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璿正色道:“我們應當做到未雨綢繆,先行向永安與劍閣增派援軍!”郤正聞言,反對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規模調兵隻會徒費錢糧,我蜀漢剛複國不久,百廢待興,豈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況且增兵一說,也沒有那個必要吧。畢竟吳國與我國新近才重新締盟,沒有


    這麽快又毀約的道理。至於魏國方麵,有廖老將軍以及兩萬精兵鎮守的劍閣天險,即便他們真要大舉來攻,那時再發援軍也完全來得及!”


    劉璿聽後,退而求其次道:“即便劍閣方麵暫時不需派援軍,可是永安一線事關重大,不可不防。要知道吳人一向不可信,他們已經有過毀約的先例,我們又豈能將希望寄托在吳人不毀約上麵。”


    郤正輕歎了一口氣,隻得無奈的說道:“那麽太子殿下覺得應該如何調派援軍呢?”


    劉璿並沒有直接迴答,而是看向張紹。


    張紹會意,掏出一張絹帛,沉聲道:“按理說這調派軍隊一事,應當由漢王負責授權。然而漢王不在,現在又處於非常時期。所以調令暫時由我與宗大將軍聯署,太子殿下附署,不知道郤大人以為如何!”


    郤正聞言,臉上雖然沒有太多表示,可是心中卻冷笑不已。他們這分明就是蓄謀已久,連調令都早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問自己意思,純屬自欺欺人。


    至於張紹所說的,其實就是三公附署了。嚴格來說,在皇帝與監國都不在的非常時期,這樣做也是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郤正接過調令隨意看了幾眼,然後不置可否的說道:“既然太子殿下與司徒大人,大將軍都已經有了決議,下官也沒有什麽好說的。隻是下官不解,為何援軍非要從成都抽調,而且要執金吾羅尚領兵呢!”張紹正色道:“這也是經過我們慎重考慮之後決定的!首先敬之年紀雖青,卻隨漢王屢立戰功,麾下兵馬三千兵馬更是百戰精兵,做援軍足以應對東吳來犯。其次,所謂一事不煩二主。敬之乃是巴東太守羅


    憲將軍之侄,協助配合起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尚聽後,忍不住冷笑道:“讓我帶兵打仗沒有問題,可我和城防軍都走了,這成都防務難道不管了嗎!”宗預接過話道:“敬之不必擔心,這點我們也考慮到了!成都防務問題暫時交由裴越的兩千人馬防守。另外,我們會將駐紮在犍為的綏南中郎將趙文三千人馬調到成都協助裴越防守。他們雖不如敬之人馬精


    銳,但好在加起來數量上可以彌補敬之走後的空缺。”


    說起綏南中郎將趙文乃是薑維的心腹,之前薑維南出劍閣攻打綿竹的時候,就曾經派他去聯絡過劉諶。結果在成都附近遇到了正圍攻成都的劉諶,隻是當時趙文還隻是個校尉而已。


    羅尚冷哼一聲道:“太子殿下與兩位大人的謀劃還真是麵麵俱到,用心良苦啊!”


    宗預聞言,微微一怔,隨即捋須道:“我們這也是從大局考慮,希望敬之能夠服從調度!”


    羅尚皮笑肉不笑的說道:“既然是三公附議,我還能不遵從旨意嗎!”


    “如此甚好。”宗預自然聽出了羅尚話語中的諷刺,隻是既然目的已經達到了,他也就當作沒聽懂了。


    早朝結束之後,郤正帶著漢王府的屬官們走了。但是郤正卻覺察到眾文武看向他們的眼神有些不一樣了。因為在他們眼裏,這一次朝會之爭以太子黨完勝漢王府而告終。


    隨著羅尚帶著三千成都守軍浩浩蕩蕩開往永安之後,裴越的兩千人馬迅速接手了成都城防。而另一方麵,綏南中郎將趙文接到調令之後,三千人馬也在來成都的路上了,據說這幾日內便會到達成都。


    有細心的官員更是從調令裏有趙文一事中驚奇的發現,這其中或許還有前蜀漢大將軍薑維的身影在裏麵。要說薑維雖然辭官隱退,可是無論在蜀漢朝廷中,還是在軍中的威望仍然很高。


    就當成都文武百官驚訝於太子與張紹、宗預以及薑維居然聯手對抗漢王府,而且逼得漢王府讓步的時候,劉璿又召開了第二次朝會。


    這一次朝會中,太子劉璿他們的底氣明顯更足了。畢竟在他們看來,現在成都已經控製在己方手中了。即便目前不能在整個蜀中內與漢王府勢力抗衡,可是卻把持住了朝廷樞紐以及漢王府所在的成都城。


    換句話說,現在漢王府都在他們掌控之中了。一旦兩方勢力最終鬧僵的話,漢王府很可能有被連鍋端的危險。一時間,原本搖擺不定的蜀漢朝廷官員們,又開始慢慢向劉璿一方傾斜。


    與前兩日一樣,這一次張紹又拿出了一份絹帛遞給了漢王府暫時主事的郤正看。


    郤正接過絹帛,仔細的連看了兩三遍後,掃了一眼末尾出的司徒與大將軍印信,以及太子的簽章,不由冷笑不已。


    想不到劉璿他們玩三公附署這一招,還玩上癮了。如果說上次調走羅尚是為了控製成都的話,這一次他們的觸角可是伸到了地方。


    郤正看罷多時,這才強忍怒意道:“前番太子殿下以東吳可能會犯邊為由,將羅尚調往永安支援,下官勉強可以理解。今番為何又要將鎮南將軍霍弋與梓潼太守劉傑等人也要調到成都來?”宗預捋須解釋道:“令先啊,這霍將軍輔助漢王南中起兵,乃是功在社稷的大功啊!況其鎮守南中多年,可謂勞苦功高。如今老夫雖為大將軍,可是年事已高。將他調迴成都任鎮國將軍,也是為了接老夫的


    班啊!


    說起來,霍弋原本是安南將軍,劉諶將其提升至前將軍。可是按照宗調令來說,雖然又升了一級。可是調迴成都後等於放棄了實權,相當於明升暗降了。


    至於宗預說接他班之類冠冕堂皇的話,郤正是半個字也不相信。在他看來,宗預這個大將軍也是劉諶給的,要是劉諶想讓霍弋做大將軍的話,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等宗預說完之後,張紹又接著說道:“關於霍將軍的調令,宗大將軍說的已經很清楚了。至於將梓潼太守劉傑升為少府,也是因為他年輕有為,朝廷就缺少像他這樣的青年俊傑啊!而我也需要他來輔助啊!


    ”


    郤正心中冷笑不已,將劉傑從梓潼太守升為九卿之一的少府,看似也升官了。其實和霍弋一樣,都是明升暗降了。尤其是梓潼的位置太過於重要了,劉諶當初之所以讓他做梓潼太守,也是經過多方麵考慮。比如說有意將梓潼打造為北伐漢中的跳板,以及間接監督劍閣守軍的隱晦意味在裏麵。畢竟劍閣與蜀中相連的就


    是梓潼,如果一旦發生意外,劍閣的補給可就徹底斷了。


    除此之外,其它劉諶漢王府一係官員調動並不大,也可以說這次調動就是為了霍弋他們三個人量身定做的。


    當然,劉璿他們這麽做也完全是為了安插己方親信去控製成都以及南中和梓潼三處。這一點從裴越趙文鎮守成都,李虎調任梓潼太守,劉瓚以新平王的身份去暫時替換霍弋就可以看出一二來了。


    這李虎乃是原雒縣太守李顯的老爹,自從他知道劉諶微服私訪間接害了他兒子的消息後。雖然敢怒不敢言,可是一直嫉恨在心。等到太子劉璿迴歸後,便徹底倒向了劉璿。


    至於劉瓚以新平王的身份去南中暫時替換霍弋,那也是因為南中乃是劉諶起家的老本營,那裏有重兵把守,換一般人去還真不一定能鎮得住場子。


    “對於司徒與大將軍的說法,下官不敢苟同!此事茲事重大,還當慎之又慎。”郤正聽了他們的解釋後,一口拒絕道。劉璿見狀,擺手道:“這是三公決議,又有本王把關,能出什麽問題!這是調令,郤大人隻需知道此事即可!”他的言下之意就是,給你看是給你麵子。你隻要曉得就行了,這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見。自從羅


    尚被調走後,劉璿的底氣足了很多。


    郤正眉頭緊皺起來,就是因為有劉璿把關,這問題才大了。真不知道下一次他們又會玩出什麽樣的花招來。


    光祿大夫鐔承見郤正皺眉不語,不由洋腔怪調的說道:“喲,看來郤大人還是不同意啊!這也難怪嘛,漢王府權勢滔天,別說三公了,恐怕連太子殿下都不放在眼裏哦!”


    郤正聽著鐔承的冷嘲熱諷,蹙眉道:“即便如此,可這三公附署也沒有權限將薑維調到劍閣關吧!薑維已經辭官隱退,不屬於我蜀漢官員了。這樣的做法,似乎欠妥吧!”劉璿正色道:“薑維乃是前蜀漢大將軍,雖然辭官隱退,可是他聽說魏國可能來襲之後,主動要求為國效力,本王也不好拂了他的麵子。更何況他長期與魏國作戰,可謂知己知彼。隻是讓他去劍閣關協助防


    守魏軍來犯,又有何不妥!”


    文武百官們大多數並不知道這調令中寫的是哪些事情,現在聽說居然涉及到前蜀漢大將軍薑維的時候,不由交頭接耳起來。


    蜀中現在常備軍加起來不過五萬,劍閣關就占了兩萬,而且大多都是薑維的舊部。從這兩次的調令來看,此舉無異於公然分化漢王府的軍權啊!麵對劉璿一眾的咄咄逼人,這一次郤正最終又選擇了沉默。隨著太子黨又一次的朝堂勝利,不少文武官員開始默默感歎,沒有漢王的漢王府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這成都恐怕要變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蜀漢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昊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昊天並收藏三國之蜀漢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