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係統來了 作者:姓姓姓姓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可啊,陛下。”
“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太孫殿下自從立為儲君,一直兢兢業業無有過錯,怎可輕易廢儲更立?”
“此乃國之根本,會動搖國家根基的啊。”
隨著朱元璋說出要立朱楩為儲,一時之間,大殿內響起無數唿聲。
那些大臣一個個滿臉悲情,仿佛已經看到大明國滅了一般。
連齊泰幾人的臉上都重新露出光彩,好似得到了支持。
而以朱楩為首的一群諸王們,卻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這要是他們再一起抱著胳膊,怕不是一群黑社會?
如今諸王全都聚集簇擁在朱楩身邊與身後,一副以他馬首是瞻的架勢。
偏偏那些大臣卻還沒有眼力見,竟然都沒看出來嗎?
現如今,不但陛下獨寵滇王,連諸王也認可滇王。
此乃大勢所趨。
再加上朱楩如今名揚天下的名望,和一直以來愛民如子,在各地的美譽。
他自己的藩地雲南就不說了,江南也有好幾塊地區被係統劃入他的名下,甚至包括西安、寧夏等地,尤其是被他打下的地盤。
朱楩隻誅首惡,善待百姓,還放了那麽多降軍迴去。
兩軍交戰,在戰場上互相廝殺自然是理所當然沒什麽好說的。
可他事後善待俘虜,以及不忘派人去做思想工作。
天知道朱楩如今振臂一唿能起兵多少。
哪怕不說這個,等那幾十萬大軍凱旋而歸班師迴朝,你再看看朱楩如今的勢力?
就連朱允炆此時都主動站了出來,說道:“啟稟皇爺爺,允炆之前犯了癡傻,於年前私自做主,驅使齊泰等人私自調派一支衛所兵力,想要趁十八叔迴京入城之際設伏圍殺。”
“十八叔,侄兒鬼迷心竅,竟敢謀害叔叔,而且您還是咱們大明的親王,更是大明最大的功臣。還請十八叔責罰。”
朱允炆主動陳述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沒有逃避責任。
其實他如果不主動站出來,齊泰這些人是絕對不會把他供出來的。
可以看出朱允炆還算頗有擔當。
不過更多的,還是朱楩的誠意打動了朱允炆。
朱楩當時對朱允炆說,哪怕看在大哥的麵子上,我也不可能傷害你啊。
朱楩還不止一次跟他說,咱們才是一家人,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以後離那些無用的儒生遠點。
是啊,他們是一家人。
本來朱楩已經拿住了所有的道理,他完全可以隨意的處置朱允炆。
畢竟朱允炆輸了,成者王侯敗者寇,不出手則已,既然出手了,又輸了,那麽就會失去一切。
可朱楩竟然真的輕易的放過他了,把那件事當做沒發生一樣,事後不但沒有追究,連那場家宴上,也隻是一語帶過提了一嘴罷了。
朱允炆深深的看著朱楩,雙手抱拳行了一禮,說道:“侄兒以前太過狂妄,沒少得罪叔叔,還望十八叔不要跟侄兒計較。”
朱楩笑了,很是欣慰,說道:“那是自然,你是我侄子,是咱老朱家的子孫,咱們這些叔叔幫你還來不及,誰若是敢欺負你,有咱們這些叔叔在,定不輕饒。”
其他藩王們,尤其是老三、老四、老五這三個親叔叔,也都對朱允炆露出善意的微笑。
看到這一幕的朱元璋,在龍椅上也感到老懷甚慰。
畢竟都是他的子孫,唯有他最不想看到血脈後裔骨肉相殘。
然而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畢竟龍椅隻有一張,難免會發生爭儲奪嫡的情況。
而這種爭鬥,最為殘酷,輸家將會失去一切。
可這一次,朱允炆主動站出來認輸了,加上朱楩不忍加害大哥朱標的孩子,所以才能平穩過渡。
朱允炆又轉過身對朱元璋說道:“皇爺爺,孫兒不適合儲君之位,不論是帶兵打仗的能力,還是治理國家的手段,文治武功,方方麵麵都不如十八叔。而且十八叔自從就藩以後,就開始為了戍邊保國而接連征戰。”
“定邊之戰、討伐刀幹猛、嚴懲胡淵、北勝府作亂,還有維摩十一寨與那廣南酋儂貞佑。等等等等。這還隻是雲南。更不用說過去兩年,十八叔兩度出征塞外草原,還收複了藏地,平定了東察合台汗國與帖木兒帝國。”
別人還不知道新疆西域的消息,可他們家族內部自然早已知曉,恐怕不出一個月,西域的捷報消息就要傳過來了。
朱允炆不禁感歎道:“天不生我十八叔,大明萬古如長夜。這一樁樁一件件,哪一個不是不世奇功?如今匯聚到一人身上,簡直是千古之功,千秋之功啊。”
此時朱允炆再沒有半點不服或者羨慕嫉妒,更多的是深感佩服。
別說是他,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完成不了如此偉業。
因為最關鍵的是,朱楩不止是打下了這些地方,後麵跟上的改土歸流政策,是要把這些地盤的民心盡收下來,讓他們對大明有歸屬感。
簡單一句話就是,隻要你當大明百姓大明子民,就有地種,有飯吃,有牲口可以放,不用再當任何人的奴隸了,你們就是你們自己。
跟著大明,就能過好日子。
誰還想去當別人的奴隸?
其實這已經不止是所謂的改土歸流那麽簡單,其實還加入了解放思想。
還有朱楩也是真心實意展現誠意的,明軍對百姓的秋毫無犯,就是最好的證明,明軍不會對他們燒殺擄掠,哪怕他們是戰敗方,也不會欺辱他們。
這跟常年遭受蒙古貴族壓榨迫害經曆比起來,高下立判。
所以朱楩能那麽容易輕鬆的收複了蒙古草原,其實也可以理解,他可是借用了後世思想的啊。
哪怕是再愚鈍的百姓,也知道誰是對他們好的。
而朱允炆更是化身朱楩的舔狗追隨者,毫不保留的稱讚著朱楩的那些功績。
最後他更是說道:“孫兒身為太孫,卻做著勾心鬥角的陰謀。而十八叔才是真正為了大明而奮戰,不顧自身安危,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浴血殺敵的功臣。皇爺爺,咱們要的可是大明風華千秋萬代,咱們要的乃是大明江山永固。如今既然十八叔更適合做儲君,您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
滿朝官員都傻眼了。
不是,太孫殿下,我們是您的人啊,您怎麽跟滇王站到一起去了?伱是哪夥的?
哪夥的?
朱允炆冷笑,心說,我是站在大明這一邊的,隻要大明更好,我就滿足了。
現在他終於明白,自己和十八叔的差距有多大。
自己認為藩王太多,乃是國家負擔,今後必成隱患,於是想著等自己有朝一日登基坐殿,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可十八叔卻認為,世界那麽大,隻靠朝廷與皇帝怎麽可能掌握的過來,隻靠他一個人又怎麽打得過來。
所以他把藩王視作國之利器,要帶著所有兄弟一起打天下,打下更大的天下。
到時候把藩王全都分封出去當國王,你們也去當皇帝去,反正都是朱家子孫,到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咱們老朱家的。
這不好嗎?
今後就算爆發了世界大戰,結果特麽竟然是老朱家的內戰,可還行?
真是想想就激動呢。
朱允炆此時再無半點芥蒂,反而目光灼灼的看著朱元璋,頭一次感到如此輕鬆和坦然。
其實現在迴想起來,所有人都以為他朱允炆深受皇爺爺的喜愛。
可隻有朱允炆自己知道,他深深的懼怕著皇爺爺,甚至不敢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真麵目。
其實朱允炆更想像現在這樣,把心裏話跟皇爺爺說出來,他也不想那樣城府極深,整日戴著另一幅麵具。
可是在這以前,藩王們不是他的叔叔,而是他的威脅。
所有人都在告訴他,你的叔叔們今後會威脅到你的位置,他們可能會造反,會推翻你,甚至是殺了你。
朱允炆很怕,一直都在這樣的環境下,緊繃的神經已經快到極限。
然而等到今日過去,朱允炆就無需再怕什麽了。
因為現在有十八叔為首的叔叔們作為他堅實的後盾,這不比那些不可靠的大臣更有安全感?
這才對嘛,這才是一家人啊。
“允炆,你終於長大了,”朱元璋欣慰的點點頭,又看向那些朝臣。
群臣已經傻眼了,已經迷茫不知所措了。
連太孫朱允炆都帶頭跳反了,他們還怎麽堅持立場?
總不能說滇王不配,不如讓我們來當儲君吧?
又不可能去推立晉王朱棡,晉王的名聲一向不好,比秦王朱樉的名聲好一些,卻不多。
立晉王,就還不如立燕王了。
忽然,有人出聲說道:“啟稟陛下,您曾經說過‘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而且燕王殿下也有帶兵之能,治國安邦之事也不在話下。不若立燕王如何?殿下更是孝慈高皇後(馬皇後)嫡子,也是懿文皇太子(朱標)胞弟,正合適。”
“不妥,若立燕王,置晉王於何地?”劉三吾當場跳了出來,當初就是他破壞了朱棣的好事,否則還真有可能是朱棣為儲君了。
此時劉三吾仍然堅持己見:“如果立燕王,與立滇王有何區別?相對來說,滇王殿下豈不是更加英明神武?”
“合著,老子成了你們手中的利器,用來傷害咱的弟弟們了?”朱棡麵色陰沉似水,冷冷的看向劉三吾和之前那人。
他哪裏聽不出來,什麽置自己於何地,這隻是一個借口罷了,用自己來封死了弟弟們的路。
隻要自己一日不死,要麽立自己,要麽旁人就再無機會。
開玩笑,以為自己好欺負嗎?
“是啊三哥,這些朝臣,口裏說著忠君仁義,可嘴裏卻肆意點評咱們這些王爺,又哪裏來的半點謙卑?天地君親師?你們讀的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裏了?”朱棣也不幹了,臉色冰冷的,直接破口大罵。
難怪父皇和老十八總罵你們是狗東西。
你們還真狗啊。
說別人的時候,就要求別人仁孝禮義信。
可到了你們自己身上呢?就在那裏大放厥詞誇誇其談。
朱元璋也麵色不善的,以目光警告了一番朝臣。
他哪裏不知道,這些家夥還不死心,想要負隅頑抗。
難道他們還以為能阻止不成?
“楩兒,不如你也說說你的想法?”朱元璋看向朱楩,見他一直跟沒事人一樣,有些不高興。
你以為咱們是在給誰衝鋒陷陣啊?
朱楩見全場目光都聚焦到自己身上了,抓抓腦袋,指指齊泰等人,說道:“我想說,難道不該先判他們的罪行嗎?”
對呀,差點把齊泰等人給忘記了。
朱元璋這才迴過神來,然後就一臉不耐煩的揮揮手:“拉下去拉下去,等到明日午時,開刀問斬。竟然敢私自調兵,並且意圖謀害親王。長此以往下去,豈不是敢造反了?”
其實刺王殺駕本就屬於造反了。
“夷三族。”
朱元璋殺氣人來,從不猶豫,既然有人想傷害他的兒子,自然是要株連全族的。
不過不是九族,而是三族。
一時之間,朝堂內一片蕭瑟。
而齊泰等人,倒是有了那麽點骨氣,竟然沒有半點服軟討饒,而是沉默著,垂著頭被大內禁衛帶走了。
隻是在路過朱楩等諸王麵前時,齊泰抬起頭,仍然忍不住說道:“我們沒錯。一旦廢儲立嫡立長製度,國將不國。而你將是大明的千古罪人。”
“笑死,”朱楩冷笑道:“自古以來,哪有一個超過千年的王朝?幾千年的曆史還不能說明,立嫡立長製度就是個廢物?立嫡立長不立賢的話,反正隻要我是嫡子就可以躺平等著繼承一切,後世子孫如此懈怠下去,出幾個不肖子孫的廢物還不是很正常的?”
“我看你們也算是對允炆忠心耿耿,索性再跟你們說一句。你們不會以為,本王要對自己的大侄子動手吧?你們不會以為,允炆以後就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吧?”
“如果本王說,本王登基之後,直接廢儲立嫡立長製度,今後隻立賢能。本王要選儲君的時候,不是從自己的孩子中,而是從所有宗族世子,乃至所有下一代孩子都可以參加競選呢?”
“本王要把所有宗族的孩子放到一起養,讓他們一起成長,血濃於水。最後由所有宗族和他們自己推舉出最優秀的人為皇帝。其他人迴家繼承王爵。”
“以感情為基礎,連接皇室血脈,使藩王鞏固皇權。這不比重用你們這些外臣好的多?”
至少到了明末,絕不會出現李自成造反時,朝廷無兵可用、無錢可使、無糧可吃的地步。
想那崇禎帝該無比後悔吧?臨死之前,身邊隻剩下最後一個太監,一個太監卻比那文武百官還要忠心。
不得不說這很諷刺,因為崇禎就是被東林黨所蠱惑,以為那魏忠賢是大奸臣,殺了他大明就崛起了。
結果魏忠賢一死,大明竟然特麽亡了。
可還行?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皇帝不是那麽好當的。”
朱楩抬起頭,看向朱元璋,聲音在大殿內響徹,傳遞到每個人的耳中:“如果不想當千古一帝的明君,如果沒有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覺悟,那還當個屁的皇帝,當個逍遙王不好嗎?”
“皇帝不是權能與胡作非為的象征,皇帝更是責任,肩負一國百姓幸福與國家昌盛的使命。若是沒有這份覺悟,那就不要當皇帝,以免累國累民。”
“君王死社稷。”
此話一出,如雷震耳。
無數人都不可思議,甚至是不敢置信的看著朱楩。
因為他的想法太超前了。
這可是封建時代,你卻說皇帝不能胡作非為?說皇帝不是權力的象征?竟然說皇帝反而要肩負使百姓幸福的使命?
哪怕李世民經常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掛在嘴邊,也沒有如此覺悟啊。
劉三吾渾身巨顫,激動不已,更是雙手抱拳深施一禮:“滇王大才,吾所不及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段話出自‘荀子·王製篇’,原文可見‘荀子.哀公’,更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荀子乃是戰國後期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典例更是出自孔子,孔子在儒家地位自不必多說。
雖然朱楩沒有說出這句話的原文,可那一句君王死社稷,足以讓儒生由衷折服。
尤其是劉三吾這種謙謙君子,更是差點要五體投地的大拜。
永遠不要小瞧皇權在古代封建時代的地位,有一句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論如何,隻要君王要你死,你必須得死。
天地君親師,君可是隻排在天與地之後的。
這裏麵可沒有提到‘人’,天地君親師裏麵,是沒有百姓的。
無關的百姓的死活,幹我屁事?
而朱楩卻認為,當了皇帝不是為了享受,更不是為了胡作非為的,要當就當千古明君,做一番大事業。
如果想要享受,那就去當逍遙王,一樣可以逍遙快活。
但是就別來禍害國家和百姓了。
朱楩更是再接再厲的,說道:“而且為了防止在位的皇帝犯了昏庸,防止漢武帝那種前半生英明,後半生昏庸的事發生。還可以設置藩王彈劾製度,唯有宗親藩王可以節製皇帝,防止皇帝昏庸無道。還是那句話,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就別當。”
“就算是本王,你們還真以為我要當一輩子的皇帝啊?開玩笑,等本王完成自己的目標,我才不當皇帝,全年無休的幹活,九九六?那特麽是零零七好吧。”
朱楩又不是沒見識過朱元璋整日批閱奏折和處理國政的樣子。
哪怕是現在想到今後可能要過的那樣的日子,都一個頭兩個大了。
所以朱楩一臉坦誠的看向所有人,尤其是朱允炆:“大侄子,等叔叔當了皇帝,也許很快就讓你繼續當儲君了。”
朱允炆一臉漆黑,叔,別這樣,你就是想抓個壯丁幫你公幹是吧?
而朱元璋更是心裏一動,看向朱楩,你不想當一輩子皇帝?
那是不是得早點讓你繼位啊?
萬一你當了一年就跑了,到時候我都死了,誰還管得了你?
這國家還要不要了?
“滇王,你說的可是真的?”方孝孺死死望著朱楩,也覺得不可思議,自古以來,誰是以這種想法看待皇位的?哪一個不貪權戀勢?
朱楩冷笑道:“是真是假,你們是看不到了,但是如今這滿朝官員可以作證,日後史官也會記錄下來。本王必定要開創一個千古未有的盛世,可惜與你們無關了。”
這是他的自信,若不能做到,這個皇帝不當也罷。
(本章完)
“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太孫殿下自從立為儲君,一直兢兢業業無有過錯,怎可輕易廢儲更立?”
“此乃國之根本,會動搖國家根基的啊。”
隨著朱元璋說出要立朱楩為儲,一時之間,大殿內響起無數唿聲。
那些大臣一個個滿臉悲情,仿佛已經看到大明國滅了一般。
連齊泰幾人的臉上都重新露出光彩,好似得到了支持。
而以朱楩為首的一群諸王們,卻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這要是他們再一起抱著胳膊,怕不是一群黑社會?
如今諸王全都聚集簇擁在朱楩身邊與身後,一副以他馬首是瞻的架勢。
偏偏那些大臣卻還沒有眼力見,竟然都沒看出來嗎?
現如今,不但陛下獨寵滇王,連諸王也認可滇王。
此乃大勢所趨。
再加上朱楩如今名揚天下的名望,和一直以來愛民如子,在各地的美譽。
他自己的藩地雲南就不說了,江南也有好幾塊地區被係統劃入他的名下,甚至包括西安、寧夏等地,尤其是被他打下的地盤。
朱楩隻誅首惡,善待百姓,還放了那麽多降軍迴去。
兩軍交戰,在戰場上互相廝殺自然是理所當然沒什麽好說的。
可他事後善待俘虜,以及不忘派人去做思想工作。
天知道朱楩如今振臂一唿能起兵多少。
哪怕不說這個,等那幾十萬大軍凱旋而歸班師迴朝,你再看看朱楩如今的勢力?
就連朱允炆此時都主動站了出來,說道:“啟稟皇爺爺,允炆之前犯了癡傻,於年前私自做主,驅使齊泰等人私自調派一支衛所兵力,想要趁十八叔迴京入城之際設伏圍殺。”
“十八叔,侄兒鬼迷心竅,竟敢謀害叔叔,而且您還是咱們大明的親王,更是大明最大的功臣。還請十八叔責罰。”
朱允炆主動陳述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沒有逃避責任。
其實他如果不主動站出來,齊泰這些人是絕對不會把他供出來的。
可以看出朱允炆還算頗有擔當。
不過更多的,還是朱楩的誠意打動了朱允炆。
朱楩當時對朱允炆說,哪怕看在大哥的麵子上,我也不可能傷害你啊。
朱楩還不止一次跟他說,咱們才是一家人,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以後離那些無用的儒生遠點。
是啊,他們是一家人。
本來朱楩已經拿住了所有的道理,他完全可以隨意的處置朱允炆。
畢竟朱允炆輸了,成者王侯敗者寇,不出手則已,既然出手了,又輸了,那麽就會失去一切。
可朱楩竟然真的輕易的放過他了,把那件事當做沒發生一樣,事後不但沒有追究,連那場家宴上,也隻是一語帶過提了一嘴罷了。
朱允炆深深的看著朱楩,雙手抱拳行了一禮,說道:“侄兒以前太過狂妄,沒少得罪叔叔,還望十八叔不要跟侄兒計較。”
朱楩笑了,很是欣慰,說道:“那是自然,你是我侄子,是咱老朱家的子孫,咱們這些叔叔幫你還來不及,誰若是敢欺負你,有咱們這些叔叔在,定不輕饒。”
其他藩王們,尤其是老三、老四、老五這三個親叔叔,也都對朱允炆露出善意的微笑。
看到這一幕的朱元璋,在龍椅上也感到老懷甚慰。
畢竟都是他的子孫,唯有他最不想看到血脈後裔骨肉相殘。
然而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畢竟龍椅隻有一張,難免會發生爭儲奪嫡的情況。
而這種爭鬥,最為殘酷,輸家將會失去一切。
可這一次,朱允炆主動站出來認輸了,加上朱楩不忍加害大哥朱標的孩子,所以才能平穩過渡。
朱允炆又轉過身對朱元璋說道:“皇爺爺,孫兒不適合儲君之位,不論是帶兵打仗的能力,還是治理國家的手段,文治武功,方方麵麵都不如十八叔。而且十八叔自從就藩以後,就開始為了戍邊保國而接連征戰。”
“定邊之戰、討伐刀幹猛、嚴懲胡淵、北勝府作亂,還有維摩十一寨與那廣南酋儂貞佑。等等等等。這還隻是雲南。更不用說過去兩年,十八叔兩度出征塞外草原,還收複了藏地,平定了東察合台汗國與帖木兒帝國。”
別人還不知道新疆西域的消息,可他們家族內部自然早已知曉,恐怕不出一個月,西域的捷報消息就要傳過來了。
朱允炆不禁感歎道:“天不生我十八叔,大明萬古如長夜。這一樁樁一件件,哪一個不是不世奇功?如今匯聚到一人身上,簡直是千古之功,千秋之功啊。”
此時朱允炆再沒有半點不服或者羨慕嫉妒,更多的是深感佩服。
別說是他,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完成不了如此偉業。
因為最關鍵的是,朱楩不止是打下了這些地方,後麵跟上的改土歸流政策,是要把這些地盤的民心盡收下來,讓他們對大明有歸屬感。
簡單一句話就是,隻要你當大明百姓大明子民,就有地種,有飯吃,有牲口可以放,不用再當任何人的奴隸了,你們就是你們自己。
跟著大明,就能過好日子。
誰還想去當別人的奴隸?
其實這已經不止是所謂的改土歸流那麽簡單,其實還加入了解放思想。
還有朱楩也是真心實意展現誠意的,明軍對百姓的秋毫無犯,就是最好的證明,明軍不會對他們燒殺擄掠,哪怕他們是戰敗方,也不會欺辱他們。
這跟常年遭受蒙古貴族壓榨迫害經曆比起來,高下立判。
所以朱楩能那麽容易輕鬆的收複了蒙古草原,其實也可以理解,他可是借用了後世思想的啊。
哪怕是再愚鈍的百姓,也知道誰是對他們好的。
而朱允炆更是化身朱楩的舔狗追隨者,毫不保留的稱讚著朱楩的那些功績。
最後他更是說道:“孫兒身為太孫,卻做著勾心鬥角的陰謀。而十八叔才是真正為了大明而奮戰,不顧自身安危,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浴血殺敵的功臣。皇爺爺,咱們要的可是大明風華千秋萬代,咱們要的乃是大明江山永固。如今既然十八叔更適合做儲君,您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
滿朝官員都傻眼了。
不是,太孫殿下,我們是您的人啊,您怎麽跟滇王站到一起去了?伱是哪夥的?
哪夥的?
朱允炆冷笑,心說,我是站在大明這一邊的,隻要大明更好,我就滿足了。
現在他終於明白,自己和十八叔的差距有多大。
自己認為藩王太多,乃是國家負擔,今後必成隱患,於是想著等自己有朝一日登基坐殿,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可十八叔卻認為,世界那麽大,隻靠朝廷與皇帝怎麽可能掌握的過來,隻靠他一個人又怎麽打得過來。
所以他把藩王視作國之利器,要帶著所有兄弟一起打天下,打下更大的天下。
到時候把藩王全都分封出去當國王,你們也去當皇帝去,反正都是朱家子孫,到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咱們老朱家的。
這不好嗎?
今後就算爆發了世界大戰,結果特麽竟然是老朱家的內戰,可還行?
真是想想就激動呢。
朱允炆此時再無半點芥蒂,反而目光灼灼的看著朱元璋,頭一次感到如此輕鬆和坦然。
其實現在迴想起來,所有人都以為他朱允炆深受皇爺爺的喜愛。
可隻有朱允炆自己知道,他深深的懼怕著皇爺爺,甚至不敢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真麵目。
其實朱允炆更想像現在這樣,把心裏話跟皇爺爺說出來,他也不想那樣城府極深,整日戴著另一幅麵具。
可是在這以前,藩王們不是他的叔叔,而是他的威脅。
所有人都在告訴他,你的叔叔們今後會威脅到你的位置,他們可能會造反,會推翻你,甚至是殺了你。
朱允炆很怕,一直都在這樣的環境下,緊繃的神經已經快到極限。
然而等到今日過去,朱允炆就無需再怕什麽了。
因為現在有十八叔為首的叔叔們作為他堅實的後盾,這不比那些不可靠的大臣更有安全感?
這才對嘛,這才是一家人啊。
“允炆,你終於長大了,”朱元璋欣慰的點點頭,又看向那些朝臣。
群臣已經傻眼了,已經迷茫不知所措了。
連太孫朱允炆都帶頭跳反了,他們還怎麽堅持立場?
總不能說滇王不配,不如讓我們來當儲君吧?
又不可能去推立晉王朱棡,晉王的名聲一向不好,比秦王朱樉的名聲好一些,卻不多。
立晉王,就還不如立燕王了。
忽然,有人出聲說道:“啟稟陛下,您曾經說過‘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而且燕王殿下也有帶兵之能,治國安邦之事也不在話下。不若立燕王如何?殿下更是孝慈高皇後(馬皇後)嫡子,也是懿文皇太子(朱標)胞弟,正合適。”
“不妥,若立燕王,置晉王於何地?”劉三吾當場跳了出來,當初就是他破壞了朱棣的好事,否則還真有可能是朱棣為儲君了。
此時劉三吾仍然堅持己見:“如果立燕王,與立滇王有何區別?相對來說,滇王殿下豈不是更加英明神武?”
“合著,老子成了你們手中的利器,用來傷害咱的弟弟們了?”朱棡麵色陰沉似水,冷冷的看向劉三吾和之前那人。
他哪裏聽不出來,什麽置自己於何地,這隻是一個借口罷了,用自己來封死了弟弟們的路。
隻要自己一日不死,要麽立自己,要麽旁人就再無機會。
開玩笑,以為自己好欺負嗎?
“是啊三哥,這些朝臣,口裏說著忠君仁義,可嘴裏卻肆意點評咱們這些王爺,又哪裏來的半點謙卑?天地君親師?你們讀的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裏了?”朱棣也不幹了,臉色冰冷的,直接破口大罵。
難怪父皇和老十八總罵你們是狗東西。
你們還真狗啊。
說別人的時候,就要求別人仁孝禮義信。
可到了你們自己身上呢?就在那裏大放厥詞誇誇其談。
朱元璋也麵色不善的,以目光警告了一番朝臣。
他哪裏不知道,這些家夥還不死心,想要負隅頑抗。
難道他們還以為能阻止不成?
“楩兒,不如你也說說你的想法?”朱元璋看向朱楩,見他一直跟沒事人一樣,有些不高興。
你以為咱們是在給誰衝鋒陷陣啊?
朱楩見全場目光都聚焦到自己身上了,抓抓腦袋,指指齊泰等人,說道:“我想說,難道不該先判他們的罪行嗎?”
對呀,差點把齊泰等人給忘記了。
朱元璋這才迴過神來,然後就一臉不耐煩的揮揮手:“拉下去拉下去,等到明日午時,開刀問斬。竟然敢私自調兵,並且意圖謀害親王。長此以往下去,豈不是敢造反了?”
其實刺王殺駕本就屬於造反了。
“夷三族。”
朱元璋殺氣人來,從不猶豫,既然有人想傷害他的兒子,自然是要株連全族的。
不過不是九族,而是三族。
一時之間,朝堂內一片蕭瑟。
而齊泰等人,倒是有了那麽點骨氣,竟然沒有半點服軟討饒,而是沉默著,垂著頭被大內禁衛帶走了。
隻是在路過朱楩等諸王麵前時,齊泰抬起頭,仍然忍不住說道:“我們沒錯。一旦廢儲立嫡立長製度,國將不國。而你將是大明的千古罪人。”
“笑死,”朱楩冷笑道:“自古以來,哪有一個超過千年的王朝?幾千年的曆史還不能說明,立嫡立長製度就是個廢物?立嫡立長不立賢的話,反正隻要我是嫡子就可以躺平等著繼承一切,後世子孫如此懈怠下去,出幾個不肖子孫的廢物還不是很正常的?”
“我看你們也算是對允炆忠心耿耿,索性再跟你們說一句。你們不會以為,本王要對自己的大侄子動手吧?你們不會以為,允炆以後就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吧?”
“如果本王說,本王登基之後,直接廢儲立嫡立長製度,今後隻立賢能。本王要選儲君的時候,不是從自己的孩子中,而是從所有宗族世子,乃至所有下一代孩子都可以參加競選呢?”
“本王要把所有宗族的孩子放到一起養,讓他們一起成長,血濃於水。最後由所有宗族和他們自己推舉出最優秀的人為皇帝。其他人迴家繼承王爵。”
“以感情為基礎,連接皇室血脈,使藩王鞏固皇權。這不比重用你們這些外臣好的多?”
至少到了明末,絕不會出現李自成造反時,朝廷無兵可用、無錢可使、無糧可吃的地步。
想那崇禎帝該無比後悔吧?臨死之前,身邊隻剩下最後一個太監,一個太監卻比那文武百官還要忠心。
不得不說這很諷刺,因為崇禎就是被東林黨所蠱惑,以為那魏忠賢是大奸臣,殺了他大明就崛起了。
結果魏忠賢一死,大明竟然特麽亡了。
可還行?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皇帝不是那麽好當的。”
朱楩抬起頭,看向朱元璋,聲音在大殿內響徹,傳遞到每個人的耳中:“如果不想當千古一帝的明君,如果沒有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覺悟,那還當個屁的皇帝,當個逍遙王不好嗎?”
“皇帝不是權能與胡作非為的象征,皇帝更是責任,肩負一國百姓幸福與國家昌盛的使命。若是沒有這份覺悟,那就不要當皇帝,以免累國累民。”
“君王死社稷。”
此話一出,如雷震耳。
無數人都不可思議,甚至是不敢置信的看著朱楩。
因為他的想法太超前了。
這可是封建時代,你卻說皇帝不能胡作非為?說皇帝不是權力的象征?竟然說皇帝反而要肩負使百姓幸福的使命?
哪怕李世民經常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掛在嘴邊,也沒有如此覺悟啊。
劉三吾渾身巨顫,激動不已,更是雙手抱拳深施一禮:“滇王大才,吾所不及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段話出自‘荀子·王製篇’,原文可見‘荀子.哀公’,更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荀子乃是戰國後期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典例更是出自孔子,孔子在儒家地位自不必多說。
雖然朱楩沒有說出這句話的原文,可那一句君王死社稷,足以讓儒生由衷折服。
尤其是劉三吾這種謙謙君子,更是差點要五體投地的大拜。
永遠不要小瞧皇權在古代封建時代的地位,有一句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論如何,隻要君王要你死,你必須得死。
天地君親師,君可是隻排在天與地之後的。
這裏麵可沒有提到‘人’,天地君親師裏麵,是沒有百姓的。
無關的百姓的死活,幹我屁事?
而朱楩卻認為,當了皇帝不是為了享受,更不是為了胡作非為的,要當就當千古明君,做一番大事業。
如果想要享受,那就去當逍遙王,一樣可以逍遙快活。
但是就別來禍害國家和百姓了。
朱楩更是再接再厲的,說道:“而且為了防止在位的皇帝犯了昏庸,防止漢武帝那種前半生英明,後半生昏庸的事發生。還可以設置藩王彈劾製度,唯有宗親藩王可以節製皇帝,防止皇帝昏庸無道。還是那句話,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就別當。”
“就算是本王,你們還真以為我要當一輩子的皇帝啊?開玩笑,等本王完成自己的目標,我才不當皇帝,全年無休的幹活,九九六?那特麽是零零七好吧。”
朱楩又不是沒見識過朱元璋整日批閱奏折和處理國政的樣子。
哪怕是現在想到今後可能要過的那樣的日子,都一個頭兩個大了。
所以朱楩一臉坦誠的看向所有人,尤其是朱允炆:“大侄子,等叔叔當了皇帝,也許很快就讓你繼續當儲君了。”
朱允炆一臉漆黑,叔,別這樣,你就是想抓個壯丁幫你公幹是吧?
而朱元璋更是心裏一動,看向朱楩,你不想當一輩子皇帝?
那是不是得早點讓你繼位啊?
萬一你當了一年就跑了,到時候我都死了,誰還管得了你?
這國家還要不要了?
“滇王,你說的可是真的?”方孝孺死死望著朱楩,也覺得不可思議,自古以來,誰是以這種想法看待皇位的?哪一個不貪權戀勢?
朱楩冷笑道:“是真是假,你們是看不到了,但是如今這滿朝官員可以作證,日後史官也會記錄下來。本王必定要開創一個千古未有的盛世,可惜與你們無關了。”
這是他的自信,若不能做到,這個皇帝不當也罷。
(本章完)