多摸清了劉氏的為人,倒是挺喜歡劉氏這副性子的,心裏也樂意跟劉氏處一塊兒。
見劉氏這般記掛自己,姚氏聽了更樂嗬了,都要笑得合不攏嘴了。
“我在這位子上擺攤也有十多年了,雖說這是處流動攤子,位置也算不得多好,附近熟識的人一般都不會來占這個位子,所以基本上每天我都是在此處擺攤子的。”
“往後我們可能都會挨在一處擺攤子了,咱們邊做買賣邊說說話,那該多好啊!”
姚氏在鎮上都生活了好幾十年了,鎮上鄰裏鄰居的大多數都認識,況且姚氏跟餘威一家關係好,根本就沒什麽不長眼的人敢來招惹。
何況姚氏為人處事大方得體,極少跟別人紅臉鬧矛盾,安安分分做人,自然就不會招惹到什麽大麻煩。
“那是,有嫂子在一旁說說話,那得多得勁,那我們每天可得早點來才是,免得被先來的人占了位子!”
流動攤位的位子,自來是先到先得的,任何人也不能壞了規矩,要是誰先到了就能占了位子,沒人能說個不是。
李慧娘嘴角含笑地看著劉氏和姚嬸子說話,也沒插嘴,見宋父搗鼓的爐子燒開了水,便將做好的包子上鍋蒸了。
等包子蒸好的期間,劉氏一直和姚嬸子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話,都是說些家長裏短的事兒,李慧娘偶爾也會插幾句,不過更多時候是靜默聽著。
沒過多久,蒸籠裏的包子就蒸好了,有不少路人聞了味兒走上前來問,想嚐個鮮兒又覺得價格能承受的都買了。
還有一部分顧客,是昨天就買過李慧娘做的包子,惦記著味道覺得好吃,特意過來買的。
聽說有了新口味,手裏不差幾個錢兒的,都毫不猶豫地就又買了李慧娘新做的豆沙包,吃了連連讚“好”。
像是連鎖反應一般,宋家的包子攤的客人多了起來,又逐漸吸引了更多路人的興趣,包子攤的生意亦愈加紅火,聚集的客人越來越多。
好不容易將所有客人要的包子都給上鍋蒸好,將蒸好的包子用芭蕉葉包好了,給最後一位客人帶走了,劉氏才有了空當停下來歇一歇。
剛才一窩蜂來了一群客人,李慧娘和劉氏馬不停蹄地使勁兒包包子,一籠屜一籠屜的包子不斷替換下來,都沒個停歇的。
連餡兒盤架子上的各種餡料都去了大半,足見剛才的境況有多緊迫,連姚嬸子攤子上的豆漿都沒了大半桶。
將新做好的包子又上鍋蒸了,李慧娘和劉氏才稍微放鬆下來,宋父也鬆了口氣,剛才忙著招唿客人也是急得夠嗆。
“我就說吧,你家的包子做得好,肯定會有迴頭客的,這不,今天就來了,還招攬了不少新客人呢。”
見李慧娘等人終於忙過來了,姚氏便給三人各舀了一碗豆漿,好給剛才忙得團團轉的三人解解渴。
“依我看,你們往後可得多備著包子,照這速度,過不了多久就該賣完了,連帶我攤子上的豆漿也賣得快。”
劉氏率先接過了姚氏遞過來的豆漿,連灌幾大口,才喟歎出聲。
李慧娘見狀也接過了豆漿,向姚嬸子道了謝,才慢條斯理地啜飲幾口。
包子攤的生意紅火,劉氏自然高興,心裏也在盤算著,迴到家中得跟李慧娘商量,是否得多備著餡料和麵團。
“承嫂子吉言了,往後的事兒哪說得準,能將每日做好的包子都給賣完,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灌了幾口豆漿,劉氏感覺自己幹澀的喉嚨舒服許多,這才對著姚氏開口說道。
“俗話說,知足常樂,能每日賺些個銀錢讓家裏好過些,我也就心裏歡喜了。”
姚氏聽了笑眯眯道:“這話說的是。”
才歇了一小會兒,來買包子的客人便又接踵而來,宋家的包子攤又繼續忙碌起來了。
期間,昨日裏來過的監市餘威,帶著一大幫兄弟,也過來幫襯宋家的包子攤。
照慣例,在姚嬸子的攤子上買了甜豆腐腦兒和油炸鬼,又在宋家的包子攤買了好幾籠屜的包子。
沒過多久,李慧娘做的各式包子便被一掃而空,讓後來的客人失望而歸。
得了劉氏的吩咐,李慧娘特意留了兩個豆沙包,給姚嬸子帶迴家去,好給姚嬸子和她那孫子嚐嚐。
“姚嬸子,這是我家新出的豆沙包,香甜可口,特意留了給嬸子嚐嚐的。”
李慧娘將兩個豆沙包用芭蕉葉包好,這才遞給了姚氏。
姚氏沒有拒絕,聞言便笑容滿麵地收下了,“好,那嬸子可就不客氣了,可得好好嚐嚐慧娘的新手藝。”
因著今日收攤得早,遠遠沒到跟劉老頭約定的時間,李慧娘和劉氏便打算去探望在鎮上住著的宋玉嬌。
一來是劉氏許久沒有見著自己的兩個外孫了,二則是可以問問宋玉嬌,有關去府城尋宋大郎的事兒到底如何了。
韭菜適應性強,一年四季都有,早春嫩韭是極為美味的,隔個十來天就能割一茬,前些天割過的韭菜樁子經已長出不少個頭。
李慧娘手腳麻利地割完韭菜,到院中將韭菜仔細地清洗幹淨,放到簸籮裏,隨即便去了灶間。
劉氏和宋父也已經在灶間裏忙活了,二郎也在幫著打下手,擀麵剁餡兒,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眾人都在忙活兒,李慧娘揪了些麵劑子,行雲流水般地擀成麵皮,包了幾個豆沙餡兒的豆沙包,還有些酸菜餡兒的以及菠菜香菇餡兒的素菜包子。
生了火,待水燒開,便可上鍋蒸包子,隔個十分鍾左右,包子散發出香味就可以出鍋了。
一次生兩次熟,因著有了經驗,灶間裏的活計進行得井然有序,沒有了昨日的手忙腳亂,沒花多少時間就將一切東西準備就緒。
將所有東西都規整好,李慧娘便將做好的一些包子也端出了堂屋,隻在鍋裏留了幾個,待珠珠和元寶醒來後當早飯吃。
剛出鍋的包子還冒著熱氣,內部結構充滿了水汽,膨脹起來後,胖乎乎的圓潤又可愛。
誘人的味道伴隨著蒸騰的熱氣一起散發開來,幾種不一樣的味道雜糅在一起,細細嗅聞能分辨出個究竟,一般無二的令人垂涎欲滴的滋味。
李慧娘昨天下午做的豆沙餡兒的糯米糍,劉氏和宋父迴家後也嚐過了,兩人皆是稱讚不已。
豆沙包的外皮上頭綴了一點豆沙,劉氏一見便能分辨出來,用筷子夾了熱乎乎的豆沙包,放到碗裏才掰開來吃。
剛出鍋的包子拿在手裏有些微燙手,劉氏將豆沙包掰成兩半,包子裏頭暗紅色的豆沙餡兒便裸露了出來,頓時一股子濃烈的香甜滋味,就同脫韁的野馬般蹦了出來。
劉氏就著餡兒心咬了下去,包子鬆軟可口,豆沙香甜順滑,還有獨特的穀物香氣在口腔裏流轉,細細品味,實在是讓人流連忘返。
“這豆沙包的滋味真不錯,香香甜甜的,簡直吃得讓人停不下來,跟昨天的糯米糍一般好吃。”
劉氏將一整個豆沙包都給吃完,才空出嘴來說話,口裏的迴味讓人欲罷不能。
李慧娘也夾了個豆沙包吃了幾口,味道和記憶中吃過的相差無幾,香甜可口。
“這豆沙餡兒不僅能蒸成豆沙包,做成糯米糍,能做的花樣兒可多了,直接煎成紅豆餅,味道也極好,改日慧娘做了給爹娘嚐嚐。”
一聽這話,劉氏就笑眯眯道:“那敢情好,爹娘可就等著你的新吃食了。”
吃過早飯,稍微歇息了一會兒,趕牛車的劉老頭也按時辰來了,一行人手腳麻利地將物什在牛車上歸攏好,便啟程趕著牛車往鎮上去了。
劉老頭是個沉默寡言的,一貫不愛說話,除非必要,不然絕不多說一句話,時常被村子裏的人稱為怪人。
宋父本來也不是個多言的人,除了剛見麵時,與劉老頭說了幾句客套話,然後就彼此沉默了。
李慧娘和劉氏兩個婦人家,沒道理揪著劉老頭說話,在這樣沉悶的氛圍裏,大多數時間皆是彼此靜默不語的,隻劉氏不時還會跟李慧娘說幾句話。
牛車走得不快,甚至還比不上腳程快的壯漢,就這樣慢悠悠地往鎮上趕,不到半個時辰也到了。
劉老頭將牛車趕到街市上,一言不發地幫著李慧娘等人把牛車上的物什都搬了下來,待東西都規整好了,才說了句“老規矩”便離開了。
李慧娘等人還是在昨日那個攤位擺攤,她們一行人到的時候,位子恰好還是空著的,便沒有再尋別的地兒。
今日到得早些,旁邊姚嬸子的位子還沒有人,物什都規整好了,宋父便生起了爐子燒水,李慧娘和劉氏在一旁包包子。
沒過一會兒,李慧娘和劉氏便手腳利落地做好了幾籠屜的包子,各個口味的都有,隻待宋父的水燒開,就可以上鍋蒸包子了。
這時,姚嬸子才挑著擔子出現,一見到隔壁還是李慧娘等人,老遠見著就笑容滿麵地打起招唿來了。
“妹子,你們今日來得倒是早,我原本還想著,我們今日還能不能湊到一塊兒擺攤子呢,沒成想還是這般有緣。”
一放下挑子,直起身,姚氏便樂嗬嗬地對著劉氏說道。
見著姚氏,劉氏心裏也高興,她原本也擔心著還能不能再遇著姚氏呢,要是不能挨在一起擺攤子說說話,那就可惜了。
“嫂子,我也是這般想著,見你一直沒來,我這心裏也是吊著,生怕來了個人把你的攤位給占了,恨不得先幫你占著位呢。”
劉氏說話一向是直言快語的,心裏有啥說啥,一根腸子通到底兒,不愛耍那些花花心思。
相處短短不到一日,姚氏也差不多摸清了劉氏的為人,倒是挺喜歡劉氏這副性子的,心裏也樂意跟劉氏處一塊兒。
見劉氏這般記掛自己,姚氏聽了更樂嗬了,都要笑得合不攏嘴了。
“我在這位子上擺攤也有十多年了,雖說這是處流動攤子,位置也算不得多好,附近熟識的人一般都不會來占這個位子,所以基本上每天我都是在此處擺攤子的。”
“往後我們可能都會挨在一處擺攤子了,咱們邊做買賣邊說說話,那該多好啊!”
姚氏在鎮上都生活了好幾十年了,鎮上鄰裏鄰居的大多數都認識,況且姚氏跟餘威一家關係好,根本就沒什麽不長眼的人敢來招惹。
何況姚氏為人處事大方得體,極少跟別人紅臉鬧矛盾,安安分分做人,自然就不會招惹到什麽大麻煩。
“那是,有嫂子在一旁說說話,那得多得勁,那我們每天可得早點來才是,免得被先來的人占了位子!”
流動攤位的位子,自來是先到先得的,任何人也不能壞了規矩,要是誰先到了就能占了位子,沒人能說個不是。
李慧娘嘴角含笑地看著劉氏和姚嬸子說話,也沒插嘴,見宋父搗鼓的爐子燒開了水,便將做好的包子上鍋蒸了。
等包子蒸好的期間,劉氏一直和姚嬸子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話,都是說些家長裏短的事兒,李慧娘偶爾也會插幾句,不過更多時候是靜默聽著。
沒過多久,蒸籠裏的包子就蒸好了,有不少路人聞了味兒走上前來問,想嚐個鮮兒又覺得價格能承受的都買了。
還有一部分顧客,是昨天就買過李慧娘做的包子,惦記著味道覺得好吃,特意過來買的。
聽說有了新口味,手裏不差幾個錢兒的,都毫不猶豫地就又買了李慧娘新做的豆沙包,吃了連連讚“好”。
像是連鎖反應一般,宋家的包子攤的客人多了起來,又逐漸吸引了更多路人的興趣,包子攤的生意亦愈加紅火,聚集的客人越來越多。
好不容易將所有客人要的包子都給上鍋蒸好,將蒸好的包子用芭蕉葉包好了,給最後一位客人帶走了,劉氏才有了空當停下來歇一歇。
剛才一窩蜂來了一群客人,李慧娘和劉氏馬不停蹄地使勁兒包包子,一籠屜一籠屜的包子不斷替換下來,都沒個停歇的。
連餡兒盤架子上的各種餡料都去了大半,足見剛才的境況有多緊迫,連姚嬸子攤子上的豆漿都沒了大半桶。
將新做好的包子又上鍋蒸了,李慧娘和劉氏才稍微放鬆下來,宋父也鬆了口氣,剛才忙著招唿客人也是急得夠嗆。
“我就說吧,你家的包子做得好,肯定會有迴頭客的,這不,今天就來了,還招攬了不少新客人呢。”
見李慧娘等人終於忙過來了,姚氏便給三人各舀了一碗豆漿,好給剛才忙得團團轉的三人解解渴。
“依我看,你們往後可得多備著包子,照這速度,過不了多久就該賣完了,連帶我攤子上的豆漿也賣得快。”
劉氏率先接過了姚氏遞過來的豆漿,連灌幾大口,才喟歎出聲。
李慧娘見狀也接過了豆漿,向姚嬸子道了謝,才慢條斯理地啜飲幾口。
包子攤的生意紅火,劉氏自然高興,心裏也在盤算著,迴到家中得跟李慧娘商量,是否得多備著餡料和麵團。
“承嫂子吉言了,往後的事兒哪說得準,能將每日做好的包子都給賣完,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灌了幾口豆漿,劉氏感覺自己幹澀的喉嚨舒服許多,這才對著姚氏開口說道。
“俗話說,知足常樂,能每日賺些個銀錢讓家裏好過些,我也就心裏歡喜了。”
姚氏聽了笑眯眯道:“這話說的是。”
才歇了一小會兒,來買包子的客人便又接踵而來,宋家的包子攤又繼續忙碌起來了。
期間,昨日裏來過的監市餘威,帶著一大幫兄弟,也過來幫襯宋家的包子攤。
照慣例,在姚嬸子的攤子上買了甜豆腐腦兒和油炸鬼,又在宋家的包子攤買了好幾籠屜的包子。
沒過多久,李慧娘做的各式包子便被一掃而空,讓後來的客人失望而歸。
得了劉氏的吩咐,李慧娘特意留了兩個豆沙包,給姚嬸子帶迴家去,好給姚嬸子和她那孫子嚐嚐。
“姚嬸子,這是我家新出的豆沙包,香甜可口,特意留了給嬸子嚐嚐的。”
李慧娘將兩個豆沙包用芭蕉葉包好,這才遞給了姚氏。
姚氏沒有拒絕,聞言便笑容滿麵地收下了,“好,那嬸子可就不客氣了,可得好好嚐嚐慧娘的新手藝。”
因著今日收攤得早,遠遠沒到跟劉老頭約定的時間,李慧娘和劉氏便打算去探望在鎮上住著的宋玉嬌。
一來是劉氏許久沒有見著自己的兩個外孫了,二則是可以問問宋玉嬌,有關去府城尋宋大郎的事兒到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